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森林病虫害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文章从森林病虫害灾害的自然属性出发,对森林病虫害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索。在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病虫害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技术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提出了防治和管理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对GIS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GIS技术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并对系统结构和功能作了论述。此系统应用潜力巨大,为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森林病虫害经济损失评估的一种新方法——曲线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病虫害通过危害林木的根、干、枝、叶等组织,使林分蓄积量或生物量遭受损失,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本文采用林木生长曲线法估算不同林龄林分蓄积量,通过森林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BEF)实现林分蓄积量与生物量的转换。编制了我国主要森林病虫害危害程度分级表、林分蓄积量年生长损失率表和主要林木生物量转换因子基本常数表,并以马尾松为例拟合出林分蓄积量单木生长曲线。确定了我国森林单位重量生物量生态效益值(K)为1476.2元/t。应用林木生长曲线法和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评估森林病虫害经济损失适用性强,准确度高,更能反映我国森林病虫害危害程度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4.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是地球上功能最完善、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大的生物库、基因库、碳储库和绿色水库,是生态平衡的重要调节器,因而,被喻为地球的“肺”。然而在森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森林病虫害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了保护地球的“肺”,人类同森林病虫害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而且这一斗争仍在艰苦地进行着。“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措施。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归纳起来有五大类:林木检疫、林业技术措施、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北京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信息系统网络实现了国家、市、区 (县 )三级联网,这标志着北京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迈进了新水平。   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信息系统是国家林业局联合多家教学、科研、生产单位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技术共同开发的,它包含了森林病虫害检疫信息系统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两个子系统。用于森林病虫害信息收集、分析及数据传递、汇总、报送和其他信息传递,其功能包括:数据输入、修改、浏览、查阅;报表打印;各种统计图的制作,地理底图显示及各种专题图的制作;数据的汇…  相似文献   

6.
潘开芬 《中国林业》2009,(21):51-51
一、当前兴仁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加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2008年贵州省兴仁县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2.1万亩,森林病虫害发生率为2.32%,成灾率为1.1‰。  相似文献   

7.
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包括监测预警体系、检疫控灾体系和防治服务体系三个部分。健全和完善森防体系是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目前,国家林业局正在建设以1000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核心的测报体系,努力使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形势的需要,随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掌握虫情动态,控制突发性大规模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成为可能。随着森林分类经营方式的确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防护林和特殊用途林等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应是以后森防系统的工作中心。因此,在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检疫控灾体系和防治服务体系,发挥森防体系和综合协调和防治示范作用,带动整个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但是从全国整体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形势看,森防体系建设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8.
对大庆市森林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结合大庆市的实际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以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体系为保障,以加大病虫害防治的投入、增加科技含量为手段的平原农区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之路。  相似文献   

9.
森林病虫害联防联治之我见吕承华(都昌县森防站332600)森林病虫害联防联治,是治理毗邻地区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工作效果的全面性,操作的互助性,工作的连环与紧凑性,经验交流的广泛性等特点,为解诀长期以来毗邻地区森林病虫害猖獗为害、相互遭受...  相似文献   

10.
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而言,森林资源的作用极为重要,作为“地球之肺”不仅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功能还起到调节径流等作用。但森林病虫害会对森林生态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提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促进森林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保障林业生态环境与建设的协调发展。针对如何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林业生态环境的有效建设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为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与虫害自然控制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间的关系,阐明了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有随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升高而增强的趋势.并认为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本质是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提出了通过合理地提高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来提高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主张及提高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几种具体途径,即合理的乔木物种混交;引进和保留乡土的草本、灌木物种;提高生态系统水平的生物多样性;避免营造大面积的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北地区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1991~2000年西北地区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数据的基础上,论述了该地区森林生物灾害的发生特点。根据多方面分析,认为在今后数年内,该地区的森林生物灾害仍然十分严重。文中提出了防御对策:(1)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减灾意识;(2)将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可持续控制灾害的策略中去;(3)做好预测预报;(4)把减灾工作贯穿到生产各个环节中去;(5)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6)严格检疫制度。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积极推动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服务,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化防治服务体系。通过制定防治公司资质标准,开展防治公司资质认定,积极培植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推进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进程;通过制定和完善防治项目管理制度,积极推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招投标制和监理制,实现管理、监督和实施方的三方相分离,确保防治市场依法、公平、有序、健康发展;通过建立林业行业学会机构对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的监督和管理,构建社会化防治服务保障体系,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广东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近30年的历程,总结了防治工作经验,分析了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和问题,思考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浅析3S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3S技术在林业资源调查上的应用日趋广泛,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防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首先从有害生物灾情测报、监测管理、数据的存档与管理、决策与灾害损失评估等方面阐述了目前3S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防治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其次,展望了未来研究的3个方向,即监测评估有害生物的遥感影像预处理研究、有害生物发展时空动态模拟和有害生物防治措施成效预案研究。  相似文献   

16.
森林病虫害灾害等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森林病虫害灾害的特点,筛选出灾害等级划分的指标,构成森林病虫害灾害等级划分的指标体系,据此建立了灾害指标值的计算数学模型,并建立了森林病虫害灾害等级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7.
用材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病虫害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种群动态规律,提出了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可持续控制战略;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种类及林分的不同经营目的,提出了森林病虫害的种群管理策略;根据我国的现状,提出了21世纪森林病虫害的科学管理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森林病虫害是"不冐烟"的森林火灾,对于巴东县这样的以林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山区县来讲,森林病虫害的监测、研究和防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通过对巴东独特地域的病虫害现状调查和防控对策的研究,拟从一个更高的认识高度和更有效的生物环保防范措施来防控森林病虫害,旨在为区域病虫灾害防控探寻出一条高效的新路。  相似文献   

19.
GIS在森林病虫害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管理、处理和分析与森林病虫害有关的海量空间数据的先进技术, 在病虫害管理、预测预报、监测评估、辅助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病虫害管理中的研究现状及技术方法, 并对今后GIS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