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水牛血液蛋白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对四川水牛不同地方类群的血清运铁蛋白及血红蛋白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血红蛋白电泳区带扫描定量,发现存在量的多态性。血红蛋白有AA、AB、BB三种基因型,受Hb~A、Hb~B等显性等位基因控制,基因频率分别为0.048、0.952。血清运铁蛋白有AA、AD、DD三种基因型,受Tf~A、Tf~D等显性等位基因控制,基因频率分别为0.296、0.704。  相似文献   

2.
双列资料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一、基本原理设某性状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A和a分别为显性和隐性等位基因,且各具频率u和v(u+v=1)。当将纯系AA和aa作为亲本系,进行p~2=2~2双列杂交时,其亲本和子一代的基因型和型值可列于表1。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中国河西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和陇东绒山羊4个绒山羊群体KAP13-1基因的遗传特征进行分析,为揭示绒山羊遗传特征和生产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河西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及陇东绒山羊(共721只)KAP13-1基因的多态性。同时基于DA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以明确各群体间的遗传关系。【结果】基因组DNA扩增后得到491bp的扩增产物,经SSCP分析,从4个绒山羊群体KAP13-1基因中共发现6种基因型,4个等位基因中存在5个变异位点,这些多态位点主要为点突变,且均处于编码区,其中转换位点3个(占60%),颠换位点2个(占40%)。在170和197位分别发生了T→G、C→G的错义突变,导致氨基酸分别由Leu、Thr变为Arg、Ser。该基因在河西绒山羊与陇东绒山羊中均存在4个等位基因,而内蒙古绒山羊未检测到C和D等位基因,辽宁绒山羊未检测到D等位基因。聚类结果显示,河西绒山羊与陇东绒山羊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在系统发生树中聚为一支,辽宁绒山羊与内蒙古绒山羊聚为一支。【结论】KAP13-1基因在4个绒山羊群体中呈中度多态,群体间存在差异。生态学作用对4个绒山羊品种的进化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陕北白绒山羊DGAT1基因的SNPs及其与部分生长、胴体性状的相关性,为陕北白绒山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234只陕北白绒山羊的部分生长、胴体指标,利用PCR-SSCP技术分析其DGAT1基因外显子14的多态性及与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关系。【结果】该座位存在一个突变位点(G→A),此SNPs导致甘氨酸(G)突变为谷氨酸(E);该群体的该位点有1对等位基因A和B以及3种基因型AA、AB和BB,A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AA型为优势基因型,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AA型与BB型之间、AB型与BB型之间均在断奶重、周岁重、胸围和管围4个性状上差异极显著(P<0.01),但AA型与AB型之间在此4个性状上差异不显著(P>0.05);3种基因型间在其他性状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初生重、周岁重和胸围上均表现为BB型>AA型>AB型,在断奶重、体高和管围上均表现为BB型>AB型>AA型。【结论】该基因的此突变位点与绒山羊育种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提高BB型的频率可望改善绒山羊的生长发育及胴体性状;DGAT1基因可作为陕北白绒山羊生长及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也可作为绒山羊肉用性能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大豆花叶病毒症状反应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对SMV不同株系分别表现抗病(免疫或无症状)、坏死以及花叶的品种,配置花叶×抗病,花叶×花叶、花叶×坏死,坏死×坏死、坏死×抗病5类杂交组合。各组合的F1、F2和部分B1、F3世代在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a, SC8和N3株系的条件下,研究了大豆花叶病毒症状反应的遗传。结果表明,花叶×抗病组合接种SC8株系后,F1表现抗病,F2和B1群体分别发生3抗∶1感以及1抗∶1感的表型和基因型分离,说明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大豆对SC8 的抗病和花叶症状,其中抗病表现显性,花叶表现隐性。花叶×坏死组合接种SC8和Sa后,F1表现坏死,F2群体发生3坏死∶1花叶分离,说明控制坏死和花叶症状的基因是等位的,坏死基因对花叶基因表现为显性。坏死×抗病组合的F1表现抗病,F2出现3抗∶1坏死分离,说明抗病对坏死为显性。坏死×坏死,花叶×花叶两类组合后代接种不同株系后均没有发生症状分离,说明不同品种间控制花叶的基因是等位的;控制坏死的基因也是等位的。根据以上遗传试验推断,大豆对SMV的抗病(无症状)、坏死以及花叶3类症状由1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对应的等位基因可分别表示为S R、s N和s m,其中S R对s N和s m均表现显性,s N对s m表现显性。  相似文献   

6.
黄瓜瓜刺颜色与性型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黄瓜瓜刺颜色与性型的遗传规律,以含有上述基因的2个黄瓜纯合亲本为试材,对F1、F2、BC1分离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黄瓜瓜刺颜色的遗传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黑刺对白刺为显性.黄瓜全雌性状由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且雌性性状相对雌雄同株为显性性状.黄瓜瓜刺颜色基因(B)的遗传与控制雌性的基凶(F)之间属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7.
根据牛UBA52基因序列,设计3对引物(U1~U3),分别扩增随机选取的济宁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样本,PCR产物克隆测序,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仅在U3的扩增产物中发现G63A和T181C突变。设计引物U4,利用PCR-RFLP技术分别在性早熟、高繁殖力品种(济宁青山羊、南江黄羊、马头山羊)和性晚熟、低繁殖力品种(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太行山羊)中检测上述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2个突变位点对山羊性早熟和高繁殖力的影响。对于G63A位点,在济宁青山羊和南江黄羊中检测到GG、GA和AA3种基因型,在马头山羊、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太行山羊中只检测到GG和GA基因型;该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分布在性早熟品种和性晚熟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济宁青山羊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3、0.44和0.03,AA型和GA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分别比GG型多0.85只(P0.05)和0.49只(P0.05),AA型与GA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T181C位点,在南江黄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中检测到CC、CT和TT 3种基因型,在济宁青山羊、马头山羊、辽宁绒山羊、太行山羊中只检测到CC和CT两种基因型;该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分布在性早熟品种和性晚熟品种间没有明显差异;济宁青山羊CC和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1和0.09,两种基因型个体间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UBA52基因63位点与山羊的性早熟可能存在一定关联,A等位基因可能是提高山羊产羔数的一个潜在有效的DNA标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疆3个地方山羊品种KIF-Ⅰ基因外显子6的多态性及其与产绒性状的相关性,为新疆山羊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法,对213只新疆山羊、294只南疆绒山羊、253只博格达绒山羊的KIF-Ⅰ基因外显子6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绒细度、绒厚度、产绒量和产绒后体质量的相关性。【结果】①KIF-Ⅰ基因外显子6区域存在1个突变点,即c.5106位发生了碱基T转变为C(TC)的突变(M23912:c.5106 TC)。在3个山羊品种中,检测到了TT、CC、TC 3种基因型,T和C 2个等位基因,其中T为优势等位基因,其在新疆山羊、南疆绒山羊、博格达绒山羊中的频率分别为0.502,0.509和0.583,且3个山羊品种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②方差分析表明,该多态位点仅与绒细度存在着显著相关性(P0.05),且CC基因型个体绒细度显著小于TC和TT基因型个体;绒厚度、产绒量和产绒后体质量在3种不同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CC基因型可作为山羊绒细度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效DNA标记。  相似文献   

9.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431只‘河西绒山羊’MHC-DQB2基因第3外显子的多态性,测序并分析群体内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结果表明:MHC-DQB2基因第3外显子有15个基因型、8个等位基因、35个变异位点;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该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该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为0.838 5,杂合度为0.317 9,有效等位基因数为6.899 8;等位基因平均遗传距离为0.048 8;经NJ树分析发现,各等位基因为同源序列;经流产数据统计发现,基因型CF中无流产个体,且在其198位插入1个碱基C.说明‘河西绒山羊’MHC-DQB2基因第3外显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牛和羊的MHC-DQB2外显子3最初是由2个等位基因突变分化而来,而同物种的绵羊与山羊在该位点有很高的同源性;基因型CF可能与流产性状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从国内外77份甘蓝型油菜材料中筛选出1份Shaan-GMS的恢复材料"96-803",对其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Shaan-GMS育性恢复遗传机制符合2对核基因互作控制假说,假设不育基因为Ms,其对应的隐性可育等位基因为ms,Rf为Ms的显性抑制基因,rf为Rf的隐性等位基因,基因型Ms-rfrf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他7种基因型都表现为雄性可育,则Shaan-GMS的基因型为Msmsrfrf,"96-803"的基因型为msmsRfRf,隐性测交系"84004"的基因型为msmsrfrf。"96-803"和其他8份材料的测交结果表明,Shaan-GMS同6CA恢保关系相同。  相似文献   

11.
采用PIRA-PCR和RFLP法检测204头中国荷斯坦母牛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基因F279Y突变,并分析其与产奶性状的关系。结果在中国荷斯坦母牛中检测到GHR基因F279Y突变,3种基因型TT、TA和AA的频率分别为0.461、0.495和0.044,等位基因T和A的频率分别为0.708和0.292。分析表明,AA基因型个体305天产奶量显著高于TA和TT基因型(P0.05);TT基因型个体乳脂率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TA和AA基因型个体(P0.01)。A等位基因对305天产奶量有正加性效应,显性度相对较高;而对其他4个乳成分性状有负加性效应,显性度相对较低。等位基因A具有提高产奶量的效应,等位基因T具有提高乳成分的效应。本研究初步表明F279Y突变可以用于中国荷斯坦牛产奶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显性核不育两用系与波里马三系的基因型,明确Gd1AB和D3AB显性核不育的遗传模式,并构建显性细胞核+细胞质不育系统。【方法】通过显性核三系与波里马三系相互杂交验证其基因型,分析Mf和Rfc基因的等位性,采用临保系与显性纯合两用系×显性核不育恢复系F2代核不育株测交的方法,推论显性纯合两用系Gd1AB和D3AB的遗传控制模式。C3B为轮回父本与不育胞质的显性核不育株定向回交,以创建显性核不育+细胞质不育。【结果】鉴别了Gd1AB和D3AB的遗传控制模式,确定甘蓝型油菜显性纯合两用系Gd1AB由一对复等位遗传模式控制,而显性纯合两用系D3AB由两对基因互作控制。初步构建出双低显性杂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系统DGCMS-3A,并证实了选育显性纯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系的可行性。【结论】显性抑制基因Mf与波里马恢复基因Rfc不等位,Gd1AB的基因型为N(MsMsrfcrfc)×N(MsMfrfcrfc)),D3AB的基因型为N(MsMsmfmfrfcrfc)×N(MsMsMfmfrfcrfc)。显性核不育+细胞质不育可细分为四种遗传模式:双位点互作显性杂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S(Msmsmfmfrfcrfc)+S(msmsmfmfrfcrfc)]、单位点复等位显性杂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S(Msmfrfcrfc)+S(mfmfrfcrfc)]、双位点互作显性纯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S(MsMsmfmfrfcrfc)+S(MsMsMfmfrfcrfc)]、单位点复等位显性纯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S(MsMsrfcrfc)+S(MsMfrfcrfc)]。  相似文献   

13.
利用 PCR-SSCPs法检测试验母猪群 FSHβ基因的多态性 ,并分析该座位与产仔数的关系。结果表明 :基因型间全部胎次平均产仔数差异不显著 (P>0 .0 5) ;基因型间最高产仔数比较结果发现 ,nn基因型母猪显著高于 N N基因型母猪 (P<0 .0 5)。 3种基因型母猪相对比较 ,加性替代效应为每年 n等位基因 1 .2 586头和 1 .1 954头 ,显性效应值分别为 0 .3 80 1头和 0 .1 950头 ,显性度为 0 .3 2 2 2和 0 .1 689,表明 FSHβ基因主要以加性遗传方式影响最高产仔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GHSR和GHRL基因作为山羊体重体尺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寻找与山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方法】以贵州白山羊和贵州黑山羊为研究素材,采用DNA混合池结合PCR产物直接测序及PCR-SSCP技术检测GHSR和GHRL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利用SPSS (18.0)软件GLM统计模型分析基因SNPs不同基因型及合并基因型与贵州山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同时采用在线软件对GHSR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GHSR基因外显子2和3′UTR分别检测到G200A同义突变和T628C位点,而在5′UTR区和外显子1则未发现多态性。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对G200A位点进行PCR-SSCP分析,表现为3种基因型,依次命名为GG、GA和AA。GG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在贵州白山羊和贵州黑山羊母羊群体中等位基因G为优势等位基因,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6731和0.5243。而在贵州黑山羊公羊群体中A则为优势等位基因,其频率为0.5122。多态信息含量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0)。在GHRL基因内含子2处发现1个G141A突变,外显子2和外显子4处分别检测到2个同义突变(T78C和C14T),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对C14T位点进行SSCP分析,显示为2种基因型CT和CC。在所有试验群体中,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7692、0.9417和0.9390,等位基因C为优势等位基因,其频率依次为0.8846、0.9709和0.9695,多态信息含量均显示为低度多态(PIC<0.25)。χ2检验显示所有试验群体G200A和C14T位点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表明,GHSR基因G200A位点与山羊体重、体高、体斜长和管围显著相关 (P<0.05),纯合子GG基因型优势较为明显,贵州白山羊GG基因型个体的体高显著高于GA基因型个体和管围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C14T位点贵州黑山羊 (公羊) CC基因型个体的体重、体高和胸围显著高于CT基因型 (P<0.05)。组合基因型对体高和胸围指标的影响显著(P<0.05),表现为CCGG合并基因型个体的体高显著高于CCAA合并基因型个体 (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揭露,GHSR基因5’UTR处未检测到核心启动子区和CpG岛,仅发现1个CAAT-box和部分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G200A导致mRNA二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GHSR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 (48.90%),三级结构及跨膜螺旋结构预测表明该蛋白是膜蛋白。【结论】研究初步推测GHSR基因和GHRL基因多态性及合并基因型对山羊生长性状具有较显著的影响,G200A和C14T位点可作为山羊生长性状的有效遗传标记用于指导山羊的分子育种。  相似文献   

15.
超甜玉米鲜穗产量和含糖量的配合力及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6个鲜穗产量和含糖量表现差异显著的超甜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采用Griffing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了其配合力和遗传特性。结果表明,T3,T9,T17和T244个亲本的鲜穗产量和含糖量表现出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有望组成高产和高含糖量的超甜玉米新组合;超甜玉米鲜穗产量的狭义遗传力较低,为17.83%,由非等位基因互作效应引起,且显性基因起主要作用,控制鲜穗产量的显性基因至少有4对;含糖量的遗传效应主要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组成,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重要,狭义遗传力为53.0%,控制含糖量的基因至少有3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陕北白绒山羊激素敏感脂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基因外显子1的SNP遗传多态性及其与产绒、胴体和生长性状的相关关系,为陕北白绒山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168只陕北白绒山羊部分生长、胴体指标。利用PCR-SSCP技术分析HSL基因外显子1的SNP遗传多态性。【结果】陕北白绒山羊HSL基因外显子1有AB和AA 2种基因型,在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AB与AA基因型个体的绒长差异极显著(P<0.01),体高和背膘厚差异显著(P<0.05),其他性状均无显著差异;AB基因型个体初生重、断奶重、绒长、周岁重、体高、体长、管围、背膘厚大于AA基因型,但AA基因型个体毛长、产绒量、胸围、眼肌面积大于AB基因型。【结论】陕北白绒山羊HSL基因外显子1具有多态性,该基因可能是陕北白绒山羊产绒及胴体性状的主效基因,或者与控制这些性状的主效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17.
以河西绒山羊、陇东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和测序技术对Pit-1基因第6外显子进行多态性研究,并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山羊体质量和体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Pit-1基因第6外显子存在2个SNPs位点并形成AA、AB、BB、AC和BC 5种基因型,BB为优势基因型.除内蒙古绒山羊外,其他3个山羊群体的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AB基因型个体的体质量、胸围显著高于BC基因型(P<0.05),其他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Pit-1基因是山羊生产育种应用中的一个有效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8.
生长素基因Ghrelin对高邮鸭产蛋性能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高邮鸭Ghrelin基因多态性,分析其对产蛋性能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①Ghrelin基因内含子1的157 bp处发生了9 bp缺失,发现了AA、BB、AB 3种基因型,A、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4和0.76。B等位基因对产蛋数、开产体重表现为正效应,BB、AB基因型个体的产蛋数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②内含子2的431 bp处发生了T→C的突变,发现了CC、DD、CD 3种基因型,C、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1和0.59。C等位基因对开产体重具有正效应,CD基因型个体开产体重显著高于DD基因型(P<0.05)。③外显子3的909 bp处发生了A→G的突变,同时产生了苏氨酸→丙氨酸的变化,发现了EE、FF、EF 3种基因型,E、F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3和0.67。F等位基因对开产体重、蛋重、最大连产天数具有正效应,EF基因型个体的最长连产天数显著高于EE、FF基因型(P<0.05)。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22118A的育性是由两对隐性基因所控制。不育株的基因型为双隐性纯合体aabb(为了便于分析,作把这两对基因分别用a和b表示,下同)。两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为显性,植株全部表现为可育;只要有一对为显性纯合体AA或BB的材料都可作为恢复系。核不育两型系22118AB中的可育株基因型为Aabb或aaBb,采用兄妹交配aabb×Aabb或aabb×aaBb,其后代育性分离稳定为1:1。  相似文献   

20.
白菜型油菜粒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以青海大黄,青油241、153、134、黄籽沙逊、Agrevo-x为亲本材料,配制成5个杂交组合的各6个世代群体,即P1、P2、F1、F2、B1、B2,研究了粒色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种皮是母体组织一珠被发育而来,受母体基因型控制;粒色的黄与褐是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褐色为显性性状,黄色为隐性性状,青海大黄油菜为隐性纯合体;不同的白菜型油菜黄粒油菜的粒色基因有所不同,有些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有些是由非等位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