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陶方玲  林华锋 《昆虫天敌》1993,15(4):167-170
本文根据稻纵卷叶螟1-5龄幼虫与捕食性天敌共存时的试验时及对照处理中稻纵卷叶螟各龄幼虫数量变化,把由于天敌捕作用所导致的数量变化信息区分出来,据此讨论捕性天敌对稻纵卷叶螟各龄幼虫的选择捕食比率。得到:拟环纹狼蛛、拟水狼蛛、粽管巢蛛和食虫瘤胸蛛对稻纵卷叶螟3-5龄幼虫有较高选择比率;而青翅蚁形隐翅虫则对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有较高的选择捕食比率。  相似文献   

2.
青翅蚁形隐翅虫在稻田捕食性天敌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7年,广东四会早稻田19次调查统计:在捕食性天敌中,狼蛛、其它蜘蛛和隐翅虫的数量分别占20.06、53.93和17.65%,捕食白背飞虱的血清反应阳性率:狼蛛为60.5%、其它蜘蛛20.0%,隐翅虫为13.0%。据此,青翅蚁形隐翅虫的数量和捕食害虫效能居第三位。  相似文献   

3.
稻田中多种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二次回归组合实验设计统计方法,研究稻田中主要捕食性天敌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稻红瓢虫和青翅蚁形隐翅虫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同时对多物种共存系统中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这4种天敌对稻飞虱的捕食量模型和天敌密度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4.
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是水稻害虫的重要天敌之一。据作者等人观察,它可捕食飞虱,叶蝉若虫,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摇蚊、甘蔗蓟马等。在五十年代初期,此虫是稻田中常见的昆虫,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隐翅虫的种群数量下降,有此地方几乎绝迹。根据本所水稻害虫防治研究组1974年在广东四会县大沙公社早稻的调查,化学防治前隐翅虫密度为每10平方米有34头(申算每亩有2260头)。施用农药甲基1605六六六粉(2.5市斤/亩)后,10平方米的隐翅虫数为零。说明农药的杀伤力是明显的。大面积实施综合防治措施以后,大田少用农药,隐翅虫种群数量由此明显增加。早春4月份每亩有隐翅虫2000头。为了探明目前常用农药对青翅蚁形隐翅虫的影响,作者根据国内一些常用农药对天敌影响的试验,测试了目前常用的七种农药对隐翅虫的杀伤情况,为综合防治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以利于保护利用天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玉米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广西南宁地区玉米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数量动态、多样性变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7目35科167种组成,其中捕食性昆虫亚群落占16科86种,以瓢虫科和隐翅虫科为主体;蜘蛛亚群落19科81种,皿蛛科、肖蛸科、球蛛科及狼蛛科为优势类群。各优势类群表现一定的季节变动规律。捕食性天敌种类组成多且结构复杂,对玉米害虫有很好的跟随控制作用,生产上应该加强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6.
稻田蜘蛛常见种的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广东、云南等省调查,稻田蜘蛛的种类约有90多种,占稻田捕食性天敌总数的60—80%。分布于稻株上、中部的有肖峭类、圆蛛类,能结网捕食各种有翅昆虫如蛾、蝶、蝇、蚊等害虫;游猎活动于稻丛上、中、下部的如狼蛛、盗蛛、跳蛛、蟹蛛、管巢蛛等,主要捕食飞虱、叶蝉和各种有翅昆虫的幼虫和卵。每年春季以后,在田间,随着各类害虫数量陆续增加,各类蜘蛛总数也日渐增加,形成  相似文献   

7.
江苏农田捕食性隐翅虫种类初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翅虫隶属于鞘翅目、隐翅虫科Stapllylinidae,种类繁多,体形多变,食性复杂,其中有相当数量以捕食或寄生昆虫为生,为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类群。我国对隐翅虫的研究不多,捕食性隐翅虫的报道也寥寥无几。为了开展害虫的生物防治,需要进一步了解天敌昆虫资源,我们于1979~1981年间对江苏农田捕食性隐翅虫种类,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应用血清法评价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作用。在早造和晚造两季水稻期间,测定了三种狼蛛捕食白背飞虱的阳性反应率;再根据飞虱和粮蛛当时发生数量,计算出飞虱的被捕食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湖南晚稻常规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田的拟水狼蛛和褐飞虱进行调查,运用Taylor幂法和Iwao的回归分析法对拟水狼蛛、褐飞虱若虫及成虫的空间分布型拟合,两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若虫、短翅型成虫和长翅型成虫在3个水稻品种上都为聚集分布,拟水狼蛛为随机分布。采用HollingⅡ型拟合拟水狼蛛对褐飞虱若虫、短翅型成虫和长翅型成虫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拟水狼蛛对三者捕食功能大小顺序为若虫长翅雄虫长翅雌虫短翅雄虫短翅雌虫,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4.4、37.4、42.8、28.1头和35.1头。  相似文献   

10.
黄足蚁形隐翅虫的食性及田间数量消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足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 Curtis是农田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能捕食鳞翅目幼虫和蚜虫、叶蝉、飞虱等多种害虫,田间发生数量又很多,是害虫综合防治中保护、利用的重要对象之一。作者近年来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食性和在河南许昌地区的田间分布、数量消长动态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1.
用血清学方法评价稻田狼蛛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稻田狼蛛种群调查和在不同容积条件下的捕食功能反应试验的基础上,对200丛水稻单位容积里的狼蛛种群动态和一头狼蛛捕食一至二龄或三至五龄稻纵卷叶螟数量进行了模拟:N(蜘蛛)=45/(1+exp(1.0769-0.0461t))(?)(1)N_A(一至二龄)=0.5838 No/(1+0.8579 No)(?)(2)N_A(三至五龄)=0.0006 No/(1+0.0007 No)(?)(3)同时,用血清反应方法测得了稻田狼蛛捕食稻纵卷叶螟的阳性反应率(b)和残存时间(d)。在水稻种植后(t)天调查,得知稻纵卷叶螟密度(No),便可按方程(1)、(2)和(3)求得狼蛛密度(a)和被狼蛛捕食的稻纵卷叶螟数(c)。据 Q=a·b·c/100·d可估计稻田狼蛛对稻纵卷叶螟的捕食数量。  相似文献   

12.
在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与水稻无直接营养关系的中性昆虫,如摇蚊、蚊、蝇、弹尾虫等,构成了捕食者猎物的重要组分。系统分析显示,中性昆虫在水稻生长前期为主要的猎物,其丰盛度的比例可高达90%以上(富阳早稻)。相应地,结网类蜘蛛由于可以大量取食中性昆虫猎物,其个体数量占捕食性天敌的50%以上,优势种有食虫沟瘤蛛(富阳和句容稻区)、锥腹肖蛸(郑州稻区)等。在一定条件下,结网类捕食者与中性昆虫相对丰盛度的季节动态呈正相关。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考虑,中性昆虫的生态学意义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在浙江富阳、江苏句容和河南郑州,对三种不同生态类型稻区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明确了捕食性天敌与其猎物在种类和数量上的相互作用以及季节动态方式。用经过原点的直线回归分析,捕食者的种类是猎物的1.525倍。从数量上看,猎物多于捕食者,二者平均比率约为1:4。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具有跟随现象,但一般滞后7~14天。优势种捕食者如黑肩绿盲蝽、狼蛛、微蛛及食虫沟瘤蛛对以白背飞虱、褐飞虱(富阳、句容)、黑尾叶蝉、灰飞虱(郑州)为主的害虫种群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应注意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4.
稻田生态系统蜘蛛种群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77~1978年间,在广西北部和中部地区,调查了11个县13个公社的部分山区、平原稻田蜘蛛种类。经鉴定,有11科28种,其中分布普遍数量较多的有球腹蛛科的八斑球腹蛛;微蛛科的食虫瘤胸蛛和草间小黑蛛;狼蛛科的拟水狼蛛和稻田狼蛛(拟环纹狼蛛);长脚蛛科的日本长脚蛛等六种。这些初步被定为优势种。文中揭示了早稻和晚稻两类生态系中的蜘蛛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变化的差异。早稻前期和中期以微蛛科种群为主,后期以八斑球腹蛛为主;晚稻前期是微蛛和八斑球腹蛛种群为主,两者比数相当,后期以八斑球腹蛛种群占优势。水稻全生育期不使用化学农药,蜘蛛混合种群数量在早稻和晚稻后期达到最高峰。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及其与稻飞虱、稻叶蝉数量消长的相互关系,受人为因素影响颇大,其中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性化学农药和季节性农事操作的变更是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试验表明,稻田生态系蜘蛛种群对叶蝉、飞虱有明显控制作用,在实施综合防治措施时应注意保护这一类天敌。  相似文献   

15.
稻田中性昆虫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广东省四会市大沙镇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稻作区为试验基地 ,用吸虫器法采样 ,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的中性昆虫、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与害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在整个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中 ,稻田中性昆虫物种丰富度的比例 ,在早稻和晚稻分别为 1 6 .98%和 6 .82 % ;而其数量比例为 :早稻 73.6 1 %、晚稻 37.94 %。稻田中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发生与重建比水稻害虫亚群落发展快 ,前者在水稻生长发育前期主要依赖于稻田中的中性昆虫重建其亚群落  相似文献   

16.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Walker)是园林中多种黄杨Buxus spp.的食叶害虫,暴发时可吃光叶片,甚至造成大量植株死亡。此虫体色有黑白和全黑二型。一年发生4代(局部个体一年发生1~3代),以幼虫缀合叶片成果越冬,次年春暖后恢复取食,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第1、2、3代成虫分别于6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上旬开始出现。幼虫6~8龄,有兼性滞育现象,1~3代均有部分个体滞育。与4代幼虫一起越冬。此虫各虫态有多种天敌:幼虫期育出甲腹茧蜂Chelonus sp.、绢野螟长绒茧蜂Dolichogenidea stantoni(Ashmead),蛹期育出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Walker),并采到捕食卵粒的纹蓟马Aeolothrips sp.和多种捕食幼虫和成虫的游猎性蜘蛛(种属待查)。保护天敌对控制黄杨绢野螟的为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稻覆膜旱作对病虫草害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就覆膜旱作栽培方式对早稻和单季稻病虫草害、天敌、腐食者等的丰盛度与为害程度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覆膜旱作可显著降低早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常规淹水对照稻田相比,覆盖旱作稻田纵卷叶螟为害率、灰飞虱和蚜虫类虫密度及杂草发生程度无显著差异,但螟虫为害加剧,施肥量仅对照田一半的覆膜田螟虫为害株百分率比对照田提高2.4%~8.5%。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高低是影响寄生蜂和蜘蛛类密度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Densities of spiders in sprayed and unsprayed cotton fields were determined during 1981 and 1982. Eighteen families were found in an unsprayed field and 13 in sprayed fields. Species of Clubionidae, Gnaphosidae and Philodromidae compris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total number collected. The mean weekly number of spiders per meter of cotton row was 9.1 in the unsprayed field and 5.1–5.6 in sprayed fields. Spider populations fluctuated similarly in sprayed fields in both observation years, with only one peak in July, whereas there were two peaks in the unsprayed field. Spider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ressing pest populations and in delaying pest outbreaks early in the cotton growing season. Thus, early pesticide applications to cotton fields are unnecessary. In a biocontrol experiment, spiders suppressed larvae of the Egyptian cotton leaf worm,Spodoptera littoralis (Boisd.), thereby reducing damage to cotton leaves.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上高县2014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这几类水稻主要病虫害在防治与不防治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对比,对不同处理病虫情况及产量情况进行调查,对防治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完全不防治产量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完全不防治的效益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效益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2014年上半年雨水多,湿度大,造成纹枯病重发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中等发生,二化螟和稻瘟病轻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