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苜蓿愈伤组织原生质体游离与培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王娟  李玉珠  师尚礼 《草地学报》2010,18(2):258-262
对阿尔冈金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Algonguin)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的最佳条件进行研究,建立其细胞融合原生质体杂交体系。以下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间、酶液组合、酶解时间及酶液渗透压对原生质体游离的影响,并探讨了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在KM8P培养基上的分裂情况。结果表明:继代12d的愈伤组织游离性最好,最佳酶液组合为2%纤维素酶+0.5%果胶+1%半纤维素酶、最佳酶解时间为12h、最佳酶液渗透压为0.55mol/L;最适宜培养苜蓿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的培养基为KM8P+2.0mg/L2,4-D+1.0mg/LNAA。  相似文献   

2.
桑原生质体分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爱玉  王勇 《蚕业科学》1994,20(3):141-144
用桑子叶、桑幼叶、悬浮培养细胞、愈伤组织四种材料,分别进行了原生质体的分离方法及有关条件的研究。结果在适宜酶溶液浓度下,桑原生质体的释放速度和产量顺序为,桑子叶>幼叶>悬浮培养细胞>愈伤组织。酶液最适渗透剂浓度为0.5-0.6M的甘露醇。经预培养处理的材料,原生质体产量比对照提高12.9倍。  相似文献   

3.
以桑品种育-711的叶片、芽尖、叶柄、茎段为材料,探讨不同外植体、不同培养基和激素配比等因素对桑树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培养以及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并对桑树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进行监测,初步建立桑树细胞悬浮培养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叶片是诱导桑树愈伤组织的理想外植体,愈伤组织最佳诱导条件为MS培养基中添加1.5 mg/L 6-BA+0.5 mg/L2,4-D+0.5 mg/L NAA的激素组合,在此培养条件下的诱导率达90%以上;继代培养最优条件为MS培养基中添加1.0 mg/L6-BA+0.5 mg/L 2,4-D+0.5 mg/L NAA,在此培养条件下继代,愈伤组织生长旺盛,存活率达到100%,培养12 d进入对数生长期,愈伤组织的鲜质量在此期间增加6倍;悬浮细胞在MS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5 mg/L 6-BA+0.5 mg/L 2,4-D+0.1 mg/L NAA的培养条件下,细胞增殖较快,生长曲线呈"S"型,活细胞数量在悬浮培养第16天时达到峰值。以桑树叶片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及初步建立的悬浮细胞系,有助于进一步研发桑树组织培养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4.
野生黄花苜蓿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取野生黄花苜蓿15~20天叶龄的叶片,去掉下表皮,用1%纤维素酶、1%半纤维素酶和0.5%果胶酶的混合液游离原生质体。用改良的MS培养基附加2,4-D、BA和NAA等,在黑暗条件下浅层悬浮培养。培养第4天、第7天和第10天,原生质体分别出现第一次、第二次和多次分裂,在此期间数次加液或换液调节渗透压,直至形成1mm左右的大细胞团,然后转移到附加2,4-D和KT等的MS固体培养基,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再经4~5次继代培养,分化成为完整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5.
桑树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爱玉  王勇 《蚕业科学》1995,21(3):154-157
以桑籽经无菌继代培养的无性繁殖系叶片为材料,酶解分离得到原生质体;在K8p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黑暗、静止、浅层培养,第4天细胞开始分裂,10天以后形成细胞团;转移到弱光下培养,每隔10天添加K8p新鲜低渗培养液,经5-6周培养后形成大小不一的细胞团和小愈伤组织,转到含6-BA、NAA的MSB固体培养基上增殖培养,选取其中结构紧密、呈米黄色的愈伤组织在附加6-BA和NAA的MSB培养基上进行器管分化;在1/2MS附加IBA的培养基上进行根的诱导,获得桑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6.
播娘蒿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4℃低温暗处理24 h的播娘蒿愈伤组织为分离原生质体的来源材料,采用B5、Km8p、MS 3种培养基进行液体浅层静置培养原生质体,获得了愈伤组织并分化成苗,建立了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结果表明,低温暗处理利于获得高产率高质量的原生质体;5%纤维素酶 0.5%离析酶 5 mmol/L MES酶解16 h,是最佳的酶解处理;B5培养基取得了较好的原生质体培养效果;MS 6-BA 2.0 mg/L NAA 0.2 mg/L AgNO31.7 mg/L为最佳分化培养基;MS IBA 0.5 mg/L NAA 0.5 mg/L为最佳的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7.
对俄罗斯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建立其原生质体融合的体细胞杂交体系.以下胚轴诱导所碍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原生质体游离,研究酶液组合、渗透压调节物甘露醇浓度、酶解时间、愈伤组织继代时间及预处理措施对原生质体游离效果的影响,以及激素浓度与培养密度对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酶液组合为2%纤维素酶+0.5%果胶酶+0.3%离析酶,最佳渗透压为0.55mol/L,最佳酶解时间为12h,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至14d的游离性最佳;固—液综合培养条件下最适激素组合为1.5mg/L 2,4-D+1.0mg/L 6-BA,最适原生质体培养密度为3×10 5个/mL.  相似文献   

8.
以甘农4号紫花苜蓿下胚轴诱导所得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酶液组合,渗透压调节物甘露醇浓度,酶解时间,愈伤组织继代时间及预处理措施对原生质体游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酶液组合为2%纤维素酶+0.5%果胶酶+0.3%半纤维素酶,渗透压为0.6mol/L甘露醇,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间为12d,预处理措施为在CPW-11溶液中预质壁分离1h,酶解时间10~12h时,游离出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可达3.34×106个/g,原生质体活力高达82.8%。  相似文献   

9.
以红三叶野生品种巴东红三叶的叶片为外植体,在MB-1至MB-9的固体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 ,筛选出最佳培养基是MB-9培养基;以白三叶栽培品种"路易斯安娜"和"Huca"的叶片为外植体,接种在MB-9固体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形成后均经MB-9固体培养基上继代3~4次,获得胚性愈伤组织后再转至MB+3mg/L 2,4-D+0.7mg/L BA+0.2mg/L NAA+2mg/L 甘氨酸+500mg/L CH+3%蔗糖的液体培养基中,经强化培养两个月后获得胚性细胞悬浮系.实验结果表明,缩短换液时间(每隔3~4d换液一次)可加快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红三叶和白三叶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红三叶野生品种巴东红三叶的叶片为外植体,在MB-1至MB-9的固体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筛选出最佳培养基是MB-9培养基;以白三叶栽培品种“路易斯安娜”和“Huca”的叶片为外植体,接种在MB-9固体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形成后均经MB-9固体培养基上继代3-4次,获得胚性愈伤组织后再转至MB+3mg/L2,4-D 0.7mg/L BA 0.2mg/L NAA 2mg/L甘氨酸 500mg/L CH 3%蔗糖的液体培养基中,经强化培养两个月后获得胚性细胞悬浮系,实验结果表明,缩短换液时间(每隔3-4d换液一次)可加快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以草地早熟禾品种——新格莱德成熟种子为供试材料,在含3.0mg/L2,4-二氯苯氧乙酸(2,4-D)、0.5mg/L6-苄氨基嘌呤(6-BA)的MB5培养基中进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并从生长了7~9个月的胚性愈伤组织中分离出原生质体,将该原生质体置于KM8P培养基(含3.0mg/L2,4-D、0.5mg/L6-BA、100mg/L水解酪蛋白、100mg/L水解乳蛋白、1%蔗糖、0.4mol/L甘露醇)中进行了液体浅层培养。结果表明,新格莱德原生质体在上述KM8P培养基中培养3d后出现第1次细胞分裂,2~3周后形成小细胞团,此时添加低渗培养液2~3次,小细胞团持续分裂并形成愈伤组织。当愈伤组织块长至3~5mm时,转入固体培养基MS+3.0mg/L2,4-D+0.5mg/L6-BA和MS+0.5mg/L萘乙酸(NAA)+5.0mg/L6-BA上进行培养,使其细胞增殖和分化,且逐步形成完整的植株。  相似文献   

12.
草地早熟禾午夜Ⅱ号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品种-午夜Ⅱ号进行了原生质体培养及其植株再生的研究。以午夜Ⅱ号成熟种子诱导的松软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利用酶解法分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持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并分化出再生绿苗和白化苗。研究了不同酶液组成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游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继代培养8-10 d的胚性愈伤组织在1.0%纤维素酶+1.0%离析酶+0.5%果胶酶+0.3%崩溃酶条件下,酶解14-16 h可得到产量和活力较高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以2.0×105-5.0×105个/mL的植板密度,采用液体浅层法在附加1.0 mg/L 2,4-D、0.3 mg/L 6-BA、100 mg/L水解酪蛋白、100 mg/L水解乳蛋白、1.0%蔗糖、0.4 mol/L甘露醇的KM8P培养基中培养,可形成较小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增殖在分化培养基上(MS+0.5mg/LNAA+2.0 mg/L 6-BA)可诱导芽、根的形成,再生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3.
霸王的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建立了霸王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试验体系。以子叶切块诱导的松软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酶法分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持续分裂形成了愈伤组织,并分化出再生苗。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和培养密度对原生质体分裂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生质体以2×105个/mL的植板密度,采用液体浅层法培养在附加1.0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2,4-D)、0.2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2 mg/L激动素(KT)、500 mg/L水解酪蛋白(CH)、2%蔗糖和0.5 mol/L甘露醇的DPD培养基中,可获得最佳效果,其细胞分裂频率达28.4%左右。转移到附加1.0 mg/L 6-BA、0.5 mg/L萘乙酸(NAA)的MS分化培养基上,获得大量的再生苗。  相似文献   

14.
以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Qingshui))和甘农4号紫花苜蓿(M.sativacv.Gan-nong No.4)愈伤组织原生质体为材料,研究了碘乙酰胺(IOA)和罗丹明6G(R-6G)在5个不同浓度梯度处理下对原生质体细胞质失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10mmol/L的IOA和4 070μg/mL的R-6G分别处理10min,可使2个品种原生质体的活力及植板率明显下降,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浓度与活力和植板率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培养第7d,所有处理均可见再生的小细胞团,培养30~40d,所有高于最低失活浓度的处理原生质体均丧失了再生愈伤组织的能力。适宜2个品种的最佳抑制剂及最低失活浓度分别为3mmol/L IOA或40μg/mL R-6G。  相似文献   

15.
高羊茅胚性愈伤组织的高效诱导及其耐盐突变体筛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高羊茅Fine-lawn种子和下胚轴为外植体,分别在诱导培养基D1、D3、D5和D9上培养.下胚轴愈伤组织的出愈率除了在D1培养基上为51.3%外,在其他诱导培养基上均为100%.在D5培养基上继代3个月左右,从下胚轴获得了胚性愈伤组织.取在NaCl浓度为0.5%~3.0%的培养基上生长13 d的高羊茅胚性愈伤组织,分别测定其存活率、相对生长量、鲜干重比和脯氨酸含量.利用直接筛选的方法,将胚性愈伤组织分别放在含1%, 2%和3% NaCl的选择培养基上连续筛选60 d,在1% NaCl浓度下获得了耐盐的胚性愈伤组织并且获得了再生植株.再生植株能够在含有1% NaCl的Hoagland培养液中生长.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由和田苜蓿和单选苜蓿叶肉分离原生质体,采用改良的K8P和MS培养基进行液体浅层培养。原生质体经一次分裂,二次分裂和多次分裂,形成小细胞团,并很快长成小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MS分化培养基上增殖并分化,产生小植株,经MS无激素培养基生根形成完整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7.
短芒大麦耐盐变异体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短芒大麦的幼穗、幼胚和成熟胚诱导出愈伤组织,建立了胚性悬浮细胞系,再以悬浮培养细胞为材料,结合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处理,在含盐培养基上筛选,得到耐1.2%NaCl的耐盐变异体,将耐盐系转入无盐培养基中培养5代,再转入含盐培养基中,仍具有耐盐性。耐盐系的生理生化分析表明,愈伤组织的耐盐极限在1.5%NaCl,耐1.2%NaCl的愈伤组织的游离辅氨酸含量为对照的6.68倍,说明脯氨酸参与了植物组织对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