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省际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与解决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协调关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中国31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加权TOPSIS对各省三大子系统及综合发展排序予以评价;其次,借鉴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指数的省际差异;最后,引入空间自相关法对各子系统排序值及耦合协调度在我国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与旅游两大系统发展排序值的省际分布具有相似性,经济-生态-旅游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在我国呈沿海地区>西部内陆>中西部省区,经济、旅游系统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属显著集聚分布,而生态环境与经济、旅游系统间不存在显著空间关联与发展冲突。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分析论证了城市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且根据其耦合特征,构建了耦合理论体系。通过对西安市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度的分析,表明:1988-2007年耦合度从0.25上升到0.58,系统经历了两个"S"型演化周期,跨越了低级耦合、颉颃阶段,2005年达到磨合阶段;耦合系统在1993-1995年、1999-2000年两个时间段分别受到环境与资源瓶颈的约束。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周期性与波动性的特点是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反馈综合作用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评价单元,耦合PSR模型和InVEST模型对2011-2021年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运用PSR模型和InVEST模型评价的生态环境质量格局非常相似,PSR模型在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更具优势,InVEST模型在刻画生态环境质量分异方面更精细,两种方法具有优势互补、相互验证的功效。从时间格局来看,2011-2021年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经历了从较差-一般-良-优的持续向好转变过程,生境质量指数也逐年提高。1)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不断减少。2)人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得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显著。从空间格局来看,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生态压力大于农业型城市。基于PSR模型和InVEST模型计算的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和生境质量都是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叠加的体现,也是生态环境演变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视域下天津市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市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美丽天津”.文中建立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经济-资源-环境(ERE)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隶属度函数构建ER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测算了天津市1998-2012年ERE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天津市经济发展迅速,资源、环境的发展相对滞后.ERE系统协调发展度1998-2012年平均处于中级协调水平,进一步促进资源、环境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应成为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最后提出严守生态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继续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以提高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5.
近60年来政策因素对民勤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而人类活动受政策的影响显著。文中结合历史文献资料、遥感监测数据、水文、植被、风沙活动以及社会经济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阐明近60年来民勤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并从政策角度分析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力。结果表明:民勤生态环境经历了由好转坏再向良性发展的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转折点主要在1980年、2000年以及2007年前后。分析表明,这种变化过程受建国初期的"以粮为纲"政策、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2000年左右的生态保护政策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及其恢复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关系和谐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合理、准确的耦合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探讨其内部运行规律将有利于人类加深认识变化中的旅游活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文中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旅游活动的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研究框架,探讨受外界及自身干扰下的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动态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该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模型对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经济区人口和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人口综合发展水平近年来有所下降,而经济综合...  相似文献   

8.
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文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选取9个主要的人类活动指标因子,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计算了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联度指数,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干扰度,并以此为基础对陇中黄土高原进行水土流失生态分区。分区结果表明,兰州的人类活动综合干扰度大于12.0,是研究区人类活动干扰强度最大的区域;天水位居第二,干扰度在7.0~12.0之间;临夏、庆阳和平凉位居第三,干扰度在6.0~7.0之间;白银、定西两市是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相对最轻的区域,干扰度在5.0~6.0之间。据此,笔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的分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荒漠区戈壁沙漠面积广阔,是丝绸之路带的主要地域。由于未能处理协调好生态保育、资源开发、社会发展与民生间的关系,戈壁沙漠区呈现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未全面改善,社会经济仍然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仍然贫困的状态。本项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创新生态-资源耦合经营思路,在奇台县开展生态-生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基地建设实验,在当前国家生产力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生态、资源、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基地的奇台模式也将会对新疆、内蒙、甘肃、青海干旱区域产生巨大影响,带动一带一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严重失调,贫困与环境恶化不断加剧,为了寻求乌兰察布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二者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人口、经济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环保与科技研发投资比例的大小通过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反馈,来影响资源的短缺程度和生态环境的质量;资源的种类、数量,环境的质量和承载力决定了该区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相似文献   

11.
在中亚干旱区,发育着大量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其中中国新疆北部以及哈萨克斯坦东部是中亚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典型区,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地貌类型与气候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基础和框架,水文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植被类型反应耦合类型的外貌,本文对新疆北部和东哈萨克斯坦山地、绿洲、荒漠三个子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典型区近40年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来探讨中亚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西地区具有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环境。研究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于实现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定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 ,研究认为产业结构低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化进程缓慢、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生态经济系统效益低下 ,制约本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现实条件下 ,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生态经济系统 ;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 ;建立适宜于本地环境的生态型能源结构 ;开展小康示范村和生态示范村的建设 ;加强生态型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库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根据定西地区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 ,提出了不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趋势是强调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性研究和土地利用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协同演进研究。文章统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机制,并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做了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目标、利用方式和开发水平的变化以及各产业部门间对土地利用的特殊要求和比较经济效益的差异,导致土地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间流转和重分配,从而引起土地利用变化,反之,土地利用变化又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演进和变化,二者是一种协同、互动的演进关系。在陕北产业经济类型的转变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机制也由国家计划调配主导型转变为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竞争机制主导型、经济效益最优机制及各种政策主导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优机制主导型,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根据土地利用分区对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提出区域土地利用方向,是实行有差别的政策和管制措施的依据。本文通过对新疆各土地利用分区的人口-经济-资源相对承载力和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分析,结合各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对不同区域区别对待、分区指导、体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退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干扰的增强 ,生态环境的退化日益加剧。为避免人类活动的盲目性 ,有必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生态环境的退化机制。本文界定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概念 ,探讨了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成因和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机制 ,指出湿地退化的前提是湿地生态环境存在脆弱性 ,干扰因素是人类活动。研究结果可为人类活动提供指导 ,减少盲动性 ,以利于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和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新疆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疆是我国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历来是我国的西北屏障,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横贯新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新疆的开发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新疆的生态经济系统,对于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选取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等原始指标,运用能值分析的方法,对新疆1996-2005年的能值投入率(EIR)、净能值产出率(NEYR)、环境负载率(ELR)、能值-货币比率(EDR)、能值使用强度(ED)和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等9项指标的系统研究,以及与其他国家和部分地区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得出:要实现新疆的可持续发展,需重视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进口低能值、高能量的产品而输出高能值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能源利用高效率和系统的强势竞争力;新疆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的波动下降与新疆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关。因此,要实现新疆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经济增长和控制其对环境系统的压力,保持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平缓降低尤为重要,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延安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延安市为例,选取具有代表性、能够综合反映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方面的16项指标来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分别计算自然生态背景、生态敏感性、人类干扰度以及人类适应性四方面的生态脆弱性值,将其归为自然潜在脆弱性和人为干扰脆弱性两大类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山地、绿洲、荒漠是干旱区三大地理景观,三者通过生态资源耦合层、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层、农业产业系统耦合层及生态地理耦合层的叠加作用,最终可使绿洲系统功能放大.提出了山地,绿洲,沙漠各子系统应给予重新定位,才能合理高效发挥山盆系统的整体功能.进一步确定山盆系统不同生态-经济分区的功能定位:即山地-基础资源的维持保护功能(突出...  相似文献   

19.
以多维度多层次理论为基础,应用模糊聚类分析(FCA)和GIS空间分析模型等方法,对陕西省综合分区进行定量研究;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建立区划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应用上述方法,对陕西省95个县市的生态、经济、社会进行综合分区研究,结果得出生态环境区7个,经济社会区9个,综合区13个。通过实地抽样调查表明,上述研究结果能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准确反映各区的状况,增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可操作性,可直接为各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20.
新疆经济发展及其资源环境协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我国21世纪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新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新疆资源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及发展趋势认为:新疆资源要素赋存状况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还不到全国均值水平的20%,组合结构上也存在明显不足;长期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使新疆目前人地关系协调状态进入了一个全面紧张的阶段,50年来人地压力增长了8倍。未来发展的分析结果表明,资源优势的继续发挥将使新疆的人地关系的演进进入一个更为紧张的阶段,预计在未来30年之内,新疆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要较目前增加将近2倍。为了使新疆社会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区域发展政策应当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