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对渭北旱原北部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渭北旱原北部县域林业发展特点,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森林资源状况、生态功能、社会经济效益和保障体系4个综合层面的47个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及软系统归纳集成法等确定指标和分值,并以永寿县为例,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永寿县林业可持续发展处于转型期林业阶段,评价结果与永寿县林业发展现状基本相符.渭北旱原北部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反映研究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可为综合评价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阶段草原自然环境压力和人类需求与影响,对草原生态安全状况等级的评定。以生态环境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概念(PSR)模型为指导,构建由21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多层次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天祝高寒草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在GIS软件支持下,利用天祝高寒草原地区地图数据、遥感数据、观测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信息图谱方法生成天祝高寒草原水热和土地条件图谱、以乡镇为指标分级分类单元的评价指标图谱和基于模糊评价模型的安全评价结果图谱。研究表明:天祝高寒草原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上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但是处于较不安全和不安全状态的区域面积已接近总面积的1/4,草原生态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区内生态安全状态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可划分为西北部草原生态安全保护区、东部草原生态较安全保护与治理区和中部草原生态安全治理区3个区域。  相似文献   

3.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了一个包括36个指标变量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2004年-2013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求出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础上,求其综合权重,然后计算我国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对我国生态安全指数进行具体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因素的贡献度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就各因素之于生态安全的贡献来看,压力因素对我国生态安全状况的贡献度最大,状态因素对我国生态安全状况的贡献度最小。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西南部的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松嫩平原西南部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选择遥感信息和非遥感信息相结合的综合指标,应用层次分析-变权-灰色关联度复合模型(AHP-CW-GRAD)进行了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从而提高了生态安全指数的分辨率和分级的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989年该区各市县均处于弱安全状态(Ⅲ级),到2001年大安、乾安已转变为不安全状态(Ⅳ).研究指出,在该区只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生态安全可以向好的方向逆转.  相似文献   

5.
基于熵权法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熵权法,利用P-S-R模型,从人口变动、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化驱动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吉林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1989-1993年处于恶化级、1994-2004年处于风险级、2005-2008处于敏感级,虽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基本上处于不安全状态;土...  相似文献   

6.
以地处我国农牧交错、生态脆弱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借鉴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通过对10个重点旅游资源区进行详细调查,构建了区域性旅游开发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生态承受能力、旅游资源开发生态影响力的各项指标因子进行权重分析和量化赋分,对研究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除鄂尔多斯西部荒漠、沙漠生态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安全性较差外,其余重点旅游资源区均处于较安全状态,但生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同时,10个重点资源区中,初步开发区(开发5年以内)和深度开发区(开发10年以上)的生态安全状况较好,而中度开发区(开发5-10年)的生态安全性较差,说明中度开发阶段是出现生态危机机率较大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根据河北省生态环境区域特点,构建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环境安全要素评价基础上进行不同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安全评价,进而对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5~2008年,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指数变化于4.19~3.42之间,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平均值为3.95,对应于生态环境安全等级的Ⅳ级;河北省生态环境基本处于较安全状态,但存在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赵雪雁 《干旱区研究》2006,23(3):506-512
甘肃省生态类型复杂多样,亟需从更宏观的系统层面上确定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大小,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生态阈值.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内涵,从生态弹性度、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等方面,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了甘肃省生态承载力的大小:(1)生态弹性度很稳定的市(州)仅占14.3%;(2)水土资源处于低、弱承载状态的市(州)占35.7%;(3)水土资源处于强压状态的市(州)占21.5%;(4)地处青藏高原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承载力最大,处于较稳定较高载弱压状态,而地处河西走廊的嘉峪关生态承载力最小,处于弱稳定低载强压状态.  相似文献   

9.
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文中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建立了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集对分析理论从同异反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事物的确定和不确定因素的优势,建立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发展趋势模型。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焦作市为例,分析了该市1999~2010年间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焦作市的生态系统在1999~2007年间属于"较不安全"状态,2008~2010年属于"临界安全"状态。总体上看,该市生态安全状况整体上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但是有待于进一步改善。集对分析法能够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是一种有效的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国内关于区域生态安全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区,依据扩展型PSR框架模型,并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与综合评分法计算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尝试性的研究了区域不同时段土地环境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自1991年以来,土地环境生态安全状况稍有好转,但还处于“预警”状态(敏感状态)。  相似文献   

11.
景观中某些关键性点、位置的破坏对整个生态安全具有负面的后果,研究构建景观层次的生态安全格局已成为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以北京妙峰山风景区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借助有效费用距离模型(ECDM),究构建了妙峰山景区生态安全格局过程。结果表明:应用有效费用距离模型(ECMD)建立的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能够反映该区的实际情况,整个风景区面积处于低安全区有21.46 km2,中度安全区有21.78km2,高安全区有6.72 km2。同时,根据生态安全格局图与实际风景区内的人为干扰因子叠加,找到主要的胁迫因素,得出应将风景区内的采石矿点作为关键战略点优先实施生态恢复与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下游水生态安全评价及驱动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不断加强,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量增加,生态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然而,水资源严格管理下的塔里木河下游水生态安全状况及变化过程如何,相关研究缺乏科学的评估.对此,本文利用塔里木河下游2000—2017年的水量、监测断面地下水埋深、胡杨新增生物量、植被覆盖度、干旱指数等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道路网络对黄土高原过渡区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及其风沙过渡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人类干扰是造成土壤侵蚀、土地退化加剧的主要原因,而道路网络作为人类干扰的途径,贯穿于各类景观,其存在和发展产生了许多生态效应,同时对土地生态安全产生影响.在分析道路对景观影响的基础上,论述道路网络和土地生态安全的关系,基于生态效应,从格局和过程研究入手,提出基于格局和过程的生态安全指数,综合评估道路网络潜在生态影响及累积性后果,进而分析道路网络对典型脆弱区生态安全的影响.以陕北横山县为研究区,利用GIS分析道路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道路所造成的生态安全在空间尺度上差异较大,道路密度和生态安全水平具有较高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评价——以榆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和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环境污染压力和保护等方面建立生态脆弱区榆林市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榆林市10年来的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及地域差别。结果表明:近年来,榆林市生态安全状况一直处于预警状态但有一定的波动性,个别区域甚至恶化;生态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情况仍然严重。文章最后为改善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5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湿地生态安全响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利用吉林西部1930-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该区景观组分变化、景观结构变化、景观组分转移过程及湿地生态安全响应.结果表明:草地、湿地、林地、水域等景观组分的面积比重呈递减趋势,湿地几乎在每个阶段都是净损失,除了被大量开垦为耕地外,湿地还大量转化为草地.LUCC的湿地生态安全响应主要表现为湿地大面积丧失、湿地植被变化、湿地需水量不足、湿地景观异质性变化和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等,这为理解LUCC与湿地生态安全响应机制和区域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和基础。根据各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其划分为很不安全(Ⅰ)、较不安全(Ⅱ)、临界安全(Ⅲ)、较为安全(Ⅳ)和很安全(Ⅴ)共5个等级。在GIS技术支持下,以北方农牧交错带192个县(旗、县级市)级行政单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灰色综合评估方法评价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得出其综合权系数向量,并使用系统聚类方法将评价结果划归不同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1)1989年和200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都较低,1989年以Ⅰ级为主,2000年以Ⅱ级为主。(2)与1989年相比,2000年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普遍有所提高。(3)Ⅲ级区在1989年仅包括4个县,2000年扩大为24个县,并且以大兴安岭山地区和东北冲积平原地区、陕北黄土高原区分布最为集中。(4)1989年没有县达到Ⅳ级,而2000年仅有一个;12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县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达到Ⅴ级。  相似文献   

17.
基于P-S-R模型,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最小信息熵原理综合为组合权重;采用属性识别模型进行指标评价,建立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的熵组合权重属性识别模型(AR-CWE)。结果表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的整体草原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较差状态;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乡镇集中于纯牧区,较差乡镇集中于半牧区,而较好的乡镇则集中于农区;通过对各乡镇的草原生态安全状况分析,发现降水和气温变化、人口素质、农牧民收入方式、牲畜超载率和草原退化率是影响各乡镇草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新疆绿洲城市石河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尤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是维护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威胁的状态,它能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采用OECD与UNEP共同提出的PSR概念模型,构建了一套包括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态和社会经济响应3个方面15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石河子市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评价石河子市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显示:石河子市城市生态安全水平近10年来大致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良化。据此进一步对解决石河子市的生态安全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