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地新3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旱地新3熟“麦/玉/豆”种植模式集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为一体,具有抗旱节水,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生产能力,改革耕作和收获方式、保护性耕作土壤等特点,以及省工节本增效和肥地环保生态等优点;四川省多年多点示范推广表明:该模式较传统模式经济益高140元/667m2以上,少施尿素4~6kg/667m2,易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大豆产业化发展;通过多年的试验推广,总结了“麦/玉/豆”模式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丘陵区光热资源较丰富,旱地农作物两熟有余、三熟不足,实行多熟间套种植增加复种指数是确保四川省丘陵区粮食增收的重要举措。本文总结了四川省丘陵区"芋/玉/豆"模式的主要栽培技术,并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丘陵区"芋/玉/豆"模式提高了玉米产量,比"麦/玉/苕"传统种植模式玉米增产9.07%,三季作物全年产值增加4 715.25元/hm2,增幅为18.83%。  相似文献   

3.
新型套种模式麦/玉/豆采取良种配套、科学运筹施肥、优化种植,结合深浅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充分利用双层空间,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多年旱地耕作改制试验示范,成功实现了寡照地区年总产值突破3·16万元/hm2,模式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研究西南地区玉米主要2种套作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氮肥调控效应, 为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四川2个玉米主产区, 通过连续4年的大田试验, 对比研究了玉/豆和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和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氮素吸收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玉/豆模式下玉米收获期植株中的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模式增加7.11%, 氮收获指数增加2.00%左右, 氮素吸收效率增加7.83%, 成熟期籽粒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增加1.76%, 而叶、茎鞘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分别减少5.85%和2.75%。分带轮作后, 由于不同前茬对土壤养分影响不同, 再加上套作优势, 玉/豆模式下玉米在生长前期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到收获期植株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增加11.85%, 氮素吸收效率增加11.84%。在玉米氮素积累关键时期, 玉/豆模式在低氮处理下玉米植株氮素的积累量显著高于玉/薯模式相同施氮处理, 而在高氮处理下2种模式间差异不大或者表现相反, 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艺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也有相似的结果; 玉/豆模式在180 kg hm-2施氮量下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籽粒中氮素的分配量, 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利用效率, 在180~270 kg hm-2施氮量处理下较高; 花后氮素同化量玉/豆模式显著高于玉/薯; 2种模式均以施纯氮180~270 kg hm-2处理有利于氮素转运和花后氮素同化量积累。  相似文献   

5.
<正>1种植模式响滩镇玉米种植大面积推广的是旱地新三熟套作模式,其中又以"芋/玉/豆"、"麦/玉/豆"、"芋/玉/苕"、"麦/玉/苕"为主,常采用双二五尺、双五尺开厢双行套种玉米,为增加科饲6号的种植密度,提高其群体产量,本镇广泛采用双二二五尺开厢,实行缩行增株—行距40cm、株距20cm定距移栽。  相似文献   

6.
运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川中丘区“麦/玉/苕”模式玉米的播种期、栽植密度和氮化肥用量对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出郑单14在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产量6.75t/h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为:播种期3月5~15日、栽植密度6.4~7.0株/m2、氮化肥用量220~270kg/hm2  相似文献   

7.
兴黄单89-2是黔西南州农科所育成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品质均较好的玉米品种[1],1995年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我省中西部地区占有着较大的面积。由于我省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海拔较高,温、热资源相对较少,春天气温回升缓慢,秋季又有“秋旱”影响,玉米早播、晚播均有不利因素,选择适宜的播期尤为重要。前几年旱地实行麦-玉、油-玉轮作,玉米的播期取决于麦、油的熟期,玉米播期偏晚严重影响产量为了“保大季,争小季”,近年来推广麦/玉/肥旱地分带轮作和玉米育苗定向移栽,玉米的播期不受前茬作物限制,为选…  相似文献   

8.
平昌县地处川东北山区地带,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是盆周山地丘陵玉米主产区,气候温润,降雨多集中在4~10月份,但春旱、伏旱常发。为加快玉米品种更新换代,提高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累计引进玉米新品种超过50个,通过筛选发现,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登海605是适合该县套作种植的耐密植、出籽率高、平均产量12000kg/hm2以上的高产良种。1种植模式该县玉米种植大面积推广的是旱地新三熟套作模式,其中又以"芋/玉/豆"、"麦/玉/豆"、"芋/玉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黑龙港平原地下水漏斗区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简称麦-玉)一年两熟模式的水粮矛盾问题,设计“一年传统麦-玉模式+一年轮作其他作物”的2年节水稳粮型轮作系统,试图寻找适合该区域的节水稳粮型绿色种植制度。于2018年10月—2020年9月在河北吴桥地区开展田间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为对照,设置春玉米→麦-玉、冬小麦→麦-玉、春甘薯→麦-玉、春花生→麦-玉、冬小麦-夏花生→麦-玉、马铃薯-青贮玉米→麦-玉6个处理,分析各轮作模式的农田耗水特征。结果表明:(1)相比对照,除冬小麦-夏花生→麦-玉外,不同轮作模式的年均耗水量可减少3.1%~15.2%。春玉米→麦-玉、马铃薯-青贮玉米→麦-玉、春花生→麦-玉和春甘薯→麦-玉模式轮作周期内年均耗水量较对照模式分别减少6.1%、7.2%、9.2%和15.2%, 4种模式的年均地下水净消耗量也较对照模式分别减少9.0%、10.3%、16.2%和32.9%;(2)不同耗水层次的作物搭配可以在空间上实现水分互补。冬小麦作物主要消耗0~160 cm土层土壤水分,其含水量相较于播种时减少了20%,马铃薯作物主要消耗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其...  相似文献   

10.
川中丘区“麦/玉/苕”模式玉米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川中丘区“麦/玉/苕”模式玉米的播种期,栽植密度和氮化肥用量对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出郑单14在育苗移栽,地膜栽培条件下产量6.75t/h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的:播种期3月5-15日,栽植密度6.4-7.0株/m^2,氮化肥用量220-270kg/hm^2。  相似文献   

11.
发展套作大豆促进四川大豆产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四川省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麦/玉/豆"为例,分析了四川发展套作大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阐述了套作大豆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社会效益突出、技术优势明显等优势;揭示了套作大豆发展中存在对大豆产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产量低、配套品种和技术有待完善,大豆加工技术落后、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四川9800万亩耕地中,稻田与旱地各约一半。我们从1984年以来,对几种稻田多熟新形式进行了试验研究。 内容和方法 主要试验基地设在川西平原中部的广汉县,另在峨眉及安县各设辅助点,进行麦+豆—稻、油—稻—豆及麦+豆+甜玉米—稻  相似文献   

13.
川西北麦/玉/苕旱三熟发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北麦/玉/苕旱三熟经过窄厢窄带、宽厢宽带、中厢中带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200cm开厢的途中 定型模式。通过对小麦预留行增种没作物的研究表明,小麦间作大麦、既有利于小麦作物产量提高,又有利于玉米最佳避灾播期的衔接,同时,优化技术的配套,又使得全年产量大幅度提高,记叙中植方式具有极强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豫豆24是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丰产、抗病、中熟大豆新品种。亲本组合为:[(豫豆15/豫豆10号)F1//(泗豆/周8460)F1]F1///[泗豆11/周8460)F1//(周85054/周8265)F1]F1。1998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表现该品种1993~1994年参加河南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697kg/hm2,比对照豫豆8号增产17.29%,居第一位。1996~1997年参加河南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603kg/hm2,比对照豫…  相似文献   

15.
陕麦139(原代号远丰13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所利用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和野生二粒小麦创制的陕麦8003、陕麦8007、N9134等抗病种质与野生二粒小麦AS846和农艺亲本陕229、矮早丰、小偃22等采用复合杂交、阶梯式杂交、回交等方法,于1998年完成亲本组配,组配方式为:小偃22/6/[野生二粒小麦AS846//(陕麦80031陕麦8007)F4/3/陕229/4/矮早丰]F3/5/N9134,经云南、青海加代于2003年选育而成的抗、耐多种病害的高产、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2006年11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张洁等 《中国种业》2012,(10):52-54
通过对8种药剂在小麦分蘖期除草效果的试验表明,药后30d和60d综合防效及鲜重防效最好的配方为90%麦极20g/667m2+阔极40g/667m2。对荠菜防效较好的配方为95%麦极20g/667m2+麦喜10g/667m2、麦极20g/667m2+13%二甲四氯300ml/667m2和95%麦极20g/667m。+阔极40g/667m2。对米米蒿防效较好的配方为90%麦极20g/667m2+麦施达50ml/667m2。对猪殃殃防效较好的配方为95%麦极20g/667m2+麦施达50ml/667m2和95%麦极20g/667m2+阅极40拍67m2。对野燕麦防效较好的配方为95%麦极20g/667m2+阔极40g/667m2。  相似文献   

17.
棉田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从作物田间配置,作物间竞争互补关系,复合群体内生态因子变化规律,经济效益和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对棉田各类立体种植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棉菜(瓜,豆)间套作中春棉∥西红柿,春棉∥春甘蓝,大蒜/春棉。园葱/春棉和春棉∥西瓜是优化模式,五模式的亩收益分别是单作春棉的3.94,3.59,3.27,3.19和3.19倍;麦棉套作的最佳模式是“3:2”式,亩纯收益比单作春棉提高49.4%  相似文献   

18.
在四川盆地丘陵区旱坡地棕紫泥土上,研究了5种不同种植模式对粮食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理化性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粮食产量与经济效益呈负相关,二者相互制约程度约为23%,以粮食高产为目标的生产活动,宜选用小麦套种玉米再套种甘薯间大豆的"麦、玉、薯、豆"四作模式,以经济高效为目标的生产活动,宜选用小麦间种洋芋套种花生再套种甘薯的"麦、芋、花、薯"四作模式。②秸秆还田、间种豆科对土壤养分均有增益作用,秸秆还田对有机质、N和K的效应较为明显,间种豆科对有机质、N和P的效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县城郊的南图、化马等乡,在麦、玉、薯套作土中,利用小麦和甘薯的空带,于冬季和秋季增种两季蔬菜,收到了良好效果。在不影响麦、玉、薯产量的同时,两季蔬菜合计亩产6000~8000公斤,收入800~1000元,全年产值由原来的300多元提高到1200余元,增加2~3倍。  相似文献   

20.
优质专用型作物品种良种繁育 ,是推进农作物优质专用品种产业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两豆一麦”即大豆、马铃薯 (土豆 )、小麦 ,在克山有长期种植的习惯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它也为开展两豆一麦优质专用型品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1 充分发挥优势 ,加强良繁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