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漠化石灰土与水土保持植物葛藤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花溪区石灰土及水土保持植物葛藤化学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灰土pH值为7.98,有机质含量为56.60 g·kg-1.全N、全P含量分别为3.56,0.64 g·kg-1,N和P有效率低,速效N仅占全N含量的0.47%.速效P仅占全P的1.46%.全K含量为6.92 g·kg-1.属缺K型土壤.全Ca、全Mg含量分别为15.44、2.74 g·kg-1.(2)微量元素含量依次排序为Fe>Mn>Zn>Ni>Pb>Cu>Co>Cd.全Pb、全Zn、全Cu含量均未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3级标准,可以作为林地使用.(3)水土保持植物葛藤体内不同元素含量的差异较大,N、K、Ca元素含量在10 g·kg-1以上,P、Mg元素含量为l~6 g·kg-1,Fe元素在1 000 mg·kg-1以上,Zn、Mn、Pb、Cu元素含量为10~100 mg·kg-1,Cd、Ni元素含量<5 mg·kg-1.(4)葛藤对土壤中N、P、K、Ca、Mg元素的积累能力最强,其次是对Zn、Cd,Cu、Pb元素,而对Mn、Ni、Fe元素的积累能力最弱.研究结果可为石漠化石灰土的植被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薜荔及其生长的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城市垂直绿化和水土保持新材料——薜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pH值为4.61;有机质含量为33.23 g.kg-1;全N、全P含量分别为1.021、0.27 g.kg-1,且有效率低,分别为4.29%和3.15%;全K含量为4.26g.kg-1,属缺K型土壤;全Ca、全Mg含量分别为0.59、8.51 g.kg-1。(2)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依次排序为FeMnZnCuPbNiCoCd,全Pb、全Zn、全Cu含量均未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3级标准,可以作为林地使用。(3)薜荔体内不同营养含量差异较大,N、K、Ca元素含量在10 g.kg-1以上,P、Mg、S元素含量在10g.kg-1以下;Fe、Mn元素含量在50 mg.kg-1以上,Cu、Zn、Pb、B元素含量为5~10 mg.kg-1,Cd、Ni、Co元素含量在10 mg.kg-1以下。(4)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5.19~23.98 g.kg-1,薜荔体内有机碳含量为411.11~510.80 g.kg-1。研究结果可为薜荔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贵阳花溪石灰岩、石灰土与定居植物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贵州化溪区石灰岩、石灰土及定居植物中化学元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的pH值为9.38,全P和全K含量低,全Ca和全Mg含量较高,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Pb>Ni>Mn>Co>Cu>Zn>Cd;石灰土的pH值为7.53~7.98,有林地的有机质、全N及全P含量高于无林地,N素和P素有效率很低,速效N仅占全N含量的0.47%~1.18%,速效P仅占全P的0.8%~1.5%,全K含量亦不高,但有林地速效K含量(251.81 mg·kg-1)超过土壤速效K含量对应的富K(>155 mg·ks-1)水平等级,属富K型土壤,无林地全Ca及全Mg含量高于有林地,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Mn>Pb>Zn>Ni>Cu>Co>Cd,全Pb,全Zn及全Cu含量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3级标准;定居植物体内不同元素含量的差异很大,同一元素在不同植物体内含量的变化范围亦很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随机多点取样和常规测定方法,研究了陕西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山地棕壤土壤有机质、腐殖质、N、P、K、Cu、Fe、Mn、Zn等含量,Ph值和微生物量等,结果显示,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Ah层125.27g·kg-1,B层67.28g·kg-1,C层18.94g·kg-1,腐殖质含量高,由Ah层-B层-C层逐步降低,Ah层为70.11g·kg-1,B层为36.42g·kg-1,C层为9.15g·kg-1,富里酸含量大于胡敏酸,微生物生物量Cmic 1712.89mg·kg-1,Nmic 357.28mg·kg-1,C/N值4.8,微生物数量4 133.83个·g-1,pH值Ah层6.02、Bt层5.46、C层5.53,都呈酸性;整个剖面全N含量0.07%~0.30%,全P含量0.021%~0.046%,全K含量2.31%~2.60%,全Cu含量23.15~24.37ppm,全Zn含量100.46~137.27ppm,全Mn含量421.87~456.19ppm,全Fe2O3含量3.91~4.98ppm。  相似文献   

5.
对桤木人工林根系-土壤复合系统中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等的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桤木根系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微量元素Fe、Mn、Zn、Cu、Pb、Ni、Cd含量冬季最低,春夏季较高;土壤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低、夏季最高,微量元素Mn、Zn含量在冬季最低、秋季最高,Fe、Ni、Pb、Cu、Cd含量在冬季最高、春秋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的季节动态变化与根系大量元素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土壤各层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0~15 cm层、>15~30 cm层、>30 cm层,pH值大小顺序为>15~30 cm层、0~15 cm层、>30 cm层.  相似文献   

6.
立地条件对青檀檀皮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在安徽省境内调查的 33块标准地资料为基础 ,探讨了成土母质对青檀檀皮中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土壤pH值对檀皮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及青檀地上部分各组分矿质元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在砂岩发育土壤上生长的青檀人工林 ,其檀皮中N、P含量最高 ,檀皮中K含量以生长在石灰岩发育的土壤上最高 ,但在同一母岩发育的土壤上不同年龄段檀皮中N、P、K含量的大小为 1a生 >2a生 >3a生。 3a生檀皮中Ca、Mg含量均为生长在石灰岩发育的土壤上最高 ,其中Ca含量达 17 3g·kg- 1 ,分别是生长在千枚岩和板岩发育土壤上檀皮的 1 4 8和 1 6 8倍。随着萌条年龄增大 ,檀皮中含量逐渐提高 ,3a生檀皮中Ca含量约为 1a生檀皮中的 2倍。Cu、Zn元素以生长在石灰岩土壤上的檀皮中含量最高 ,Mo和B则以生长在板岩发育土壤上的檀皮中含量最高 ,而Mn元素是生长在千枚岩土壤上的檀皮中含量最高。土壤pH值对檀皮中矿质元素含量有较大影响 ,檀皮中Ca、Mg、B和Cu含量为碱性土 (pH7.5~ 8 5 ) >中性土 (pH6 .5~ 7 5 ) >酸性土 (pH5 .5~ 6 5 ) ,Mo和Zn含量为中性土 >碱性土 >酸性土 ,Mn含量为酸性土 >中性土 >碱性土。青檀地上部分各组分矿质元素间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 ,但檀皮中Ca、Mg含量与木质部中Ca、Mg含量呈明显正相  相似文献   

7.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下盐胁迫对 1年生落羽杉实生苗的生长及营养吸收的影响。试验共 12种处理 ,3种水分水平 (W1 ,淹水 ;W2 、W3,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 75 %和 2 5 % ) ,每种水分下设 4种盐分处理 (NaCl含量为土壤干重的 0、0 15 %、0 3%和 0 4 5 % ) ,处理时间为 130d。结果表明 :土壤盐分胁迫下落羽杉幼苗的生长及对营养的吸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种变化又因土壤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落羽杉相对高生长、相对地径生长和生物量增量随着土壤盐分浓度的增加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而减少。在淹水条件下 ,随着土壤盐分浓度的增加 ,落羽杉幼苗根、茎、叶中全N、全P、全Na,以及叶片中的全Ca、全Fe的含量均随着升高 ,而根、茎中的全Fe、全Ca、全Mg含量差异较小。在W2 水分条件下 ,各种盐分处理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根、茎、叶中全N、全Na、全Ca和全Fe含量 ,茎和叶中全P、全K和全Mg含量 ,而根系中的全P、全K和全Mg含量在盐分浓度较高时有所下降。在W3水分条件下 ,各种土壤盐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叶片全N、全P和全K含量 ,茎和叶中全Mg和全Ca含量 ,以及根、茎、叶中全Na含量 ,而茎和根中全N、全P和全K含量 ,根、茎和叶中全Fe含量均随着土壤盐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采用ICP-MS法,检测了苦竹、宜兴苦竹、川竹、斑苦竹、杭州苦竹、高舌苦竹、垂枝苦竹、衢县苦竹、丽水苦竹及实心苦竹等苦竹属10种竹叶中19种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矿质元素含量的总体趋势为:KCaMgMnFeAlNaZn。大量元素含量丰富,K元素含量在8 143~12 695 mg·kg-1之间,Ca元素含量在5 671~16 080 mg·kg-1之间,Mg元素含量在1 000 mg·kg-1以上。微量元素Mn含量均在1 000 mg·kg-1以上,Fe元素含量在300 mg·kg-1左右。Al元素含量在160 mg·kg-1以上,Na、Zn元素含量在几十毫克每千克水平,其余元素含量相对较少,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本文研究结果为苦竹属竹叶矿质元素基础研究和苦竹属竹叶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分布区适生立地表层土壤养分及其与百山祖冷杉枝叶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pH5.11~6.42,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19.075 0g/kg、2.196 2g/kg、15.016 3mg/kg、136.215 2mg/kg;百山祖冷杉对土壤N、P、K富集能力均较高,而对微量元素富集能力较弱,且枝部和针叶均未检出Na元素;较高的土壤N含量,可相应显著提高百山祖冷杉叶N、K含量水平,较高的土壤P含量,则显著抑制百山祖冷杉叶对K和枝对N的积累水平,较高的土壤Cu含量显著降低了Cu元素在叶器官中的积累,而显著增加了枝条中Cu和Zn的积累水平,较高的土壤Fe含量则显著促进了针叶中Fe元素和枝中Fe、Mn元素的积累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香榧主产区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分别以15年生香榧正常树、黄化树的1年生、2年生枝叶为研究对象,测定枝叶的营养元素含量,探讨枝叶黄化与各营养元素丰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化枝的叶片N、Mn元素含量均高于正常枝,Ca、Mg元素含量均低于正常枝,随黄化程度加剧,Mn元素含量呈现上升趋势,Ca、Mg元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黄化枝的枝条N、P、Mn元素含量水平高于正常枝,Fe元素含量水平低于正常枝,随黄化程度加剧,Mn元素含量呈现上升趋势,Fe元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由此推断,香榧枝条黄化与Ca、Mg、Fe元素水平低下及N、Mn元素水平过高有一定关系,生产中可通过适量减少N肥施用量,增加Ca、Mg、Fe等元素的施用,同时结合土壤物理性质改良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1.
贵州都匀马尾松种子园针叶DRIS营养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都匀1.5代无性系种子园20年生马尾松针叶中N、P、K、Ca、Mg、Cu、Zn、Fe、Mn、B等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测定和分析,初步筛选出N/P、K/N、Ca/N、Mg/N、N/Cu、zn/N、N/Fe、K/P、Ca/P、P/Mg、P/Cu、P/Zn、Fe/P、K/Ca、K/Mg、K/Cu、K/Zn、Fe/K、Ca/Mg、Ca/Cu、Ca/Zn、Fe/Ca、MgJCu、Zn/Mg、Fe/Mg、Zn/Cu、Fe/Cu、Fe/Zn共28对元素比值为重要参数,对贵州都匀马尾松种子园针叶作DRIS营养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马尾松针叶内Mn含量过高,平均值为767.01mg/kg,而B含量较低,仅为12.95mg/kg,马尾松的需肥顺序为Cu〉P〉Zn〉Mg〉Ca〉N〉K〉Fe。  相似文献   

12.
对湖北省板栗主产区林农习惯施肥调查结果表明:板栗生产中钾肥用量极少,磷肥用量偏低,而氮肥相对较多.应用GPS定位,采集湖北省28个县市板栗产区土壤样品112个;以常规方法分析了各土样pH值、有机质及土壤有效N、有效P、有效K、交换性Ca、交换性Mg、有效Fe、有效Mn、有效Cu和有效Zn含量.结果表明:湖北省板栗产区80%左右以上的土壤pH及土壤有效N含量适宜于板栗生长,但50%以上的土壤有机质低于15 g/kg,生产中应通过施用有机肥和采取抚育管理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P和有效K含量均较低,其低量比率分别为56.3%和73.11%,生产中应多施用P、K肥料.  相似文献   

13.
连香树人工幼林群落营养元素含量、积累分配和循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 1 0年生连香树人工群落 8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积累分配和循环。主要结论是 :( 1 )连香树营养器官中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顺序为Ca>N >Al>K >Mg>P >Fe >Mn。 ( 2 )元素量在各营养器官的分配顺序为根 >叶 >去皮干 >皮 >枝 ,各元素含量顺序为Ca>N >K >Al>Mg>P >Fe >Mn。 ( 3)连香树群落 8种元素的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分别是 72 9 82kg·hm- 2 a- 1 、2 0 6 72kg·hm- 2 a- 1 和 52 3 1 0kg·hm- 2 a- 1 。 ( 4) 51 2 %的归还总K量靠降水淋溶归还 ,其余元素总归还量的 55 7%~ 96 5%靠凋落物归还。Fe、Al归还量的 4 1 3%和 4 4 3%通过死根归还。 ( 5) 8种元素的利用系数、归还比和周转期分别为 0 2 3~ 0 54、0 57~ 0 82和 2 2 6~7 63。文中改进了降水淋溶归还的算法 ,提出了群落归还系数、积累系数和吸收系数 ,讨论了落叶树种元素生物循环的算法  相似文献   

14.
油茶林果实成熟期养分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宁市10年生油茶作为试材,对油茶养分分配规律、油茶林土壤养分与树体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油茶营养诊断以及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油茶各器官中,大量元素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N、Ca、K、Mg、P,微量元素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Mn、Fe、Pb、Zn、Cu、Cd;土壤大量元素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Ca、N、K、P、Mg,微量元素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Fe、Pb、Zn、Cu、Mn、Cd。土壤养分含量与油茶各器官养分指标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油茶干的养分含量相关性最为紧密;土壤N、Zn、Mn、Pb、K含量与油茶植株养分元素含量的关系最为紧密;土壤Mn与油茶各器官Mn元素含量均呈现正相关;土壤N与油茶干中N含量呈现极显著相关;土壤Cd元素含量和油茶各器官中Cd元素含量多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对桂西南地区的那坡县不同生产水平的八角林的52个林地土壤养分进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pH值平均为5.5;有机质、全N、全P、全K平均含量分别为26.1 g/kg、1.60 g/kg、0.86 g/kg、15.58 S/kg;土壤速效N、P、K、有效Cu、Zn、Mn、B等养分平均含量分别为154.0 mg/kg、1.14 mg/kg、72.77 mg/kg、1.60 mg/kg、2.23 mg/kg、6.03 mg/kg、0.24 mg/kg.该地区八角林土壤pH值在4.1~6.8范围,适宜八角生长,有机质、全N、全K在中低水平,全P、速效P、速效K处在缺乏状态,速效Cu、Mn、B、Zn均较缺乏.在生产中要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措施,平衡N、P、K与微量元素间的比例,以促进八角林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为了遴选出影响灰枣果实矿物元素形成的关键因子,分别设计了树体阴阳面、遮阳、喷水及地表覆盖物等果园微气候处理方式,就不同处理下的气象因子及土壤碱解氮(N)、速效磷(P)、速效钾(K)、有机质(OM)及酸碱度(p H)对灰枣果实中的钙(Ca)、镁(Mg)、铁(Fe)、锌(Zn)、锰(Mn)和铜(Cu)等矿物元素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并采用显著性、通径系数及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探究了枣果中矿物元素含量与气象因子及土壤养分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p H值的升高,有利于枣果中Mg和Mn含量的增加;平均湿度相对较高,对枣果中Fe的含量有促进作用。土壤N含量能有效增加枣果中Cu的含量;枣果Ca含量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平均湿度差、OM、N、平均最低温度及平均最小湿度,Ca含量与OM和平均最低温度间均有负相关,而与其他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影响枣果Zn含量的因素依次为N、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湿度差、平均温度差和OM,其中Zn含量与N和OM间均存在负相关,而与上述其余各指标间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植被修复盆栽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分析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矿渣废弃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土壤质地为粗砂土类,土壤自然含水量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差异显著,而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差异均不显著;矿渣废弃地土壤的pH值平均为7.49,P和C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1、4.41 g/kg,都显著高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而N含量显著低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土壤有机质、K和Mg含量与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差异不显著;矿渣废弃地土壤中的Mn、Cu、Cd、Ni、Zn、Pb平均含量分别是邻近非矿区杉木林对照地的18.59、1.32、4.10、4.66、4.44和3.16倍;与湖南省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全国土壤重金属元素平均值相比较,湘潭锰矿矿渣废弃地土壤重金属元素Mn、Cu、Pb、Zn、Cd、Ni的含量都明显偏高,特别是Cd含量,分别高出104.24倍和135.40倍;栾树对矿渣废弃地土壤基质适应性强,生势旺盛,是矿渣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首选植物,千头柏可作为矿渣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次选植物,棕榈可适当发展,洒金柏不能作为矿渣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植物.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底通过对河口橡胶产业分公司各作业区橡胶林地土壤进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有70%的土壤缺磷,79%的土壤缺镁,60%的土壤缺锌;钾、锰、硫的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但也有近30%以上的土样低于临界指标;而钙、铜、铁的含量较丰富;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含量水平也较高,平均值分别为2.86%和122.58mg/kg,都高于临界指标,只有少量缺乏;有部分土样呈现出富钾缺镁的状况。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19.
In cropping systems with limited amounts of external inputs,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pool (SOM) may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plant nutrition. The impact of organic inputs on total SOM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 N contents as affected by soil typ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urces of N and maize N uptake were assessed for a set of alley cropping trials in the West- African moist savanna. The trials were established in Niaouli (Bénin Republic), in Glidji, Amoutchou, and Sarakawa (Togo), and in Bouaké and Ferkessédougou (Côte d‘ Ivoire). The total soil N content, averaged over all treatments and years, varied between 324 and 1140 mg N kg?1 soil. The POM-N content varied between 50 and 160 mg N kg?1 soil. The average proportion of soil N belonging to the POM pool ranged between 9% and 29%. This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annual N inputs from maize stover and prunings, when averaged over the different alley cropping treatments. The trial ‘age‘ also appeared to be related to the impact of the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the POM-N content. The Ferkessédougou soil contained a relatively higher proportion of total soil N in the POM pool because of its relatively high silt and clay content, compared to the other sites. The relative change in POM-N content between 1996 and the initial sampling was about twice the relative change in total soil N content. This suggests that N incorporated in the POM is relatively labile, compared to N incorporated in the other SOM fractions. Maize N uptake was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add pruning-N (partial r2 of 27%), the rainfall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partial r2 of 17%), the POM-N content (partial r2 of 14%), and to a lesser degree to the POM N concentration (partial r2 of 5%), the fertilizer N addition rate (partial r2 of 3%), and the silt and clay content of the soil (partial r2 of 3%). The POM-N content was shown to be influenced by organic matter additions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to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maize N supply. This pool may b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the soil fertility status of savanna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