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60Co γ辐照杀菌对核桃粉主要营养成分变化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剂量为2.0~8.0kGy时,辐照对核桃粉中的总糖、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辐照后的粗纤维含量有一定的增加,但不显著;辐照对核桃粉中的月桂酸和肉豆蔻酸含量基本没有影响,对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亚油酸、花生酸和亚麻酸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辐照后核桃粉中的油酸含量随辐照剂量的上升而显著增加,剂量达到8.0kGy时,油酸含量增加了4.3%。8.0kGy以下辐照对核桃粉色泽、气味、口感无明显改变。可以得出结论低于8.0kGy的辐照不会对核桃粉的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干制海兔为原料,研究辐照对其杀菌效果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对干制海兔杀菌效果明显,4kGy剂量辐照后,菌落总数由初始的107cfu/g降低到<103cfu/g,霉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cfu/g,大肠菌群<10MPN/100g,辐照前后均未检出沙门氏菌。从统计分析的结果看,虽然辐照组中蛋白质、脂肪及大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都显著高于或低于CK中的含量,但和水分、碳水化合物、VA等一样,它们的含量与辐照剂量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它们的含量不因辐照剂量的增加显著增加或减少;辐照对灰分、氨基酸(除胱氨酸和脯氨酸)及VB2和VB3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对VE的影响显著,当辐照剂量为2kGy时,VE的含量高于CK中的含量,而剂量继续增大时其含量却不断减少且都低于CK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以食用槟榔为研究对象,研究辐照对其杀菌效果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对食用槟榔杀菌效果明显,当辐照剂量为3.65kGy时,食用槟榔的菌落总数由初始的5.8×105CFU·g-1降低到1.1×103CFU·g-1,霉菌数小于10CFU·g-1,大肠菌群数由4.6×102MPN·g-1降低到3 MPN·g-1以下;当辐照剂量为8.45kGy时,菌落总数、霉菌和大肠菌群均未检出。辐照对食用槟榔中水分、灰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对总糖、总酚含量和pH值的影响显著。9.77kGy以下的辐照剂量不会对食用槟榔的色泽、气味、滋味与口感及可接受性产生明显的影响。4~10kGy的辐照剂量能够很好的满足食用槟榔产品的卫生要求。  相似文献   

4.
大豆蛋白粉的辐照灭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研究了60Coγ射线辐照大豆蛋白粉的杀菌效果与对大豆蛋白粉的主要营养成分、尿素酶(脲酶)活性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kGy辐照对大豆蛋白粉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杀菌率达70%,对霉菌的杀菌率达53%;4.0kGy辐照杀菌率达95%;经6.0kGy辐照处理后,杀菌率达到97%以上,辐照的大豆蛋白粉样品中微生物指标均达到食品卫生国家标准;8.0kGy辐照杀菌率达到100%。与对照相比,剂量为2.0~8.0kGy的辐照对大豆蛋白粉中蛋白质、粗纤维、总糖、氨基酸(除Leu)含量的影响不明显;而粗脂肪及卵磷脂的含量有极显著变化(P<0.01),尤其是卵磷脂的含量显著增加,异黄酮的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辐照对大豆蛋白粉中尿素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6.0kGy以下剂量辐照对大豆蛋白粉色泽、气味、口感无明显改变。综合试验结果,确定了大豆蛋白粉辐照杀菌的适宜工艺剂量范围为3.0~5.0kGy。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食品基质对γ-辐照杀菌效果的影响,本试验以英诺克李斯特菌(Listeria Innocua)为试材,采用lgN-D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活菌数-剂量的拟合方程,获得D10 值;利用D10值表征无菌水环境下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的吸收剂量差异,以及不同γ-射线吸收剂量、糖浓度、盐浓度对英诺克李斯特菌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辐照在无菌水液体环境下时,γ-射线的D10值均小于电子束,分别为0.788和0.872 kGy,表明γ-射线的杀菌效果更好;在γ-射线辐照下,杀灭生理盐水(0.85% NaCI)中英诺克李斯特菌的D10值与无菌水无明显差别,随着盐浓度的增加,D10值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在3%和5%盐浓度下的D10值分别为0.709和0.730 kGy,明显低于无菌水组;杀灭糖溶液中英诺克李斯特菌的D10值明显高于无菌水组,随着糖浓度的增加,D10值先升高后降低,其中5%糖溶液的D10值最大,为1.133 kGy。说明盐溶液对杀菌有协同作用,而糖溶液对杀菌有抵抗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辐照杀菌机制,降低辐照剂量成本,提升产品品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朱佳廷  刘春泉  冯敏  余刚  刘志凌 《核农学报》2007,21(2):164-167,155
研究了60Coγ射线辐照螺旋藻粉的杀菌效果及对其主要营养活性成分、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6.0 kGy辐照处理后,螺旋藻粉样品中微生物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当剂量为4.0~8.0 kGy时,对螺旋藻中矿物质(除Se)和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影响;螺旋藻中多糖含量随剂量增加有所增加,经6.0和8.0 kGy辐照后多糖分别增加了9%和27.2%;SOD、POD活性在辐照后有所降低,藻胆蛋白、藻蓝蛋白和维生素含量则明显下降;剂量达6 kGy以上时,藻胆蛋白和藻蓝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4.0、6.0、8.0 kGy剂量辐照后VC分别减少了40.6%、62.8%和14.1%,VA分别减少了36.3%、17.6%和17.0%,VE分别减少了25.8%、61.7%和52.6%。综合试验结果,提出螺旋藻粉辐照杀菌的适宜剂量范围为4.0~6.0 kGy。  相似文献   

7.
~(60)Coγ辐照对稻草纤维组织及酶解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60Coγ射线处理干稻草秸秆及粗纤维,评价辐照对稻草纤维组织降解作用以及提高稻草秸秆纤维酶降解效果。采用DNS法和硫酸-苯酚法分别测定稻草辐照样品热水浸提液中水溶性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通过高效气相色谱分析稻草秸秆各辐照处理提取液中还原糖各组分的变化,并用电子显微镜扫描观测辐照对稻草秸秆纤维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00~1500kGy的剂量处理稻草秸秆,能有效破坏稻草的纤维组织结构,特别是稻草表面硅晶结构和纤维结构,且随辐照剂量加大破坏程度增强,辐照稻草热水浸提液水溶性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显著增加。辐照与酶复合处理后稻草秸秆纤维的转化率提高到88.7%,辐照稻草秸秆酶降解后的水溶性还原糖含量达到214.4mg/g,总糖含量达758.5mg/g,极显著地提高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含量,其中葡萄糖含量提高最大,占单糖总量的62.64%,其次是甘露糖。辐照对稻草秸秆木质素降解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60)Co-γ射线辐射对海州常山的影响,以海州常山一年生根蘖苗为试验材料,以不同~(60)Co-γ射线辐照剂量(0、15、25、35、45 Gy)进行辐射处理,研究其对海州常山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剂量的增加会促进海州常山根蘖苗枝、叶损伤的发生,损伤率与辐照剂量呈正相关。在低辐照剂量处理下,苗高净增量和新稍粗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海州常山根蘖苗LD50为41.07 Gy;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根系活力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低剂量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Fv/Fo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逐渐降低,45 Gy处理下显著低于对照;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各辐照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35 Gy处理下损伤率高,损伤类型丰富,生长受到抑制,但可通过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活力来维持自身活力,表明35 Gy为海州常山辐射育种的适宜剂量。本研究结果为海州常山辐射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电子束辐照对醉泥螺的杀菌效果及辐照后醉泥螺感官品质与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变化,为生食醉泥螺的辐照保鲜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生食醉泥螺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醉泥螺菌落总数、感官评分、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并分析辐照后醉泥螺在冷藏和常温贮藏条件下的货架期变化。结果表明:1)经1~9 kGy剂量电子束辐照,醉泥螺的色泽和形态几乎没有变化,但7、9 kGy剂量组醉泥螺产生异味;2)辐照剂量越高,杀菌效果越好,当醉泥螺的初始菌落总数为1200 cfu/g时,菌落总数降至初始值10%所需的辐照剂量D10为3.46 kGy;3和5 kGy剂量的辐照对醉泥螺的抑菌效果明显,无论是冷藏还是常温贮藏,360 d内菌落总数均未超过5000 cfu/g;3)辐照对醉泥螺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不改变醉泥螺的限制性氨基酸种类,但经1、3、5 kGy辐照后,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及各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增加;4)结合电子束辐照对醉泥螺菌落总数及感官评分的影响,辐照剂量以3 kGy为宜,醉泥螺保质期冷藏条件下由对照组的5个月延长至12个月,常温条件下由对照组的不到1个月延长到3个月。该结果能为电子束辐照保鲜醉泥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60 Co-γ射线辐照蛋清粉的杀菌效果、对蛋清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kGy辐照的蛋清粉样品中微生物指标达到食品卫生国家标准,8kGy辐照杀菌率达到95%以上.与对照相比,剂量为4~10kGy的辐照对蛋清粉中蛋白质、粗纤维、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不明显,6kGy以下剂量辐照对蛋清粉色泽、气味等感官品质无明显改变.综合试验结果,确定了蛋清粉辐照杀菌的适宜工艺剂量范围为4 ~6kGy.  相似文献   

11.
不同铵硝比例对杭白菊次生代谢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氮素形态与寄主营养和病害严重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氮素营养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也多有研究。斑枯病为杭白菊常见病害,黄酮和酚酸类物质是杭白菊主要的资源性化学成分。针对杭白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不同铵硝比例处理下杭白菊的次生代谢及斑枯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期为杭白菊生产过程中的氮素配施、 病害防治和次生代谢调控提供一定的技术借鉴。【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在总施氮水平相同的前提下,设置5个NH+4和NO-3比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管理措施一致,4次重复。采取对角线定点定株定期调查杭白菊斑枯病发病情况,采用描叶法和LI-3000C叶面积仪来确定植株病害状况,统计病情指数和病害发生率;测定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木质素、 纤维素、 可溶性总糖、 可溶性蛋白、 超氧阴离子(O-2)、 丙二醛(MDA)等相关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酶;测定不同处理下杭白菊花中次生代谢产物绿原酸、 木犀草苷、 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以及根、 茎、 叶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对相关生理指标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当铵硝比为25:75时木质素、 纤维素、 可溶性总糖、 POD、 苯丙氨酸和O-2含量达到最大值,MDA含量和SOD活性相对较低;杭白菊根、 茎、 叶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在铵硝比为25:75和0:100时均表现出较高的含量,绿原酸、 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两者的含量在铵硝比为25:75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67%和1.84%。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杭白菊斑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有所下降。相关性分析显示木质素、 可溶性总糖、 PAL活性、 POD活性、 超氧阴离子、 绿原酸、 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 花中总黄酮的含量与杭白菊斑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负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SOD活性、 MDA含量与杭白菊斑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正相关,且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杭白菊斑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相关生理指标和次生代谢密切相关,不同铵硝比例对药用菊花次生代谢产物及斑枯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当铵硝比为25:75时菊花斑枯病的发病率最低。  相似文献   

12.
氮肥用量对药用菊花生长及其药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对药用菊花(药菊)生长及其药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可促进植株生长、花芽分化和提前开花,提高菊花产量。当氮肥用量为0.5069 g/kg土时,药菊单株鲜花总产量最高,为542.01 g /株。菊花中绿原酸、总黄酮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同氮肥用量成反比,高氮肥处理时上述成分最大下降幅度可分别达35.48%~45.26%、28.58%~35.58%和6.42%~9.51%。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药菊植株次生代谢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菊花中磷(P)、钾(K)、钙(Ca)元素含量大幅降低,而N/P、N/K和N/Ca比值和可溶性氨基酸含量升高。高氮处理因提高植株氮含量,降低PAL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从而抑制植株绿原酸和黄酮等酚类物质合成而影响菊花的药用品质。试验还表明,当氮肥用量为0.4180~0.4598 g/kg土时,菊花中总黄酮和绿原酸的累积量最高。综合比较氮肥用量对菊花药材产量、外观品质、活性成分含量与累积量等因素的影响,建议菊花生育期内氮肥用量在0.30~0.40 g/kg土范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铜、锌、硒对药用菊花主要有效成分和花中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3因子5水平3512最优回归设计的盆栽试验,研究铜、锌、硒3元素对药用菊花主要有效成分(总黄酮、绿原酸)和花中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满足其它大、中、微量元素需求条件下,施用铜、锌、硒三种元素对菊花花中的有效成分表现出交互作用。其中,铜、硒配施表现出正效应,并达到显著水平;而铜、锌和锌、硒配施则显示负效应。高水平的铜对菊花生长和有效成分的生成产生严重抑制作用甚或毒害作用。锌是影响菊花内在品质的重要微量元素养分,对提高菊花花中的总黄酮、绿原酸含量的作用显著;缺锌条件下,菊花总黄酮和绿原酸的生成和累积受到阻碍。铜、锌、硒3元素对菊花花中有效成分的影响机理需进一步研究。菊花花中的硒含量与硒的施入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不受铜、锌元素配施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药用菊花SRAP-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方差分析方法,利用正交试验从Taq酶、Mg2+、dNTP、引物和模板DNA等5因素4水平对药用菊花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标明:药用菊花SRAP-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模板DNA 60ng,Taq酶1.00U,Mg2+ 2.00mmol•L-1,dNTP 0.20mmol•L-1,引物0.40μmol•L-1。Taq酶、Mg2+、dNTP和引物对SRAP反应结果有显著影响。所建立的药用菊花SRAP反应体系具有标记位点清晰、反应系统稳定、检测多态性能力较强、重复性好等特点,可用于药用菊花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尿素施用量对道地药材滁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尿素施用量对道地药材滁菊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尿素施用量的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N1(225kg N/hm2)或N2(450kg N/hm2)处理的酶活性较高,N3(675kg N/hm2)处理的酶活性略有降低;磷酸酶活性则呈上升趋势,以N3(675kg N/hm2)处理的脲酶活性最大。就土壤微生物量而言,土壤微生物C和土壤微生物N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尤其以土壤微生物N变化较为明显。表明适宜尿素施用量有益于滁菊根际微生物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的提高,施用量过高则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6.
60Co-γ射线对菊花组培苗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品种秋之山的组培苗, 采用5~30 Gy的60Co-γ射线照射处理。研究了γ射线对组培苗生长、增殖和生根的影响以及对组培再生植株移栽后生长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20 Gy是γ射线处理菊花组培苗的致死剂量;从生根和继代培养生长和增殖的结果看,诱变处理的最佳剂量在10 Gy左右;组培再生植株移栽后发现,10 Gy处理的植株中花色变异率为8.2%。与对照花鲜艳的纯黄色相比,变异花增加了不同深浅的红色素,且突变植株均为同质稳定突变。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电子束辐照灭菌对山银花药材质量的影响,分别采用0、2.8、6.3、9.5、18.8 kGy吸收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处理山银花及其提取物,研究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其生物负载及指标成分绿原酸含量、抗氧化活性及指纹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能够有效降低山银花及其提取物中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随着吸收剂量增大,其存活数显著降低;电子束辐照对山银花及其提取物中绿原酸的含量及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的影响不大,其变化与吸收剂量均无显著线性相关性(P>0.05),当吸收剂量达到18.8 kGy时,与未辐照样品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吸收剂量电子束辐照处理的山银花及其提取物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为1;聚类分析(CA)结果也表明经不同吸收剂量电子束辐照处理的样品与未辐照样品未呈现显著差异。综上,电子束辐照灭菌对中药材山银花及其提取物的质量无明显影响。本研究利用谱效分析,系统评价电子束辐照灭菌对中药材山银花及其提取物质量的影响,为电子束辐照技术在山银花药材贮藏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09和2010年采取田间实验方法研究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施用方式对菊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孕蕾期菊花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明显高于生长旺盛期和开花期,且施用尿素高于对照。控释尿素、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混合一次性基施可促进菊花生长发育前期干物质积累,分次施用有利于后期干物质积累。施用尿素增加单株花序数、百朵花序鲜重,对花序直径影响较少。两种尿素分别分次施用菊花产量明显高于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等量混合分次施用产量高于其它处理。与普通尿素单施相比,控释尿素提高了菊花总黄酮、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其中以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等量混合分次施用的最高。综合菊花产量和品质指标,在本实验条件下,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等量混合分次施用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