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西农业科学》2015,(5):539-542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Kuwana))雌成虫触角形态及其触角感受器的分布和形态特点。结果表明,草履蚧雌成虫触角呈短棒状,深棕色,由柄节、梗节、鞭节组成,共8节,其中,鞭节由6个鞭亚节组成,表皮凹凸不平;触角各节大小、形态不一。雌成虫触角感受器共有6种类型8种形态,分别为毛形感受器(I型、II型)、锥形感受器(I型、II型)、刺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钟形感受器、钉形感受器。各类型感受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和分布各不相同,绝大部分触角感受器分布在触角的背面、腹面和外侧面: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在柄节、梗节及鞭节上均有分布,约占总数的80%;钟形感受器数量最少,仅为1个,只着生于梗节腹面前缘;钉形感受器仅着生于触角顶节,腔锥形感受器主要散生于梗节、第1鞭节、第2鞭节和顶节上。  相似文献   

2.
应用电子扫描技术,对日本草履蚧雌、雄成虫触角、足及雄虫翅上的感受器的种类、数量、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雄体表共存在5种类型的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C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最多,触角、足、翅上均有大量分布,占总感受器数量的90%.其他类型的感受器数量均较少,仅占总感受器数量的10%.腔形感受器、C形感受器只分布于雄虫,而腔锥形感受器仅见于雌虫.  相似文献   

3.
采用显微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触角感器的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蝗虫龄期的增加,其触角各鞭节上的毛形、锥形、腔锥形和刺形感器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成虫期的锥形和腔锥形感器的数量为1龄的10倍左右,而毛形和刺形感器增加的数量为1龄期的5~6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成虫与5龄之间,5龄与4龄的各种类型感器总数有显著性差异(t测验,p<0.05)。在不同节上各种类型感器增加的数量不同,锥形和腔锥形感器数量在触角鞭节中部增加最多。而且不同发育阶段触角的刺形、毛形、锥形和腔锥形感器在各节增加部位有明显的不同。该研究结果对于研究蝗虫感受化学信息的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世界性重大迁飞农业害虫,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为了深入了解草地贪夜蛾幼虫特征及其识别寄主植物行为模式,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感受器种类、数量,以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龄幼虫共有4类感受器,分别为锥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和栓锥形感受器。触角梗节上着生栓锥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各1个,鞭节上着生1个栓锥形感受器和4个锥形感受器;口器上感受器类型与触角上类型一致,以刺形感受器为主;胸足和腹足上分布不规则的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该研究为草地贪夜蛾幼虫鉴定和阐明幼虫识别寄主植物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柿广翅蜡蝉成虫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雌成虫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形式相似,均有毛形、具毛腔形、耳廓形、三角形、锥形和腔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最多,占总感受器的40%以上,主要分布于梗节上。其次为三角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分别占总感受器的25%和15%以上,主要分布在梗节上。耳廓形感受器在梗节上呈环状排列,数量占总感受器的10%以上。具毛腔形感受器分布在鞭节基部,仅有1个。  相似文献   

6.
花椒窄吉丁成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花椒窄吉丁(Agrilus zanthoxylumi)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观察,明确了花椒窄吉丁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位置及两性感受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发现6类17种感受器:3种毛形感器、4种刺形感器、7种锥形感器、1种钟形感器、1种芽形感器和1种特殊感器。此外在雄虫触角上还发现Bhm氏鬃毛。花椒窄吉丁触角感受器的分布位置相对稳定,触角两侧面主要分布毛形感器,背腹面主要分布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触角第Ⅳ-Ⅺ节端部有1个凹窝,凹窝内主要分布锥形感器,凹窝旁的凹陷中有1个锥形感器簇,但第Ⅹ-Ⅺ节的锥形感器簇不明显。雌雄成虫的6类17种感器在分布位置上无明显差异,但是触角锯齿部分的或第Ⅳ-Ⅺ节端部锥形感器在数量上雄虫显著多于雌虫。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柞栎象(Curculio dentipes)寄主定位机制,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柞栎象触角形态、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柞栎象触角上有感受器5种类型10个亚型,分别为:刺形感受器2个亚型、毛形感受器4个亚型、锥形感受器、齿形感受器2个亚型和腔形感受器。柞栎象雌雄成虫触角性二型不明显,很难作为形态上性别鉴定的可靠依据。雄虫触角感受器数量多于雌虫,但差异不显著。柞栎象触角感受器从基部至端部(柄节至棒节第4亚节)有明显的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奇变瓢虫触角的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奇变瓢虫雌雄成虫触角超微结构,发现触角上分布有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毛形感器数目最多,集中分布于端节,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较少,锥形感器最少。其中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分为3个亚型。雌雄触角在形态、感器的类型和分布上无明显差异,但各触角背面与腹面感器在类型和分布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应用扫描电镜对荔枝蒂蛀虫雄蛾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雄蛾触角上主要分布5种感受器,分别是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腔锥感受器、锥形感受器、鳞形感受器.对各种感受器的形态特点进行描述,其中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0.
作为探讨栗山天牛成虫的寄主选择、配偶定位等行为机制的一部分,利用扫描电镜对栗山天牛触角的形态、 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栗山天牛触角上有锥形感受器7 个亚型、刺形感受器4 个亚型、 毛形感受器2 个亚型、齿形感受器2 个亚型、芽形感受器1 个亚型、钟形感受器1 个亚型;锥形感受器郁、刺形感受 器郁为雌虫特有的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吁、锥形感受器遇、锥形感受器喻、毛形感受器玉和钟形感受器为雄虫特有 的感受器;触角感受器数量上雌虫多于雄虫,雌虫触角腹面感受器数量略多于背面,但都差异不显著。栗山天牛雌 雄成虫触角上感受器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等的差异表明,雌雄虫可能对环境中的物理、化学信息的反应存在一定 差异。   相似文献   

11.
橘小实蝇触角感器超微结构及蛋白感受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橘小实蝇触角上有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3大类感器。刺形感器主要分布在梗节和柄节上,为机械感器;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仅分布在鞭节上,其中毛形感器是化学感器。研究切除触角不同部位后的橘小实蝇对蛋白的反应,结果表明橘小实蝇蛋白感器主要分布在鞭节上。  相似文献   

12.
烟蚜茧蜂触角的超微结构与冷藏对触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触角和触角感觉器的外部形态及低温冷藏对其触角的影响,为烟蚜茧蜂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正常羽化的烟蚜茧蜂雌、雄蜂触角的超微结构,比较雌、雄蜂触角感觉器的差异。将处于老熟幼虫期的烟蚜茧蜂在4℃低温下分别冷藏7、14、21和28 d,冷藏后用乙醇对样品进行脱水处理,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低温冷藏对烟蚜茧蜂触角外部形态及触角感觉器的影响。【结果】烟蚜茧蜂雌、雄成蜂触角外部形态相似,均属于丝状触角。雄蜂触角平均长度略长于雌蜂,雌蜂触角多为17节,雄蜂触角多为19节。成蜂触角上共有6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形感觉器、刺形感觉器、板形感觉器、Böhm氏鬃毛、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锥形感觉器。毛形感觉器I主要分布在触角鞭节上,是触角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感觉器。板形感器主要分部在鞭节上,雄蜂从第1鞭节开始出现,雌蜂从第2鞭节开始出现。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II只存在于雄蜂触角上。雌、雄蜂感觉器的数量存在差异,雌蜂的刺形感觉器I数量多于雄蜂,雄蜂的刺形感觉器II和板形感觉器的数量则多于雌蜂。低温处理14、21、28 d后,板形感觉器、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均表现畸形,且触角最后两节分节不明显,有愈合成一节的趋势。冷藏28 d后,54%雄性触角不能正常分节,由正常情况下的19节而愈合为18节;69%的雌性触角不能正常分节,由正常情况下的17节而愈合为16节。【结论】烟蚜茧蜂触角属于丝状触角,共有6种类型感觉器。雄蜂触角长于雌蜂,感觉器的分布特点相似。低温冷藏对烟蚜茧蜂某些触角感觉器形态及触角末两节分节有显著影响。为减少冷藏对烟蚜茧蜂的伤害,应尽量避免在蛹期以前的虫态低温保存蜂种,且应缩短冷藏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触角的外部形态及其感受器的种类和分布,为了解桃小食心虫的寄主选择和交配选择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桃小食心虫成虫雌雄蛾为试材,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触角的外部形态及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桃小食心虫成虫触角感受器有毛形感器(Ⅰ和Ⅱ)、刺形感器、畸形刺感器、芽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腔锥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Ⅰ、Ⅱ和Ⅲ)、鳞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芽孢感器、畸形刺感器、耳形感器Ⅱ和Ⅲ仅在雌蛾触角中发现。【结论】桃小食心虫的触角感受器种类丰富,雌蛾触角特有的4类感受器可能与其产卵和寄主选择等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4.
Plutella xylostella (L.) (Plutellidae)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est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this study, the morphology of antennal and mouthpart sensilla in the larvae and adults of P. xylostella (L.) was observed by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larval antennae possess six sensilla basiconica, two sensilla chaetica and one sensillum styloconicum. Larval mouthparts possess six types of sensilla: sensilla chaetica, sensilla digitiformia, sensilla epipharyngeal, sensilla basiconica, sensilla styloconica and sensilla placodea. In the adult, seven types of sensilla are found on the antennae in males and six types of sensilla (sensilla basiconica absent) occur in females. Sexual dimorphism is also found in the number and size of these sensilla on the antennae of adults. We describ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ive types of sensilla on the mouthparts of the adult of P. xylostella. This study provides useful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function of these sensilla, and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al mechanisms involved in pest control.  相似文献   

15.
梨星毛虫成虫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梨星毛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在扫描电镜下作了观察。发现梨星毛虫成虫雌雄蛾触角均为双栉齿状,由柄节、梗节和33—40节鞭节组成,雌蛾长度在6.10—7.10mm,雄蛾在6.00—6.90mm。触角主干及侧枝的背面,侧面均被鳞片覆盖,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上,仅有少数着生于触角的背面。新有鞭节的表面均为隆起的折皱状脊纹,但柄节和梗节的表面则无。在梨星毛虫成虫触角上共发现四种感器,即毛形感官、刺形感官、锥形感官和腔锥感官。对梨星毛虫雌雄蛾触角的两性差异进行了观察,并作了详细的讨论,发现梨星毛虫雌雄蛾成虫触角具有典型的性二型现象。雄蛾触角侧板很长,其上的毛形感官多目长;雄蛾触角侧板短,其上的毛形感官少目短。  相似文献   

16.
鳞翅目昆虫触角感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鳞翅目昆虫触角感器的常见类型:鳞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B9hm氏鬃毛,综述了各类型感器形态特征、分布和功能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鳞翅目昆虫触角感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鞘翅目昆虫触角感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了鞘翅目昆虫触角感器的常见类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钟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芽苞形感器、指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对各类型感器形态和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鞘翅目昆虫触角感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黄脊雷篦蝗Rammeacris kiangsu(Tsai)口器的下颚须、下唇须上的感觉器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有3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形感觉器(sensilla trichodea)、刺形感觉器(sensilla chaetica)和锥形感觉器(sensilla basiconica),其中毛形感觉器又分为2种类型,即毛形感觉器Ⅰ型和毛形感觉器Ⅱ型。比较研究发现,雌雄两性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觉器的类型相同,但雌雄两性在感觉器的数量、排列及分布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褐纹甘蔗象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探索利用性信息素开展褐纹甘蔗象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褐纹甘蔗象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外部形态特征、类型和分布,以SPSS 21.0进行数据计算与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雌雄成虫间触角各节的长度、直径和感器数量差异.[结果]褐纹甘蔗象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一致,均为膝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部分;触角上有刺形、毛形和芽孢形3种类型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有5种亚型,刺形感器有3种亚型,芽孢形感器有3种亚型,以毛形感器的数量和种类最丰富.褐纹甘蔗象雌雄成虫触角在感器数量上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结论]毛形感器在褐纹甘蔗象寻找寄主和配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雄虫触角上STⅠ、STⅢ和STⅣ的数量显著多于雌虫,与感受性信息素有关,而雌虫触角上STⅡ的数量显著多于雄虫,与寻找产卵场所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很好地理解印度谷螟成虫取食适应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口器的超微形态及感器种类和分布。印度谷螟成虫口器与其他螟蛾口器相似,由小的上唇,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嵌合形成的喙,3节的下唇须组成。口器感器主要分布于喙管上,共有4种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大量分布于整个喙管;栓锥形感器仅位于喙的端部;锥形感器分布于喙的外表面端部区域和食道内侧,纵向排列。雌雄虫间差异主要表现为,栓锥形感器雌虫较雄虫数量多,锥形感器在食道内雌虫多于雄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