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法(RSM),研究了温度(16–35℃)和盐度(5–29)对墨吉明对虾生长与存活的联合效应。结果显示,温度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对墨吉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的一次效应对墨吉明对虾的特定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墨吉明对虾存活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盐度二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温度和盐度对墨吉明对虾的生长与存活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建立了温度和盐度对墨吉明对虾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影响的模型方程,该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014、0.9631,校正系数分别为0.8310、0.9367,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可用于预测墨吉明对虾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的变化。通过模型优化和验证实验,得出温度为26.6℃、盐度为15.5时,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96%,98.34%,其满意度为0.970。结果显示,墨吉明对虾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温度为26–27℃、盐度为15–16时,有利于墨吉明对虾的存活与生长。  相似文献   

2.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法(RSM),研究了温度(16–35℃)和盐度(5–29)对墨吉明对虾生长与存活的联合效应。结果显示,温度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对墨吉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的一次效应对墨吉明对虾的特定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墨吉明对虾存活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盐度二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温度和盐度对墨吉明对虾的生长与存活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建立了温度和盐度对墨吉明对虾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影响的模型方程,该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014、0.9631,校正系数分别为0.8310、0.9367,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可用于预测墨吉明对虾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的变化。通过模型优化和验证实验,得出温度为26.6℃、盐度为15.5时,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96%,98.34%,其满意度为0.970。结果显示,墨吉明对虾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温度为26–27℃、盐度为15–16时,有利于墨吉明对虾的存活与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光唇裂腹鱼幼鱼对温度、p H及盐度等水质环境条件的耐受性,进行了温度、酸碱度、盐度对光唇裂腹鱼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光唇裂腹鱼幼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为0~31℃,高温、低温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1℃和3℃,适宜生长温度为7~26℃。光唇裂腹鱼是一种狭酸碱性鱼类,在p H 4.2~10.5的水体中可存活96 h以上,在p H 5.0~9.7的条件下,96 h内其存活率无影响,在24、48、72、96 h,其酸度半致死p H分别为4.20、4.40、4.50、4.60,碱度半致死p H分别为10.50、10.45、10.35、10.25。光唇裂腹鱼幼鱼又是一种狭盐性的鱼类,其半致死盐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该鱼对盐度的耐受性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弱,24、48、72、96 h的半致死盐度分别为10.7、9.7、9.3、8.9 g/L,两个级别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890、2.385 g/L。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盐度和碳酸盐碱度对不同规格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中科三号"鱼种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结果表明,异育银鲫"中科三号"大规格鱼种[L=(8.81±0.62)cm]48、72 h和96 h的盐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5.433、14.352、13.855,盐度安全浓度为4.63;碳酸盐碱度在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3.105、71.861、71.198、70.368 mmol·L-1,碳酸盐碱度的安全浓度为20.33 mmol·L-1。小规格鱼种[L=(1.78±0.12)cm]24、48、72 h和96 h盐度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1.339、11.026、10.653、10.080,盐度安全浓度为2.98;碳酸盐碱度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656、51.889、50.378、49.664 mmol·L-1,碳酸盐碱度的安全浓度为13.20 mmol·L-1。大规格"中科三号"鱼种对盐度和碳酸盐碱度的耐受性均比小规格鱼种强;慢性毒性实验中异育银鲫"中科三号"鱼种[L=(3.73±0.12)cm]的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均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大而降低。60 d实验后盐度3、5和7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14、0.67和0.23,相对增重率分别为98.64、49.24和14.80;碳酸盐碱度7、12和17 mmol·L-1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12、0.66和0.29,相对增重率分别为96.06、48.40和19.23。盐度和碳酸盐碱度浓度越强,对异育银鲫"中科三号"鱼种生长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水温对亚东鲑幼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设置(13±0. 5)、(15±0. 5)、(17±0. 5)、(19±0. 5)和(21±0. 5)℃等5个不同温度梯度,将体质量为(1. 03±0. 16) g的亚东鲑幼鱼放在玻璃缸中饲养42 d,比较不同水温条件下幼鱼的存活率及生长差异。试验结果:亚东鲑幼鱼在水温低于(5±0. 5)℃时,活动缓慢,反应迟钝,其耐受的高温极限为(24±0. 5)℃;在(15±0. 5)℃时,亚东鲑幼鱼生长最快,该组试验鱼的体质量增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0. 05),体长增长率与(13±0. 5)℃组差异不显著(P0. 05),但显著高于其它组(P 0. 05);在存活率方面,(21±0. 5)℃组最低(82%±2%),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 0. 05),其它各组幼鱼的平均存活率均在90%以上;从特定生长率来看,(13±0. 5)℃组与(15±0. 5)℃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 05),但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0. 05);(13±0. 5)℃组幼鱼的摄食率与(15±0. 5)℃组、(17±0. 5)℃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 05),但显著高于(19±0. 5)℃组和(21±0. 5)℃组(P 0. 05);(15±0. 5)℃组的食物转化率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0. 05)。试验结果表明,亚东鲑幼鱼存活和生长的最适水温为15℃左右。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方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探讨了温度(18~37℃)和盐度(0~16)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miloticus)仔鱼生长和存活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温度与盐度的一次与二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温度或盐度的上升,生长与存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温度与盐度间存在互作效应(P<0.05),温度为18~20℃时,仔鱼的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在盐度为8~9时较高;随着温度上升,27~32℃时,盐度为5~7时较高;高温环境时(35~37℃),盐度在4左右,生长与存活率较高.所考察因子与生长和存活率间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79 6和0.982 l(P<0.01),可用于预测罗非鱼的生长与存活率;温度效应对生长的影响较盐度明显,而对存活率的影响则相反.通过对所建立的两个回归方程同时优化,得到2个因子的最佳组合为:温度29.1℃和盐度5.4,在此最佳因子组合下罗非鱼仔鱼的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达到最优,分别为10.08%.d-1和91.34%,其可靠性达0.973.建议罗非鱼仔鱼在本研究中得到的最优因子组合下进行培育,以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观察了温度对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稚贝生存和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该贝中间培育场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稚贝的48 h半致死低、高温分别为4.95、33.39℃;96 h的半致死低、高温分别为8.68、32.49℃;15 d半致死低、高温分别为12.09、31.02℃;2)在持续15 d的实验中,10℃时,稚贝在第10天全部死亡;32℃时,第15天的成活率仅为16.67%;3)以稚贝在15 d内50%个体稳定存活的高、低端温度作为生存临界温度,稚贝适宜生存温度范围为12.09~31.02℃;以成活率最高的一组或几组(组间差异不显著)为依据,稚贝最适生存温度范围为14~28℃;4)以平均日增长达到最佳组的30%所对应的高、低端温度为依据,稚贝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6.62~31.14℃;以平均日增长最高的一组或几组(组间差异不显著)为依据,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4~28℃,最适生长温度在适宜生存温度范围内明显偏向高温端。综上,推测织锦巴非蛤稚贝适宜在南方海区潮下带水温不超过31℃的海底底播中培。  相似文献   

8.
通过自然常温饲育和人工控温(23.6±0.5)℃的降温饲育,研究了3种规格体质量(10、20、50个/kg)刺参于浙江南部海区室内水泥池的度夏。结果表明,常温饲育下,3种规格的刺参体质量均呈负增长,且特定负生长率随着刺参体质量的增加而升高;降温饲育下,10个/kg与20个/kg体质量刺参组呈负增长,而50个/kg体质量刺参组略呈正增长,第30 d与第60 d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496%与0.0513%。降温(23.6±0.5)℃饲育能有效提高刺参度夏时的存活率,有效降低刺参的特定负生长率,且刺参体质量越大,有效降低的体质量下降幅度也越大。在浙江南部海区室内水泥池养殖刺参,温度保持在(23.6±0.5)℃时,50个/kg的刺参不夏眠。  相似文献   

9.
比较投饵率水平分别为3%、4%、5%、6%时,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效率的影响,以确定暗纹东方鲀幼鱼阶段的适宜投饵率。在23℃下,对规格为3.45~3.56g的暗纹东方鲀幼鱼进行30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投饵率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质量相对增加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暗纹东方鲀幼鱼的适宜投饵率为4%,在投饵率为4℅时,质量相对增加率为116.04±0.04%,饲料效率达83.70±0.02%,特定生长率为111.49±0.03%/d,存活率为84.44±0.02%。  相似文献   

10.
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室内受控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5,20,25和30℃)和盐度(盐度5,10,15,20,25,30和35)以及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的数量受水温影响显著(P<0.05),20℃幼体孵化率最高,平均每只亲体孵化幼体30.67个。水温对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十分显著(P<0.01),15~25℃范围内,幼体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随水温升高而增加,水温25℃时达到最大值,平均日增长体长为0.23 mm/d、体质量平均日增长体质量为0.20 mg/d,特定生长率体长为6.40%/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为15.79%/d;当水温高于25℃,钩虾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降低。根据相关性方程式推算其最适孵化温度为21.5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中华原钩虾幼体的存活率受温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20℃钩虾幼体存活率最高,为98%,30℃存活率最低,为87.67%。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孵化幼体数量、存活率及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对盐度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温度对中华原钩虾种群发展的影响要大于盐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温度对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仔、稚鱼早期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四川华鳊仔鱼为研究对象,共设置16℃、19℃、22℃、25℃、28℃和31℃ 6个温度梯度,并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进程。整个发育过程分为开口摄食、卵黄囊消失、鳞片出现、鳞被完整4个阶段,统计各阶段的发育天数并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统计死亡数量,旨在掌握仔、稚鱼发育阶段的最适生长温度。结果显示,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仔、稚鱼的发育进程加快,28℃、31℃组鳞被完整的时间均早于其他温度组,但与25℃组的时间差距不大。从全长和体重来看,28℃组均最大,25℃与31℃次之。随着温度的升高,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先上升后下降,22℃~28℃存活率均较高,其中,25℃组存活率最高。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全长(L)和日龄(D)的关系拟合函数相关系数值均达到0.99以上,表明Cubic生长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随日龄的生长情况。综合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发育进程、生长指标及存活率可知,25℃~28℃为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养殖温度(19℃、23℃、27℃、31℃)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生长、摄食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各温度组幼鱼存活率(SR)均达到95%以上,19℃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在19~31℃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WGR)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在31℃时达到最高值;不同温度组的体质量增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31℃27℃24℃19℃,31℃和27℃温度组体质量呈二项式增长,23℃和19℃组呈线性增长;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R)逐渐降低(P0.05),回归分析显示在29.89℃时达到最小值;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曲线分析得其在31.74℃时达到最大值。温度对幼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随温度降低呈逐渐升高的趋势,19℃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7℃和31℃组(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23℃时达到最大值。综合以上结果认为,点篮子鱼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9.89~31.74℃,在此温度范围内点篮子鱼幼鱼可获得较大的生长率。  相似文献   

13.
该试验主要目的是探究体内体外两种不同的标记方法对于不同规格的黑鲷苗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剪鳍法和体内PIT标记法,对大(平均体质量69.00 g)、小(平均体质量41.29 g)两种不同规格的黑鲷进行标记。分析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两种不同的标记方法对于黑鲷生长与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为期25 d的试验中,在相同的生存条件下,大规格黑鲷体外标记组、体内标记组、空白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56.67%、83.33%、93.33%,生长率分别为3.32%、15.82%、11.23%;小规格黑鲷体外标记组、体内标记组、空白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100.00%、100.00%、96.67%,生长率分别为10.64%、22.31%、11.44%,从试验结果判断,体内标记(PIT标记)优于体外标记(剪鳍),在一定范围内,规格小反而更适宜进行标记。该试验结果为黑鲷的标志放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温度和盐度急性胁迫对岩牡蛎存活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岩牡蛎(Crassostreanippona)对不同温度和盐度急性变化的适应性,本研究通过将岩牡蛎从暂养环境(27℃,盐度32)直接转移至5个温度梯度(15℃、19℃、23℃、31℃、35℃)和6个盐度梯度(16、20、24、28、36、40),研究了急性胁迫对岩牡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存活的影响。温度实验结果显示,15~31℃组岩牡蛎存活率均高于71.11%,35℃组存活率最低(34.44%),而15℃组免疫指标活性均受到明显抑制, MDA含量在144 h时达到最大值(46.93 nmol/mg prot);温度19℃、23℃、31℃组SOD、CAT、AKP和LSZ活性及MDA含量受应激显著上升后均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盐度实验结果表明, 40组盐度变化对岩牡蛎存活抑制明显,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适宜岩牡蛎存活的盐度变化为20~36组;盐度16组SOD、CAT、AKP和LSZ活性144 h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MDA含量与胁迫时间成正相关最终达到最大值(45.76 nmol/mg prot)。研究表明,温度和盐度突变均会对岩牡蛎5项免疫指标和存活率产生显著影响,岩牡蛎对温度19~31℃组和盐度20~36组突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白斑狗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不同梯度的孵化温度对白斑狗鱼(Esox lucius)胚胎发育的影响,并对其孵化率和畸形率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各温度梯度组中,16℃温度组的孵化率和正常仔鱼孵出率均最高,分别为61.5%和59.75%,其次为14℃温度组,其孵化率和正常仔鱼孵出率分别为59.75%和56.25%;白斑狗鱼胚胎发育的适温范围为14~16℃;水温和发育时间呈显著负线性相关,其相关方程为:Y=-20.133X+469.8,R2=0.9678;在8~18℃范围,总积温为2130.19~2825.96℃.h。  相似文献   

16.
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生长、渗透生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幼鱼的生长、生化组成、渗透生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鱼体质量(18.06±3.65)g,全长(15.45±2.77)cm.实验设置了3个盐度水平(22、26和30)和4个温度水平(18℃、21℃、24 ℃和27℃),每个处理设置4个重复.8周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半滑舌鳎特定生长率总体变动在1.00%~1.34%.在本研究条件下,盐度对半滑舌鳎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而温度对其生长影响显著(P<0.05).在盐度22、26和30下,其最大生长率分别出现在21℃、24℃和18℃T,而在27℃下生长率最低.饲料转化率和消化率变化趋势与生长率相似.随温度的升高鱼体蛋白质含量有升高趋势,脂肪含量和能值降低,但受盐度影响不显著.渗透生理研究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对半滑舌鳎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影响均显著(P<0.05).随盐度的升高,血浆渗透压和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有所升高.温度对不同盐度下半滑舌鳎血浆渗透压影响有所差异,但随温度的升高半滑舌鳎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能量收支研究表明,生长能和呼吸能的变化主导着半滑舌鳎的能量收支模式,在本研究设置的温度和盐度范围内,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以盐度18和温度21℃最高,而呼吸能的比例则总体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相对饵料丰度对海蜇水母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鲁男  蒋双 《水产科学》1993,12(2):1-5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盐度为20‰时就温度和相对饵料丰度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水母体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温度设6个梯度组(16℃,20℃,24℃,28℃,32℃、变温),同时对应4级饵料丰度(20℃组设7级),通过测定海蜇水母体日生长率得出海蜇水母体生长的最适温度,最佳有效饵料丰度及变温组的适宜饵料丰度,并在20℃条件下,得出水母体平均日生长率(Y)与相对饵料丰度(X)的关系式:Y=9.43-2.69(1 X~-),从理论上推算出水母体平均日生长率的最大值为9.34%及停止生长(或出现负生长)时的饵料丰度为0.285次/日。实验用逐步逼近方法得到海蜇水母体致死的上限温度为34℃。  相似文献   

18.
以体质量0.02 g红螯螯虾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温度(22、25、28、31、34℃)对红螯螯虾虾苗生长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红螯螯虾虾苗的成活率不断降低,22℃时成活率最高,为48.21%±8.50%,34℃时成活率最低,为21.55%±3.09%,31℃时虾苗特定生长率最高,为7.50%±0.41%。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宝石鲈生长及血液生化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宝石鲈(Scortum barcoo)初始体质量为(107.52±0.87)g,分别在16℃、22℃和28℃3个水温处理组养殖28 d后对其生长及血液生化免疫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生活在不同水温环境中的宝石鲈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22℃和28℃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6℃温度处理组,22℃和28℃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水温对宝石鲈的日增重(DWG)、特定生长率(SGR)、食物转化率(FCR)和摄食率(FR)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水温对宝石鲈的血液生化免疫指标影响各异,谷丙转氨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步下降,甘油三酯、溶菌酶、皮质醇水平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脾脏脏器系数先上升后下降.统计分析表明,水温对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溶菌酶和脾脏脏器系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皮质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比较认为,宝石鲈在水温25~26℃时具有较优的养殖效果,水温升至28℃会对宝石鲈形成慢性胁迫,从而引起皮质醇含量的升高.本研究旨在为宝石鲈人工养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笔者观察16、19、22、25、28、31℃6个温度条件下四川华鳊的胚胎发育过程,描述总结(25±0.5)℃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华鳊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在(25±0.5)℃下孵化总历时44.83 h;在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19℃时孵化率为30.00%,其中畸形致死占87.19%,显著高于其余4个温度组(P<0.05);温度由19℃升至31℃时,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短,各温度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器官分化阶段均用时最长,占整个胚胎孵化历时的72.53%~77.07%;胚胎畸形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1℃的胚胎畸形率约为28℃的2倍;在22~28℃时,胚胎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成活率最高,畸形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19±1)℃,卵径(y)与胚胎孵化时间(x)的关系为y=49.56-44.36x+47.92x^2(r^2=0.996);水温22~28℃为适宜孵化温度,最佳水温约为25℃;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69℃,有效积温为522.35~595.11℃·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