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棉花叶面积和干物质的形成均随主茎展叶数增加而增大。展12~16叶时,为主茎叶扩面高峰期;展16~24叶,为果枝叶扩面高峰期;棉株70%左右的生物产量在展16~24~4叶时形成,展24~24~4叶时是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形成的高峰期。“四桃”中伏桃与早秋桃为优质桃,其比率在70%~80%最佳。栽培中调节棉花生育展叶进程,在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施足花铃肥,根据棉花叶面积增大规律看叶“化控”,以协调个体生育与群体发展之矛盾,塑造高光效株型,建立良好的群体生态结构,确保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2.
起垄种植与不同地膜覆盖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冀优01为试材,研究了起垄种植、起垄种植+喷液体地膜覆盖、塑料地膜覆盖以及塑料地膜+棉花秸秆覆盖(二元覆盖)4种种植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均可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棉花出苗期提前,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二元覆盖效果最明显,棉花生育期较其他处理提前4~5d,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2%和6.2%;起垄种植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盐碱地棉花不同种植方式覆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轻度和中度盐碱地上进行了棉花平种覆膜、起垄覆膜、开沟覆膜和开沟不覆膜(对照)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棉花各处理比不覆膜种植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和抑盐效应,对棉花生育和产量均有良好作用。棉花不同种植方式覆膜之间也有一定差异,无论是轻度或中度盐碱地棉田,综合效应以起垄和平种覆膜较好,有效地促进了棉花生育和产量提高,开沟覆膜种植次之,但其抑盐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麦后直播棉花种植密度设置不同处理,分析不同处理间棉花生育进度和产量,探索麦后直播棉合理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麦后直播棉花种植150000株/hm2能够取得较高的产量,与其他处理相比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而且不影响后茬作物的种植,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新陆早57号棉花生长发育、蕾铃变化及产量的影响,为筛选出适宜的灌水分配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在总灌量一致的条件下,设置灌水次数为10、8和6次3个不同灌水处理.[结果]各处理间D8处理的主茎日增长量、蕾铃数量、单株铃数以及单铃重最高,皮棉产量与其他处理间达到显著差异.且在棉花关键生育时期D8处理的叶面积指数、SPAD值以及“三桃比例”更为合理.[结论]不同灌水分配方式与棉花单铃重、单株铃数密切相关,在D8处理的灌水分配方式下,结合相应的灌水制度,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  相似文献   

6.
以杂交早稻两优30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在移栽和抛栽方式下的生长特点、生育特性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移栽和抛栽表现趋势相同,适龄早栽具有早发和早熟优势,秧龄20 d时大田营养生长期延长3~10d,早熟2~6 d;秧龄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2008~2009年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农场开展了麦后棉不同种植方式(直播和育苗移栽)、品种和密度试验,以中熟育苗移栽棉为对照,研究分析了麦后直播棉生育性状、结铃动态、产量和"四桃"比例与移栽棉的差异.结果表明:麦后直播棉在品种选择恰当的前提下,可获得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花相当的产量.适合麦后直播的棉花品种是早熟棉,生育期为100~105 d,试验品种中棉所50、中棉所68是理想的麦后直播棉品种,其中中棉所68增产潜力更大.生育期在125 d以上的中熟品种因霜前吐絮率低,不宜作麦后直播棉使用.江苏沿海地区麦后直播棉中棉所50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 hm267 500株左右,中棉所6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 hm260 0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根据早稻和晚稻的育苗移栽方式设置双季稻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插处理,对3种栽插方式下双季稻的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早、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抛栽和手插处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各处理水稻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大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大小表现为分别手插>抛栽>机插和机插>手插>抛栽。各处理间水稻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抛栽处理最高,分别较机插处理增加1 506.7和1 444.5 kg·hm-2。因此,抛栽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根据早稻和晚稻的育苗移栽方式设置双季稻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插处理,对3种栽插方式下双季稻的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早、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抛栽和手插处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各处理水稻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大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大小表现为分别手插>抛栽>机插和机插>手插>抛栽。各处理间水稻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抛栽处理最高,分别较机插处理增加1 506.7和1 444.5 kg·hm-2。因此,抛栽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正>1棉花简化栽培基本原理棉花简化栽培技术是以提高植棉效益为目的,利用棉花叶枝成桃的生物学特性,在实践中形成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它克服了常规种植用工多、投入高、效益低等弊端,是实现棉花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棉花简化栽  相似文献   

11.
费震江 《农家顾问》2009,(10):31-31
采用有序抛栽、旱育保姆无序抛栽、旱育保姆有序抛栽和无序抛栽(对照)不同抛栽方式对比.以研究水稻优化定点抛栽的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有序抛栽和旱育保姆有序抛栽的单位面积穴数变异较小。旱育保姆无序抛栽、旱育保姆有序抛栽的高峰苗出现期偏迟。有序抛栽和旱育保姆处理可提高抛栽水稻的成穗率。旱育保姆处理有利于降低抛栽水稻的株高。  相似文献   

12.
优质棉沧198多茎株型密度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棉花多茎株型密度适应性,充分挖掘优质棉沧198的增产潜力,在种植密度1.5万~10.5万株/h^2。范围内设置6个水平,调查了不同密度处理下主茎和叶枝的主要生育性状及产量指标,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的叶面积动态和干物质生产量。结果表明:棉花多茎株型栽培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3万~5.1万彬h^2。。在该密度范围内,多茎株型栽培的棉花主茎与叶枝发育协调,能建造高质量的光合系统,功能叶片数量多,延缓棉株衰老,干物质生产能力较强,生殖体分配率较高,增产幅度大,可以实现高产简化栽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粳1号和南粳44为供试水稻品种,选用旱育秧稀植、塑盘育苗抛栽、直播种植和湿润秧常规移栽4种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变化以及干物质积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旱育秧稀植方式群体生长协调、分蘖成穗率较高,生育进程合理,干物质积累量高,并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水平和协调的穗粒结构;塑盘旱育抛栽方式生育进程相对较慢,分蘖发生量较大,分蘖成穗率有所下降,物质积累及产量水平次于旱育稀植方式;直播种植方式全生育期大幅缩短,生育进程虽然有所加快,但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均明显后延,对于生育期相对较短的品种南粳44仍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水平,而品种宁粳1号的产量有大幅降低,其高峰苗后延,有效成穗率低;湿润秧常规移栽方式分蘖成穗率相对较高,生育进程合理,但产量水平略低于旱育秧稀植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覆盖方式A(覆膜为A1,裸地为A2);播栽方式B(直播为B1,移栽为B2)等4种不同组合,研究覆盖和播栽方式对棉花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棉花生长、产量及品质表现为覆膜显著高于裸地栽培;在同一覆盖方式下,育苗移栽与直播没有显著差异,但育苗移栽条件下各处理生长、产量及品质表现高于直播.育苗移栽能够增强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而裸地栽培需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以解决产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密度群体棉花成铃分布、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量及产量品质的差异,为长江流域直播棉花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单株果枝数和脱落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株高和始果枝位变化不明显;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LAI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8.25万株/hm2处理在生育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LAI;单位面积的内围和中上部成铃数、干物质量、地下部分干物质量、地上部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物质量均随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外围和下部成铃数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以6.00万株/hm2处理时最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棉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8.25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3 963.0 kg/hm2;棉花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略微增加的趋势,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的变化不明显。总体来看,6.00万~8.25万株/hm2是长江流域直播棉花较为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露地移栽、地膜移栽、地膜移栽去早蕾和直播地膜4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条件对棉花生育特性、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膜直播棉、露地移栽棉、移栽地膜棉相比,移栽地膜棉去早蕾处理生育期、株高和株高日增量、果枝数和果节量基本合理,节枝比增加,伏桃和早秋桃比例高,单株成铃数和单铃重显著增加,产量最高;纤维长度、整齐度、纤维强度、伸长率、反射率和纺纱均匀度指数等品质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促进棉花早发、提高产量和改善纤维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索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间作的棉花种植密度,以期为南疆果棉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枣棉间作条件下,设置高、中、低3个密度水平(31.27×104、25.01×104和20.84×104株/hm2),研究枣棉间作对棉花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枣棉间作条件下,25.01×104 株/hm2密度在各个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较大,蒸腾速率最低值出现时间较晚,冠层结构合理,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累积多,皮棉产量较高.[结论]枣棉间作下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棉花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而适宜的种植密度则能优化这种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江苏农业科学》1994,(3):16-19
麦棉连作棉花生育特性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江苏省农科院麦棉连作课题组(南京210014)江苏省是我国重点产棉区,“七五”以来为缓解粮棉矛盾,徐淮、里下河及沿江三大棉区分别逐步形成了棉花以小麦套栽、大麦后移栽为主体及大麦套栽与大麦后移栽并重的种植格局,对推...  相似文献   

19.
江苏淮北地区水稻不同种植方式下光合物质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苏北、苏中地区主推的4个中粳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直播、机插、手栽共12个处理,于2012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试验基地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的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特征。主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群体干物质质量在拔节前无明显差异,拔节后基本为手栽最大,机插次之,直播最小,并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越来越大;单茎干物质质量在整个生育期都是手栽最大,直播最小。在光合生产上,拔节前不同种植方式的水稻叶面积指数相当,光合势表现为手栽、机插、直播依次降低,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依次提高;拔节至抽穗期,光合势也是依次降低,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差异较小;抽穗期不同种植方式的水稻有效叶面积率间没有明显差异,而高效叶面积率表现为手栽极显著高于机插,机插极显著高于直播;抽穗以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均表现为手栽最大,直播最小;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最高,机插次之,直播最低。  相似文献   

20.
枣棉间作不同模式对棉花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枣棉间作立体种植方式下的棉花为研究对象,在灌水模式相同的情况下以棉花品种一新陆中3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复合系统下棉花的光合特性,进而筛选出适合大田种植的枣棉间作方式.研究表明:高密度种植模式下的棉花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优于低密度种植模式下的棉花(即:m3 >m2 >m1),棉花净光合速率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棉花叶片的蒸腾速率则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等;此外3种复合系统下棉花产量也有较大的差异,其中m3的籽棉产量最高,光和物质累积较多,说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产量出现递增的变化特点.即通过实行适合的高密度间作栽培种植方式可有效改善系统内棉花光环境条件,降低系统内光的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