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北五省(区)耕地质量等别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西北地区耕地等别分布特征及在全国耕地等别中的整体水平,以西北5省(区)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成果为基础,分析了西北地区耕地等别数量特点、耕地等别空间分异特征和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中、低等地分布广泛,面积比例高达93.04%,耕地平均等别比全国平均等别9.8等低2.1个等别;西北地区各自然质量等地和利用等地分布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高等地主要分布在陕西(60.82%和86.48%),中等地主要分布在新疆(50.99%和50.54%),低等地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陕西(53.4%、31.76%和46.87%、26.31%),青海和宁夏耕地面积较小,且以中低等地为主;各经济等地分布略有不同,即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新疆(85.12%),中等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陕西(60.86%和26.98%),低等地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陕西(48.95%和30.74%),青海省以低等地为主,宁夏以中低等地面积比例较大;西北地区耕地质量主要受到地貌结构、土壤条件和农田基本建设3类因素的影响,且各类影响因素在西北各省域内的分布差别主要决定于各省(区)主导因素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控制西北地区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潜在外来入侵甜菜孢囊线虫在中国的适生性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MAXENT与GARP两种生态位模型对甜菜孢囊线虫在中国的适生性进行了风险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甜菜孢囊线虫可在中国17个省市生存,适生范围为26°N~48°N,77.6°E~136°E。甜菜孢囊线虫入侵的高风险区:内蒙古南部、新疆西部、河北中南部、山西东北部、宁夏、甘肃北部;中风险区:北京、天津、陕西、山西大部、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吉林西部、新疆北部;低风险区:河南、陕西南部、山东、内蒙古中东部、新疆中部、辽宁、吉林大部、黑龙江南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北部;而青海、新疆南部、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内蒙古少数地区和黑龙江部分地区属于基本不发生区。我国内蒙古、新疆、辽宁等省市甜菜种植区均适合甜菜孢囊线虫发生,对上述地区的进出口岸应加强甜菜孢囊线虫的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3.
潜在外来入侵甜菜孢囊线虫在中国的适生阵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MAXENT与GARP两种生态位模型对甜菜孢囊线虫在中国的适生性进行了风险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甜菜孢囊线虫可在中国17个省市生存,适生范围为26°N~48°N,77.6°E~136°E。甜菜孢囊线虫入侵的高风险区:内蒙古南部、新疆西部、河北中南部、山西东北部、宁夏、甘肃北部;中风险区:北京、天津、陕西、山西大部、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吉林西部、新疆北部;低风险区:河南、陕西南部、山东、内蒙古中东部、新疆中部、辽宁、吉林大部、黑龙江南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北部;而青海、新疆南部、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内蒙古少数地区和黑龙江部分地区属于基本不发生区。我国内蒙古、新疆、辽宁等省市甜菜种植区均适合甜菜孢囊线虫发生,对上述地区的进出口岸应加强甜菜孢囊线虫的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4.
2009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用药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200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新疆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7  相似文献   

5.
出游潜力是衡量客源地居民旅游购买力的重要指标。以西部12省、市和自治区为空间单元,选取38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评价各区出游潜力水平。结果表明: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是影响西部地区出游潜力水平的主要因素。2)西部出游潜力空间分异格局为:四川、重庆出游潜力较强;陕西、云南、广西、内蒙古出游潜力一般;甘肃、贵州、新疆出游潜力较弱;宁夏、青海、西藏出游潜力弱。3)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等新经济因素成为居民出游的重要驱动力,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华县耕地分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分等工作作为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可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多方面。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TD/T 1004—2003),采用因素法对华县耕地进行等别划分,结果为:自然质量等别九等至十四等,利用等别为十等至十八等,经济等别为四等至九等,三个等别整体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似,均呈现出阶梯式带状分布特点。经验证,该分等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可为准确量化和有效管理华县耕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我国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 Wallr.)生理小种的种类与分布,通过盆栽鉴定的方法,对我国内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陕西、黑龙江、吉林、甘肃等8个地区62个样点的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构成进行鉴定,鉴定结果显示,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区的生理小种种类比较丰富,分别为7、6、5种.内蒙古以高毒力的...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根据农业部和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联合监测与防控协作组的工作规划,全国柑橘检疫性有害生物联合监测与防控现场交流观摩活动于9月12—13日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来自海南、江苏、浙江、广东、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重庆、广西、陕西、云南、四川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协作组成员和四川省有关市、县植  相似文献   

9.
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又称秋黏虫,起源于美洲,两年内扩散至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自2018年底入侵我国云南以来,5个月内已扩散至我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本研究基于MaxEnt分别利用草地贪夜蛾目前在全球的所有分布点以及全年分布点(去除季节性分布点)两套分布数据分别预测该虫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以期为有关部门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我国海南、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等省需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全年监测及防控,在春、夏、秋季,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辽宁等省、市(自治区)也需对该虫进行监测防控。关于该虫的潜在地理分布及潜在经济损失的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6月26—29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保护站在新疆伊犁开展了全国重大农业有害生物联合监测与防控区域协作组观摩考察活动(西北/东北片区第二期)。来自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9省(自治区)的30多名植物检疫员和有关专家参加了此次观摩考察活动。协作组成员先后赴新疆巩留县、伊宁县和霍城县等地考察了小麦重大病虫疫情防控示范现场,实地察看了新突  相似文献   

11.
FENG Jian 《干旱区科学》2020,12(5):837-853
There are eight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Gansu Provinc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Qinghai Province, Shanxi Province, and Shaanxi Province) in Northwest China, most areas of which are located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northwest of the 400 mm precipitation line), accounting for 58.74% of the country's land area and sustaining approximately 7.84×106 people. Because of drought conditions and fragile ecology, these regions cannot develop agriculture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Given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 warming,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TFP), taking CO2 emissions as an undesirable output, is an effective index for measur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GTFP can be influenced by both internal production factors (labor force, machinery, land, agricultural plastic film, diesel, pesticide, and fertilizer) and external climate factor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unshine duration).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Super-slacks-based measure (Super-SBM) model to measure agricultural GTFP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16 at the regional level.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agricultural GTFP of most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underwent a fluctuating increas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2000-2016), and the fluctuation was caused by the production factors (input and output factors).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GTFP, Shaanxi, Shanxi, and Gansu should reduc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put; Shaanxi, Inner Mongolia, Gansu, and Shanxi should decrease machinery input; Shaanxi, Inner Mongolia, Xinjiang, and Shanxi should reduce fertilizer input; Shaanxi, Xinjiang, Gansu, and Ningxia should reduce diesel input; Xinjiang and Gansu should decrease plastic film input; and Gansu, Shanxi, and Inner Mongolia should cut pesticide input. Desirable output agricultural earnings should be increased in Qinghai and Tibet, and undesirable output (CO2 emissions) should be reduced in Inner Mongolia, Xinjiang, Gansu, and Shaanxi. Agricultural GTFP is influenced not only by internal production factors but also by external climate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factors on GTFP in thes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we used a Geographical Detector (Geodetector)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factor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unshine duration) and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climate factors and GTFP. We found that temperatur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GTFP among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For Xinjiang, Inner Mongolia, and Tibet, a suitabl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would be in the range of 7°C-9°C; for Gansu, Shanxi, and Ningxia, it would be 11°C-13°C; and for Shaanxi, it would be 15°C-17°C. Stable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more efficient production are prerequisi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Hence,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reducing the redundancy of input factors is the best way to reduce CO2 emissions and to maintain temperatures, thereby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GTFP.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is that it explores the impact of both internal production factors and external climatic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dentifying an effective way forward for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县粮食供需状况及其区域粮食安全,在2009年9月份对陕西省三个粮食生产基地县(富平县、武功县和凤翔县)1218户农户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储备等现状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县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储备量、耕地利用效率和农业技术等方面在陕西省均居于前列,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调查...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内蒙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未来人口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改进的农业生态区位法,利用GIS技术,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计算了内蒙古自治区栅格与县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旗县为单元,定量评价了内蒙古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温度与水分是内蒙古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内蒙古县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均值为4.37 t/hm2.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生产潜力较高,以西、以北潜力较低。整体而言,内蒙古基于粮食安全的人口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旗县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任志远 《干旱区研究》2003,20(3):202-205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对陕晋蒙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准格尔旗 1987~ 2 0 0 0年间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十分之快。其中 ,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为 2 0 .6 3% ;林地年变化率为 14 .5 7% ;交通用地年变化率为 8.19% ;园地面积年变化率为 7.82 % ;未利用土地年变化率为负 6 .0 5 % ;牧草地年变化率为 3.6 3% ;耕地年变化率为负 2 .33% ;水域面积年变化率为 1.6 8%。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比分别减少了 6 .7%和 2 4 .9% ,其它用地类型占比均有增加。林地和牧草地占比增长较大 ,分别为 12 .0 %和 17.2 %。通过分析 ,提出了本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发展模式和分区调控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达茂旗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总结统计数据以及半开放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环境治理政策实施前后农牧户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他们的响应情况.调查表明,南部农区实行禁牧政策,使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也造成了短期内农户收入下降.北部牧区的禁牧以及移民搬迁政策,对牧民近期内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沙漠化土地发展潜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沙漠化土地调查结果 ,分析了内蒙古各沙区沙漠化土地的基本特征 ,同时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动态变化 ,并重点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奈曼旗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选择北方农林牧交错带中的典型区域———内蒙古阿荣旗为研究案例,经对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分布图、土壤侵蚀图、1∶5万地形图及有关统计资料等源数据的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差异极大。以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并结合该旗实情,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用聚类分析方法构建了由耕地型、农林结合型和林牧结合型土地利用区组成的土地利用区划方案,并分别指出各土地利用类型区的开发利用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分析内蒙古武川县种植业系统环境基础和经济特征。结果表明:武川县种植业系统不可更新资源能值投入和化肥投入能值占总能值投入的84.2%,属于典型的资源消耗型种植系统。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再加上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利用,在同等条件下,其农产品在国内和世界市场并不具有竞争能力。改善环境投入,优化资源利用结构,才能提高种植业系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遥感及 GIS技术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选取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奈曼旗为研究对象 ,利用研究区 80年代末 TM影像及 2 0 0 0年 TM影像数据 ,对该区十多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加 ,奈曼旗土地利用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主要体现为水浇地旱地化、草地退化、耕地及草地沙漠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