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方百合快繁培养基优化与脱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研究目的】为实现百合种球的国产化,繁育大量的优质种球,笔者以东方百合的西伯利亚和索邦品种为材料,研究东方百合茎尖诱导、继代增殖和生根的最佳培养基,并比较不同的组织培养方法的脱毒效果。【方法】设置不同的激素浓度梯度筛选东方百合茎尖诱导、继代增殖和生根的最佳培养基,并比较新鲜百合球茎尖培养、冷藏处理百合球的茎尖培养、鳞片培养、鳞片扦插苗茎尖培养和试管苗茎尖培养等5种组织培养方法的脱毒效果。【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百合茎尖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 + 2.0mg/L 6-BA + 0.1mg/L NAA,芽形成的适宜培养基为MS + 1.0mg/L 6-BA + 0.5 mg/L NAA,苗形成的适宜培养基为MS + 1.0mg/L 6-BA + 0.08mg/L NAA,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 + 0.4mg/L NAA + 4%AC (Active Charcoal)。病毒检测表明试管苗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最好,但成活率较低;冷藏处理百合球的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也较好且成活率较高。【结论】筛选的东方百合各阶段的培养基配方能满足东方百合快速扩繁的技术要求,茎尖培养在东方百合依然是较好的脱毒方法。  相似文献   

2.
苹果病毒及其脱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苹果潜隐病毒的危害以及苹果无毒化栽培的国内和国外现状.介绍了热处理、茎尖培养、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病毒抑制剂结合茎尖培养等4种脱毒方法,以及利用木本指示植物大田、温室鉴定法、木本指示植物试管微嫁接法、血清学鉴定等几种检测病毒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苍山大蒜脱毒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彦杰 《作物杂志》2006,22(3):33-34
利用热处理、茎尖二次培养和在增殖培养基中加入病毒唑对苍山大蒜进行了组培脱毒研究。经间接酶免疫吸附试验法对脱毒试管苗及微鳞茎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去除了大蒜花叶病毒(GMV)、洋葱黄矮病毒(GLV)和大蒜退化病毒(GDV);经田间试验,脱毒蒜增产效果显著,并保持原品种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4.
苹果病毒及其脱毒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苹果潜隐病毒的危害以及苹果无毒化栽培的国内和国外现状。介绍了热处理、茎尖培养、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病毒抑制剂结合茎尖培养等四种脱毒方法,以及利用木本指示植物大田、温室鉴定法、木本指示植物试管微嫁接法、血清学鉴定等几种检测病毒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 3组不同天数的热处理,分别解剖茎尖和生长点分生组织进行脱毒培养.各培养单株在电镜负染色法、 DAS- Elisa检测法、指示植物法 3种病毒检测方法结合检测后得出: 38℃热处理 29d后解剖 0 1~ 0 2mm的生长点较易获得香石竹脱毒苗.香石竹生长点脱毒与茎尖脱毒相比,生长点脱毒更容易脱除香石竹病毒.  相似文献   

6.
许博  刘秀全 《种子》1997,(5):65-65
目前,获得无病毒马铃薯良种的方法,主要有种籽繁殖、单株系统选种、茎尖组织培养、热处理和化学治疗法。其中,以茎尖培养的方法最理想。因为病毒难以感染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因此,分离分生组织进行人工培养,可以获得无病毒植株。从无病毒植株培养到生产应用脱毒种薯,需要经过原原种、原种和一级到四级生产用种的生产。而生产原原种,是马铃薯茎尖培养由室内研究到生产应用的起步材料和生产各级种薯的基础。所以,原原种生产质量的优劣、速度的快慢、成本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各级种薯的生产与应用。实践证明,利用网室生产原原种能够保…  相似文献   

7.
超低温保存法去除马铃薯X病毒和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病毒病严重危害马铃薯生产,是造成马铃薯减产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PVX和PSTVd属于危害马铃薯最主要的病毒。本文尝试用超低温保存法和常规方法(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温热疗法以及温热疗法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来去除马铃薯试管苗中的PSTVd和PVX。结果显示马铃薯茎尖经过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和成苗率分别为83.64%和72.04%,高于茎尖分生组织培养(46.67%和31.49%)、温热疗法(72.22%和44.44%)以及温热疗法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50.54%和30.38%)。4种方法都可以去除PVX,其中超低温保存法的脱毒率最高,为59.13%,温热疗法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为56.02%,温热疗法和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较低,为42.61%和35.83%。但是4种方法都未能有效地去除PSTVd类病毒,只能通过严格检疫来控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的热处理方式并结合茎尖培养,比较了苹果品种和砧木组培苗对热处理脱毒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苹果品种和砧木组培苗的耐热性不同,其中“富士”耐热性最强,小金海棠次之,“新红星”耐热性最差;变温热处理有利于延长苗木在处理期间的寿命,在三种热处理时间下其死亡率均为0%。当茎尖在一定长度范围内(约1mm)时,茎尖成活率与试材、热处理方式、处理时间等无明显关系,而与培养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关系密切。在相同处理条件下,不同试材其苹果潜隐病毒脱除率不同,小金海棠的脱毒率最高,“富士”次之,“新红星”第三;同时,不同病毒的被脱除率也不同,苹果褪绿叶斑病毒比苹果茎沟病毒更容易脱除。综合考虑苗木死亡率和脱毒率,对脱除小金海棠苹果褪绿叶斑病毒和苹果茎沟病毒,可采取38℃恒温热处理20d或38/22℃变温处理30d;对于“富士”,可采取38℃恒温热处理30d或38/22℃变温处理30d以上;针对“新红星”耐热性差的特点,宜采用38/22℃变温处理30d以上。  相似文献   

9.
观赏植物病毒病害及病毒脱除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赏植物在长期营养繁殖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病毒病害的侵染,严重影响了观赏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大大降低,因此,观赏植物病毒病害的脱除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该文总结了观赏植物的常见病毒病害种类及常规脱毒方法,如热处理法、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法、愈伤组织培养法、茎尖微体嫁接技术等,并展望了观赏植物脱毒技术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观赏植物的品质和观赏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中国梨的几种重要病毒病:梨环纹花叶病毒病(PRPMV)、梨脉黄病毒病(PVYV)、榅桲矮化病毒病(QSV)、苹果茎沟病毒病(ASGV)、梨石痘病毒病(PSPV)及其危害性,较全面地介绍了目前梨病毒病的几种检测方法。现在研究认为,以PCR技术和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较成熟的ELISA检测以及电镜观察能比较准确、快速地检测出中国梨的病毒病;热处理、茎尖培养、微体嫁接、化学制剂处理及其联合应用为梨病毒的脱毒提供了有效途径;并根据梨无毒苗的生长特点提出了梨无病毒化栽培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茎尖培养的技术手段来探索蝴蝶兰病毒的脱除问题,为建立工厂化无毒苗培养体系提供技术支撑。长期的工厂化生产,使蝴蝶兰经常感染各种病毒,导致叶片产生枯斑、褪绿、坏死等现象,使花朵畸形变色。其中建兰花叶病毒(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是最常见的2种病毒。实验取已检测出含有CymMV和ORSV病毒的蝴蝶兰植株花梗,进行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对丛生芽进行继代增殖形成组培苗用于脱毒处理。切取组培苗的茎尖顶端分生组织进行培养,茎尖长度在1~6 mm之间,随着茎尖长度的增加,成活率上升,脱毒率明显降低。取2~3 mm组培苗茎尖,经0、10、20、30、40 mg/L的三氮唑核苷浸泡15 min处理和在含有相应浓度的三氮唑核苷培养基中培养30天后,继代培养形成再生植株。实验采用ELISA法对脱毒前的蝴蝶兰植株以及脱毒后的再生植株进行2种病毒检测,通过显色反应判断是否含有病毒病原。实验结果表明,蝴蝶兰脱毒苗的成活率随着三氮唑核苷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其浓度达到40 mg/L时,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出现严重的透明和褐变现象,未获得再生植株。而试管再生苗的脱毒率则随着三氮唑核苷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添加30 mg/L的三氮唑核苷进行化学抑制病毒的处理后,可以比单纯使用茎尖培养的方式脱毒率提高22.3%。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4个百合品种为试材进行种球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计兼容性好、性状稳定的三对特异性引物,提高了PCR扩增的效率,改良了RNA的提取方法;改进Trizol法使其适合于内层鳞片及脱毒苗叶片总RNA的提取,而中外层鳞片则采用改进的CTAB法,得到高纯度、高质量以及完整度好的RNA;各反应成分的扩增条件得到了优化,建立了灵敏、快速、低成本的种球病毒RT-PCR检测反应体系及程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高效的棉花茎尖遗传转化体系,以棕色棉品种新彩棉5号为材料,采用茎尖培养和基因枪遗传转化方法,通过对凝固剂种类、活性炭含量、卡那霉素浓度、渗透处理时间、轰击压力、轰击距离等因素的优化,建立了棕色棉新彩棉5号茎尖基因枪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结果表明,不同凝固剂种类、活性炭含量、卡那霉素浓度、渗透处理时间、轰击压力和轰击距离对棕色棉茎尖转化率有明显影响。最佳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前渗处理4 h,轰击压力7.586 MPa(1100 psi),轰击距离9 cm,轰击后恢复培养4 d,然后在MSB+8 g·L~(-1)琼脂+125mg·L~(-1)卡那霉素筛选培养基中筛选25 d。获得抗性芽后,在添加1 g·L~(-1)活性炭的生根培养基中诱导抗性芽生根,并获得抗性再生植株。通过PCR和q PCR检测,5200个茎尖共获得16株阳性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0.31%。该技术体系的建立为棕色棉的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为彩色棉育种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亚洲百合鳞茎休眠过程中需冷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亚洲百合(白天使,普瑞头)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低温及不同时间对百合鳞茎解除休眠的效应和百合鳞茎解除休眠的最适需冷量,结果表明:亚洲百合打破休眠的最有效温度为5℃,15℃以上对打破休眠无效,仅白天使对-2℃低温有一定感应, 对于0℃、10℃低温,白天使经0℃处理打破休眠效率高于10℃,普瑞头则与之相反;两种百合鳞茎解除休眠的最适需冷量分别为:白天使,1200C.U,普瑞头,840C.U。  相似文献   

15.
氮磷钾施肥水平对百合切花与籽球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氮磷钾肥对百合切花与籽球生长的影响,以OT百合品种‘黄金甲’为试验材料,研究氮、磷、钾肥不同施肥水平对百合切花和籽球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使百合籽球的干重和围径增加,磷肥对籽球的干、鲜重及围径、直径增长有促进作用,钾肥量100、200 kg/hm2可使籽球生长量增大,但施钾300 kg/hm2会使籽球生长量减小。肥效以磷肥最明显,其次为钾肥和氮肥,磷肥施用量为50 kg/hm2时,籽球生长量最大。施用磷、钾肥可促进切花的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和花径增大,而施氮处理中植株的各性状没有明显改变,钾肥与磷肥的施用量各为100 kg/hm2时肥效接近,但施磷处理的花径增大更多。综上,籽球对氮肥的需求大于切花,施用磷钾肥可提高籽球和切花品质质量,但切花与籽球对磷钾肥的肥效反应不同,磷肥施用量籽球宜为50 kg/hm2、切花宜为100 kg/hm2,钾肥则均可为100 kg/hm2,氮肥不宜单独施用。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Multiple shoots buds were obtained successfully from shoot tips of Acacia saligna by placing explants into solidified Murashighe & Skoog (1962) medium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5.0 to 9.0 mg/L BAP. Sequential culture treatment was highly effective for shoot elongation using MS medium containing 0.3 mg/L BAP and 0.2 mg/L IAA. The shoots rooted best on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2.0 mg/L IBA. Plantlet survival after transfer to soil was more than 90%. The shoot proliferation method described could be used for the mass clonal propagation of selected genotypes.  相似文献   

17.
刘怒安  曾晓芳  赵德刚 《种子》2019,(6):25-29,3
以贵州禾来拢茎尖为材料,遗传转化含有Ubiqutin启动子的苦瓜几丁质酶基因McCHIT1,设计正交试验,探究农杆菌菌液浓度、真空渗透压和真空处理时间对贵州禾来拢茎尖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植株的死亡率及转化率影响最大的是真空处理时间,其次为菌液浓度,真空渗透压的影响较小。综合考虑植株死亡率及转化效率认为,菌液侵染浓度OD6000.8,真空处理时间11min,真空渗透压16kPa为农杆菌介导贵州禾来拢茎尖遗传转化的最优参数。  相似文献   

18.
应用纳米磁珠荧光PCR检测棉花曲叶病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供快速灵敏检测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virus, CLCuV)的技术以防止其传播扩散,本研究根据CLCuV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 CP)保守序列设计了引物和TaqMan探针,并结合纳米磁珠(Magnetic nanoparticles, MNPs)建立了该病毒的MNP实时荧光PCR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阈值约为525 fg·μL-1 DNA。通过对CLCuV、非洲木薯花叶病毒、烟草线条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及番茄斑萎病毒的检测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同时该方法无需任何PCR后处理,交叉污染风险小。本方法可用于CLCuV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