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灿型杂交早稻协优9279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协优9279是安徽省杂交早稻选育协作攻关组用摆青早A为恢复系R9279配组的灿型杂交早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熟期早、丰产稳定、米质较优、护妥瘟性强等优点,适宜 安徽沿江双季稻区作早稻应用。199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皖稻68号。  相似文献   

2.
351A/9279是安徽省早稻新品种选育协作组用351A与恢复系R9279配组而成的杂交早稻中熟组合。该组合1995~1997年参加安徽省早稻区试和生产试验,表现熟期早,优势强,抗病性好,米质较优。1998年5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相似文献   

3.
协优9279是由协圭早与圭恢9279配组而成的 ,与安徽省泾县当前推广的常规早稻相比 ,该组合具有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的优势。近几年在安徽泾县示范种植 ,深受农民欢迎 ,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尤其是作双晚栽培 ,其播种期可推迟到7月上旬 ,是泾县梅雨汛期洪灾后补种的最佳品种。一、主要特征特性1 .生育期该组合为早熟杂交籼稻。全生育期作早稻108~110天 ,比原来推广的杂交早稻威优1126早熟7~10天 ,与优质稻舟优903相近 ;作双晚98天左右。2 .长相长势该组合株高90cm左右 ,分蘖力中等 ,株型紧凑 ,剑叶窄而挺…  相似文献   

4.
高产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协优52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协优52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协青早A与强优恢复系OM052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早熟、产量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2006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登记名称:皖稻193号,审定编号:06010506。  相似文献   

5.
协优759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协青早A与自育强优恢复系7M059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201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皖稻2011007)。  相似文献   

6.
杂交早稻新组合351A/9247具有熟期早、高产稳产、稻瘟病抗性较强的优点,适宜安徽省沿江双季稻区作早稻应用,1999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9019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协优9019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协青早A与自育恢复系9019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抗病性较强、耐旱性强、氮肥利用效率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2003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定名为皖稻107号,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8.
协优978(皖稻127号)是以协青早A与自育优质恢复系R978配组而成的优质三系杂交晚籼新组合,该组合产量高、抗稻瘟病、米质优,全生育期118~120 d,与协优92相仿,适宜沿江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2004年3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105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皖稻105(协优8019)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协青早A与恢复系8019(78039/轮回422)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抗性好、耐肥抗倒、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长江流域作一季中稻栽培,2003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
皖稻91(又名协优CW-18)系安徽省怀远县纯王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用协青早A与恢复系CW-18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抗性好、耐肥抗倒、适应性广等特点.2003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在长江流域作一季中稻栽培.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1986—2005年湖南省审(认)定的两系和三系杂交早稻情况,并以2001—2005年审定组合的区试资料为依据,比较了两系杂交早稻与三系杂交早稻之间的异同。与三系杂交早稻相比,两系杂交早稻具有产量较高、生育期较短、稻瘟病抗性较强等优势,但垩白粒率高,米质较差,植株偏高。无论三系还是两系组合,都需要缩短生育期、降低垩白粒率、提高抗病性特别是对稻瘟病的抗性。提出了提高杂交早稻单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湘南油菜茬杂交早稻的几种育秧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适合于湘南油菜茬杂交早稻的育秧技术为温室(场地)两段培育带蘖或多蘖大秧技术。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地区春季早熟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家庄地区是典型的二季作区,这里的耕地面积多为平原,相对自然条件较好,春季化冻较早,3月1日~6月20日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早熟马铃薯的生产。而6月20日~9月1日温度高且昼夜温差小,不再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因此这里种植马铃薯必须掌握关键种植技术才能高产高效。但是当地农民因为对早熟马铃薯关键技术缺乏了解,经常在种植技术上出现很多失误,造成高投入低产出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的发展。为此根据石家庄地区气候特点,通过多年实践从操作时间及关键技术上把播前准备、种薯处理、科学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存六方面进行了总结,从而提出了适宜石家庄地区采用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使当地的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优质早籼不育系早红突A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早红突A是浙江省台州市农科所新育成的一个优质早籼不育系,具有熟期早、配合力好、米质优、异文结实率高等特点,在高产、优质杂文早稻的选育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为B和A,排序为B>A>E>C>D,也就是说在高水肥条件下种植甜菊,设法早育苗、春季早移栽并适当提高大田栽植密度是当前增产的关键。而对甜菊生长盛期及时摘除植株分技以下的叶子,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但能改善大田通风透光、减少黄叶、黑叶,提高质量,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试验还说明了,在山东自然条件下,不管移栽期早与晚,对甜菊二茬增产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福州市区域试验引进的10个早稻新组合在永泰进行区域试验分析。根据各品种的生育期、抗逆性、产量等进行鉴定,对试验结果进行简要分析和总结,并对表现较好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生育期等农艺性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推算福州市网格分辨率为100m×100m的“高温逼熟”天气强度值,根据给定的分级指标,显示福州市“高温逼熟”天气强度的分布情况,结合年度“高温逼熟”天气强度趋势分析,揭示福州市双季早稻“高温逼熟”天气的空间和时间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松  侯立白  张文  赵宏亮 《杂粮作物》2005,25(4):258-259
通过在玉米顶凌播种的条件下,运用控制种子发芽技术,对玉米种子粉种和保全苗情况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运用高分子包衣剂处理的种子与同期裸种相比具有提高出苗率和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早籼不育系351A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51A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淅育成一个中熟是籼型不育系,具有早熟遗传力强、抗生好和异交结实率高等优点。1994年4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皖稻49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