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结线虫是农业生产上最重要的一类线虫,有五十种左右,可为害两千种左右植物。广泛分布于沙性土壤,特别是在温暖、干燥地区危害最重,往往造成20~30%,甚至50%左右的减产;同时它与镰刀菌、轮枝菌、疫菌的关系较大,这些真菌在根结线虫为害之后才易于侵染,加重危害。  相似文献   

2.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覆膜日光消毒、有机物料生物熏蒸和接种根结线虫拮抗菌Bacillus cereus X5对番茄生物量、根结线虫侵染以及根际土壤和土体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根结线虫滋生土壤进行覆膜日光消毒、生物熏蒸和接种拮抗菌的联合处理效果最佳,优于单一处理。联合处理的番茄生物量干重比对照增加了1.8倍;每株番茄根结线虫卵块数和每卵块的虫卵数量分别减少了190.4%和380.5%,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达到82.7%;根际土壤和土体土壤的细菌和真菌数量显著增加;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线虫拮抗土壤、线虫拮抗植物根表、普通植物根表,并首次尝试从北方根结线虫雌虫和大豆胞囊线虫胞囊上,分离筛选具有防治危险性线虫病害潜力的生防细菌。在室内试验中,10株细菌菌株对北方根结线虫J2和南方根结线虫具有一定致死作用,其中9株能杀死大豆胞囊线虫J2。在温室试验中,8株菌株对线虫病害的防效在38.2%~66.2%之间。经鉴定,这些细菌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 monas sp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昆虫病原线虫资源和越冬情况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我国黑龙江省昆虫病原线虫资源及其越冬情况,在黑龙江省9个县市林下和农田中采集土样分离昆虫病原线虫,并选用从哈尔滨分离的线虫和从美国新泽西引进的昆虫病原线虫进行越冬条件的调查,调查线虫在土壤中越冬深度及土壤温湿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黑龙江省29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2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分离频率是6.9%,经鉴定为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HBN和H. bacteriophora ZT。户外调查结果显示侵染期病原线虫在土壤中越冬深度为5~15 cm,土壤温度为-5~-13 ℃,土壤湿度为(12.9±2.9)%~(17.3±1.2)%。而来自新泽西的对照组线虫在哈尔滨的冬天不能存活。本文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国最北部黑龙江省有嗜菌异小杆线虫分布,增加了我国昆虫病原线虫资源,扩大了调查地域。  相似文献   

5.
于污水中分离的嗜酸柏拉红菌(Rhodoblastus acidophilus)在应用中发现对苎麻根腐线虫(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iae和穿刺短体线虫P.penetrans)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表明:嗜酸柏拉红菌PSB-01发酵原液对咖啡短体线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24h后死亡率达100%.发病麻园施用100倍PSB-01发酵液,60d后苎麻根内及根际周围土壤中的线虫减退率分别为93.8%和90.9%.田间试验表明,PSB-01菌剂不仅能有效防治苎麻根腐线虫病,对苎麻还有较大的增产效应,增产率达23.3%,明显优于对照药剂呋喃丹.  相似文献   

6.
穿刺巴斯德芽菌Pasteuriapenetrans是根结线虫的专性寄生菌,是最有潜力的根结线虫生防因子。为了解海南省穿刺巴斯德芽菌资源,本文首次对海南省根结线虫病区进行调查,发现穿刺巴斯德芽菌的分布与土壤类型、寄主植物、气温等因素相关。在获得的27个巴斯德芽菌16SrDNA克隆中,均与穿刺巴斯德芽菌具有较高同源性。其中,菌株wf2与穿刺巴斯德芽菌P.penetrans16SrDNA同源性为95.8%,在发育树上处于独立的分支,为巴斯德芽菌属的1个新种;菌株dal、da2、qh和th与P.penetrans16SrDNA同源性为97.5%~97.8%,在发育树上也处于独立的分支,很可能是巴斯德芽菌属的新种;另22株可归属为穿刺巴斯德芽菌。调查结果反映出海南省具有丰富的巴斯德芽菌资源。  相似文献   

7.
日本农林省林业试验场的微生物研究组人工培养了一种能杀死食林木的金龟子类幼虫的线虫.这种线虫长约2—3mm,置于在溶有天然成分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保持在25℃下,7—10大内能千倍地增殖.这种线虫不会产生一般农药的污染,但它只在金龟子类幼虫体内增殖.因此它的实用性尚有障碍.它的安全性待验证之后,有希望作为生物农药.这种线虫是由研究组主任串田保研究员在静冈县滨北市的土壤中发现的.当这种线虫长为0.6mm时,已进入金龟于类幼虫体内.线虫及其持有的一种共生菌可将金龟子的幼虫杀死.这种线虫对食用茶树根和树苗根的害虫特别有效,对土壤中蚯蚓类益虫无危害,对其它生态的影响也不大.  相似文献   

8.
广西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筛选出的桂植捕线菌7号是一种生物制剂,可捕食植物根围附近的多种寄生性线虫(无专化性).在播种时,将菌剂混入有机质肥料中,施在根际,不论是对土壤中线虫的捕食效果,还是对根系免受线虫危害的保护效果,均达到80%以上.该菌剂对以种子为播种材料的植物线虫病,防效尤为显著.其持效期可达一年以上.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且可控制土壤中线虫的回升现象.施用菌剂后,对寄主植物还有一定的刺激生长作用.桂植捕线菌7号适应温度范围广泛,在PH4.5~8.0之间,均可正常捕食线虫,捕捉器官形成量多,捕虫势强而稳定,甚至在  相似文献   

9.
新线虫和异小杆线虫都是昆虫病原线虫。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类很有希望的害虫生物防治因子。Khan et al(1976),Thomas and Poinar(1977,1979)先后从异小杆线虫分离出一种产色素的具生物发光的细菌,这些细菌栖息于线虫的咽、肠腔与线虫共生。当异小杆线虫侵入昆虫寄主时,把细菌从肛门排出释放到昆虫的血腔,由于细菌的增殖,在24~48小时内,致使昆虫因败血症而死亡。因此,在应用线虫防治昆虫中,共生菌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证明,共生菌对线虫的繁殖和发育也是必需的,它能转化昆虫的物质为线虫所需要的营养。因此分离和培养共生菌对大量繁殖线虫,尤其以人工饲料工厂化生产线虫以用于大田时更有着重要的实践和经济意义。本文报导了首次从我国广东阳江(8204,8401菌株)、海南岛琼中(8405菌株)发现的异小杆线虫的共生菌的分离和鉴定,并对其致病性作了测定。  相似文献   

10.
 1988~1990年,用浅盘法对四川省10个县市的棉花枯萎病圃和连作重病地土壤进行线虫的分离和鉴定,共检出植物寄生线虫7个属和5个种。用肾形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和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混合接种,棉田枯萎病发病率和严重度比单接枯萎病菌显著提高,且病情增长更快,土壤中肾形线虫的数量也增多。  相似文献   

11.
以苗期山药土壤为研究对象, 以土壤线虫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为分析指标, 探究6种杀线剂对山药土壤环境的影响, 旨在为山药线虫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6种杀线剂对山药土壤含水量、pH、有机质、铵态氮及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 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清水处理(CK)相比, 6种杀线剂不仅可大幅提高土壤中有益的食细菌类线虫的相对丰度, 也使有害的植物寄生类线虫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且对拟丽突属Acrobeloides的促生作用以及对根结属Meloidogyne和短体属Pratylenchus的灭杀作用最为明显, 尤其是10.5%阿维·噻唑膦颗粒剂和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 但其也均使有益的食细菌类线虫真头叶属Eucephalobus和丽突属Acrobel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70%以上。对土壤线虫生态指数分析表明, 10.5%阿维·噻唑膦颗粒剂和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处理的土壤线虫丰富度指数(SR)和瓦斯乐斯卡指数(WI)均显著升高, 植物寄生线虫指数(PPI)和成熟度指数(MI)无显著变化, 但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营养类群指数(TD)均显著降低; 2.5亿孢子/g厚孢轮枝菌颗粒剂、50亿孢子/g淡紫拟青霉颗粒剂、20%辣根素水剂和10亿孢子/g茶枯抑线生物菌肥(解淀粉芽胞杆菌)不仅可显著降低土壤线虫PPI和PPI/MI、大幅提高SR, 对土壤线虫H′、J′和WI和MI影响不大, 但50亿孢子/g淡紫拟青霉颗粒剂和10亿孢子/g茶枯抑线生物菌肥(解淀粉芽胞杆菌)处理的TD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速效磷含量与土壤线虫数量、属数及植物寄生类线虫相对丰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 6种杀线剂可有效控制植物寄生类线虫种群数量, 但2种化学杀线剂还会对土壤有益线虫、土壤养分及线虫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等产生明显负作用, 对土壤环境干扰较大。  相似文献   

12.
 保护地连作是根结线虫为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为评估连作年限对根结线虫数量及其与土壤线虫数量关系,选择典型的不同连作时间的保护地(种植番茄),研究番茄生长期间根围土壤不同土层的根结线虫二龄幼虫(second-stage juveniles,J2)与自由生活线虫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根结线虫J2数量随连作年限增加而增多,0和5-year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少,平均根结线虫数为1.1和2.1条/100g干土,8、10和12-year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平均值分别为154.9、68.3和861.8条/100g干土;在0~30cm土层,根结线虫J2数量随土层加深而增加,主要分布在20~30cm土层。土壤自由生活线虫数量随土层的增加而增多,连作对自由生活线虫数量无显著影响。0和5-year土壤中根结线虫群体占土壤线虫总数的比例小,属稀有类群,在土壤线虫中处于稳定的群落结构状态。连作8、10和12-year的土壤中根结线虫J2为优势类群,土壤中自由生活线虫数量与根结线虫数量呈现相反的趋势,根结线虫J2占土壤线虫总数的比例增加,自由生活线虫与根结线虫J2数量的比值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3.
拟粗壮螺旋线虫对棉花的致病力及其与棉枯萎病的复合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测定结果:拟粗壮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pseudorobusius)接种量在每100cm3土壤100~1000条的条件下,接种30天后棉苗生长量比无线虫对照苗显著降低(P<0.05)。抗枯萎品种86-1在单接枯萎菌无线虫处理中不发生枯萎病,在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接种量为每克土7.5×105孢子和线虫(每100cm3±500~1000条)组合处理中发病,棉苗枯萎病情指数与线虫接种量之间呈正相关(γ=0.97)。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治线虫和枯萎病复合症用薰蒸剂棉隆每m28~14g处理土壤比用非薰蒸性杀线虫剂克百威(呋哺丹),丙线磷(益收宝)和克线磷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河南省主要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明确孢囊线虫对不同作物的危害情况,于2017—2020年对河南省18个市50个县(区)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作物的孢囊线虫种类和发生分布进行随机取样调查,采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进化树分析技术鉴定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种类,并根据土壤中孢囊基数和单孢囊卵数明确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病严重度。结果显示,共采集土壤样品308份,其中224份样品检测到孢囊,孢囊检出率为72.7%。小麦孢囊线虫发生分布范围覆盖40个县(区),其中15个县(区)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侵染,23个县(区)为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侵染,南阳市西峡县西坪镇和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为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混合侵染发生区;玉米孢囊线虫H. zeae在濮阳市清丰县韩村镇、许昌市长葛市董村镇和禹州市范坡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旱稻孢囊线虫H. elachista在信阳市潢川县魏岗乡、来龙乡和新乡市获嘉县亢村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孢囊线虫发病严重度数据表明,小麦田平均孢囊含量高达17.3个/100 mL;玉米田平均孢囊量为11.0个/100 mL;水稻田平均孢囊量为4.4个/100 mL。表明河南省孢囊线虫高发地块主要集中在豫北、豫东和豫中平原区。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的昆虫病原线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土壤中生活的线虫种类繁多,已知约40,000多种,可分为三种类型:腐生线虫、植物线虫和动物寄生线虫的自由生活个体。腐生线虫以细菌作用的糖和蛋白质分解产物为食料。植物线虫侵害植物,形成虫瘿或其他症状,不少种类是农作物的病原。动物寄生线虫又可分为寄生于脊椎动物和寄生于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的两个类群,其中前者  相似文献   

16.
玉米矮化病株及其根际土壤内线虫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玉米矮化病的病原,采用Ludox TM悬浮法对从吉林和辽宁采集的玉米矮化病株及其根际土壤和健康株根际土壤分离的线虫进行了鉴定和种群比较,并对矮化病株茎基组织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健康株根际土壤分离出29属线虫,特有线虫是角咽线虫属Actinolaimus和木盾移线虫属Peltamigratus,矮化玉米病株根际土壤分离出28属线虫,特有线虫为锥线虫属Dolichorus,二者相同的线虫属有27个。矮化玉米病株根际土壤中植物线虫种类和数量明显比健康株根际土壤中高,线虫种群数量差异明显的主要是矮化线虫属Tylenchorhynchus、短体线虫属Pratylenchus和刺线虫属Belonolaimus,病株根际土壤中这3个属线虫总数约占病株土壤分离线虫总数的20.23%、11.27%和10.40%。玉米矮化病株茎基组织中短体线虫属和矮化线虫属数量占优势,2个属的线虫数量分别占测序总数的22%、14%(吉林长岭)和16%、20%(辽宁黑山)。表明玉米矮化病的发生与植物线虫相关,很可能是多种线虫共同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17.
根结线虫在内蒙古设施黄瓜生产中平均造成30%以上的产量损失,危害严重时导致绝收,为了明确41.7%氟吡菌酰胺SC有效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的最佳施药时期,在定植后当天、3 d、7 d和15 d分别使用41.7%氟吡菌酰胺SC稀释1 500倍液灌根;以定植后当天使用对照药剂20%噻唑膦EW稀释1 000倍液灌根、10%噻唑膦GR 2 kg/667 m2地面撒施及未施药处理为对照,施药71 d后41.7%氟吡菌酰胺SC处理区的土壤根结线虫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3.75%、37.39%、32.05%、18.12%,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4%、60.8%、55.6%、33.4%,对照药剂处理根结线虫虫口减退率分别为36.4%、25.0%,防治效果分别为64.6%、39.8%。研究结果表明,〖JP+1〗41.7%氟吡菌酰胺SC稀释1 500倍药液于设施黄瓜定植后当天和3 d灌根处理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较好,都达到60%以上,增产明显,分别为25.1%和39.2%,本研究为41.7%氟吡菌酰胺SC防治黄瓜根结线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二甲基二硫的生物活性评价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评价二甲基二硫(dimethyl disulfide,DMDS)对土壤病原线虫和土传病原菌的毒力,比较不同浓度药剂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探究DMDS作为新型土壤熏蒸剂提供切实可行性的依据。结果表明:DMDS熏蒸对土传病原线虫和镰刀菌属的LD_(50)分别为4.743 mg/kg和1.513 mg/kg,可见DMDS对病原线虫和镰刀菌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数据分析发现:DMDS能显著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抑制硝化作用过程,减少NO~-_3-N的产生,提高植物可吸收态氮素水平。DMDS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电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而土壤pH和速效钾含量较对照均有降低。此外,熏蒸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对照减少,但两者无显著差异。对DMDS熏蒸后土壤进行底物诱导呼吸试验,表明DMDS能够在试验初期抑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本试验结果可为指导DMDS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作出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甘肃酒泉地区甘草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特征,于2014年7月和9月,采集甘草根际土壤,利用淘洗-过筛-蔗糖离心法分离线虫,根据线虫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甘草根际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到植物寄生线虫1目4科5属,非植物寄生线虫4目7科16属。真滑刃属(Aphelenchus)和中杆属(Mesorhabditis)为甘草根际土壤线虫的优势属。与7月份相比,9月份甘草根际土壤线虫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减少,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SR)降低,且丰富度指数(SR)降幅显著,均匀度指数(J′)显著高于7月份,月份间PPI/MI差异显著,表明外界环境及人类活动对甘草土壤线虫功能类群影响较大;瓦斯乐斯卡指标(WI)为6.55,且7月份显著大于9月份,表明酒泉地区土壤健康指数较高,土壤健康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0.
连续传代培养对病原斯氏线虫的带菌率和种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氏线虫Steinernema spp.是近年来发现的颇具希望的一种昆虫致病线虫,它与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互惠共生。当斯氏线虫进入昆虫体腔后,排出的共生菌引起寄主败血症而使昆虫致死(poinar 1966)。因此,线虫对害虫的致病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感染期线虫所携带的共生菌。由于不同种的斯氏线虫携带不同亚种的共生菌,同种线虫中每条线虫所携带的共生菌的数量不同,所以对害虫显示了不同的致病力。在一般情况下,病原线虫的带菌率和每条线虫的带菌数目均与其致病力(毒力)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