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桃肉状菌(Diehliomyces microsporus)又叫狄氏裸囊菌、脑菌、假块菌,是高温期发生在双孢蘑菇菇床上的毁灭性杂菌。出菇前发生此菌,双孢菇将减产50%以上,出两潮菇后发生此菌,将减产40%左右。1发病症状胡桃肉状菌发生初期,在培养料或覆土表面产生白色或淡黄色的浓密菌丝,会强烈抑制双孢菇菌丝的生长,使菌丝萎缩变黑,发病后一般不出菇或只出零星几个菇。在生长后期,覆土表面会出现大量红褐色、形似胡桃肉的子囊果。发病严重时,菇床表面覆土凹凸不平,培养料暗褐色,粪草无韧性及弹性,呈湿腐状,闻之有浓烈的漂白粉气味。菇房内有漂白粉气味是诊断胡桃肉状菌感染的依据。2病原特征胡桃肉状菌属子囊菌亚门、子囊菌纲、裸囊菌目、裸囊菌科、假块菌属。其菌丝白色粗壮,生长速度快。子囊果直径0.5~5厘米或更大,群生,形状不规则,表面呈脑状皱纹,形似胡桃仁,淡黄色或奶油色,后期红褐色。子囊卵圆形或球形,有柄,(12~25)微米×(8~16)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圆球状,直径5~7微米,平滑无色。3发生条件胡桃肉状菌属于土壤真菌,但其子囊孢子能在菇房内生存。病菌孢子随感病培养料、菌种等进入菇房,可随气流、人、工具等在菇...  相似文献   

2.
苗立军 《食用菌》2006,28(6):64-65
近两年在平菇生产上发生了一种毁灭性病害——核桃肉状菌。此病害多发生于平菇营养生长阶段。发病初期菌丝为白色很难与正常的菌丝区分,后期子囊果形如核桃状,分布于培养料表面。菌袋受感染,掰开有一种刺鼻的漂白粉味,菌袋一旦被感染很难再出菇,往往引起大面积绝收。  相似文献   

3.
1 病原菇床白粒霉菌病的病原菌属于子囊菌纲、曲霉目、甲团囊菌科、小粒霉属。白粒霉菌的菌丝白色纤细透明,在蘑菇培养料内不注意观察,就较少见到菌丝体,而经常看到料内长出白色的小颗粒是它的子囊果,亦称闭囊壳。子囊果圆形,表面光滑,较硬,直径0.5~1.5mm,似蚕卵或鱼子,故大部分地区农民都称之为鱼子菌。子囊果初为白色,而后转为黄褐色,成熟破裂散发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圆形,有细刺,直径18~20微米。 2 症状该菌发生在菇床培养料基内。被侵染的菇床,通常是在播种十多天后,菇房散发出浓厚的霉味,但菇床表面看不到白粒霉菌,在培养料中下部混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河南漯河市召陵区栽培食用菌由过去单一的平菇发展成为双孢蘑菇、鸡腿菇、金针菇、草菇等;出菇方式由过去的菌袋直接出菇改成覆土出菇。而随着食用菌生产发展,当地核桃肉状菌和白色石膏霉两种真菌性病害逐年加重,造成食用菌产量和品质下降。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指导菇农的实践经验,及对核桃肉状菌和白色石膏霉病害多年调查,基本摸清了其传播途径、发生规律,总结出综合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其传播与为害。  相似文献   

5.
主要发生在三角枫等槭树属的观赏植物上,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点状褪绿斑,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紫红色,后病斑逐渐扩大成圆形、近圆形或梭形大病斑。发病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膏药状、隆起于叶表面的许多小漆斑,多呈不规则形,边缘圆滑,最后导致发病叶片提前脱落。病菌以菌丝及分生孢子于病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并从雨季开始借气流及水滴传播,  相似文献   

6.
赵放达  杨建国 《食用菌》2011,(4):51-51,68
平菇菌丝发育旺盛,栽培管理简单粗放易栽培成功,因此平菇栽培发展十分迅速。但近几年随着栽培量的增加,病虫害越来越猖狂,特别是核桃肉状菌的发生,使平菇菌丝发满袋后不出菇,甚至绝收。笔者根据多年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其发生规律、特征及其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蔓枯病是甜瓜上重要的病害,采用形态学方法对我国海南发现的甜瓜蔓枯病病原菌进行鉴定,
测量了病原菌的假囊壳、子囊及子囊孢子大小,鉴定结果为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座囊科、亚
隔孢壳属的小双胞腔菌Didymella bryoniae( Auersw.) Rehm.,并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般情况下,苦瓜的白粉病和霜霉病的识别是比较容易的,主要根据其症状来区分:苦瓜白粉病在叶片的正面、背面形成白粉斑,苦瓜霜霉病在叶片背面长出白色霉状物或病斑受叶脉限制。但在实际田间或大棚内,不可能看到如此典型的症状,有时只看到叶片正面现浅黄色小斑,很少见到霉层。许多苦瓜种植者常将白粉病当霜霉病来防治,造成用药不对,不但没有把病害控制,反而延误病害防治时间致使病情加重。现将这两种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诊断1.1苦瓜白粉病苦瓜白粉病是由瓜白粉菌及瓜类单囊壳白粉菌(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的形态特征和菌丝生长条件,比较大杯蕈和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的子实体形态、部分营养成分,并研究白色变异菌株菌丝的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主要特征是子实体菌盖白色,盖半球形或伞帽形,后期表面不光滑,有肉质瘤状凸起,菌盖肉质肥厚;菌柄灰白色或黄白色,菌柄短,粗壮;菌褶不等长,分叉;菌盖、菌柄的半纤维素、粗纤维、纤维素的含量低。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菌丝生长适宜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果糖、蔗糖、麦芽糖;最适宜氮源为蛋白胨、麸皮;最适宜培养温度为27~30℃;最适pH为7。  相似文献   

10.
研究认为鸡腿菇的这种病害为: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Mull.:Fr.)Gray]总状炭角菌(Xylaria pedunculata Fr.)病;总状炭角菌的形态特征目前研究已经比较清楚准确,不存在争议;总状炭角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4~32℃,10~15℃不萌发;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90%~95%,空气相对湿度小于75%子囊孢子不萌发;适宜的pH6.5~7.5,pH9.0以上不萌发;总状炭角菌菌丝生长和子囊孢子萌发对葡萄糖和麦芽糖的利用效果都很好,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子囊孢子的萌发率高,在蔗糖和甘露醇的培养基上生长最不好;总状炭角菌菌丝生长和子囊孢子萌发对酵母膏和蛋白胨利用效果都很好,菌丝生长速度快、子囊孢子的萌发率高。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南地区受太平洋和印度洋两支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多为山地季风温润性气候,几乎每年春季潮湿多雨。本地桃树栽培区.桃缩叶病为主要病害。特别是雨水多的年份发病更为严重。桃缩叶病病原为畸形外囊菌,属子囊菌亚门。病叶表面的银灰色粉状物为它的子囊层,子囊裸露排列成层,圆筒形,内有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子囊孢子可以芽殖产生许多芽孢子。  相似文献   

12.
何祖法 《蔬菜》2000,(12):26-26
甘蓝栽培在我地蔬菜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几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甘蓝菌核病的发生十分严重,对产量影响较大。且该病寄主较为广泛,生活力很强,防治上比较困难,现将其发生情况及综防措施作如下简介,供参考。 一、主要症状 甘蓝菌核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叶片或叶球,受害部位初呈边缘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后病组织软腐,潮湿环境下生出白色或灰白色絮状菌丝。茎基部病斑环茎1周后致使全株枯死,病部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二、病原及传播途径 l.病原 该病由核盘菌(Sderotinia sclerotiorum(L…  相似文献   

13.
虎奶菇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虎奶菇又名核耳菇、菌核侧耳、茯苓侧耳、南洋茯苓,拉丁学名 Pleurotus tuber-regium(Fr.)Sing.,隶属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侧耳属,为木腐生菌,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浅褐色,皮革质,呈漏斗状或喇叭状,直径8~20cm,表面有散生、翘起的小鳞片,近中央部分常有白色绒毛。菌褶白色、内卷延生。菌柄偏生或侧生、实心、粗壮、纤维质,近菌褶处表面覆盖白色绒毛。虎奶菇可形成菌核,菌核坚硬,表皮褐色,内部白色:直径8~15cm,球形或卵圆形。1 菌种 从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引进。2 菌丝培…  相似文献   

14.
(三)病害的防治 1、软腐病:又称指孢霉病。是危害榆耳的一种主要病害。榆耳发育的各个阶段,都会受到这种病的原菌侵害。发病时常在培养基表面产生棉毛状白色菌丝、蔓延迅速,菌丝逐渐由白色变成水红色。子实体被侵染后逐渐变成褐色,造成耳片变软腐烂。防治方法:(1)栽培室湿度大时,应加强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的湿度。以防病菌滋生。 (2)发病初期,可用2%石碳酸或2%来苏尔  相似文献   

15.
鸡腿菇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志军 《食用菌》2001,23(4):36-37
鸡腿菇,又名毛头鬼伞.因其原料来源广,栽培工艺简单,周期短,产量高,并具色、香、味、形均优而受青睐,发展较为迅速。但在栽培过程中往往忽视对病害的预防,造成不必要损失。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生产实践,现将栽培鸡腿菇中所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 绿色木霉 绿色木霉为食用菌生产常见杂菌。在鸡腿菇栽培中可污染菌种、培养料和子实体。侵染初期为白色、棉絮状,而后从中间出现淡绿色粉孢子,并逐渐扩大色泽加深。子实体被侵染时,开始在菌盖处形成一团棉絮状菌丝,菌盖逐渐腐烂,并向下蔓延至基部。 防洽方法:①严防菌…  相似文献   

16.
黄仲生 《蔬菜》1999,(12):23-23
一、病害症状内粉病对黄瓜、西葫芦、西瓜、甜瓜的为害最严重。其为害症状足:发病初期叶片正反面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白色小粉斑点,以叶片正面较多,以后逐渐扩大,向四周扩展、病斑连成一片,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一层白色的霉,这是病原菌无性阶段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使叶子由绿变黄,失去光合作用。发病后期,有时病斑上产生成堆的黄绿色至黑色的小颗粒,即为病菌的有性阶段的闭囊完。二、发生规律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单丝壳真菌侵染引起的。该菌是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体寄主上寄生生活。经作者鉴定:闭囊壳…  相似文献   

17.
4.2侵染规律及发病条件 由瓜类单囊壳属和白粉菌属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闭囊壳在被害植株病残体上或混入土壤中越冬,也可在温室活体上越冬,次年春季释放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发病后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分生孢子在温度10~30℃内都能萌发,以20~25℃最适,16~24℃时发病严重。叶片上有水滴存在,分生孢子多吸水破裂,不利发病。在植株徒长、枝叶过密、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发病严重。4.3防治方法 (1)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采后及时清园。(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系子囊菌亚门及担子菌亚门的大型真菌,具片状、珊瑚状、匙状、耳状、伞状等繁简不一的子实体。子实层直接平铺在菌盖表面、内外侧或肉齿上,但较多着生于菌管内壁及片状菌褶两侧。有性孢子为子囊孢子和担孢子。在自然界中,孢子借助风、雨和动物传播,有趣的是,大多数食  相似文献   

19.
黄伞结实与非结实菌丝的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黄伞纯培养菌丝为试验材料,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经Gienrsa染色后,能结实菌株的菌丝是具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接种后,菌丝生长快而均匀,粗壮紧密,成熟时产生色素,菌丝颜色由白色或浅黄色转成深黄色或黄褐色;而非结实菌株的菌丝较细,生长较慢,成熟时不产生色素,菌丝颜色为白色或浅黄色,而且部分菌丝断裂产生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20.
蛹虫草人工培养条件下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蛹虫草在人工栽培状态下的显微,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蛹虫草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孢子。子囊内形成1 ̄8个子囊孢子,每个子囊孢子可在子囊内进行多次无性分裂,亦可在子座上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