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基于指纹图谱的欧拉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拉羊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生活环境特殊,羊肉品质独特,但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尚不明确。为研究欧拉羊肉熟制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构建相应指纹图谱,以欧拉羊、湖羊、杜泊羊和滩羊羊肉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嗅辨仪鉴定出呈香化合物。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欧拉羊与湖羊、杜泊羊、滩羊羊肉的风味进行比较,从而明确欧拉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建立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在欧拉羊肉中检测到醛类、酮类、醇类、杂环类、烷烃类等共5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77%具有气味活性。所有物质中醛类有20种,在整体风味物质中的相对含量占比达62%,对风味贡献最大。欧拉羊肉整体风味物质轮廓与其他3种羊肉有显著区别,其特征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E)-2-己烯醛、(E,E)-2,4-庚二烯醛、(E,E)-2,4-辛二烯醛、3-辛烯-2-酮等不饱和醛酮,4-异丙基甲苯等烷烃类,以及苯并噻唑等其他呈味物质,它们共同贡献了水果香、坚果味、青草味等令人愉悦的气味。  相似文献   

2.
发酵剂对羊肉香肠中蛋白、脂质代谢与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接种清酒乳杆菌与木糖葡萄球菌,将试验分为复合发酵剂(复配)组、单一清酒乳杆菌(单一)组,以自然发酵为对照,探究不同发酵剂对羊肉发酵香肠蛋白质、脂质代谢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复合发酵剂促进香肠快速酸化,成熟结束复配组pH值降为4. 6,显著低于发酵肉制品要求安全pH值(5. 3)及对照组、原料肉组(P 0. 05); pH值下降促使复配组水分活度和亚硝酸盐残留显著低于单一、对照及原料肉3组(P 0. 05),且复配组红度色泽(a*)优于其他组;香肠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呈增加趋势,成熟结束复配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单一和对照两组(P 0. 05),对照组中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说明复合发酵剂有助于单不饱和脂肪酸释放,而内源脂肪酶对饱和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释放起到关键作用;蛋白分解表现为:发酵剂组蛋白质分解指数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 0. 05);发酵剂组香肠检出45种风味物质,高于对照组44种,显著高于原料肉的27种(P 0. 05);复合发酵剂提高香肠中特征风味——3-甲基丁醛、己醛、庚醛、正壬醛等醛类含量。因此,添加复合发酵剂有助于缩短羊肉香肠发酵周期、改善色泽、提高香肠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风味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液熏鲟鱼片的加工工艺及其对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液熏鲟鱼片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从烟熏液种类、烟熏液质量分数、液熏时间和干燥时间4个方面对烟熏鲟鱼片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山楂核烟熏香味料Ⅱ号,烟熏液质量分数5%,液熏3 h,85℃干燥2 h处理条件下液熏鲟鱼片具有浓郁而宜人的烟熏风味。进一步从微生物、含水率、粗蛋白、脂肪、盐分、有效酸度(p 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苯并芘和挥发性风味成分方面评价鱼片液熏干燥后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鲟鱼片总菌数由液熏前2×10~3CFU/g减少为液熏后5×10~2CFU/g,酚类物质相对含量由液熏前0.89%升高到液熏后8.62%。鲟鱼片液熏干燥后含水率减少而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升高,产品中未检出致病菌,苯并芘含量(质量比)仅为0.22μg/kg。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经本试验优化工艺制得的液熏鲟鱼片产品微生物及苯并芘含量符合相关标准,且风味良好,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蛋白酶酶解对豆粕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选用4种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对豆粕进行酶解,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不同豆粕酶解物(Soybean meal hydrolysates,SMH)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热图聚类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不同SMH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酶解豆粕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存在较大差异。HS-GC-IMS鉴定出84种挥发性成分,筛选得到33种差异风味物质,发现酶解后酮类物质显著降低而醛类、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PCA结果表明不同SMH之间的风味存在显著差异。最终通过OPLS-DA筛选出贡献较大的挥发性化合物,同时构建出可靠的用以鉴别SMH的模型。HS-SPME-GC-MS检测出103种差异风味物质,可用于区分不同SMH,被检出的挥发性组分中醛类、醇类和酮类等化合物为SMH风味的形成做出主要贡献,明晰了部分风味化合物形成的原因。PCA和聚类热图结果表明不同蛋白酶酶解对豆粕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风味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对豆粕的风味改善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挥发性风味特征与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和鉴定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中的特征性风味成分,采用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C-O-MS)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2组样品之间的风味差异显著(p0.05)。2组样品中共鉴定出5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中分别鉴定出42种和50种。2组样品中共有成分38种,包括12种烃类、7种醛类、8种醇类、3种酮类、2种呋喃类、1种酯类和5种其他类,其中,13种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烃类在牦牛干巴的风味组成中含量最高,而醛类在黄牛干巴的组成中含量最高。二氢化茚、十六烷、乙酸乙酯、乙酸-2-乙基己酯4种成分是牦牛干巴中的特有成分,3-甲基丁醛、反-2-辛烯醛、反式-2-壬烯醛、4-乙基苯甲醛、3-甲基丁醇、反式-2-癸烯醇、反式-2-辛烯醇、1-壬醇、苯乙醇、醋酸乙烯基酯、己酸乙酯、草蒿脑12种成分是黄牛干巴中的特有成分,这些物质是2组产品的主要差异性物质。脂肪氧化、氨基酸的Strecker降解及微生物代谢是牛干巴产品风味形成的主要来源。本研究将为牛干巴风味品质评价、生产工艺的控制、产品的标准化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牛羊奶酸奶挥发性风味物质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富集牛、羊奶酸奶风味物质,并利用GC/MS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牛奶原味酸奶中含有4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羊奶酸奶中含有5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羧酸类、醇及呋喃类、醛类、酮类、酯类、烃类、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8大类.其主要风味物质包括双乙酰、2-呋喃甲醇、3-羟基.2-丁酮等.结果表明,牛、羊奶原味酸奶挥发性风味物质构成种类基本相同,含量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的大豆分离蛋白风味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风味,特别是降低大豆蛋白的豆腥味、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豆香味,利用气相离子迁移谱分析了不同原料和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分析了由普通大豆和缺失3种脂肪氧化酶的大豆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的风味变化,结果表明,脂肪氧化酶缺失品种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的(E)-2-己烯醛含量低、没有己醇生成,说明脂肪氧化酶是产生己醇的关键控制酶,对(E)-2-己烯醛的产生有较明显的影响,DF3品种中的豆香味成分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品种。酶解工艺分析表明,蛋白酶的使用能够促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大豆蛋白的分离,植酸酶和蛋白酶两步处理法能更有效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大豆蛋白的结合,非酶解样品主要豆腥味物质的浓度明显高于酶水解的产品,与蛋白酶水解法的样品相比,两步酶解方法豆腥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明显降低,豆香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也有所降低。脱气工艺分析表明,二次脱气工艺能够促进部分豆香味成分的生成,同时有效降低豆腥味物质的浓度,豆香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苯甲醛及其多聚体、苯乙醇、(E,E)-3,5-辛二烯-2-酮、3-辛烯-2-酮等物质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二次加热是促进豆香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生成的原因。粉碎工艺分析表明,粉碎不利于豆香味物质的产生,但有利于改善冲调后的口感。  相似文献   

8.
牦牛肉成熟过程中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希雄  余群力  田甲春 《农业机械学报》2011,42(11):144-147,153
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对成熟0、3、8d的牦牛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了牦牛肉成熟过程中不同来源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牦牛肉成熟的0、3、8d分别检测到54、58、63种挥发性的风味成分;牦牛肉成熟过程中美拉德反应产物相对含量总体增加,其中,经过8d的成熟,3-羟基-2-丁酮、2-甲基-3-呋喃硫醇、2-甲基-丁醛分别比成熟0d时增加了183.17%、128.40%、190.10%,增强了牦牛肉的香味;脂质来源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总体降低,其中,醛类相对含量总体降低,减弱了牦牛肉的脂肪味;饲料来源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对含量降低了20.30%,来自于饲料的气味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
肉经加热-冷藏-复热,会产生令人不愉悦的过熟味(Warmed over flavor,WOF)。为了研究天然香辛料精油对肉制品复热WOF的抑制机制,以预制猪肉饼为模型,分析肉桂精油、丁香精油、肉豆蔻精油和花椒精油4种天然香辛料精油对其复热风味、WOF和脂质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从不同处理组样品中共鉴定出5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香辛料精油的添加使预制猪肉饼中烯烃类、醇类和酯类物质种类和含量显著增加(p<0.05);4种香辛料精油对经复热的预制猪肉饼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但肉桂精油、肉豆蔻精油和花椒精油对复热WOF抑制作用不显著(p>005),丁香精油对复热WOF抑制效果最好,优于合成抗氧化剂2,6 二叔丁基 4 甲基苯酚。因此,丁香精油是潜在的WOF天然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
高氧(21%~100%)能有效地抑制果蔬无氧呼吸代谢、组织酶促褐变以及风味损失,因此,已成为一种新的贮藏方式。综述了高氧气调对果蔬呼吸代谢、乙烯合成、组织褐变、活性氧代谢、挥发性物质和营养物质、色泽和质地以及果蔬腐烂等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分析了目前高氧气调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果蔬高氧气调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氧气调对果蔬采后生理和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氧(21%~100%)能有效地抑制果蔬无氧呼吸代谢、组织酶促褐变以及风味损失,因此,已成为一种新的贮藏方式.综述了高氧气调对果蔬呼吸代谢、乙烯合成、组织褐变、活性氧代谢、挥发性物质和营养物质、色泽和质地以及果蔬腐烂等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分析了目前高氧气调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果蔬高氧气调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能够全面、快速分析鱼粉的新鲜度,将电子鼻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结合,以挥发性物质含量辅助评价鱼粉的新鲜度。首先,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18种储藏时间鱼粉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得到不同储藏时间鱼粉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以及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最近邻回归方法对鱼粉各类挥发性物质和表征新鲜度的标记物与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建立了模型。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共鉴定出101种,主要包括醇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等11类挥发性物质,其中醛酮类化合物种类较多。随着鱼粉逐渐腐败,气味阈值较低的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逐渐降低、酮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逐渐升高,并出现了二甲基三硫、三甲胺等表征鱼粉新鲜度的标记物;在储藏过程中,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酸类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相对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相比,最近邻回归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测试集相关系数在0.763 3~0.999 9之间,均方根误差在0.086 7%~8.465 5%之间。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中部不同类型区沙棘果实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黄土高原中部(陕西省)沙棘分布较为集中,且具代表性的靖边县、黄龙县和陇县的沙棘果进行采样并分析了全果实粗蛋白、粗脂肪、鲜水分的含量及总酸度;果肉和果汁中维生素及糖类含量;沙棘果汁(原汁)中氨基酸含量;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鲜果肉油的脂肪酸组成等,为该区沙棘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水肥一体化对山地栽培菠萝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山地条件下,研究了水肥一体化栽培对‘神湾’菠萝植株生长,果实大小及理化品质、香气物质组成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栽培的‘神湾’菠萝自然抽蕾时的青叶数、叶长、叶宽以及株高明显高于对照。水肥一体化栽培后,‘神湾’菠萝果实的果长、果径、单果鲜质量、折算单产显著增加;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可滴定酸质量分数显著提高,全糖及VC质量分数变化不明显,还原糖质量分数降低;果实中酯类香气物质总质量分数略微提高,烯类香气物质组分数减少、总质量分数略微降低。  相似文献   

15.
采用脱脂乳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两种不同组成和结构的蛋白质构建冰淇淋乳液,通过分析蛋白质/蔗糖酯的红外光谱、脂肪球表面蛋白质吸附特性、zeta电位、粒径以及搅打凝冻后乳液的微观结构,研究蔗糖酯质量分数对两种蛋白乳液体系脂肪球低温失稳的影响;在最佳蔗糖酯质量分数条件下,采用大豆分离蛋白对乳蛋白进行不同比例的替代,探究不同蛋白...  相似文献   

16.
黄油乳清(BS)是生产无水黄油时产生的副产物。由于富含乳脂肪球膜等组分,黄油乳清被认为是富集球膜组分的良好原料。然而,目前的研究集中于黄油乳清的基础组分构成,对脂肪球膜源组分的构成及应用特性的研究尚未明确,限制了黄油乳清的应用。通过离心搅打等方式从牛乳黄油中分离出黄油乳清,以原料乳和酪乳为对照,分析了黄油乳清的基本组分和脂肪球膜源组分构成。结果表明,与原料乳、酪乳相比,黄油乳清的蛋白质、脂肪质量分数显著增加,总钙含量显著降低,乳糖质量分数、含水率、pH值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油乳清中含脂肪球膜磷脂56种,包括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 PC)20种、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PE) 10种、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 PS)7种、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PI)6种、鞘磷脂(Sphingomyelin, SM)13种,其中鞘磷脂含量约为酪乳的3倍,质量浓度达到0.352 mg/mL;黄油乳清含脂肪球膜蛋白4种,其中丰度最大的为高碘酸希夫糖蛋白6/7...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豆渣的可利用价值,本研究以米曲霉发酵豆渣与未发酵豆渣为试材,对豆渣中的总脂肪和可溶性总糖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豆渣的总脂肪含量由19.10%降低至18.77%(以干基计),其各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同;可溶性总糖由7.46%增至9.79%;氨基酸态氮由0.04%增至0.266%;小肽含量由1.615%增至5.741%,蛋白酶活力达345Ug/mL。米曲霉发酵豆渣可显著改变其营养和功能性成分,改善其加工特性。  相似文献   

18.
货架期是判断羊肉新鲜度的重要标准。为探讨生物阻抗技术在食品货架期检测方面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即配羊肉货架期无损检测方法。结合影响即配羊肉新鲜度变化的关键因素及生物阻抗的测量原理,针对电极数量、电极材料、电极排列方式等测试条件的不同,自主设计了电极作为生物阻抗测试前端。揭示了在0、4、8℃的3个贮藏温度下即配羊肉阻抗参数和TVB-N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即配羊肉阻抗与TVB-N含量、货架期的相关性;以TVB-N含量为关键参考指标,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即配羊肉货架期预测模型和评价方法,并将其与支持向量机模型、决策树模型进行对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F1分数可达95.9%。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设计即配羊肉货架期检测系统,可实现用户友好的数据可视化与即配羊肉货架期的即时检测。  相似文献   

19.
从生物油中分离出热解木质素,对其基本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与一种碱木素进行了对比.两种木质素的主要元素质量分数基本相同,但热解木质素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比碱木素稍高,氧元素质量分数稍低;红外光谱试验发现相对于碱木素,热解木质素中含有较少的醇羟基.热重试验结果表明,热解木质素在比较低的温度下表现出较大的质量损失速率,其热稳定性比碱木素差;热解气质联用试验显示出两种木质素的热解产物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在250、550℃两个热解温度条件下热解木质素的热解产物中芳香族化合物含量都明显高于碱木素,而碱木素250℃的热解产物中主要组分为醇类物质,芳香族化合物质量分数较低,550℃的热解产物中芳香族化合物质量分数上升,醇类物质质量分数下降,同时产生大量的丙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玉米产量高,高效、便携、低成本的玉米成分检测技术及其装置对于玉米品质的检测至关重要,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设计了一款玉米主要品质便携式检测装置。为探究所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自行搭建了可见/近红外光谱采集系统,对不同品种共72份玉米样本进行光谱采集,分别建立了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的偏最小二乘(PLS)预测模型以及结合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的CARS-PLS预测模型。结果表明,CARS方法可以有效筛选出各组分的相关变量,提升模型效果,各组分质量分数的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均有所下降, 蛋白质质量分数的RMSEP由0.4866%降至0.4068%;脂肪质量分数的RMSEP由0.1549%降至0.0989%;淀粉质量分数的RMSEP由0.4714%降至0.4675%。预测集相关系数Rp均有所提高,蛋白质质量分数的Rp由0.9309提升至0.9603;脂肪质量分数的Rp由0.9497提升至0.9770;淀粉质量分数的Rp由0.9520提升至0.9605。基于CARS方法所筛选的各组分特征变量,选择了合适的近红外光谱传感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检测装置的光谱采集单元、控制单元、显示单元、电源单元以及散热单元,并基于NodeMCU开发板和Arduino IDE开发工具,采用Arduino语言对装置控制程序进行开发,实现“一键式”快速检测。试验验证了该装置的检测精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预测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质量分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31、0.8243、0.8154,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576%、0.2318%、0.2333%,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1.8577、1.7761、1.5735。对同一样本多次重复预测,各组分预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35%、0.241%和0.0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