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渔业》2011,(5):F0002-F0002
<正>"十一五"期间,河北省主要增殖放流品种有: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牙鲆、梭鱼和滩涂贝类等。共投入放流资金497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占33.37%,省级财政占35.98%,市县财政占14.57%,资源补偿费占16.08%。放流各类苗种43.42亿尾,其中中国对虾苗种41.573亿尾,占95.74%。放流种类捕捞量达15000多吨,产值11亿元。不仅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恢复渔业资源、保护渤海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还促进了渔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渔民增产增收,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2007年河北省水产局在总结了前两年海洋渔业增殖放流工作的基础上,加大了增殖放流的工作力度,对放流的品种及海域进行了调整,全省放流中国对虾苗种4.618亿尾,日本对虾1.25亿尾,牙鲆40万尾,梭子蟹400kg,海蜇1200万头。中国对虾放流海域遍布全省,以唐山和沧州为重点。日本对虾和牙鲆放流在秦皇岛海域进行,海蜇、梭子蟹分别在唐山和沧州海域进行。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沧州市对近海和内陆水域开展了多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5月以来,沧州市在沧州近岸海域陆续开展了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半滑舌鳎、梭鱼等品种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今年的渔业增殖放流,沧州市通过公开招标确定苗种生产单位,保证了种苗质量。各级渔业执法部门严格监督,渔业技术推广部门从苗种的繁育、包装、运输到海上放流,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确保增殖放流活动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杭州湾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长江口、杭州湾海域2004—2006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前后调查、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增殖放流种类对放流海域总资源补充量的增加有显著作用,放流种类的资源密度指数呈上升趋势,放流种类的资源补充量逐年增加;三疣梭子蟹、海蜇等放流种类在增殖放流区附近形成了区域性渔场,说明资源增殖、修复的效果非常明显;增殖放流整体的经济效益明显,3年总的苗种放流资金与捕捞经济效益的投入产出比平均达到1∶5,连续放流3年以上时增殖的累积效应得以逐渐体现;增殖放流使渔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促进了渔区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分布、摄食和食物竞争等状况, 2011 年 5 月至 2012 年 4 月在莱州湾进行了 9 次底拖网调查, 其中仅 4 个航次的调查捕获了中国明对虾。体重瞬时增长系数的计 算结果表明, 7 月份是莱州湾放流中国明对虾的快速生长期, 7 月底至 8 月初达到生长拐点, 以后生长减慢。其活动 和分布规律表明, 中国明对虾放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适应后才开始溯河, 8 月初移出河道向深水扩展, 集中 分布在莱州湾西部, 8 月中旬主要集中在莱州湾的西部和湾口, 9 月初至 10 月中旬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湾口和湾外。 中国明对虾成虾的摄食范围较广, 是偏重摄食底栖动物饵料的杂食性种类, 摄食生态位宽度与三疣梭子蟹接近; 与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中的8种重要种类都存在中等程度或严重的食物竞争, 食 物竞争主要源自对双壳类饵料的竞食。本研究为探讨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的适应性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  相似文献   

6.
《水产科技》2007,(1):45-45
通过多种途径修复退化的水域生态环境,天津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已明显好转。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的主要经济水产品种类和数量均比2004年增长了近50%,已多年未在渤海湾出没的小黄鱼、中国对虾等重新出现。近年来,天津市加大渔业资源养护力度,重建已经衰退的渔业资源。该市在塘沽、汉沽、大港等区建设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重点增殖放流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李凡  丛旭日  张孝民 《水产学报》2021,45(8):1384-1394
根据2010—2019年夏季莱州湾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4种大型甲壳类(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蟳和口虾蛄)的优势度、种间联结、空间生态位特征,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4种大型甲壳类的营养级、营养生态位与摄食来源。结果显示,口虾蛄、日本蟳是目前莱州湾夏季甲壳类最主要的优势种,放流种类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为群落的重要种;4种大型甲壳类的种间联结性不强,显著正联结主要出现于中国明对虾与其他三者之间;日本蟳空间生态位宽度最高(2.45),口虾蛄(2.13)次之,中国明对虾(1.92)和三疣梭子蟹(1.93)较低;生态位重叠较高主要发生于中国明对虾与其他3种之间;4种大型甲壳类营养级相近(3.02~3.28),中国明对虾生态位总面积最大,三疣梭子蟹与日本蟳、口虾蛄的生态位总面积相近,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的营养生态位重叠较高;摄食来源分析表明,中国明对虾摄食双壳类比例更高,其他3种摄食来源同质化程度较高。目前莱州湾三疣梭子蟹和中国明对虾的优势度低于口虾蛄和日本蟳,表明增殖放流虽然扩大了三疣梭子蟹和中国明对虾的种群规模,但尚未较大程度改变甲壳类群落结构。综合4种甲壳类的群落地位、种间联结性、空间生态位宽度与重叠、营养级与营养生态位以及摄食来源的研究结果,中国明对虾与其他三者竞争相对较小,而三疣梭子蟹与日本蟳、口虾蛄竞争较大。为最大程度发挥增殖效益,建议在确定放流地点和放流数量时,应着重考虑相近生态位物种对放流物种的竞争和限制。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2008年3月下旬,天津市水产科研机构发布《2007年度天津市渤海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报告》,渤海人工增殖放流效果明显。2007年度天津市共向本市海域放流2.4亿中国对虾,放流三疣梭子蟹、牙鲆、梭鱼、海蜇、毛蚶等1700万尾(粒),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9.
2014年10月20日,随着最后一批杂色蛤苗种放流海洋,河北省海洋增殖放流监督工作全部完成。全年沿海三市共人工增殖放流对虾12.3亿尾,三疣梭子蟹1.259亿只,海蜇2973.4万片,牙鲆139.353万尾,红鳍东方鲀90.5039万尾,梭鱼335万尾,半滑舌鳎80万尾,杂色蛤46163万粒。  相似文献   

10.
浙江沿海渔业资源放流增殖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周永东 《海洋渔业》2004,26(2):131-139
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浙江沿海渔业资源的放流和增殖(移植)工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20年来实施对虾、海蜇、石斑鱼、大黄鱼、黑鲷等增殖放流的经验和教训,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Ecopath模型的珠江口6种增殖放流种类生态容纳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殖放流是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方式。放流前对放流海域进行生态容纳量评估,有计划地实施增殖放流活动,可避免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文章根据2016年珠江口渔业资源数据,构建了由29个功能组组成的基于珠江口的生态系统通道(Ecopath)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食物网结构与混合营养效应,估算了适宜于该水域的6种不同增殖放流种类的生态容纳量。结果表明,功能组营养级范围为1~4.2级,6种适宜放流种类营养级介于2.2~3.7,最高营养级功能组为哺乳动物,系统总流量9 092.447 t·(km~2·a)~(–1),系统总能量转化效率12.23%,连接指数0.370,系统杂食指数0.287。食物链通道主要有2类,以碎屑食物链为主。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黄鳍鲷(A. latus)、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墨吉对虾(P. monodon)和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的最大容纳量分别为0.094 t·km~(–2)、0.500 t·km~(–2)、0.650 t·km~(–2)、1.580 t·km~(–2)、1.610 t·km~(–2)和75.870 t·km~(–2)。  相似文献   

12.
莱州湾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分布、摄食和食物竞争等状况,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莱州湾进行了9次底拖网调查,其中仅4个航次的调查捕获了中国明对虾。体重瞬时增长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7月份是莱州湾放流中国明对虾的快速生长期,7月底至8月初达到生长拐点,以后生长减慢。其活动和分布规律表明,中国明对虾放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适应后才开始溯河,8月初移出河道向深水扩展,集中分布在莱州湾西部,8月中旬主要集中在莱州湾的西部和湾口,9月初至10月中旬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湾口和湾外。中国明对虾成虾的摄食范围较广,是偏重摄食底栖动物饵料的杂食性种类,摄食生态位宽度与三疣梭子蟹接近;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中的8种重要种类都存在中等程度或严重的食物竞争,食物竞争主要源自对双壳类饵料的竞食。本研究为探讨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的适应性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叶昌臣  董婧  姜洪亮 《水产科学》2006,25(9):483-484
发展渔业资源增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放流种。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河蟹(中华绒螯蟹)增殖以来,先后开展了太湖银鱼、中国对虾和海蜇等的增殖,虽取得了明显效果,却一直没有关于如何选择放流种的研究报告,在中国对虾增殖实施12年之后,仅有为何选择中国对虾进行放流的评述。本文以渤海为例,探讨在发展渔业资源增殖时,如何选择放流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为保护黄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根据中韩渔委会会谈达成共识,7月9日,第三次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中国山东烟台和韩国仁川同步举行,共向黄海投放绿鳍马面鲀、黑鲷、小黄鱼、梭子蟹等经济物种100万尾。2018年以来,中韩两国在黄海联合开展了三次增殖放流活动。中方开展了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牙鲆的苗种繁育和增殖放流工作,放流总数量近百万尾。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中国黄海沿岸各省共向黄海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435亿尾,有效促进了渔业种群资源恢复,增加了两国渔民收入和渔业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山东沿海的重要经济种类,在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影响下,资源已大幅衰退。为恢复三疣梭子蟹资源量,山东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大规模增殖放流工作。截止2019年,累计放流37亿尾,回捕产量超过16万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疣梭子蟹和日本鲟(Charybdis japonica)均属十足目、梭子蟹科,两者食性相近,在黄渤海均有分布。了解三疣梭子蟹的食物来源和食物竞争状况,是科学确定放流最佳数量的重要基础,是增殖放流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2008,29(3):11
3月下旬,天津水产科研机构发布《2007年度天津市渤海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报告》,渤海湾人工增殖放流效果明显。根据该报告,2007年度天津市共向本市海域放流2.4亿尾中国对虾,放流三疣梭子蟹、牙鲆、梭鱼、海蜇、毛蚶等170万尾(粒),经济和生态效果非常明显,对加快修复渤海生态环境和增加渔民收入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省2005年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在省水产局的领导下,在省渔政处的具体组织实施下,目前,已经按计划保质保量全面完成。增殖放流工作从5月12日开始,到6月28日结束,历时48d。增殖放流地点选在沧州、唐山、秦皇岛水质状况良好、敌害生物较少海域。全省共增殖放流中国对虾2.7亿尾,海蜇575万只,梭子蟹幼蟹384kg(约合768万只),河鱼83万尾,牙鲆鱼63万尾。通过一个阶段的观察,增殖的资源品种生长状况良好。在这次增殖放流过程中,为了确保放流工作规范进行,省渔政处制定了《河北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程序》,总的原则就是要求做到:苗种质量硬碰…  相似文献   

18.
<正>自5月下旬开始,河北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全面展开。截至5月31日,已累计增殖放流中国对虾5.4亿尾、海蜇2359.9万片。省、市、县三级执法人员组成的增殖放流监督组严格按照《河北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督查验收工作规范》的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虾、梭子蟹放流区本底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黄骅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放流区的本底调查,摸清了该海域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亲体数量,生态环境、基础饵料条件及敌害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共捕到2只三疣梭子蟹亲体,体重范围155~220g,均为雌性,性腺4期;未采到中国对虾亲体、卵或幼体;浮游植物17种,平均密度为29.54×104cells/m3;浮游动物8类,总平均生物密度为77.91个/m3,总平均生物量为0.103g/m3;小型底栖生物11种;大型底栖生物25种,敌害生物主要是虎鱼类,仅占底栖生物数量的0.06%。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为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理想的放流场所。  相似文献   

20.
王英华 《齐鲁渔业》2009,(12):65-66
根据回捕生产统计数据,截至10月份,潍坊市海洋捕捞产量26.0万t,同比增加28.9%,其中对虾捕捞产量60.62t,产值1.025亿元;梭子蟹捕捞产量1499.9t,产值5.95亿元。对虾、梭子蟹捕捞产量、产值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今年开展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行动,对渔业资源恢复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据海上作业的渔民反馈信息,捕捞产量明显好于上半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