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0 毫秒
1.
信息     
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国家正式承认和登记的“草原二号”杂花苜蓿新品种,具有抗寒性强、越冬率高、生长度快速抗旱耐涝、抗病性强等优点。在高寒地区种植比一般紫花苜蓿品种产草量高40%以上,  相似文献   

2.
藏系绵羊自然放牧条件下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系羊又叫土种羊,是肃南县在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区和高寒草原地区饲养的一个地方品种。其品种来源,最早为蒙藏混血羊品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经过不断引进外省品种进行改良,目前大多为青海藏系绵羊品种类型。现饲养数量达20多万只。该品种适应性强,繁殖率较高,但生产性能低,  相似文献   

3.
北方寒地引种抗寒苜蓿品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2年两年对10个抗寒苜蓿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鉴选出公农一号、草原一号、草原二号、甘农一号、图牧二号6个苜蓿良种。这些品种适应黑龙江垦区的生态条件,抗寒、抗病性强、长势好、产草量高、品质优良,可以在垦区三江平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利木赞牛改良草原红牛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红牛是我国自主培育而成的第一个肉乳兼用型优良品种,具有适应性强、宜放牧、耐粗饲、抗病能力强、乳脂率高、肉质好、遗传力强等突出优点,但与国外优良肉牛品种以及国内黄牛品种相比还存在着个体小、生长缓慢、产肉性能偏低等不足。为了提高草原红牛肉用生产性能,先后从国外引进优良肉牛品种丹麦红牛和利木赞牛等对草原红牛进行杂交改良。本研究就利木赞牛对草原红牛的杂交改良效果进行全面分析,为草原红牛肉牛新品系的选育与品种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优良牧草——乌拉特肋脉野豌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拉特肋脉野豌豆(Viciacostata-Ledeb.cv.Wulata)是内蒙古畜牧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乌拉特草原采集野生种,经10余年栽培驯化而成的品种。该品种分枝多,枝叶茂盛,返青早,枯黄晚,抗旱,耐瘠薄。适宜在我国北方干旱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推广种植,1993年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登记为野生栽培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试验筛选适宜黑龙江地区种植的苜蓿种质材料,旨在探究晚秋环境下苜蓿叶片光合性能的变化规律。以6个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叶片水汽压、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进行测定,利用隶属函数评价出优异的苜蓿品种。结果显示,龙牧801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草原3号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最高;草原3号和龙牧801的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草原3号、龙牧801和皇后苜蓿叶片水汽压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运用隶属函数对品种的光合性能进行评价,各品种的光合强弱顺序为:龙牧801>草原3号>皇后>康赛>阿迪娜>赛迪。研究表明,龙牧801和草原3号的光合性能较强,适宜黑龙江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不同秋眠级苜蓿在辽宁地区生产性能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辽宁地区现有苜蓿品种秋眠性强、抗寒能力强但产量低的现状,引进了12个国内外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其生长第2年各项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从株高和产量角度考虑,秋眠级数为3的爱乐高和柏拉图最适合该环境条件,而草原2号、润布勒等秋眠级较低的品种不适合该环境条件;不同苜蓿品种再生性有较大差异,爱乐高(FD3)、WL323(FD4)再生性较好,LoBo(FD3)再生性相对较弱;综合分析各项指标,表现最好的为爱乐高(FD3),柏拉图(FD3)和WL323(FD4)。综合性状最差的为草原2号(FD1),其余品种的性状表现为中等,部分半秋眠品种也可在辽宁地区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8.
新源县是全疆草原畜牧业大县之一,同时也是全疆草原鼠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已确认的各种鼠类29种,优势种害鼠有12种,它们分布广、繁殖能力强、食性广泛,适应能力强。草原鼠害危害极大,一是啃食大量牧草,挖掘洞穴,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草原植被演替,加剧草原退化;二是传播多种流行疾病,威胁牧区人民的身体健康。新源县草原鼠害发生面积11.87万hm^2,占草原面积的24.38%,每年鼠害造成草原产草量减少5.92万t,价值约592万元。  相似文献   

9.
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引种11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通过对其越冬率、生长速度、抗逆性、分枝数、茎叶比、产草量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草原2号、龙牧803、龙牧801、龙牧806、草原1号、公农1号、新牧1号、肇东苜蓿优于其他品种,可在三江平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乌拉特草原天然草场以荒漠草原为主体,低矮稀疏的植被特点决定必须通过放牧的方式加以利用。目前正在采用的禁牧、休牧是荒漠草原地区植被退化到一定程度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抢救性措施,草地资源的利用最终还得通过放牧来实现。、通过对乌拉特天然草场多年的观测,对其营养、品种、生长、产量分布、质量以及家畜对牧草的利用等特点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荒漠草原植被恢复途径,为草原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研究利木赞杂交草原红牛的肉用性能,选择断奶后小公牛利草F139头、草原红牛79头,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持续育肥至18月龄时屠宰。结果表明,利草F1出栏体重和育肥期日增重极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体躯高度、体斜长、坐骨端宽、胸围、管围、腿围均极显著地大于草原红牛(P〈0.01),整体结构趋向于偏肉体型;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等主要产肉指标极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利草F1肉中的粗脂肪含量较草原红牛有一定的下降,而粗蛋白质的含量有所上升;利草F1的油酸含量比草原红牛下降2.43个百分点;不饱和脂肪酸、与鲜味有关的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利草F1与草原红牛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中国草原红牛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4,PDK4)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系。【方法】 挑选120头中国草原红牛为研究对象,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PDK4基因第1~11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析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及群体遗传参数等。利用SPSS 21.0软件对中国草原红牛PDK4基因SNP位点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熟肉率、肉嫩度、失水率、pH、滴水损失、肌内脂肪含量、初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在中国草原红牛PDK4基因外显子8和外显子11上共检测到3个SNPs;PDK4基因第8外显子57 bp处存在1个SNP位点(G57C),且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存在GG、GC和CC 3种基因型;PDK4基因第11外显子在330和389 bp处存在2个SNPs位点(G330T和C389T),在G330T位点上存在GG、GT和TT 3种基因型;在C389T位点上存在CC、CT和TT 3种基因型。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中国草原红牛第8外显子G57C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第11外显子的G330T和C398T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参数分析发现,第8外显子G57C突变位点属于低度多态性位点(PIC<0.25),等位基因数为1.1429,表明其在中国草原红牛中的变异较小;第11外显子G330T和C398T属于中度多态性位点(0.25<PIC<0.5),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6431和1.6447,说明该遗传标记能够提供遗传信息。关联分析结果表明,PDK4基因第8外显子中G57C位点GG和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C基因型(P<0.05);第11外显子G330T位点GG基因型滴水损失和初水分量显著高于GT基因型(P<0.05);GG基因型肉嫩度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GT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C389T处CT基因型失水率显著低于TT基因型(P<0.05)。【结论】 PDK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草原红牛肉质性状相关,可作为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3.
钙激活中性蛋白酶(CAPN3)参与哺乳动物体内多种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但是有关它的确切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APN3基因在草原红牛多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情况。试验结果表明,CAPN3基因在所检测草原红牛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十二指肠、瘤胃和背最长肌8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所不同。草原红牛脾脏中的CAPN3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十二指肠和瘤胃中的CAPN3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心脏、肝脏、肺脏、肾脏和背最长肌。本试验为肉牛肉质性状的改良提供了分子遗传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草原红牛体内CAPN3基因的生物学作用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草原红牛微卫星DNA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培育和改良肉用草原红牛,利用草原红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蒙古牛基因组DNA,用8对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置于1.5%琼脂糖电泳进行观察,如有所需的带则转入8%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PAGE)中电泳分离,绘制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微卫星标记方法是一种理想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草原红牛血液蛋白多态性及与生产性能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草原红牛血液蛋白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关系,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了13头草原红牛和18头利×草杂交牛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和后白蛋白(Pa)3个血液蛋白多态性位点.结果发现Hb、Alb、Pa分别受2个等位基因控制,其中Hb在草原红牛中发现1头牛有4条带的变异;血液蛋白多态性位点与生产性能的方差分析表明,3个蛋白位点对草原红牛及其利木赞改良牛群体的某些性状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利木赞牛杂交改良对草原红牛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纯种草原红牛和含1/2利木赞血缘的改良草原红牛各16头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条件下进行10个月的集中舍饲育肥,研究了2组牛生长速度、产肉率及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和嫩度等肉质水平。结果显示, 改良牛的体高、体长、胸围、体质量、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等极显著或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或P<0.05),改良牛的眼肌面积比草原红牛增8.39%,大理石花纹等级和嫩度剪切力值也略大于草原红牛,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利木赞牛对草原红牛的肉用性能改良效果显著,且对草原红牛的肉质没有明显影响,草原红牛保持了其原有肉质好的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17.
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产肉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随机选择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体重接近、身体健康的7月龄公牛33头,按血缘关系分为三组,草原红牛、含1/2及1/4利木赞血分别为10头、13头和10头。试牛进行为期326 d的育肥试验和屠宰试验,测定分析了体重、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及背最长肌肉样中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结果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育肥牛出栏体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有显著提高;肉中粗脂肪含量随着外血量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粗蛋白含量变化趋势则相反;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无明显变化。表明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可以提高草原红牛的产肉性能且对草原红牛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不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草原红牛染色体核型与C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及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研究了草原红牛染色体核型及C显带,并着重分析了Y染色体的形态。结果表明:草原红牛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60,公牛为XY,母牛为XX,常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草原红牛C带带型特征与已报道的普通牛C带特征相一致:所有常染色体着丝粒区深染,常染色体臂和整个X染色体为浅染,Y染色体为半深染。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克隆草原红牛脂肪酸结合蛋白7基因(FABP7)的CDS区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检测其在牛各个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RT-PCR技术克隆草原红牛FABP7基因CDS区序列,并使用多种生物软件和在线工具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PCR技术检测FABP7基因在各组织间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草原红牛FABP7基因CDS区全长399 bp,编码132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14.96 ku,理论等电点为5.38,属于亲水性蛋白;通过NCBI-BLAST对比发现,草原红牛与普通牛、羊、猪、人、鼠、鸡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8%、94%、92%、85%、85%,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草原红牛与普通牛亲缘关系最近,与鸡的亲缘关系最远;FABP7蛋白序列有1个二硫键,14个磷酸化位点,1个N-糖基化位点,不存在信号肽和跨膜区;在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中发现,FABP7蛋白主要存在2个α-螺旋结构和10条β-折叠,为混合型蛋白。FABP7基因在小肠组织表达量最高,在心脏、脂肪和胃中中度表达。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克隆草原红牛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3(long-chain acyl-CoA synthetase 3,ACSL3)基因编码区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分析ACSL3基因在草原红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利用RT-PCR技术和TA克隆的方法获得草原红牛ACSL3基因CDS序列;利用在线软件对ACSL3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ACSL3基因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ACSL3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基本理化性质、潜在磷酸化位点、O-糖基化位点、N-糖基化位点、信号肽、二硫键、跨膜区结构、亚细胞定位及该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ACSL3基因在草原红牛各组织间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克隆了草原红牛ACSL3基因CDS区,全长2 163 bp,编码720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80.28 ku,理论等电点为8.74,属于亲水性蛋白。通过NCBI中BLAST比对发现,草原红牛与牛、绵羊、猪、人、大鼠、小鼠、鸡的ACSL3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7%、93%、91%、88%、88%和78%;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草原红牛与牛、绵羊的亲缘关系最近,与鸡的亲缘关系最远。该蛋白序列有7个二硫键,66个磷酸化位点,9个O-糖基化位点,3个N-糖基化位点,不存在信号肽,但存在1个跨膜区。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ACSL3蛋白通过无规则卷曲连接,蛋白质结构以α-螺旋和β-转角为主,为混合型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量检测结果显示,ACSL3基因在肾脏和肌肉组织中表达量较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胃、肝脏和心脏中中度表达,显著高于脾脏、肺脏、肠和脂肪(P<0.05);在脾脏、肺脏、肠和脂肪中相对低表达,说明草原红牛ACSL3基因可能与体内脂肪沉积和脂质代谢等调控功能有关。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ACSL3基因在草原红牛中脂质代谢及脂肪沉积等方面的调控作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