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茶树对氟富集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氟电极分析了31个茶树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季节茶树叶片和不同茶树器官的氟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成熟叶片平均氟含量为1499.2mg/kg,其中乌牛早氟含量最高,为2163.2mg/kg,浙农138氟含量最低,为805.7mg/kg,前者为后者的2.7倍。6个品种夏季不同叶位间氟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芽氟含量最低,平均为88.6mg/kg,第六叶氟含量最高,平均为1010.1mg/kg,除第五叶与第六叶氟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叶位氟含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时春季新梢不同叶位氟含量为26.0mg/kg-700.8mg/kg,均低于夏季新梢对应叶位氟含量。鸠坑茶树植株主要器官氟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叶片氟含量最高,其次为嫩茎和须根,主根最低,不同树龄茶树主要器官间氟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王浆花粉产品中化学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三氯化铝-醋酸钠比色法,以芦丁作为对照品,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用药典方法测定水分含量、醚提物含量、醇提物含量;结果:王浆花粉产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为0.2393%(脱色前)或0.2447%(脱色后),水分含量24.48%,醚提物含量10.80%,醇提物含量41.77%;结论:用三氯化铝-醋酸钠比色法测定工浆花粉产品中总黄酮含量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3.
云南干热河谷区咖啡园咖啡植株发生黄化症,通过采集咖啡叶片和咖啡园土壤进行营养诊断,结果表明,发生黄化症的咖啡园土壤碳酸钙含量和土壤pH值分别比生长正常的咖啡园高70.89 g/kg和1.51。与正常植株相比,发病的咖啡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1.24 mg/g,钾含量增高12.16 g/kg,钙含量增高5.62 g/kg,镁含量降低1.40 g/kg。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酸钙含量与土壤pH值、叶片钾含量、叶片钙含量达显著相关,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镁含量之间均达极显著负相关。由此表明,土壤碳酸钙含量过高是导致咖啡植株黄化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灌溉和增施有机肥是防治咖啡植株黄化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杂交稻与产本稻米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庆国  黄丰 《杂交水稻》1998,13(5):21-25
分析了8个三系杂交稻F1稻米与其相应的5个恢复系和3个不育系及其相应的3个保持系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17种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各组合系的蛋白质含量与其氨基酸的绝对含理正相关;杂交稻F1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含量高于其相应的恢复系稻米的蛋白质与含量和氨基酸含量,不育系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含量高于其相应保持系稻米的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由此认为,杂交稻稻米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含量受其细胞基因影响;杂  相似文献   

5.
种子脂肪含量是花生的重要经济性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花生脂肪含量遗传的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为高脂肪含量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开发及基因组选择策略的确定提供依据。选用不同脂肪含量的中间型花生品种豫花9326及潍花6号,龙生型农家品种永城小麻壳,珍珠豆型品种湛油62及泉花6号,配置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索氏残渣法分析5个亲本、20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等3个世代种子的脂肪含量,利用广义遗传模型分析脂肪含量遗传的种子胚基因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及其遗传力。研究结果表明,双亲之一具有较高脂肪含量,另一亲本具有中等以上脂肪含量,则F1的脂肪含量较高;双亲脂肪含量中等,或者亲本之一脂肪含量较低,则后代脂肪含量较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方差最大,其次为母体加性效应,母体显性效应的方差较小,种子脂肪含量无细胞质效应。种子直接效应的遗传力大于母体效应。高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正值较大,低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的负值较大,中间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数值基本居中,方向有正有负。本研究表明脂肪含量的遗传主要受种子自身基因型的加性效应控制,其次是母体加性效应,无细胞质效应。高脂肪含量花生品种豫花9326和永城小麻壳是优良的高脂肪含量供体亲本。挖掘种子脂肪含量关键调控基因应该兼顾荚果皮中表达基因对种子脂肪含量的调控作用。杂交后代选择及分子标记开发应注重基因的累加效应和优良单倍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茶叶文萃     
不同工艺杀青对夏秋绿茶化学成分及品质影响的研究该文利用夏秋季鲜叶原料对不同工艺杀青绿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品质进行了研究。湿热杀青有利于条多酚物质和蛋白质的水解,氨基酸含量增加,菜多酚含量降低。从该试验而言,高茶多酚、低氨基酸含量的夏秋茶鲜叶原料,湿热杀青有利于绿茶品质。干热不同杀青方法中,虽锅炒杀青氨基酸含量较高,但同时茶多酚含量也较多,品质总分较低。湿热杀青氨基酸含量高低与品质总分一致,但干热杀青中却不一致,说明不能仅仅以氨基酸含量高低来评价绿茶品质高低,而应综合考虑,特别不能忽视茶多酚的含量影…  相似文献   

7.
徐永华  何志鸿 《大豆科学》1997,16(2):145-155
研究了建国以来黑龙江省选育的148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的变化及其生态地理分布。伴随着品种生产潜力的提高,该省育成品种的脂肪含量略有提高,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下降,但80年代又有回升;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变化不大;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生态地理区域间差别较大,克拜和绥化地区育成的品种蛋白质含量高,黑河与嫩江地区育居的品种脂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地区之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8.
以外源NAA、GA3和催发素溶液喷布茶树,研究其对新梢内源激素含量水平的影响及其与新梢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NAA处理显著提高新梢生育初期内源ABA和IAA的含量,新梢生长一度受抑,但随后zeatin含量上升,生长加速;GA3处理后新梢内源ABA含量下降,IAA含量减少,GA3和zeatin含量提高,新梢生长量加大,生长速率加快;催发素处理后新梢内源IAA含量下降,促进新梢萌发与生长,提高鲜叶产量。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高淀粉品种晋薯2号,中淀粉品种内薯3号,低淀粉品种紫花白为材料,对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及叶柄的全氮,全磷,全钾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其结果:同一品种内,随生育时期的推移,叶片和叶柄的氮,磷,钾含量均逐渐下降,各品种氮,磷在叶片中的含量始终同于叶柄,而钾在叶片中的含量则始终低于叶柄,不同品种叶片和叶柄氮,磷,钾含量变化与品种的淀粉含量呈正相关,生育中后期相关更显著,而叶柄氮,磷,钾含量与品种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建国以来黑龙江省选育的148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的变化及其生态地理分布。伴随着品种生产潜力的提高,该省育成品种的脂肪含量略有提高,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下降,但80年代又有回升;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变化不大;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生态地理区域间差别较大,克拜和绥化地区育成的品种蛋白质含量高,黑河与嫩江地区育成的品种脂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地区之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1.
大豆生殖生长时期,去荚植株的比叶重随生育进程增加的幅度较大,但叶片光合速率和全N含量(%)在去荚后短期内低于对照,随后尤其R_7和R_8期则显著高于对照。去荚延缓了叶片衰老,提高鼓粒末期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光呼吸速率。 荚果生长在一定时间内确能提高叶片光合速率,鼓粒末期叶片光合速率的明显降低是衰老的主要征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以早稻277为材料.在l叶l心期进行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喷施试验。麦茬早稻苗期喷洒多效唑对植株高度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可提高秧苗素质和抗倒力。同对照相比.叶面喷施多效唑可使麦茬早稻产量增加10%左右。增产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光合速率提高,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叶面喷施多效唑可增加麦茬早稻的穗粒数。  相似文献   

13.
高光效大豆品种豆荚解剖学特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光合速率不同的大豆品种黑农37(普通高产品种)、黑农40和黑农41(高光效品种),分别于R3、R4、R5、R6和R7时期取荚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1.不同光合类型品种间,豆荚表皮上气孔密度彼此接近,无明显差别;2.豆荚同化组织细胞内叶绿体数目,高光效品种均大于普通高产品种,且在相同品种中豆荚叶绿体分布的密度为豆荚的两端大于豆荚的两面。在R6时期叶绿体的体积高光效品种也大于普通高产品种。叶绿体中基粒的数目也是如此;3. 豆荚两侧维管束密度以及腹、背部导管数目高光效品种均大于普通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4.
大豆品种感染SMV后,感病植株各生育阶段(R1、R3、R5)单株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低于健株,叶片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表明:SMV的侵染抑制了大豆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而促进行了氮化物的代谢合成各种氨基酸,以利于SMV的复制与增殖。天门冬氨酸(ASP)、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组氨酸(His)在感病品种中含量的显著增加,是大豆植株感病的又一生化症状。  相似文献   

15.
以登海618为试材,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为对照,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宽窄行种植、行间错位,比较研究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下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密度为86 625、101 055株/hm~2时叶片后期衰老缓慢,维持较高净光合速率的时间较长,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较多,各器官干物质运转率和对子粒贡献率较高。Richards模型解析表明,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下密度为86 625、101 055株/hm~2时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较早,起始势和最大灌浆速率较高,子粒灌浆活跃期和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均偏低,植株空秆率较低,分别比对照显著增产5.61%、12.29%。密度为101 055株/hm~2时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均比对照偏低,较高的有效收获穗数足以弥补劣势,使子粒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研究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对子粒充实、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灌浆后期粒重增速缓慢,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高温胁迫使花后5 d光合速率下降,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上升。随灌浆进程推进光合参数逐渐降低,高温胁迫处理下降幅较高,是粒重降低并造成产量损失的关键因素。与苏玉糯5号相比,渝糯7号在高温胁迫处理下光合参数降幅较低,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中后期较高,受高温胁迫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砂培法模拟磷素营养水平对大豆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品种黑农48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盆栽法,通过在大豆生育期间淋浇不同磷素水平的营养液,研究了施磷素水平对大豆植株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的生长CO_2的吸收速率、叶面积、光合速率逐渐增大,CO_2的吸收速率和光合速率基本在R5时期达到最大值,之后趋于逐渐下降的趋势,呈现单峰曲线变化。CO_2的吸收速率、叶面积随着磷素营养水平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当磷素营养水平达到21 mg·L~(-1)时,再提高磷素水平对其已无明显作用。低磷胁迫(P1处理)大豆生育中前期的光合速率明显降低,低磷胁迫后再供给较高的磷素营养对大豆光合速率有一定的激活效应,使光合速率增大。大豆株高、粒数、节数和产量都随着磷素营养水平的上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当磷素营养水平达到21 mg·L~(-1)时,再增加磷素营养对大豆株高和产量已无影响。低磷胁迫后再供给较高的磷素营养水平对大豆产量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在营养生长阶段,如果缺磷极易减产,低磷胁迫时间越长产量越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灌水对不同小麦品种旗叶水分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于2009-2010年度在田间栽培条件下,以2个小麦品种济麦22和洲元9369为材料,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了不灌水(W0)、拔节期0~1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5%+开花期补灌至70%(W1)、拔节后8d补灌至75%+开花后8d补灌至70%(W2)、拔节后8d补灌至75%+开花后8d补灌至75%(W3)4个不同灌水处理下小麦旗叶渗透调节、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W3处理的小麦旗叶相对含水量、水势、渗透调节能力和光合速率高于W1和W2处理;济麦22旗叶相对含水量低于洲元9369,旗叶水势、渗透调节能力和光合速率高于洲元9369。(2)W3处理下穗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但穗粒数显著低于W1处理,以高的灌水量和耗水量获得最高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济麦22籽粒产量、穗数、千粒重、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洲元9369,穗粒数低于洲元9369。本试验条件下,在拔节后8d和开花后8d0~140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5%,是兼顾节水和高产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19.
光、氮及其互作对玉米光合特性与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豫玉22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2种遮光处理和3个氮肥水平,研究光、氮及其互作对玉米光合特性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不遮光处理,抽雄前3 d开始遮光、吐丝后10 d恢复自然光照处理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下降,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升高,胞间CO2浓度上升;成熟期不施肥、施肥120、240 kg/hm2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降低33.66%、31.69%、24.84%,产量分别降低52.50%、49.10%、40.92%。抽雄前3 d开始遮光、吐丝后10 d恢复自然光照处理,随施氮量的增加,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速率均显著上升,成熟期施肥240 kg/hm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不施肥、施肥120 kg/hm2增加42.45%、17.39%,产量分别增加59.93%、22.24%。弱光胁迫条件下增施氮肥可以改善玉米的光合特性,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玉米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20.
应用^14c示踪技术测定大豆光合速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冯春生  沈银保 《大豆科学》1989,8(4):351-356
应用~(14)C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测定大豆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复叶的3个小叶间和小叶各部位间的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叶正面的光合速率比叶背面的光合速率高24—29%;大豆没有发现午睡现象;盛花期至结荚期的光合速率高,大豆光合速率与根瘤固N之间有密切相关,并对籽实产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