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孔雀石绿对河蟹蚤状幼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I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换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2.
镉对蚤状溞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金属镉对蚤状(氵蚤)96小时的急性毒性反应。结果表明镉浓度越高,暴露其间时间越长,蚤状(氵蚤)的活动、蜕皮时间、蜕皮次数以及生长所受影响越大。镉对蚤状(氵蚤)24、48、72、96小时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28ppm、0.39ppm、0.21ppm、0.16ppm。用半数致死浓度估算水体Cd~(2+)对蚤状(氵蚤)的安全浓度为0.0016ppm。  相似文献   

3.
<正> 聚缩虫(zoothamnium)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病是河蟹溞状幼体期的主要疾病之一,如治疗不及时,会给河蟹育苗带来很大危害。1989年,本场在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3~5日龄的第Ⅰ、Ⅱ期溞状幼体发生了严重的聚缩虫病,我们采用甲醛和新洁尔灭治疗该病效果较好。一、病症聚缩虫成树枝状,其根部寄生于河蟹溞状幼体的头胸部、腹部等处,附肢上未见有寄生现象。一般情况下,感染强度为1~5个,被感染的溞状幼体活动能力弱,体质瘦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可导致育苗失败。 一、病原体 对虾幼体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种是树状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 二、发病过程及症状 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都容易感染聚缩虫,尤以蚤状幼体、糠虾幼体的聚缩虫病危害最大。1999年,大连市金州区北海村育苗室对虾蚤状幼体第Ⅲ期时,5月14日发现第20号培育…  相似文献   

5.
河蟹育苗水的卫生细菌学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俗称河蟹Mittencrab ,含低脂肪高蛋白 ,特别美味可口 ,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河蟹人工育苗因水体小、密度高 ,生产过程中水体交换频繁 ,水的自净作用微乎其微 ,自身污染和幼体一次次脱壳变态带来的水体污染程度相对增大 ,造成蟹苗成活率低 ,甚至育苗失败。安徽省某育苗场 2 0 0 0、2 0 0 1年损失惨重 ,几乎绝收。尽管该场也采取了相应的消毒、除菌、杀虫措施 ,在众多因素 (pH、盐度、温度、硬度等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种群 )共同作用下 ,仍在氵蚤状Ⅰ期幼体 (Z1)变氵蚤状Ⅱ期幼体 (Z2…  相似文献   

6.
在河蟹幼体培育过程中,虽经严格清池和进水严密过滤,但仍会出现种种危害幼体安全的生物因子,并严重影响到幼体的成活率。河蟹幼体的生物敌害主要有菱形海发藻、聚缩虫、水蜈蚣、中华镖(氵蚤)和摇纹幼虫等,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菱形海发藻及防治 菱形海发藻属浮游硅藻类羽纹藻目。它的细胞以胶质相连成星状或锯齿状的群体,壳环面呈狭棒状,长30—116μ,宽5—6μ。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河蟹人工育苗中因沉淀池海水硅藻衰败造成Ⅰ期氵蚤状幼体大量死亡的现象,并探讨了致死原因及其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8.
亚硝酸盐和氨对河蟹氵蚤状幼体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亚硝酸盐和氨对河蟹氵蚤状幼体的毒性影响,并且推导出两种物质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Cs)。  相似文献   

9.
水质对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天伦 《淡水渔业》2001,31(6):20-21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又名河蟹 ,是长江水域中名贵的甲壳类动物 ,其鲜肉中蛋白质含量为 14 % ,脂肪含量为 5 9% ,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 ,还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随着河蟹养殖事业的发展 ,天然苗种资源已供不应求 ,因此工厂化育苗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总结了水体中各种理化、生物因子对工厂化河蟹育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1 物理因子1 1 光照河蟹幼体具有趋光性。光照强弱对氵蚤状幼体(Z)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 ,尤其当幼体到Z4、Z5期 ,幼体的趋光、聚群性更为强烈。光照有利于幼体的生长发育 ,但过强的光…  相似文献   

10.
辽河下游主要污染物对河蟹不同发育期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91年4、6、7、8、11月份5次对辽河下游4个采样点进行水质调查(结果见表1)。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主要污染物对河蟹Ⅰ期(氵蚤)状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扣蟹对污染物的  相似文献   

11.
卜云江 《海洋渔业》1997,19(2):65-66
在室内越冬的中华绒螯蟹亲蟹上检出一种嗜腐性纤毛虫,经鉴定为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gs carci-ni。在感染初期,多寄生于新蟹残肢等伤口组织处;在感染后期,侵蚀到蟹体,进入血淋巴,甚至可分布全身,致使器官组织受到严重损害,造成亲蟹死亡。对越冬亲蟹危害严重,短期内使亲蟹死亡率达40%左右。用15~30ppm的福尔马林或0.1~0.5ppm的孔雀石绿短期药治无效,改用25ppm的福尔马林或0.3~0.5ppm的孔雀石绿每天药浴8h,连续10~15d,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蛛虫速灭、鱼虫恨和强力混杀3种渔药对桡足类和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蛛虫速灭对桡足类的96h半致死添加量为0.011mL/m3,鱼虫恨为0.036mL/m3,强力混杀精为0.014mL/m3,蛛虫速灭对桡足类的杀灭能力最强;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Ⅰ期的急性毒性鱼虫恨最大,蛛虫速灭最小。蛛虫速灭在0.18~0.20mL/m3的剂量下,对溞状幼体毒性低,幼体能正常变态,可用于蟹苗池桡足类的控制。强力混杀精对桡足类和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毒性很接近,鱼虫恨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毒性大于对桡足类的毒性,两者均不适宜在中华绒螯蟹生态池控制桡足类。  相似文献   

13.
在河蟹育苗中常见早期溞状幼体(ZⅠ、ZⅡ)被聚缩虫(Zoothamniumsp)寄生引起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造成突发性死亡。作者用孔雀绿、制霉素、氯霉素、高锰酸钾等药物对聚缩虫进行杀灭试验,结果显示以孔雀绿和制霉素的杀虫效果最好。但从早期 状幼体的病害防治效果来看,由于越冬亲蟹是病原体的携带者,因此作者强调防治工作必须从亲蟹暂养时做起,立足于早防早治;且以多种药物综合性措施为妥。  相似文献   

14.
为完善中华绒螯蟹神经系统组织学相关资料,文章采用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中华绒螯蟹神经系统及其胚后发育组织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鳌蟹中枢神经系统在Ⅰ期溞状幼虫已见雏形,但前、中、后脑未愈合,前脑较小;Ⅱ期溞状幼虫前脑体积增大;Ⅲ期溞状幼虫中、后脑向上迁移与前脑愈合,到Ⅴ期溞状幼虫,前脑、中脑、后脑完全愈合并迁移到两眼之间;大眼幼虫和稚蟹脑具备了六边形形态。食道下神经节与胸神经节的两条神经索在Ⅰ期溞状幼虫呈分离状态,Ⅱ期溞状幼虫时开始愈合,至Ⅳ期溞状幼虫完全结合。腹神经链在Ⅰ期溞状幼虫发育不完全,Ⅲ期溞状幼虫形成两条神经索,Ⅳ期溞状幼虫两条神经索联系紧密。Ⅴ期溞状幼虫食道下神经节与胸神经节高度愈合,腹神经链发育完全,并在大眼幼虫期开始与胸神经节愈合。胸腹神经团的3个组成部分在稚蟹期达到完全愈合。  相似文献   

15.
在6口海水土池(计1.9hm2)中分别按下列密度(万/m3)布苗:3,4,5,3,4和0.27,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Ⅰ期氵蚤状幼体(Z1)的密度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Z1的密度为4万/m3时,大眼幼体的变态率(大眼幼体密度占Z5密度的%;21.6%)和成活率(大眼幼体的密度占Z1密度的%;2.4%)及产量(42kg/hm2)最高。  相似文献   

16.
在中华绒螯蟹的育苗过程中,采用添加微生物的方法调节育苗水体的水质,结果表明:与对照池相比,试验池中的氨氮明显下降,溶氧量增加,pH值变化不大;河蟹各期幼体的成活率提高,从SouⅠ期幼体至大眼幼体,试验池的成活率为13.9%,对照池仅8.1%。因此,在河蟹的育苗生产上,利用添加有益微生物的水质循环装置,能有效地提高育苗产量,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poly-β-hydroxybutyrate (PHB) on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zoea larvae challenged with pathogenic Vibrio anguillarum. PHB was delivered to the crab larvae through rotifer and Artemia bioencapsulation. Zoea 3 larvae were challenged with V. anguillarum at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10(5) CFU mL(-1). PHB-enriched rotifers and Artemia nauplii were added to the culture water 24 h prior to, upon and 24 h after challenge.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PHB could enhance th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unexposed E. sinensis larvae. Moreover, PHB protected larvae from the pathogen as the larvae fed PHB-enriched live food showed the highest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rate in all challenged groups (P < 0.05). Furthermore, larval performance was the best when PHB was delivered to the larvae 24 h before challenge (P < 0.05). In conclu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PHB can be used as part of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protect E. sinensis larvae from V. anguillarum resulting in higher survival and better growth, especially when applied before the challenge.  相似文献   

18.
黄蟹“和”绿蟹“的鉴别方法及两者的蜕壳死亡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华绒螯蟹蟹种中“黄蟹”和“绿蟹”的鉴别方法,报导了用这两种蟹种进行对照饲养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Exposure of brown trout to a single dose of malachite green (2.27 ppm) caused a significant elevation of blood cortisol levels within 1 h. After 4 weeks of daily exposure to malachite green, however, this stress response was totally abolished. Daily treatment had no long-term effects on basal plasma cortisol levels, or on the numbers of circulating erythrocytes, thrombocytes and lymphocytes. Blood neutrophil number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malachite green-treated fish, an effect thought to be due to a decreased ectoparasitic load.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分布于我国大陆沿海 6个主要水系的两种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 )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 ,(1)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 ,四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 =0 .0 0 0 6~ 0 .0 0 53,属种内群体间差异。 (2 )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也不显著 ,两个群体间遗传距离D=0 .0 0 0 7,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 (3)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与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在SOD同工酶表型上有明显差异 ,SOD - 2位点仅在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中表达 ,而SOD - 4位点仅在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中表达 ,这些可作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群体区分的生化遗传标志。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同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 ,D =0 .0 72 1~ 0 .0 74 7。 (4 )聚类分析表明 ,在我国大陆沿海水系分布的绒螯蟹可分为两大类群 ,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水系的绒螯蟹属北方类群 ,即中华绒螯蟹 ;珠江和南流江的绒螯蟹属南方类群 ,即日本绒螯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