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芝麻并不是一种低产油料作物,在1981年以前就报道过2.5吨/公顷(折合166.7公斤/亩)的芝麻高产纪录。近年来,我国芝麻科技工作者在芝麻高产栽培上取得了较大突破。1984—1988年,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安徽省临泉县农技中心、河南开封地区农科所等单位相继在小面积上实现亩产150公斤。1990年,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许昌农场  相似文献   

2.
旱薄棉田综合增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以来,我校以地处黑龙港地区的北沼乡为基点,总结出了适合旱薄地棉花增产的“三墒蓄水、三肥底施、三严栽培、三简管理”栽培技术。经多点示范,均表现增产,平均亩增皮棉14.7公斤,比常规栽培增产24%;亩省工4个,节省农药费16.4元。  相似文献   

3.
以二元二次多项式为中双2号油菜苗期氮磷营养回归方程及其施肥数学模型,F检验值均达到1%显著水准。经三年研究,中双2号氮磷肥经济施用量,其结果是近似的,氮素为18.05—18.53公斤/亩,五氧化二磷为4.92—6.10公斤/亩,菜籽产量亦很相近(212.8—223.1公斤/亩),最大相差仅10.3公斤/亩。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甜菜高产栽培途径,1987年于黑龙江省肇州县双井村进行了甜菜大城双行栽培试验,试图从提高亩保苗株数入手,以获甜菜高产高糖。试验地为碳酸盐黑钙土,前茬小麦,伏翻,春整地,春起垅。氮磷肥一次性施入,比例为1:2(纯氮5公斤,纯磷10公斤)。亩施锌肥2公斤,硼砂50克,稀土40克。试验设6个处理,即:①90厘米宽垅,双行,不覆膜;  相似文献   

5.
花生覆膜栽培在我县已有六年的时间,80到86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21.28万亩,平均亩产346.2公斤,比对照亩增117.6公斤,增产52.6%,其中千斤以上地块2011亩,最高亩产703.5公斤,全土层35厘米左右的中低产田覆膜11.6万亩,平均亩产292.5公斤,比对照亩增105.5公斤,增产56.4%,总增荚果1223.8万公斤,总增收673.09万元,纯增收670.16万元。本文  相似文献   

6.
据报导,花生增施果肥,增产率达26%和16%;春花生接近果针形成时,增施氮钾肥料,有亩单产达836斤之例。本试验分三期增施果肥,以了解不同时期增施果肥对花生植株生育和荚果产量之影响,为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品种:粤油187 二、处理和小区设置:在亩施基肥、苗肥共N12斤、P_2O_57.5斤、K_2O18.8斤的基础上,然后增施N1.9斤、P_2O_53.0斤、K_2O5.0斤的果肥的施用时期分三种处理:1、于始花后第10天施。2、始花后  相似文献   

7.
土豆-夏花生双覆膜栽培是我县耕作制度改革内容之一。由于其经济效益好,农民易于接受,很快在我镇得到推广,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实践,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体系。 一、土豆-夏花生双覆膜栽培经济效益高。 据我站试验,覆膜栽培土豆平均亩产1687.6公斤,比露地栽培亩增产638.6公斤,增产60.9%,亩纯收入400元左右。覆膜栽培花生亩产327.6公斤,比露地栽培亩增115.4公斤,增产54.4%。覆膜栽培两作亩产值915.7元,扣除地膜成本纯收入为865.7元,比两作露地栽培增收322.4元。  相似文献   

8.
1989年雨水地区农科所与庆元县农牧特产局、松源镇农技站联合在庆元县松源镇大畈墙、南门墙建立千亩双杂高产栽培示范片,该片实际面积964亩,全年平均亩产943.0公斤,320亩全年平均亩产超吨粮,其中52亩中心方经实打验收,早杂平均亩产588.3公斤,晚杂平均亩产579.6公斤,全年平均亩产达1167.9公斤,增产极为显著。现将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结构 根据测产、考种及产量调查:早杂威优35亩产从4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主要靠增穗增产,从500公斤提高到550公斤,则穗、粒都有相应的增加,而亩产550公斤以上的更高产,则主要靠增粒增…  相似文献   

9.
1984—1985年作者在中等肥力的荒漠灰钙土上,进行了甜菜氮磷营养规律的研究,即每生产1吨甜菜需要吸收氮5.4公斤,磷0.617公斤,土壤中速效氮的消耗量为4.96公斤,速效磷的消耗量为1.1公斤.氮磷化肥的适量试验,每亩单施氮肥2.5—2C公斤处理的,分别比对照增产7.5—24.3%.增糖率4.7—32.5%,氮磷配施的处理,即每亩NP各2.5—20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16.2—34.8%,增糖率3.7—27.6%,单施氮的,每亩不得超过10公斤.氮磷配比,以1:0.25,1:0.5,1:1,其产量和产糖量差异不大.不同施期的试验以磷肥为种肥,氮肥为追肥,追肥期以5月中旬和6月中旬一次追为最好.经济效益.以每亩单施氮肥10公斤,亩收益85元,每亩施氮磷各2.5公斤和氮磷各5公斤,每亩增益40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和方法,对马铃薯不同密度、不同种行植距、以及氮、磷、钾的不同施用量的栽培试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a.5个因素的产量和增产速率是基本一致的,其效应依次为N 肥(x_3) >密度(x_1)>K 肥(x_5) >行距(x_2) >P 肥(x_4) 。b.产量模型与投资效益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R=0. 822和R=0. 895二者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为r=0. 4016,即产量越高,投资效益就越高。c.代表该模型最可靠的丰产结果在2500~3000公斤/亩范围内,与当前大田生产水平相吻合,优化方案分布频率占总次数的29. 47%。d.高产水平方案的指标为4000~4500公斤/亩,其最优组合方案为密度5000株/亩,行距85匣米,氮肥20公斤/亩,磷肥15公斤/亩,钾肥15公斤/亩。  相似文献   

11.
汕优86由三明农科所用珍汕97A与明恢86配制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97年旱季我站采用软盘、旱育抛栽栽培引进示范70亩,表现出高产、高抗的特性.1、产量表现该组合在今年旱季全县三点示范片中名列前茅,平均亩产达591.4公斤,比汕优77亩增93.2公斤,比常规稻78—130、70—106品种亩增120.3公斤,增产率达25.5%以上.2、农艺性状及抗性该组合株型理想,稻杆粗壮,叶片直立,株高110厘米左右,分毅力中等偏强,旱季栽培主茎叶片数15.9叶,全生育期135—138天,比汕优77迟8—10天,采用旱育抛栽,亩有效穗可达20—22.5万德,每穗粒数10…  相似文献   

12.
1987~1989年府场镇实施开发“吨粮田”工程的面积为26200亩,三年平均亩产1154公斤,其中早稻平均亩产 426公斤,而汕优63作晚杂栽培平均亩产高达728公斤,比常规晚稻增产258公斤,比其他晚杂组合增130公斤以上)。三年“吨粮田”栽培研究累计增产粮食170.3万公斤。1989年10月初由洪湖市委、市政府农业局组织从事水稻栽培研究的专家现场鉴定,一致认定汕优63大面积复晚实施成功是晚稻生产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洪湖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全市推广以汕优63为复晚开发 “吨粮田”20万亩。 汕优63作复晚能显示强大优势,但也有一定…  相似文献   

13.
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当优C堡”在泰兴已种植四年,累计面积8037亩,平均单产504.9公斤,比当地推广品种亩增39.9公斤。表现产量稳定,需肥中等,叶色较淡,长势清秀等特点,适合沙土地区种植。熟期中等,全生育期152天,比常规粳稻8169—22短3一4天,有利于让茬种麦,而且米质好,出米率76-78%,化六优一号高4-5%,深受群众欢迎。 1990年种植面积472亩,其中珊瑚乡王垡村百亩丰产片经县、区两级验收单产543.4公斤,比邻近四块当地品种单产高76.6公斤。其中单产600.5—615.8公斤的有13.2亩,占12.9%;单产550.5一600。公斤的有43.2亩,占42.I%l单产500.5…  相似文献   

14.
杂交中籼由北纬34.5度的徐州,移至北纬37.5度的渤海湾稻区,显示出很好的增长 效果。胜利油田经5年试验,1989年杂交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25%,平均单产650公斤, 最高亩产904公斤。比早、中粳亩增250—300公斤,比晚熟中粳亩增100—150公斤。栽培上应采 取早播、早栽等早熟措施,确保安全齐穗;季节安排上朝前不朝后,使抽穗扬花期处于旬平气温 25.7℃时段,使抽穗至成熟处于日照充足的8一9月。  相似文献   

15.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中部,温光水资源丰富,年太阳辐射量109. 8千卡/平方厘米,80%保证率≥10℃积温为5059.2℃,年降雨量1151.1毫米,是双季稻的适宜种植区。但由于受生产条件等的制约,有近30万亩湖田至今仍一年只种一季中稻,复种指数低。1984—1987年荆州地区农牧业局高级农艺师邓凤仪用杂交稻作再生利用研究获得成功,我市于1988年引入示范种植2000亩,头季亩产498公斤,再生稻亩产205公斤,两季会计703公斤,比一季中杂亩增153. 5公斤,增总产30.7万公斤。1989年种植31920亩,头季亩产51.5公斤,再生稻亩产244公斤,两季合计759公斤,比一季中杂亩增204…  相似文献   

16.
蚕豆是具有粮、饲、肥、菜等多种用途的作物。我国栽培面积2000多万亩。湖南省蚕豆常年种植面积约70万亩,最高年份的1982年为103万亩。主要分布湘北的常德、益阳、岳阳和湘西自治州。一般亩产75公斤左右,高产年份也只有80.5公斤(1982年)。常年总产在5000万公斤左右。最高达8300万公斤(1982年)。我省蚕豆播面与单产之所以徘徊不前,是因为我省蚕豆科研与生产均  相似文献   

17.
刘光臻  张思苏 《花生学报》1990,(2):21-23,11
三年21处农村基点氮肥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有明显促进营养生长效果。不同地力水平上,花生的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均与施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氮肥施用过多,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单株结果数减少,导致荚果产量降低。低肥田块,亩施标准氮肥(硫酸铵、含氮21%)以38.1公斤为宜,中肥地力田块,亩施标准氮肥11.9—23.8公斤可获得较高产量和经济效益,高肥地力情况下,氮肥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我省大豆面积大,近年来大豆始终徘徊在亩产90——100公斤的水平。1992年10月7—9日笔者在灵壁县韦集镇双龙村,为期3天,考察了该地大面积丰产的现场,得到了很大的启发。1315.5亩夏大豆目前已收获脱粒完毕,经风干扬净逐户统计共获实产236640公斤。平均亩产达179.9公斤。其中亩产在80—125公斤范围占119亩;亩产在126—175公斤范围占508亩;亩产在176—225公斤范围占509亩;亩产在226—275公斤范围占154.5亩;亩产在276—300公斤范围占25亩。亩产276公斤以上的产量均是在油菜茬的田块获得的。由于该村推行丰产栽培是第一年,少数农户因施肥不当引起疯长,或瘦田稀播,或缺苗断垄,导致产量不高。1993年在栽培技术上,只要严要求高标准,单产尚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外屯乡位于闽北政和县中部,海拔300——400米,无霜期250天,年雨量1700厘米,气温≥12℃的初日在4月4日,≤423℃的终日在9月7日,年有效积温2599.7℃,持续天数156天,是个春暖迟、秋寒早,年种植水稻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半山区地区。 1984年以来,经过三年的试验、示范、推广两季早杂优64,面积1-924亩,亩产达350——435公斤,比常规稻亩增110—169.5公斤,亩纯收入增加28.74——50.26元,科技示范户范金水种植2亩,亩产达957.5公斤。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丘陵红壤地区秋芝麻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瘠薄,耕作粗放,无灌溉条件,少施肥或不施肥,重茬,品种质量差。为探索秋芝麻的增产措施,1985年在波阳县中部的珠湖、团林、四十里街、双港四个主产乡进行试验示范。土壤以低丘岗地红壤为主,旱地面积占耕地的58.8%。秋芝麻的主要轮作方式是小麦—春大豆—秋芝麻,主要品种为波阳黑芝麻,一般年份亩产25—35公斤,半年可达40—45公斤,歉年仅10—15公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