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大、元麦条纹病和黑穗病在局部地区有回升趋势,据1984年及1985年在如皋的伴今、夏堡,海安的迮庄,泰兴的段庄等地调查,67块田早熟3号和矮早三大麦,有60块田发病,田块发病率90%左右,平均发病株率9.44%,严重田块发病株率达45%。感病品种主要是本地大麦当家品种早熟3号及矮早三,其他品种大麦及元麦发病较少。 大、元麦黑穗病也普遍发生。感病品种主要是浙114元麦及76-31大麦。浙114元麦平均病穗率5.38%,病穗幅度0~18.1%;76-31大麦病穗率0~4.54%。  相似文献   

2.
带菌率是水稻种子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介绍水稻种子主要种传病害类型的基础上,从原种选择、田块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去除病株、收获等环节,对低带菌率稻种生产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以期降低种子带菌率,进而促进水稻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肃河西地区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带菌是该地区主要的初侵染源,病残组织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室内、田间接种均证明了条纹病有再侵染现象,大田发病率23.50%~37.80%,产量损失8%以下,潜育期4~7d。再侵染成功与否及发病率高低与空间生态位有关;大田中心病株以点传播,有重叠侵染现象;六月份多雨及夜间结露有利于进行再侵染;再侵染的侵染率高低与中心病株的多寡成正相关。经成偶法检验符合中心式传播,侵染梯度模型为:lnx_i=-0.3144-0.9615lnd_i,即X=0.7302/d ̄(0.9615)_i。  相似文献   

4.
麦类黑穗病是农业发展纲要规定消灭的对象。近年来,由于调种频繁,不少地方三麦黑穗病和大麦条纹病有回升趋势。江苏局部地方的严重田块,病穗(株)率高达40%以上,对三麦高产稳产造成了很大影响。目前推广应用的石灰水浸种法虽然防效显著,但有时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为了探索新的有效的种子处理方法,缩短处理时间,消灭黑穗病为害,1973—1975年秋播前我们以大麦散黑穗、大麦条纹病、小麦散黑穗、小麦腥黑穗为对象,在室内和田间进行了萎锈灵处理麦种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粳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水稻恶苗病已上升为主要病害,近年来水稻恶苗病在我市稻区乡镇均有发生,特别是未浸种及浸种效果差的田块,平均病穴率为6.4%、病株率为1.3%,严重田病穴率达40%~45%、病株率达9%~10.6%,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水稻品种间抗恶苗病差异很大,一般是粳稻抗病优于籼稻,但粳稻品种间差异也较大.据大田调查,抗病的粳稻品种有盐粳538,病株率为0.1%;9516,病株率为0.3%.易感病品种有024,病株率为10.6%;早丰9号病株率为9.2%.  相似文献   

6.
四川大麦种子寄藏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四川省19个大麦品种中,每粒种子上相对孢子负荷量最大的是82—14和 S_3等。带菌种类最多的是 Ustilago,其次是 Alternaria。种子内部带菌种类最多的是 Alternaria tenuis 和 Alternaria raphani,分别占59.42%和15.21%。试验表明,大麦种子带菌是普遍的。  相似文献   

7.
正青稞即裸大麦,又称米大麦或元麦。青稞条纹病是影响青稞高产的主要因素。条纹病又名条斑病,属系统侵染病害,自幼苗至成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受害病株一般矮小,多不能抽穗,少数抽穗,但不能结实,抽穗结实的,粒粒瘦秕。条纹病主要以种子带菌传染,因此带菌种子是发病的初次侵染源,一年侵染1次。因此,在防治上应播种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为主,辅以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沪郊大麦条纹病重发原因与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大麦条纹病在上海地区自然发生较重,其中"花30"品种自然病株率达26%左右,为历年罕见。为摸清其发生原因,笔者对其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进行了相关调查,并提出相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搞好病害产地检疫棉花良种厂、良种繁殖基地以及供种单位均需要在生长期进行产地检疫。凡种子生产田黄萎病病株率超过0.1%的,一律不得作为种子用;发病率低于0.1%的,要及时拔除病株。调入疫区的种子要进行抽样检查,使用带菌种子要先用多菌灵胶悬液处理14小时。2选用抗病良种在防治黄萎病的措施中,选用抗病种子或耐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生产上可采用中棉所45、SGK321、鲁棉研18等品种。3带菌种子处理硫酸脱除短绒后每公斤用五氯硝基苯250毫升拌种或直接应用药剂浸种。现普遍应采用的是种子包衣装袋的方法,比较简便使用。4棉田轮作倒茬轮…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枯萎病种子带菌及消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带菌是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远距离传播的病菌来源。据仇元、段应科等研究,用黄萎病病株棉籽在消毒土壤內栽培,发病率为27.3%。用枯萎病区种子作为消毒土壤接种剂,种植棉花,发病率为40.8—95.3%。一九五九年以前,陝西武功头道塬旱地棉花并无黄、枯萎病。自一九五九年由病区調用“517”品种以后,田间病株逐年加多。头一年,田間仅有零星黄、枯萎病病株。嗣后数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靖江市暴发流行,发病面积达24.69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76.35%,病株率达0.2%~78.3%,平均12.55%,部分早播田及秧田未用药防治灰飞虱的田块发病较重,田间普遍出现死苗现象,严重田块甚至失收。为摸清现有栽培条件下,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我们对本市大量种植的感病品种“9998-3”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病株率对有效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以及病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西芹是福清市渔溪镇红山村蔬菜基地的种植品种之一,经济效益看好,但随着逐年的连作种植,病害特别是西芹斑枯病发生较重。据近两年来对该病的调查结果表明,西芹斑枯病病田率达37.2%,一般田病株率达20.1%~32.3%,严重的病株率达68.7%以上;而且连作田块的发病率比轮作田块高2~3倍,对产量及品质影响较大,严重威胁了西芹生产。 一、症状识别 西芹斑枯病又称叶枯病、晚疫病,生长期均可发生,但以生育中期发生最严重。叶片、叶柄和茎秆均可感病受害,但以叶片感病受害为主。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中上  相似文献   

13.
大麦是我国食用、饲用和啤酒酿造工业的重要原料,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提出了种子带菌检验及种子处理的研究课题。国内对小麦种子带菌种类、大麦种传德氏霉属病菌的培养检验、种传云纹病等已有研究报道,但在检测的品种(系)数量、地域代表性等方面又有局限;种子杀菌剂消毒处理也只有田间试验初步结果。鉴于此点,我们选取来自国内外的9个大麦品种进行了寄藏真菌的检验和3种杀菌剂消毒处理效果的研究。9个大麦品种是岗2(江苏)、浙皮1号、浙农大3号、浙农大6号(浙江)、蒲大麦4号、蒲大  相似文献   

14.
“秦油10号”是由咸阳市农科所育成的双低中熟杂交油菜品种,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2006003),由陕西荣华杂交油菜种子有限公司推出。海门市三阳镇2006年引进种植,一般每667m^2产量250kg,最高田块每667m^2产量300kg。该品种在本地成熟期适中,全生育期248d。表现出抗逆性强,在2007年底、2008年初遇特大雪灾情况下,冻害较轻;在菌核病大发生时,病株率30%,  相似文献   

15.
水稻恶苗病属真菌类病害,以种子带菌传播为主,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998年以前只有少数田块零星发生,1999年平均发病率为0.31%,2000年全县60万亩水稻,平均发病率达0.72%,部分严重田块病株率高达20%以上,损失约2600t.  相似文献   

16.
外刊文摘     
<正> 1980—1982年试验结果,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随土壤带菌量,菌土覆盖厚度的增加而增高,反之亦然。土壤带菌率1%及0.01%的发病率分别为31.1—53.7%和15—17.3%;菌土覆盖种子0.5寸及2寸的发病率分别为8.6—23.0%和26.3—56.3%。彻底砍除病株是减少土壤带菌量的有效措施,连续五年砍除病株的发病率下降到3.7%而未砍除病株的发病率为19.4%。采取四年的轮作,可  相似文献   

17.
甘肃河西地区大麦种植面积比较大,随着多年的连茬种植,为大麦条纹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病害发生更普遍,危害更严重,成为影响大麦稳产增产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大麦条纹病的侵染途径和发病规律,总结出了大麦条纹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金山区大麦条纹病暴发情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缓解水稻播种期劳力、时间紧张等矛盾,金山区2008年秋播大麦面积急剧上升。全区二麦实种面积1.1万hm^2,其中大麦实种面积0.26万hm^2,占二麦实种面积的21.9%。近年来,大麦条纹病在上海地区一直零星发生,但2009年在金山区大流行,发生面积占大麦播种面积的87%,平均病株率达35.3%。为此金山区农技中心组织了全面普查,研究了发病情况,分析了发病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豆花叶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4个大豆品种(品系)进行自然发病和人工接毒抗性鉴定,选出一批抗病良种。药剂试验结果,呋喃丹、涕灭威播种时沟施治蚜效果好,持效期长,但防病效果差;采用以抗病良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著,病株减少87.2%,种子斑驳率降低82.2%,产量增加53.3%。  相似文献   

20.
大麦条纹病抗性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大麦条纹病菌(禾内脐蠕孢,麦类核菌)侵染循环、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分化、抗性鉴定、抗病基因分子标记与定位以及大麦条纹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并探讨了我国大麦抗条纹病育种体系建立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