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营造的针阔混交林生物量调查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生物量比红松纯林高4.9%~21%,落叶松阔叶混交林生物量比落叶松纯林高7.6%~21.3%,红松阔叶混交林单株生物量比红松纯林高120%~148%,落叶松阔叶混交林单株生物量比落叶松纯林高108%~151%,在不同混交林型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种类丰富、数量多,所以其生物量大于纯林。  相似文献   

2.
营造纯林好,还是营造混交林好,这一问题直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场遵照毛主席“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于1963年春季设计营造了四种人工混交林,即红松-大青杨混交林、红松-长白落叶松混交林、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和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分别以红松纯林和长白落叶松纯林作为对照,以探讨如下问题:1.在以红松为主要树种的人工混交林和以长白落叶松为主要树种的人工混  相似文献   

3.
间伐均能够在短期内显著提高落叶松-红松复层林的上层落叶松胸径增长量,并且能够在第2年显著提高落叶松-红松复层林的下层红松高生长量。间伐能够提高林下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且间伐强度越大指数越高。而间伐虽然提高了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但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总体而言,50%间伐强度更加有利于落叶松-红松复层林的短期生长和植物多样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 Gebler的取食倾向,在养虫箱内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枝条饲喂的云杉花墨天牛成虫体质量和取食选择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云杉花墨天牛对红松、油松和日本落叶松均具有取食行为,取食红松和油松的体质量显著高于取食日本落叶松的;对不同松树取食部位也有较大差异,主要取食红松新梢,油松新梢、新枝和针叶,落叶松针叶;对3种寄主植物的取食倾向由高到低为红松,油松,日本落叶松。  相似文献   

5.
均匀间伐和带状间伐模式均能在短期内显著提高落叶松—红松复层林的上层落叶松胸径增长量。均匀间伐模式能在第2年显著提高落叶松—红松复层林的下层红松高生长量。带状间伐模式的红松增长量提高不显著。2种间伐模式能提高林下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且带状间伐高于均匀间伐。只有均匀间伐模式提高了林下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而言,均匀间伐模式更加有利于落叶松—红松复层林的短期生长和植物多样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林下更新红松后择伐时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林冠下更新红松后,更新择伐时间是关系到红松能否成林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对林冠下更新红松后的落叶松择伐时间、季节进行了试验,从中选择最佳的择伐时间和作业季节.  相似文献   

7.
以浑河源头落叶松、红松、混交林地(落叶松和红松混交)、采伐迹地4种水源涵养林为对象,研究土壤团聚体和土壤有机质特征。结果表明:4个样地0.25 mm风干土团聚体含量为79.62%~87.78%,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40.61%~67.09%,均小于风干土团聚体含量。4个样地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为5.92%~64.41%,表现为红松采伐迹地落叶松混交林地,各样地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土壤风干土团聚体MWD和GMD表现为红松采伐迹地落叶松混交林地,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表现为混交林地落叶松采伐迹地红松。各样地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均存在差异;4个样地土壤有机质表现为混交林地落叶松采伐迹地红松,各个样地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营造落叶松、红松人工林合理密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落叶松和红松的生长特性,探讨了有关造林初始密度问题,并根据目前造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作为从事落叶松、红松造林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适宜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更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文章通过对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的不同混交配置的试验得出,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比3∶1林分红松生长最好,混交比2∶1的林分红松生长较次之,混交比1∶1的林分红松生长最差。混交比3∶1的林分红松地径分别为混交比2∶1的林分、混交比1∶1的林分的18%与41%;树高是混交比2∶1林分、混交比1∶1林分的35%、46%。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适宜的混交比应是有利于红松的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10.
人工落叶松采伐迹地更新针叶树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落叶松采伐迹地上更新长白落叶松、樟子松,红松、云杉,与荒山荒地造林相比,长白落叶松增长4.2%,樟子松,红松、云杉增产幅度在35.3%至38.5%之间。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辽东山区主要水源涵养林枯落物的持水特性,以辽东山区苏子河上游赵家林场的红松人工纯林、落叶松人工纯林两种人工水源涵养林为对象,研究其枯落物的厚度、现存量、持水量和持水率等特性。结果表明:红松人工纯林枯落物总厚度为6.8 cm,大于落叶松人工纯林枯落物的总厚度;红松人工纯林枯落物现存量为49.21 t·hm-2,大于落叶松人工纯林枯落物现存量;但红松人工纯林和落叶松人工纯林的枯落物总持水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立地速生丰产与持续经营的矛盾,通过红松与日本落叶松带状混交造林试验,研究与分析了红松与日本落叶松带状混交造林后其生长效果及其最佳的混交方式。  相似文献   

13.
长白落叶松、红松是辽东山区的乡土树种。根据对新宾县关家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与红松混交林的林分生长调查,红松与长白落叶松混交形成的林分较稳定且长势较好,在生长过程中,林分内侵入一部分阔叶树种。林龄24a生时,树种组成为5长白落叶松4红松1杂,进行第1次抚育间伐,抚育后,林分蓄积年均增长6 63 hm2·a。林龄38a生时,树种组成为6红松3落叶松1杂,与同龄、立地条件相似的长白落叶松、红松纯林相比,林分蓄积量增加20 6805 hm2和38 3730 hm2。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在草河口地区进行了不同混交类型造林试验,通过对9年生试验林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柞(Xylosma racemosum)、红松(Pinus koraiensis)、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混交林中的红松树高、胸径生长都明显高于红松纯林,红松、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 Kuzen]混交林红松生长于红松纯林相比无显著差异。红柞、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土壤与红松纯林相比,土壤蓄水能力增强,养分含量增加,红松、落叶松混交林与红松纯林相比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差异。红柞、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年在落叶松人工林培育方面的试验研究成果,系统地提出了落叶松-红松复层林培育技术,主要包括上层林木抚育、冠下栽植以及调控技术。上层保留林木的郁闭度应控制在0.5~0.6,冠下栽植红松后12年内适时伐除上层落叶松,为冠下幼树的生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红松、油松、落叶松人工林及次生林皆伐迹地上红松幼林的生长和土壤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红松迹地上更新的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幼林生长缓慢,土壤养分含量低;次生林和油松迹地上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0%以上,幼林生长快,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落叶松迹地上红松也能正常生长。指出营建红松速生丰产林,应以次生林皆伐迹地为其最佳宜林地。红松采伐迹地不应继续营造红松,应以改善林地条件、恢复其生产力为目的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东部林区现有人工林500多万亩。以落叶松、油松为主。其树种结构:针阔比为9:1,落叶松、油松、红松之比为6.5:3.2:0.3,红松和落叶松之比为0.5:9.5。目前已初步把东部林区建成了我省最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但是,在东部地区究竟建立起什么样的人工林体系,还存在一些急待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发展什么树种?树种比例多大合适?培育纯林还是培育混交林?如何解决永续高产问题等等。我们根据一些调查数据和外地经验,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8.
外生菌根菌剂在落叶松红松育苗及造林中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技术以落叶松、红松菌根菌剂应用为目的,成功地引进了三种菌根菌和一种自行分离的菌根菌,并研制出了提高接种效果的复合液,用几种不同的接种方法分别对落叶松、红松进行了接种试验,证明了菌根菌可显著增强落叶松、红松幼苗的抗逆性,增加幼苗的N、P、K及叶绿素含量,对提高幼苗生长量和造林成活率有明显效果,很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落叶松人工纯林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2005年秋对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进行疏伐,林冠下栽植4年生红松,2012年秋对上层长白落叶松进行生长伐,设计轻度、中度和强度3种采伐强度,并设置一组对照。分析5 a后不同采伐强度对上层木长白落叶松及冠下红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层长白落叶松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中度采伐和强度采伐的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平均生长率差异不显著;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加,冠下红松的地径、平均胸径、树高和冠幅逐渐变大,差异显著。综合考虑,对于45年生长白落叶松林,冠下更新红松,红松更新7 a后,再次对上层长白落叶松进行中度采伐,林分保留株数200株·hm~(-2),目标树保留株数120株·hm~(-2),郁闭度0.5较为适宜。为了培育落叶松大径材,可将培育年限延长1个龄级,即51 a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不同抚育强度对落叶松林冠下红松和刺龙牙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抚育强度落叶松人工生态公益林林冠下栽植红松、刺龙牙的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强度抚育冠下栽植红松、刺龙牙的高生长、地径、保存率及保留林木的生长状况都强于中、小强度抚育林分,40多年生的落叶松人工林采取大强度抚育(蓄积强度50%),林分密度控制在150株·hm-2左右,郁闭度保持在0.5左右时,对落叶松林分及冠下红松、刺龙牙生长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