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分析洱海东岸面山石灰岩山地的生境、植被条件和植被演替的一般规律,提出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为辅的措施是本地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岩溶石质山地因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给植被恢复造成诸多困难,不仅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恢复,更严重制约着山区的经济发展。本文介绍了岩溶石质山人工造林及植被自然恢复技术,通过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植被覆盖度提高了26.75%,水土流失减少55%,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豫西的自然条件、植被特点,从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三个方面阐述了豫西困难立地条件区的植被恢复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乌江流域喀斯特石质山地植被自然恢复配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植被调查和育林技术试验研究,提出了喀斯特石质山地植被自然恢复配套技术,包括植被自然恢复地段选择,封育类型划分,并针对各种封育类型提出相应的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的措施,以及封育方式,林分保护,组织管理等系列技术。  相似文献   

5.
贵州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凯  贺敏 《防护林科技》2007,(3):134-134,142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植被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植被恢复的主要途径,重点阐述了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两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岩溶石灰岩山地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是人工造林的困难地段。本文在石灰岩山地上采用"栽针留阔抚灌"和"栽阔留针抚灌"两种模式研究了植被群落组成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种模式均可明显提高森林覆盖度,并且能使群落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两者相比,"栽针留阔抚灌"模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技术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本文分析了攀枝花市干热河谷区自然条件和自然植被的特征,针对攀枝花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干旱地区植被恢复技术的问题,提出植被恢复与重建应遵守植被分布规律,根据区内环境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参照自然植被的空间结构确定人工植被的空间结构,为加快植被恢复进程,提出干热河谷“适度”造林技术;并从生态、经济和生态经济角度,讨论了“适度”的内涵和“适度”造林的概念与含义。  相似文献   

8.
临沂市仍有近12万hm2荒山未完全绿化或绿化标准不高,多处干旱瘠薄山地,立地条件极差,植被恢复难度极大,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植被恢复的困难,提出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封育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宁南地区植被建设现状、植被恢复建设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人为、环境及经济社会因素是制约宁南地区植被恢复的关键,建议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人工造林模式,加强生物灾害防治,以提高生态治理效果,重建稳定、健康的植被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天然林保护工程植被恢复工程(以下简称植被恢复工程造林)是有效遏制山西省吕梁市天然林资源破坏所造成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措施和方法。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由于受到自然干旱、沙尘暴、干热风、冰雹早霜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和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多伦县近年来实施飞播技术、封育技术、人工造林技术、沙障固沙技术等植被恢复技术来防治土地沙漠化。针对这些植被恢复技术进行效果分析,认为这些技术在多伦县沙漠化防治中经推广应用是成功的,并且效果明显。沙障固沙技术实施成林后,起到了明显的阻沙、降低风速、恢复植被的作用;封育、人工造林技术可迅速提高植被盖度,稳定植被群落;在实施封育、人工造林、沙障固沙技术的前提下进行飞播,效果更明显,保存率更高,植被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2.
在广西田阳县开展了封山育林对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封山3年后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明显,2个试验地的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及植被覆盖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A试验地的物种数增加了13种,增量达59.09%;重要值降多升少,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0%。B试验地的物种数增加4种,增量仅为19.05%;在重要值中,木本及藤本植物降多升少,它们在群落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而草本植物则升多降少,部分植物的地位已发生了根本改变;植被覆盖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晋西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提出土石山次生林区应实行“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植被恢复策略。在土层浅薄、坡度较陡的生态脆弱地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植被封育;在土层深厚而且坡度平缓地段,可适当辅之以人工措施,包括人工抚育,以及补植或补造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等。当前土石山区次生林经营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林分质量,加强管护力度;黄土丘陵区应该实行封山禁牧或轮牧、围栏圈养以及陡坡地退耕等措施,这是植被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黄土丘陵区恢复和建设森林植被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指出只有转变农村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长期坚持植被封育和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人工营造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群落,晋西黄土高原地区才有可能恢复原来的森林植被景观,真正实现该地区的植被重建和水土流失的根治。  相似文献   

14.
矿区植被生态恢复的技术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矿区生态问题突出的现状,应用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以植被恢复为技术主线,针对矿区不同的生态破坏类型、立地条件类型和环境条件,探析了矿区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封育技术等方面植被恢复的适用条件、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和目标方向,归纳总结了矿区造林技术和封育技术的多种模式,为矿区植被生态恢复和全省全面实施“811”生态...  相似文献   

15.
库布齐沙漠风沙危害及其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布齐沙漠地貌地形复杂,风沙危害十分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根据多年治理实践归纳总结出的防风固沙、恢复植被的实用技术,如“前挡后拉”、“旱柳高杆造林”、“封沙育林育草措施”、“飞播造林恢复植被法”等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植被建设模式,具有典型性和广泛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陕西省吴起县城周边地区进行样地植被和土壤调查,研究退耕还林过程中人工植被恢复区与自然植被恢复区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可使植被得以恢复,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在自然植被恢复区,植物群落主要以草本群落为主,偶见一些灌木群落.在人工植被恢复区,乔、灌、草3种植被群落均有分布,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差异不大.人工植被恢复区草本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标略高于自然植被恢复区.在生物量方面,人工恢复区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区.由此可见,人工恢复区植被恢复程度优于自然恢复区,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有助于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石灰岩山地植被资源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阐述了石灰岩山地植被资源的特点,进行了种类及群丛特征的系统分析,表明石灰岩山地的植被是以黄荆( 酸枣 胡月枝子)-结缕草( 荩草 白羊草 黄背草)为建群种的次生灌草丛,讨论了坡向、坡位等立地因子对植被的影响,初步提出了适宜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和重建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8.
为恢复冶炼厂周边工业废气污染山地的植被,采用包括增施不同量石灰粉、不同的整地措施、筛选抗污染造林树种等技术措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石灰粉调节植穴土壤pH值能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开水平带显著降低造林成活率;以造林成活率为主要筛选指标,适合在冶炼厂周边工业废气污染山地推广种植的6个树种为夹竹桃(Nerium indicum)、铁冬青(Ilex rotunda)、樟(Cinnamomum camphora)、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木荷(Schima superb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  相似文献   

19.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草海自然保护区植被的生境、现状和演替规律,从恢复生态学原理出发,以水热等气候因子所决定的植被生物地带性为科学依据,提出以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恢复与重建森林植被,以政策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恢复与重建湿地植被。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人工植苗造林的成活率是辽西北山地困难立地工程造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辽西北的气候特点、立地条件及现有植被的演替趋势,依据潜在的自然植被演替规律和适地适树原则,阐述了运用科学先进的综合性的林业造林技术措施是提高植苗造林成活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