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景观中某些关键性点、位置的破坏对整个生态安全具有负面的后果,研究构建景观层次的生态安全格局已成为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以北京妙峰山风景区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借助有效费用距离模型(ECDM),究构建了妙峰山景区生态安全格局过程。结果表明:应用有效费用距离模型(ECMD)建立的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能够反映该区的实际情况,整个风景区面积处于低安全区有21.46 km2,中度安全区有21.78km2,高安全区有6.72 km2。同时,根据生态安全格局图与实际风景区内的人为干扰因子叠加,找到主要的胁迫因素,得出应将风景区内的采石矿点作为关键战略点优先实施生态恢复与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民勤县景观组分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民勤县为研究区,通过景观结构指数的变化幅度构建景观组分类型敏感性指数,对近20年各景观组分类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两个主要生态过程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类型以沙地和草地为主导,分布比较集中,连通程度较高,其它斑块如耕地、建设用地等6种景观镶嵌于其中,道路和河流是研究区的两种廊道类型;2)水域是区域内敏感性最强的景观组分类型;3)2000年以前,民勤县景观生态系统受耕地开垦和水利设施的建设这一生态过程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强度较大,各景观组分类型的敏感性也较大,2000年以后,生态过程转变为植树造林、禁牧、关井压田、流域综合治理、农业节水改造,发展低耗水经济作物等,各景观组分类型的敏感性总体上在减小。整体而言,民勤县景观组分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在改良。  相似文献   

3.
呼和浩特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借助于 RS与 GIS手段 ,在获取大量基本数据的基础上 ,以地理学 ,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 ,提出了城市景观生态分类系统 ,选取了 5个景观生态格局评价指标 ,对呼和浩特市城市景观生态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市景观生态环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内蒙古环保局1998年进行的全区生态环境遥感调查数据结果及景观分类系统为基础,分析研究了呼和浩特市地区景观生态类型特征及分布现状,提出以景观生态地带为基本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设想,为呼市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及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分析--景观空间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本文基于生态空间理论和景观格局分析指标,针对荒漠绿洲生态体系,以植被演替为主要生态变化表现以及受外来径流制约的特点,提出区域空间格网化,以网格为研究单元提取指标信息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黑河流域下游三角洲区域为研究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景观类型的方法相比,景观类型与荒漠绿洲的生态构成相一致,能反映径流影响的景观结构与生态变化,便于生态保护规划与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景观生态研究的方法与案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干旱区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结构、功能、变化以及尺度、过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需要理论与方法的支撑。生态景观制图的类型划分、表达方式、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过程,综合性地体现了景观生态的一般方法和途径,对于生态景观信息认知、信息识别、信息挖掘与信息分析具有重要提升作用。通过获取遥感信息源,应用图象图形学以及遥感图象模式识别与解译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特定尺度和精度条件下的景观分类,编制生态景观图;并通过相应的GIS软件,实现景观专题要素特征属性的量化统计,求算景观生态指数值;并以塔里木河干流及英巴扎典型区为例,应用NOAA/AVHRR以及CBERS-1/CCD等信息源,结合区域自然、社会和人文、历史等特征,系统分析其数量特征、变化规律以及相互关系,提出干旱区生态景观建设的原则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河中下游河流廊道景观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塔里木河中下游河流廊道为对象,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探讨生态功能区划系统以及具体的划分问题,提出相应的区划原则并针对不同等级功能区划分标准,定性划分了3大景观生态功能类型区,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8.
天池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天池风景区为研究区域,结合目前的发展现状,采用数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有关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和评估了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经济发展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了相关性评价。结果表明天池风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基本处于适载状态。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焉耆盆地为例,利用从1964-2007年遥感影像中获取的景观数据,分析了焉耆盆地绿洲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评估了焉耆盆地绿洲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并分析了景观之间的转化所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过去的近50年间,焉耆盆地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以农田取代草地而发展的。绿洲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变化不大,2007年比1964年只下降了37570万元,但各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变动很大,其中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9.8亿元,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8.8亿元,其变化率分别达到350.14%和-76.77%。各景观类型中湿地景观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系数最大,达到3.7;其次是水域,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系数为2.71。因此,在绿洲开发建设的过程应加强对湿地和水域的保护,以实现焉耆盆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景观生态规划:概念、内容、原则与模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景观规划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国内外的景观生态规划方面研究文献的概括与分析,分别就其要概念内涵、研究内容、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景观生态规划模型进行了论述,进而对景观生态规划在我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在有关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城市景观水生态化处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金娥  卢璟莉 《江西植保》2005,28(3):143-144
水体和绿地是城市生态的两大自然要素,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焦点.本文介绍了一种集观赏、娱乐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人工绿地实用新技术,为城市景观水提供了一套生态化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的水资源容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生态系统中水分平衡理论 ,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特点 ,较详细地探讨了区域生态建设中水资源特点以及对植被建设的影响 ,提出应依据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来建设不同类型的植被 ,并以此做为区域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水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以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为例,对浐灞河水的污染现状、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了浐灞河水污染程度有减轻的趋势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河段的水环境容量和允许排污量进行计算。数据表明,浐灞生态区内河段的污染物未超过水环境容量,尚有相当的土地开发潜力,但是允许排放量较小。基于以上结论,本文针对西部城市经济发展和水环境建设的协调关系,依据循环经济理念设计了以“高水平第三产业高度发展反哺生态环境”为特色浐灞模式及其产业空间布局,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实现区内水环境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以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为例进行干旱区城市景观演化与生态建设的研究。认为区域与城市的景观生态特征的协调程度对干旱区城市景观演化具有重要影响。人们对生态与经济利益追求的倾向影响城市景观的演化方向与规模 ,城市景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景观演变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并提出榆林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流域的景观生态系统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河流域景观生态元素对比度高 ,结构简单 ,其模式是沙漠 (基 )—绿洲 (斑 )—河流、水渠 (廊道 )。景观生态系统具敏感性、不稳定性特征 ,水是景观元素转换的起博器。在生态环境建设时通过“共生”控制人类—环境系统 ,整合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 ,加大保护湿地、绿洲的力度。景观生态结构精细解剖的技术支撑是现代高新技术 ,结构重建的理论的基础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处于不同构造地貌单元的交接过渡带 ,景观生态建设需要将其纳入盆—山耦合系统中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之一,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为国家重点大型煤电基地。乌拉盖水库是锡林郭勒盟唯一的一座大(Ⅱ)型水库,每年可为煤电基地的建设和开发提供4760万m3的水。为保证工业用水,水库从2004年后从未向下流放水,造成了下游河道干涸、湖泊退化、湿地消亡、草原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通过煤电工业需水分析,水库每年提供的工业用水量无法完全满足规划的生产需要。脆弱的生态环境,短缺的水资源无法保障煤电基地的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对流域进行综合规划,在满足生态用水的情况下合理建设煤电基地。同时,实施科技创新,坚持发展以洁净煤为基础的电力工业,实现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SWOT分析,黄河滩地进行旅游景观建设具有:资源区位和区域客源市场优势;人文类景源和旅游景观项目建设劣势;旅游业持续发展和旅游需求日趋扩大的机遇;旅游资源自身弱点和区域外其它旅游地的威胁,并对黄河滩地旅游景观的建设进行了定位.进行了详细的旅游景观系统规划,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规划、景观系统规划、游憩系统规划、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系统规划、文化教育与科学研究系统规划和植被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方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部大开发 ,重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本文通过分析内蒙古水资源的基本特点和供需情况 ,针对内蒙古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 2 1世纪初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略。  相似文献   

19.
谢余初  巩杰  钱大文  孙朋 《干旱区研究》2013,30(6):1056-1063
公路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其周边景观格局起着“通道-障碍”双重作用。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以甘肃酒泉-嘉峪关市1986、1996、2006年和2010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对比分析近25 a来,酒泉-嘉峪关段国道312公路两侧不同缓冲区内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① 1986-2010年,公路沿线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建设用地增加迅速,未利用地明显减少,且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公路辐射作用在不同缓冲区内影响程度存在差异。② G312线酒泉-嘉峪关段交通道路廊道结构特征变化突出,公路连通度和通道作用不断加强。③ 公路及相关设施建设使得沿线景观斑块密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增强,部分斑块类型在不同缓冲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聚集效应;公路沿线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多样化和均匀化。④ 公路沿线以2 000 m内缓冲区影响最大,而公路起始两端的市中心地带影响范围超过3 000 m。两城市扩张与经济发展以及原有景观格局特征是导致公路沿线生态效应差异明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QuickBird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运用GI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学等理论,在对西安城市森林绿地布局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城市森林绿地的构建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西安城市森林绿地的类型、结构,参照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西安城市森林绿地建设模式的构建,并提出了西安城市森林绿地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西安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的建设及最终将西安市建设成为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森林城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