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月兰  莫瑶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89-18090
利用滨州市1961~2000年4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滨州市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连续大雾分布特征,研究发现3~6月是大雾低发期,11~次年1月是多发期,夏季南部较多,秋冬季中北部较多,最长连续雾日达6d,且40年来大雾呈逐渐增多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较60年代增加了近1倍。利用2001~200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最近8年大雾变化特征,发现年平均大雾日数较常年偏多2.9d,尤其是2006年以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1~2010年的地面观测雾日资料分析了临清市的大雾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临清市大雾年际变化明显,30年来大雾日数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秋冬季雾日多,春夏季雾日较少;大雾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2月,占全年大雾总日数的76.2%;大雾多出现在夜间,占总数的89.1%,消散时间多集中在9~10时;分析了大雾的能见度强度及灾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50年合肥地区大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文华  邓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776-3777
[目的]分析合肥地区大雾的基本特征,为交通运输部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合肥气象站的长年代资料序列(主要为1954~2006年),研究合肥地区大雾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及其持续时间。[结果]合肥地区年平均大雾天数在16 d以上,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同时,该地区大雾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主要集中在冬季(12~2月),而夏季大雾天气较少。该地区大雾的出现时间基本集中在下半夜至凌晨日出前后。在不同持续时间内,合肥地区大雾出现频数的年变化不同。持续时间为2~6 h的大雾在1月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为6~12 h的大雾在12月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超过12 h的大雾仅出现在11~2月。[结论]合肥地区大雾基本属于辐射雾。  相似文献   

4.
本溪市地处辽东半岛东南部山区,境内层峦叠嶂、山多地少,以低山、丘陵为主,处于长白山支脉东北端,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本文采用1981—2015年本溪市观测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市区大雾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市区雾日年际变化较大,平均15.6 d/年,大雾年变化较为平均;大雾主要集中在6—11月,8—9月为高发期,1—2月发生次数最少;秋季为全年大雾日数最多的季节;从出现时段来看,1:00—5:00是大雾形成的主要时段,其次为5:00—8:00,20:00至次日1:00、8:00—12:00生成的雾较少,12:00—20:00几乎无大雾生成;大雾天气出现时的主要风向为东(E),约占49%,次风向为东东北(ENE)、东东南(ESE),约占36%;风速主要集中在1.0~2.5 m/s,出现次数约占总次数的73%;大雾天气相对湿度为80%~100%,相对湿度≥90%的雾日占比95%。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3~2003年大雾气象资料,分析了连云港市沿海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大雾多发期的特征。结果表明,连云港市沿海大雾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大雾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20世纪70年代大雾最少,90年代最多;大雾月变化呈双峰曲线,主要集中在3~6月和11月~次年1月;一天中大雾多发生20:00~次日08:00,其中以04:00~08:00发生频率最高,消散时间主要集中在12:00以前,其中以08:00~10:00最多;大雾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大多数大雾都在8 h以内散尽消失,其中大雾持续2 h的比例最高;从连续性特征看,无论哪个多发期,持续2 d的连续性大雾最多,3 d次之;不同季节出现大雾时的风向风速也有所不同,11月~次年1月大雾时的风速90%以上均在3 m/s以下,风向以静风最多,占30.3%,其次是第3象限风向(SSW-W);而3~6月份,大雾时的风速明显偏大,且第1象限风向(NNE-E)最多,占52.2%。  相似文献   

6.
选用1971—2015年莱州市的大雾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莱州市近45年的大雾变化特征及大雾日的相对湿度特征,结果表明:莱州市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消散时段主要集中在8:00—12:00,年平均大雾日数为6.6 d。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占全年雾日的60.1%,其中12月出现雾日最多,6月最少;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1992年和2015年大雾日数最多,均为17 d,而2005年无大雾日;大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198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1980年代之后略有减少;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出现大雾的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新疆博州大雾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新疆博州4个气象站大雾天气的观测资料,对其气候变化规律和周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博州大雾日数山区多平原少,主要出现在冬半年的11~3月,其中12月最多。年际变化具有6~9年的震荡周期,该周期在1963~1975年、1981~1992年强盛。自20世纪60~90年代,山区大雾日数先增后减,而平原地区先减后增。山区大雾多发时段较长,只有午间出现频率最低;平原地区在8:00~12:00有一个明显的高发时段。山区大雾的持续时间要长于平原地区,近半数以上的大雾持续时间大于2h。博州大雾属冬季雾型,其变化特征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伊犁地区大雾的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伊犁地区8个气象站的大雾观测资料,分析了伊犁地区大雾的时间变化和周期。分析表明,伊犁地区年大雾日数14 d,11月至次年3月大雾日数较多。河谷中大雾集中出现在00:00~12:30,山南集中出现在07:00~12:30。大雾天气以持续3 h为主,由于地形作用,河谷大雾持续时间长于山南。河谷和山南大雾日数年际变化分别具有12和9年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9.
选取息烽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90—2020年期间地面观测资料,对大雾天气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日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大雾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气象要素如相对湿度、降雨量、风速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息烽县大雾天气年际变化呈现波动性,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为冬季多夏季少,1月出现大雾最多,7月最少,夜间是大雾天气生成的高发期;雾形成时往往湿度较大,当日有降水并出现大雾天气的概率占73%,风速较小时更有利于大雾天气生成。  相似文献   

10.
根据钦州市3个站1970~2010年大雾资料,分析了大雾天气的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钦州市大雾南多北少,沿海地区为多雾区,北部的灵山、浦北为少雾区;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钦州市大雾月际变化呈不对称"V"型特征,春雾最多,冬季次之,夏季最少;大雾的生消时间集中在下半夜到上午,雾的持续时间3 h以内的短雾最多;钦州市大雾发生时的地面天气形势主要有冷锋前的暖区型、变性高压型、静止锋型、西南低槽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庆北碚地区1953~2010年雾的变化特征及预报因子。[方法]利用1953~2010年北碚地区雾的观测资料,对雾日数的年代际、年际、季节和月变化特征以及雾的生消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分析了雾的气象条件及预报因子。[结果]北碚地区雾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80年代雾日数最多,60年代最低),其持续时间呈缓慢增加趋势;年际特征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并呈现9年周期振荡特征;多雾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其中,雾的形成多在夜间(20:00~08:00),消散多在白天(08:00~13:00)。影响北碚区大雾的气象条件有水汽与层结、风场、温度、相对湿度等。[结论]该研究为北碚地区雾的科学预测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临沂市10月份雾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0~2009年临沂市10月份资料,对该地区10月份雾发生演变的气候学、天气学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是雾多发区,雾在前一天20:00至当日08:00之间发生,65.8%的雾在09:00之前消散;雾日08:00风速97.4%小于2 m/s,静风最有可能出雾,其次是偏东风,再者是偏南风;雾日前一天20:00以东南东风频率最高,其次是东南风和静风;临沂雾的天气形势主要有5种,分别为锋前均压场型、弱高压或脊型、鞍形场型、高压入海型和倒槽(低压)前部型。  相似文献   

13.
汪学军  祝卫华  王新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55-8657,8755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和区域自动气象站探测资料,对九华山大雾天气气候概况及气象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九华山大雾春季和冬季是多发季节,大雾分布地域性强,时空差异大;大雾日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大雾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易生成大雾的时间段在04:00~06:00,占总数的36%,00:00~04:00次之,占总数的28%;大雾的消散时段一般在日出后至正午前,其中08:00~10:00占总数的64%。当气温为0~5℃、相对湿度90%、风速为0~3 m/s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有4种易出现大雾的地面和高空形势场。  相似文献   

14.
李祖敏  陈绍河  林雪香  曾海萍  杨品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80-16681,16821
利用贵港气象站1961~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贵港大雾天气的气候学特征,并讨论了08:00出现的大雾与相关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贵港站大雾多出现在夜间,09:00左右为大雾消散的高峰期;近50年来年平均大雾日数为2.2 d,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春季的3和4月;从年代趋势分析,贵港大雾日数在20世纪60~90年代差异较小,但在21世纪后开始快速增长,年代际间存在了很大的差异;当08:00气温为14~19℃、相对湿度>96%、风速0~2 m/s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当天或前一天出现0~0.5mm的降水时更有利于大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李彦杰  马琳  闫勇  白学甫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47-15148,15207
通过乌苏1954~2009年的大雾实测资料,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苏地区大雾天气主要发生在秋末至翌年春初,以12月出现最多,1月最少,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和季节分布特征,但年际间大雾日数呈不规律状,虽与全国近10年雾日呈减少的趋势一致,但表现却并不显著。高空均压场和地面气压场形势与大雾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Micaps 3.1资料、赣州探空资料、宜春风廓线(WPRD,60 min)风场产品以及吉安自动观测系统资料,分析2012年11月18—19日吉安一次持续性平流辐射大雾天气过程的大尺度天气背景、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及其演变等,揭示了这次平流辐射大雾过程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这是冷暖平流在有利条件下经过辐射冷却后形成的平流辐射雾。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暖平流移动到冷的下垫面和冷平流移向较暖的近地层,同时地表净辐射进一步加强近地层冷却,是此次大雾过程的触发和加强机制。特殊的温度场结构增加了低层暖湿空气和下垫面之间的温差,近地层至低层弱的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有助于小风的维持和稳定;充足的水汽为大雾长时间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地层风速增大和低层逆温层、湿度层消失是这次连续性平流辐射雾消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对陕西2007年11月12~16日大范围持续性大雾产生的天气背景、温湿条件和大气层结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500 h Pa陕西为西西北气流,地面为均压场控制,辐射降温有利于近地层水汽凝结成雾;后期陕西处于高压前部等压线较密集区,形成锋前雾;1~4 m/s的地面风速、低层弱的垂直速度是这次雾形成的动力条件;上干下湿的高低空配置是大雾发生的水汽条件;大气层结稳定,低层有逆温、稳定少动的暖盖,阻碍低层水汽向上扩散,有利于大雾发生。  相似文献   

18.
齐义君  李延江  葛红萍  周耘翁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09-10215,10344
利用Micaps、物理量场剖面及海岛自动站等同步资料,对2009年11月8~12日发生在河北区域性大暴雪高影响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雪成因为3个不同时空尺度系统影响所致:8日降雨与强锋区弱切变南压及前期大雾抬升有关;9~10日暴雪是在天气尺度锋区的特定环流背景下,不同层面的温、湿场的"三支"气流辐合区恰好覆盖河北东部;11~12日中-大雪为环流快速调整后新生低槽东移所致;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9~10日石家庄地区强降雪时段850 hPa以下为下沉气流即升压降雪,渤海至太行山区偏东风和比湿大值区从8日持续到10日;11~12日新一轮低值系统垂直速度大值区中心为-10.0 hPa/h,12 h后倾45°,中心值为-7.0hPa/h,明显系统降雪时比湿中心高度达600 hPa,移到河北东部降雪时高度回落至700 hPa,与850 hPa的高比湿区形成上下叠加的形式,并随着系统快速东移入海,到20:00河套冷空气已进入太行山区西部降雪逐渐停止,低值系统迅速东移至华北东部出现中-大雪天气。华北东部降雪前渤海大于16 m/s偏东风维持时间大于18 h,950 hPa以下渤海中心区域主导风向水汽输送对强降雪落区动态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相对不同地区衍生的灾害性天气与持续降雪、持续低温及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