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辣椒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一旦发生,会严重减少辣椒产量。试验通过单位面积施用不同剂量的荧光假单胞杆菌3000亿个/g可湿性粉剂以明确其防治辣椒青枯病的效果。结果表明:荧光假单胞杆菌3000亿个儋可湿性粉剂能够很好的控制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且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2.
烟草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属茄假单胞杆菌)引起的烟草重要病害之一,该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细菌性病害。介绍烟草青枯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是世界上危害最大、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至今尚未有有效的化学农药和其他防治方法。因此青枯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1]。青枯病对茄科植物的危害更为严重,番茄生产过程中常受到青枯病危害,特别是在番茄结果期,适逢高温高湿雨季,可引起毁灭性的危害[2]。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具有无农药残留,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ZBTS、ZAg是由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病理研究室分离提纯的针对青枯病的生防菌株,为探讨ZBTS、ZAg对番…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利用芽胞杆菌资源,本研究采用抑菌圈法从不同地理来源的芽胞杆菌中筛选出24个对青枯雷尔氏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6个菌株对青枯雷尔氏菌的抑菌圈直径大于14.00 mm,菌株FJAT-11709的抑菌圈直径最大,为14.78 mm。盆栽试验比较了6个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JAT-20261和FJAT-19700防效最好,分别达72.73%和67.77%。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FJAT-20261和FJAT-19700分别被鉴定为耐寒短杆芽胞杆菌和特基拉芽胞杆菌。本文报道这2种芽胞杆菌对青枯雷尔氏菌具有拮抗作用,为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5.
番茄青枯病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从广西一些市县采集番茄茎标本分离得到55个细菌菌株,分属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p.)、黄单胞菌(Xanthomonas sp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和欧文氏菌(Erwinia spp.),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种群。经回接测试,有36个菌株为番茄植株内生菌。这些内生菌只有7个菌株对番茄青枯病菌有拮抗作用,芽孢杆菌B47菌株对番茄青枯病菌拮抗作用较强,经室内和田间初步防治测定,它对番茄青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解淀粉芽胞杆菌X60作为烟草青枯病生防菌剂的潜力,采用Biolog代谢表型技术比较了2种细菌的不同代谢表型。结果表明,烟草青枯病菌和解淀粉芽胞杆菌分别能代谢19%、41%的碳源,43%、77%的氮源,95%、86%的磷源以及100%、69%的硫源,分别有94、91种生物合成途径,49、95种渗透压表型以及19、94种pH代谢表型;解淀粉芽胞杆菌比烟草青枯病菌代谢显著的碳源有L-果胶糖、D-甘露糖等34种,氮源有腺苷、胞苷等29种;烟草青枯病菌比解淀粉芽胞杆菌代谢显著的碳源有D-糖二酸、半乳糖醇等9种,氮源有缩二脲、葡萄糖苷酸等11种;解淀粉芽胞杆菌的渗透压和pH环境适应力比烟草青枯病菌强;解淀粉芽胞杆菌具有脱羧酶和脱胺酶的活性。研究表明,2种细菌的代谢表型间存在较大差异,解淀粉芽胞杆菌的碳源、氮源、渗透压及pH代谢表型较烟草青枯病菌的丰富,烟草青枯病菌的磷源、硫源和生物合成途径代谢表型较解淀粉芽胞杆菌的丰富。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转座子Tn5诱变植物青枯菌获得了世界首例植物青枯菌胞外蛋白输出缺失突变体(简称eep突变体)。该突变体在缺失了许多胞外蛋白(包括有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果胶酶类和纤维素酶类)外输功能后,也失去了对寄主的致病力。因此,该类突变体有可能被应用于植物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本文主要是针对eep突变体在番茄上的定埴能力和生防效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细菌性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是植物上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细菌病害。1964年凯尔门报道世界上青枯病寄主已超过200种。国内六十年代前,关于此病仅有零星报道,颇少研究;六十年代中,广东省农科院在省内曾作过调查,并从多种植物上分离到青枯菌;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多种植物上的青枯菌危害日趋严重,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并出现了—些新的寄主植物,其中桑、甘薯、聚合草等只有我国报道发生青枯病,研究和防治工作也随之逐步开展,现将我们1979年以来调查结果及各地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0702和GP7-13对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治和增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室近年从我国植物细菌性青枯病流行地区植物根围分离到了800余株细菌菌株。经室内测试,其中有2株芽孢杆菌(Bacillusspp.)菌株,在温室盆栽试验中对番茄青枯病[Ralstonia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etal]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对植株有较强的促进生长作用。在湖北、四川和北京郊区的田间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青枯病防效和对马铃薯的增产作用。本文将报道这方面研究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拮抗菌和青枯菌接种体的准备 无菌条件下从原菌种管矿油斜面上分别挑取芽孢杆菌菌株GP7 13、0702菌苔少许,在NA平板上划线,30℃条件下培…  相似文献   

10.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严重威胁着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冠菌素(Coronatine, COR)是由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产生的化合物,结构类似于茉莉酸异亮氨酸(JA-Ile)。本研究通过观察COR处理番茄后接种R.solanacearum的症状表现,发现COR处理的番茄植株比未处理的对照组青枯病发生症状轻。为进一步探究COR如何影响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对COR处理后接种R.solanacearum 24 h的番茄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COR处理共诱导了212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998个上调表达基因和1124个下调表达基因。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发现COR主要影响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此外,COR还诱导JA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以及抑制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COR在植物-青枯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枯草芽孢杆菌Bs916防治番茄青枯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MS平板植物组培法、温室盆栽试验和微生物特异性平板分离检测技术,评估了枯草芽孢杆菌Bs916对番茄的促生、防治青枯病的作用,研究了菌株Bs916对番茄根表及茎内青枯菌种群数量的影响和对番茄根围可培养微生物含量的影响。在植物组培MS平板中,枯草芽孢杆菌Bs916对番茄植株鲜重具有促生作用,播种15 d后,其鲜重达79.8 mg,比未处理对照增加9.61%。盆栽试验显示,枯草芽孢杆菌Bs916灌根处理番茄后14 d,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达55.6%;菌株Bs916处理番茄后,番茄根表、茎内青枯菌含量和未处理对照的青枯菌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随着时间的改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菌株Bs916处理的根表青枯菌含量约为未处理对照的1/100~1/10,而茎内青枯菌含量为未处理对照的1/50~1/2。此外,菌株Bs916的施用对番茄根围土壤中细菌种群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对真菌具有先促进后快速抑制的作用,而对根围放线菌则无显著性影响。以上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s916具有潜在的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田间应用前景,也为其田间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油橄榄(Olea europaea L.)青枯萎蔫病树的根、茎和枝条上分离致病性的假单胞青枯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在电镜下观察,菌体形状大小为0.5×0.8~1.6×2.2微米;有1~7根鞭毛,长为2.6~7.5微米,通过寄主植物的接种试验,能导致多种植物感病,但和花生青枯病菌有明显差异、致病性有所不同,发病速度有快慢之别。我们认为这可能是青枯病菌假单胞菌油橄榄的一个变种。  相似文献   

13.
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本研究将制备得到的伊利石吸附W51菌剂作用于防治番茄青枯病的温室试验。结果表明,伊利石吸附W51菌剂中的伊利石最佳剂量为4%,最佳吸附时间为30 min,在该条件下伊利石对菌体的吸附率达到90.78%;温室试验中,伊利石吸附W51菌剂处理组在第14 d仍然表现出较好的防效62.29%,远高于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sp.W51菌悬液处理组的42.91%。本研究表明,伊利石吸附W51菌剂相对于单一的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sp.W51对番茄青枯病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康氏木霉BY-88分生孢子的抑菌作用及其抑菌物质的分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康氏木霉分生孢子对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0.25%的分生孢子可以完全抑制水稻黄单胞菌、甘薯假单胞菌、青枯假单胞菌等植物病原细菌的生长。1.0%可以较强地抑制炭色蠕孢菌、核盘菌、小穴壳菌等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用醇法和碱法将这些具有抑菌作用的物质分离提取,其收率分别为0.98%和0.82%。这些提取物的抑菌作用仍很强。  相似文献   

15.
林木青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植物土传病害,我国南方多种树种被其侵染发病。本文介绍了我国林木青枯病的发生情况,概括了青枯病检测与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造成的烟草青枯病是烟草主要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牛津杯法从运城盐湖湖岸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FY-C;并进一步分析了菌株FY-C的抑菌谱、对青枯病菌的潜在生防效果。结果显示,经菌株FY-C无菌滤液处理24 h后的青枯病菌细胞壁降解,内容物外渗;且对青枯病菌产生的抑菌活性表现出较强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通过形态、生理和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FY-C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且菌株FY-C对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抑制作用。促生试验显示,菌株FY-C发酵液灌根处理烟草45 d后,株高和鲜重分别比对照提高28.54%和24.90%;防治试验显示,菌株FY-C发酵液灌根预处理5 d后接种青枯病菌较对照处理(LB处理)防效增长了59.74%。此外,发现菌株FY-C具有分泌纤维素酶、蛋白酶及生成生物膜的能力。综上,贝莱斯芽胞杆菌FY-C具有较大的生防潜力,能够为植物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植物土传病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从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056株细菌,筛选出7个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室内测定对水稻纹枯病菌、辣椒疫病菌、瓜果腐霉、油菜菌核病菌、棉花枯萎病菌、茄根腐病菌、棉花黄萎病菌、番茄青枯病菌、甘蓝黑腐病菌等重要土传病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温室盆栽试验对番茄青枯病表现出较好防效,其中以BOH2和OH11效果较为明显,防效分别为90.9%和86.4%。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OH11为产酶溶杆菌。BOH3为荧光假单胞菌,其余5个菌株为不同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8.
 从番茄、烟和木麻黄根围土壤中分离了606个Pseudomonas spp.菌株,94a和22a对番茄、烟和花生青枯病有一定效果。用番茄青枯菌和花生青枯菌通过Co60辐射和紫外光诱变的无致病力菌株,25c、55b对番茄青枯病;45b对花生青枯病;107b对花生青枯病;有一些效果。但不够理想。试验结果证明从植物根围土壤筛选有拮抗作用的P.spp.有可能用于防治青枯病。  相似文献   

19.
姜瘟病在山东各姜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减产1至2成,重者达5成以上,甚至绝产。姜瘟病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引起的维管束病害。除土壤和农家肥料外,带菌姜种是田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调查了分离自不同寄主植物的107株青枯假单胞菌(简称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野生型菌株,发现30株野生型菌株具有十分明显的游泳运动性和爬行运动性。这是运动性青枯菌野生型菌株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