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球毛壳菌ACCC30566木聚糖酶生产低聚木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玉米芯生产粗木聚糖,再用球毛壳菌 ACCC30566木聚糖酶液酶解粗木聚糖,获得低聚木糖,最后对低聚木糖进行提取纯化,并用薄层层析法初步测定了低聚木糖成分.结果表明:球毛壳菌ACCC30566木聚糖酶酶解产物主要成分为木二糖、木三糖、木四糖等低聚木糖,葡萄糖含量较少.该菌株所产木聚糖酶成分较纯,纤维素酶含量较低.可以用来生产低聚木糖.  相似文献   

2.
研究利用木聚糖酶酶解小麦麸皮制备低聚木糖。采用正交旋转组合实验优化设计,确定木聚糖酶酶解制备小麦麸皮低聚木糖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底物浓度为10.5%,加入酶量为1 000 IU/g底物,水解温度为53℃,水解时间为5.5 h,最终得到酶解液中低聚木糖的平均聚合度为2.18,总还原糖含量为5.83 mg/mL。并通过HPLC分析确定酶解液中主要含有木二糖、木三糖、木四糖、木五糖等低聚木糖组分,且低聚木糖(木二~木五)的相对含量达64.41%。说明此水解条件能够较好的制备低聚木糖。  相似文献   

3.
玉米芯酶法制取低聚木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低聚木糖又名木寡糖,是一种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食品添加剂,主要以富含半纤维素的原料经一定的加工方式制得。介绍了采用sp.E-86菌株制备木聚糖酶的详细过程,探讨了发酵时间与木聚糖酶活性以及木聚糖酶液pH值之间的关系,同时提供了一种以玉米芯为原料,采用质量分数为2%的NaOH溶液预处理,通过sp.E-86菌株产木聚糖酶酶解制备低聚木糖的试验方法。考察了不同酶解反应时间条件下低聚木糖产物平均聚合度的变化情况,并用TLC法测定出本研究所得的产物是以木糖、木二糖为主的低聚木糖产品。  相似文献   

4.
探讨3种菌株所产木聚糖酶组分及其酶解产物的差异,为酶制剂和功能低聚木糖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DS-PAGE电泳,研究黑曲霉C71、康宁木霉M46及XYNB重组工程菌G81所产的木聚糖酶同工酶。结果表明,C71、M46及G81分别产3种、4种和2种木聚糖酶同工酶;以桦木木聚糖为底物,在酶添加量为70U/g、底物20g/L、反应时间10h条件下进行酶解,采用TLC及HPLC分析酶解产物。TLC结果表明,C71和M46酶解液中含有木糖、木二糖和木三糖;G81酶解液中含有木二糖、木三糖和木四糖。HPLC结果表明,C71酶解液中木糖、木二糖和木三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4、1.3和1.7g/L;M46酶解液中木糖、木二糖和木三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1.8和2.1g/L;G81酶解液中木二糖、木三糖和木四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6、2.7和1.4g/L。不同菌株所产木聚糖酶组分及其酶解产物存在差异,低聚木糖的研发应根据酶学特性,选择不同的单一或复合酶制剂。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碱法提取玉米芯木聚糖的最适条件,对玉米芯木聚糖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提取的不同木聚糖进行酶解。结果表明:碱法提取玉米芯木聚糖时,在100g/L NaOH、1∶20固液比、60℃、3h的条件下进行一次性提取,木聚糖得率达29.45%。提取液离心可得到纯度达80.5%的水不溶性木聚糖(wis-X),乙醇沉淀得到的水溶性木聚糖(ws-X)纯度为6.4%。wis-X的酶解产物是木糖和3种低聚木糖,ws-X的酶解产物是葡萄糖和3种低聚木糖。因此,玉米芯是制备wis-X和低聚木糖的理想原料,从简化工艺和节约成本角度考虑,碱提前不需稀酸预处理,适宜条件下提取1次即可。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芯为原料,超微粉碎后,经高温高压预处理,采用复合酶法提取玉米芯低聚木糖,利用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制备的低聚木糖进行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酶法制备玉米芯低聚木糖的最佳工艺为:m(木聚糖酶)∶m(纤维素酶)∶m(半纤维素酶配)=3∶1∶3,复合酶的添加量为2%,温度50℃,最适pH 5.0,酶解时间60min;组分分析表明,玉米芯低聚木糖提取液中主要为木糖、木二糖、和木三糖,提取率分别为1.495%、3.727%、1.949%。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低聚木糖的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应用及其生产与提纯的各种方法,特别重点讨论了木聚糖酶解产低聚木糖.由于低聚木糖是由木聚糖水解得到的,本文还论述了木聚糖的来源、结构及从原料中提取木聚糖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DNS法对基因工程菌毕赤酵母所产的木聚糖酶进行测定,研究其最适反应pH,最适反应温度,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等酶学性质,采用薄层层析TLC 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该酶的酶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木聚糖酶的最适pH值为4.5,在pH3.5~6.0稳定;最适反应温度为55 ℃,耐热稳定性良好;Mg2 ,Zn2 ,Ca2 对木聚糖酶活性有促进作用;Cu2 ,Ba2 ,Fe3 等对木聚糖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TLC,HPLC测定结果显示,木聚糖酶酶解产物主要以木二糖、木四糖等低聚糖为主,而木糖含量很低;该木聚糖酶是相对单一的内切木聚糖酶.  相似文献   

9.
关于低聚木糖的浅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低聚木糖的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应用及其生产与提纯的各种方法,特别重点讨论了木聚糖酶解产低聚木糖。由于低聚木糖是由木聚糖水解得到的,本文还论述了木聚糖的来源、结构及从原料中提取木聚糖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NaOH-乙醇预处理提高甘蔗渣酶法制备低聚木糖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甘蔗渣酶法制备低聚木糖(XOS)的工艺进行研究,并通过NaOH-乙醇预处理提高低聚木糖的生产效率。方法首先,对预处理前后甘蔗渣的化学组成进行表征,确定预处理对原料组分的影响。其次,利用接触角和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探讨预处理对底物湿部化学(润湿性)特性和物理结构的影响。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检测木聚糖酶水解样品,比较不同预处理强度对酶水解生产低聚木糖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对于NaOH-乙醇预处理促进木聚糖酶水解的工艺而言,最佳的预处理条件为10 g/L NaOH-乙醇(乙醇的体积分数为50%)预处理。在该预处理强度下,大量的木质素被脱除,脱除率可以达到78.10%;而且,该预处理方式能够有效改善物料的亲水性能,使接触角从61.5°降低到55.4°,同时将纤维原料的结晶度从28.6%提高到32.3%。通过分析酶水解样品可知:当NaOH用量为10 g/L时,可以实现最高低聚木糖质量浓度(1.85 g/L),与未处理原料(0.83 g/L)相比,提高了122.89%。结论对于甘蔗渣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而言,采用木聚糖酶水解的方式能够实现从半纤维素到低聚木糖的有效转化,并且采用NaOH-乙醇预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甘蔗渣的酶解效率,促进低聚木糖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吴华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94-4396
[目的]对1株产胞外耐热木聚糖酶的链霉菌XP的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降解木聚糖的产物进行鉴定。[方法]分别对该菌摇瓶发酵产酶的培养基组成、培养基初始pH值、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装液量进行了优化,并以燕麦木聚糖为底物,采用薄层层析法考察了粗酶对底物的水解产物组成。[结果]该链霉菌的液体发酵产酶的最佳培养基为:稻草3.0%,NaOH0.2%,KH2PO40.5%,(NH4)2SO40.5%,培养基起始pH值为7.5,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72h,摇床转速190r/min,250ml的三角瓶装液量为60ml。用该菌产生的胞外粗木聚糖酶酶液酶解燕麦木聚糖,降解产物主要为木二糖和木三糖,没有产生单木糖。[结论]该研究为木聚糖酶生产菌株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酶解产物表明该酶在低聚木糖的制备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低聚木糖的制备及其对益生菌体外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玉米芯微波消解-内切木聚糖酶水解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以低聚木糖的得率为主体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时影响低聚木糖得率的微波消解过程和内切木聚糖酶水解过程的因素与水平进行研究,并考察获得的低聚木糖对益生菌的体外增殖作用.结果表明: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处理压力1.6 MPa,微波处理时间5 min,内切木聚糖酶用量140 U·g-1,酶解时间6 h;在最适条件下,玉米芯酶解液中低聚木糖的得率为82.5%,质量浓度为11.02 g·L-1;低聚木糖对益生菌的体外增殖实验表明,低聚木糖添加量在0.2%和0.4%时,分别可以对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起到最好的增殖作用,分别达到311%和183%,添加量进一步提高反而会抑制这2种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采用酸酶法水解玉米芯中的木聚糖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条件.玉米芯预处理工艺:用60 ℃水浸泡玉米芯12 h,过滤,保留滤渣.玉米芯酸预水解条件:按固液比1∶6加入2.0 g/L的稀硫酸液,120 ℃预水解60 min,溶出总糖量15.01%,平均聚合度2.16.酶水解条件:pH值4.8,加酶量40 IU/g玉米芯,50 ℃水解4 h,溶出总糖量20.32%,平均聚合度1.74,玉米芯酸酶水解液中低聚木糖的相对含量达到62.37%.  相似文献   

14.
业界动态     
新饲料添加剂低聚木糖的研制与推广通过成果鉴定2006年2月24日,由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饲料站、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和江苏康维生物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新型无公害饲料添加剂低聚木糖及其预混料的研究及产业化项目,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项目以农作物废弃物玉米芯为原料,以适用于食品制备的、对人体无害的真菌里氏木霉为产酶菌株,研究解决了定向产酶、定向酶降解、酶的分级处理、木聚糖高温降解和分离提纯等技术难关,制备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饲料添加剂低聚木糖产品,产品曾于2003年7月被农业部批准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玉米芯木糖-纤维素酶法分级工艺中的稀酸预处理、蒸煮预处理和木聚糖酶解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干燥的玉米芯为原料,先进行稀酸-蒸煮预处理,研究不同因素对木糖得率的影响,然后再对物料进行木聚糖酶酶解。[结果]得到的玉米芯酸预处理优化工艺为:固液比1∶10 g/ml,H2SO40.5%,水浴70℃,处理2.0 h,木糖的损失率为4.72%,木糖酶解得率为30.03%。酸预处理后玉米芯残渣蒸煮预处理条件为:固液比1∶10 g/ml加入水,在120℃预水解2.0 h,蒸煮液木糖得率为54.77%,总酶解得率为69.11%。酶水解条件:pH 5.0,加酶量2 800 IU/g玉米芯,50℃水解36 h,总酶解得率83.41%。[结论]玉米芯蒸煮预处理能提高木糖的得率,单一用稀酸预处理再酶解得到木糖的得率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
以木聚糖为唯一碳源,从长期堆放枯枝败叶的土壤中筛选能够高效降解木聚糖的菌株,并对该菌的产酶条件和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分离得到1株酶活性较高且产酶相对稳定的菌株,鉴定为尖孢镰刀菌,命名为Fusarium oxysporum MJ23。研究表明,木聚糖、酵母粉是该菌的最适培养底物,在最适培养条件下,该菌株所产木聚糖酶活力可达186 U/mL;木聚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pH值分别为55℃、6,55℃保温3 h,酶活力仍可维持90%以上;Ca2+、Fe2+、Mn2+、Tween 80和聚乙二醇对木聚糖酶活力有较强促进作用,Cu2+、Zn2+、EDTA、尿素和SDS则会抑制酶活,其中SDS的抑制作用最强。模拟动物体内对饲料中半纤维素组分的消化,木聚糖酶的添加可使猪饲料中木糖生成量提高28%,鸡饲料中木糖生成量提高16%,表明该菌株所产木聚糖酶具有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芦苇资源化利用──生成低聚木糖的方法,采用蒸汽爆破预处理芦苇秸秆再辅以酶解制取低聚木糖的方式,分别考察不同压力下直接爆破及加碱处理爆破的汽爆效果,同时探究最佳预处理物料制备低聚木糖的酶解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蒸汽爆破可以有效破坏芦苇纤维形态,加碱爆破的芦苇纤维断裂更为明显;加碱爆破后还原糖、可溶性总糖、低聚木糖溶出量较低,但木聚糖的含量相对较高,更为适合低聚木糖的生产。选取加碱爆破芦苇原料生产低聚木糖的最佳酶解条件为固液比1 g∶10 m L、温度45℃、pH值4.8、加酶量5%(占芦苇干物质量比)、酶解时间24 h,所得低聚木糖可达芦苇干物质量的14.0%;在最佳酶解条件下,得到的低聚木糖主要成分为木二糖,在24 h达到最大值,占芦苇干物质量的12.3%;同时还含有少量的木三糖,含量在18 h达到最大值,可达到芦苇干物质量的1.7%。  相似文献   

18.
木聚糖是除纤维素外含量最为丰富的天然细胞壁多糖,是植物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木聚糖酶是指能够催化降解异质多糖——木聚糖为低聚木糖或木糖的一组酶的总称,是能降解木聚糖复杂结构的复合酶系。文章对木聚糖酶的分类、分子结构、生化特性、发酵调控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产高活性木聚糖酶放线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全国各地富含腐败木质纤维材料的几十份土样,在以自制的玉米芯木聚糖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共筛出产木聚糖酶的放线菌102株.所有菌株都产木聚糖酶且具有木聚糖水解圈.从中筛选出41株放线菌进行摇瓶发酵复筛,优选出的7株菌株,除L1904外,木聚糖酶活力均超过了200 U/ml.菌株L2001木聚糖酶活力达815 U/ml,较低的菌株L1904酶活力也达158 U/m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碳氮源对里氏木霉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以及纤维素酶水解稻草的条件。[方法]通过添加不同的碳源和不同浓度的酵母粉,探讨里氏木霉合适的发酵条件;使用不同添加量的纤维素酶对稻草进行酶解;分别利用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混合酶对稻草进行酶解反应。[结果]利用乳糖和稻草的复合碳源和12 g/L的酵母粉进行水解时,纤维素酶活性较高。酶解适宜的酶用量为每克稻草底物200 U的滤纸酶。用纤维素酶及木聚糖酶混合酶酶解稻草96 h的酶解得率为65.4%。[结论]该研究可为里氏木霉纤维素酶生产和酶解稻草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