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肉桂醛体外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肉桂醛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生长曲线探究肉桂醛对沙门氏菌增殖的影响;通过SDS-PAGE观察肉桂醛对菌体蛋白质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肉桂醛对菌体形态的影响;测定电导率和DNA渗出量,观察肉桂醛对细菌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肉桂醛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MIC为128μg/mL,MBC为512μg/mL,MIC及以下浓度的药物对细菌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菌体蛋白质代谢,破坏菌体正常形态,增加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结论】肉桂醛对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可作用于菌体细胞膜和细胞壁,抑制菌体蛋白质代谢。  相似文献   

2.
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热解液的理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热解液理化特性,以稻壳、稻草、大豆秸秆、玉米芯儿、玉米秸秆为原料,分别制备了生物油,从中分离精制得到生物质热解液(简称热解液),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和化学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5种热解液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6.73%~11.97%;p H为2~3,且由高到低依次为稻草玉米芯儿大豆秸秆稻壳玉米秸秆;总酸含量为6.97%~18.38%;比重约为1.0 g/cm3;焦油含量稻草热解液最高,为17.00μg/L,大豆秸秆热解液最低,为2.60μg/L;挥发性酚类含量为0.157~0.903 mg/L,且5种热解液间差异显著(P0.05)。热解液共检测出64种有机化合物,且都含有有机酸类、酮类、酚类和醇类等组分,分别检测出14,29,14,7种,其中,有机酸类相对含量最高,其次是酮类、酚类和醇类(稻草热解液除外)。在热解液中共检测到16种矿物质元素,其中,玉米芯儿和稻壳热解液含Ca量高,大豆秸秆的最少;稻壳热解液Na和Zn含量最高,稻草和大豆秸秆的较少,此外,含有少量Mg、Fe等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因此,认为不同原料制备的生物质热解液理化特性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戊唑醇对2种辣椒炭疽菌的敏感性差异,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对2种辣椒炭疽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戊唑醇对5株不同地点平头炭疽菌的EC_(50)值分别为187.157 4、22.189 4、82.057 5、54.537 9和28.363 5μg/mL,对3株不同地点的斯高威尔炭疽菌的EC_(50)值分别为0.298 0、0.340 4和0.240 4μg/mL。戊唑醇对斯高威尔炭疽菌敏感而对平头炭疽菌表现为不敏感。准确鉴定出辣椒炭疽病病原种类,筛选出对病原菌敏感的化学药剂,为进一步科学防治辣椒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探究松萝酸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细胞膜、细胞壁、蛋白质、乳酸脱氢酶(LDH)和生物被膜的影响,探讨松萝酸对MRSA的抑菌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MRSA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琼脂平板菌落记数法和比浊法分别测定松萝酸对USA30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生长曲线;通过测定外渗DNA量确定松萝酸对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影响;通过SDS-PAGE和ELISA法分别检测松萝酸对可溶性蛋白代谢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经松萝酸处理后菌株的超微结构;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松萝酸对生物被膜的影响.【结果】松萝酸对USA300菌株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为128μg/mL,MBC为512μg/mL.与对照组相比,2MIC松萝酸作用菌体1 h后,DNA外渗量增加(46.73±3.32) ng/μL,作用6 h后,菌体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13.36±3.11)%.松萝酸能改变USA300菌体的固有形态.经64μg/mL松萝酸处理后,USA300生物被膜总量比对照组减少(85.85±2.19)%.【结论】松萝酸通过改变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干扰其蛋白质代谢来抑制细菌的生长,破坏其固有形态,在亚抑菌浓度能够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明确番木瓜炭疽病主要病原菌种类及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从海南采集番木瓜炭疽病病果,采用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7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菌活性。【结果】从分离的炭疽菌中,得到2种强致病菌(代表菌株分别为C1和G1),其中C1菌株与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形态特征相似,G1菌株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形态特征相似。通过采用引物ITS1/ITS4对2个病原菌序列扩增并测序,将2个菌株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C1菌株与辣椒炭疽菌(C.capsici)同源性达到了99%,G1菌株与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的同源性同样达到99%。【结论】500 mg/mL咪鲜胺水分散粒剂对2菌株的抑菌效果最好,平均EC_(50)值仅为0.03μg/mL,其次为300 mg/mL咯菌腈悬浮剂和250 mg/mL丙环唑乳油,平均EC_(50)值分别为0.04和0.11μg/mL,确定番木瓜炭疽病主要由辣椒炭疽菌(C.capsici)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crides)引起,500 mg/mL咪鲜胺水分散粒剂、300 mg/mL咯菌腈悬浮剂和250 mg/mL丙环唑乳油对番木瓜炭疽菌抑菌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山苍子精油对沙门菌的抑菌机制。【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测定菌液电导率和细胞膜电位研究山苍子精油对细胞膜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山苍子精油对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通过SDS-PAGE研究山苍子精油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探究亚抑菌浓度的山苍子精油对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山苍子精油对鼠伤寒沙门菌的MIC和MBC均为256μg/mL。与对照组相比,2 MIC浓度的山苍子精油作用于菌体,1 h内菌悬液电导率和胞膜电位明显上升;12 h后,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41.69±0.97)%,菌体形态结构完整性被破坏。亚抑菌浓度下,经8μg/mL山苍子精油处理后,生物被膜总量减少(19.25±3.42)%。【结论】山苍子精油可改变沙门菌的细胞通透性、形态结构,减少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从而起到良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机制。通过测定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呼吸代谢途径和蛋白质合成能力的影响,探讨冬凌草甲素的抑菌机制。试验结果显示,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μg/mL和50μg/mL;冬凌草甲素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培养液的电导率升高,β-D-半乳糖苷酶活性增大,核酸外泄量也增加,2 MIC药物组处理6 h后的电导率比空白组升高了18%(P0.01),处理12 h后的β-D-半乳糖苷酶活性比空白组增大了124%(P0.01),胞外核酸大分子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冬凌草甲素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9h,菌体可溶性蛋白质总量比对照组减少了约50%(P0.01);冬凌草甲素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酶活性,其中对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抑制率为53.22%(P0.01),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抑制率为33.96%(P0.01)。试验结果表明,冬凌草甲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抑制菌体内的蛋白质合成、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发挥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火龙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安全有效的杀菌剂及用药技术,采用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不同杀菌剂(多菌灵、戊唑·福美双、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及氟菌·肟菌酯等10种)对火龙果炭疽病菌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不同杀菌剂对火龙果胶孢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大,且药剂间抑制率存在明显差异;对胶孢炭疽菌的药效以戊唑·福美双最好,EC_(50)为22.387 6μg/mL,其次是多菌灵、咪鲜胺和氟菌·肟菌酯,EC_(50)分别为33.183 6μg/mL、36.112 7μg/mL和37.870 9μg/mL;对辣椒炭疽菌的药效以甲基硫菌灵最好,EC_(50)为0.465 5μg/mL,其次是戊唑·福美双,EC_(50)为15.396 5μg/mL。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提取物对蔬菜两种采后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灰葡萄孢菌和链格孢菌为供试病菌,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培养板连续稀释法在离体条件下研究了木香、决明子等16种中草药提取物抑菌活性,对其效果较好的中草药提取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进行了初步确定。试验结果显示,北豆根与黄柏在质量浓度为10.0mg/mL时,对两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高于60%。它们对灰葡萄孢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依次是12.5,25mg/mL,最小杀菌浓度浓度MFC分别为:25,50mg/mL;对链格孢菌的MIC分别是6.25,12.5mg/mL,MFC都高于MIC两倍,分别是12.5,25mg/mL。  相似文献   

10.
以新冠龙辣椒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种类对拱棚辣椒生长发育、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4辣椒植株的株高、开展度最大,分别为104.3、90.6 cm,T1辣椒单果重、果长、果粗均最大,分别为101.6 g、25.49、4.86 cm。T1辣椒叶片总叶绿素含量最高为66.7 mg/g,根系活力最强为100.6μg/(g·FW·h)。 T5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最高为6.6μmol/(m2·s),T1、T2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最低,波动于1.3~2.5μmol/(m2·s)。 T3辣椒叶片气孔导度下降幅度最高为2658.1 mol/(m2·s), T2、T5辣椒叶片气孔导度下降幅度最低,波动于386.7~428.7 mol/(m2·s)。 T1辣椒叶片蒸腾速率下降幅度最高为4.7 mmol/(m2·s),T5辣椒叶片蒸腾速率下降幅度最低为1.1 mmol/(m2·s),辣椒叶片胞间 CO2浓度下降幅度最高为436.8μmol/mol。 T1辣椒的小区产量、产量、效益均最高,分别为340.1 kg、96448.5 kg/hm2、162865.6 Yuan/hm2,T3辣椒的小区产量、产量、效益最低,分别在260.8 kg、74338.5 kg/hm2、124888.5 Yuan/hm2。  相似文献   

11.
常用杀菌剂及其组合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了常用的杀菌剂及其组合对湖南省辣椒炭疽病菌--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lum)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咪鲜胺、好力克和苯醚甲环唑对2种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最高,其对尖孢炭疽菌的EC50分别为0.044 0,0.203 4和0.623 6μg/mL,对胶孢炭疽病菌的EC50分别为0.020 9、0.062 9和0.363 8μg/mL.联合毒力测定表明,咪鲜胺与多菌灵、灭菌丹、甲霜·恶霉灵配比混合,均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芥菜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为开发芥菜作为杀菌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奠定基础,为芥菜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芥菜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葡萄座腔菌和烟草黑胫菌等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有机溶剂获得的芥菜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以95%乙醇提取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提取物的抑菌率可达90%以上。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分别为0.5 g/mL和1.0 g/mL,通过毒力方程的测定,它的半抑菌浓度(EC50)为0.2212 g/mL。通过试验对其他10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表明:芥菜乙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菌、葡萄座腔菌、烟草黑胫菌、辣椒菌核病菌等4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强,其EC50分别为0.0898 g/mL、0.1265 g/mL、0.1679 g/mL、0.1685 g/mL,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弱,EC50为0.5833 g/mL。[结论]芥菜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并且具有较广的杀菌谱,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新冠龙辣椒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种类对拱棚辣椒生长发育、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_4辣椒植株的株高、开展度最大,分别为104.3、90.6 cm,T_1辣椒单果重、果长、果粗均最大,分别为101.6 g、25.49、4.86 cm。T_1辣椒叶片总叶绿素含量最高为66.7mg/g,根系活力最强为100.6μg/(g·FW·h)。T_5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最高为6.6μmol/(m~2·s),T_1、T_2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最低,波动于1.3~2.5μmol/(m~2·s)。T_3辣椒叶片气孔导度下降幅度最高为2 658.1 mol/(m~2·s),T_2、T_5辣椒叶片气孔导度下降幅度最低,波动于386.7~428.7 mol/(m~2·s)。T1辣椒叶片蒸腾速率下降幅度最高为4.7 mmol/(m~2·s),T_5辣椒叶片蒸腾速率下降幅度最低为1.1 mmol/(m~2·s),辣椒叶片胞间CO_2浓度下降幅度最高为436.8μmol/mol。T_1辣椒的小区产量、产量、效益均最高,分别为340.1 kg、96 448.5 kg/hm~2、162 865.6Yuan/hm~2,T_3辣椒的小区产量、产量、效益最低,分别在260.8 kg、74 338.5 kg/hm~2、124 888.5Yuan/hm~2。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红掌细菌性叶疫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25万U医用土霉素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最低有效浓度为6.91μg/mL;其次是80%乙蒜素和25万U医用四环素,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10.72μg/mL和13.39μg/mL;再次是90%绿爽、72%农用硫酸链霉素和88%水合霉素,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27.5、40.5、66μg/mL;90%新植霉素、20%叶枯唑和5%丙稀酸·恶霉灵·甲霜灵的效果相对较差,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101.25、366.67、435.61μg/mL。  相似文献   

15.
周浓林  于泉林  武宝悦  张敏  赵永强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30-2232,2273
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扁柏醇和托酚酮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扁柏醇和托酚酮均对供试菌种有抑制作用,扁柏醇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300和100 μg/mL,MBC均为300μg/mL;托酚酮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100和50 μg/mL,MBC分别为300和100μg/mL.通过不同浓度的扁柏醇和托酚酮对供试菌的抑制作用比较,推测其活性基团为羟基和酮基.  相似文献   

16.
明确麸皮阿魏酸体外抑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通过滤纸片扩散法测定麸皮阿魏酸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最显著菌株最小抑菌浓度,并分析在0MIC、MIC、3MIC下对该显著指示菌株生长曲线、胞外蛋白和碱性磷酸酶的变化以探讨抑菌机理。结果表明,麸皮阿魏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显著,抑菌圈直径为12mm,MIC为25μg/mL。经MIC、3MIC阿魏酸处理后,菌株生长潜伏期明显增长,胞外蛋白含量降低、AKP含量升高,且MIC条件下效果最显著。由此推测其抑菌机理与干扰蛋白质合成,破坏其细胞壁、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关。该研究可为新型抗菌制剂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常用杀菌剂及其组合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了常用的杀菌剂及其组合对湖南省辣椒炭疽病菌——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咪鲜胺、好力克和苯醚甲环唑对2种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最高,其对尖孢炭疽菌的EC50分别为0.0440、0.2034和0.6236μg/mL,对胶孢炭疽病菌的EC50分别为0.0209、0.0629和0.3638μg/mL。联合毒力测定表明,咪鲜胺与多菌灵、灭菌丹、甲霜·恶霉灵配比混合,均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菌MYB3和YB1菌株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的存活性、酶活性及对秸秆分解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MYB3菌株存活的最适条件为35℃,pH值8时;YB1菌株为30℃,pH值9。2种菌在发酵中生成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分别达到19.28U/mL(MYB3-玉米秸秆-3d)和19.5U/mL(YB1-稻草-3d);半纤维素酶最高分别达到6.66 U/mL(MYB3-玉米秸秆-2d)和17.17 U/mL(YB1-稻草-4d);淀粉酶活性最高分别达到9.84U/mL(MYB3-玉米秸秆-3d)和10.65U/mL(YB1-稻草-5d)。MYB3菌株适合玉米秸秆发酵,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率(5d)分别为39.03%和14.67%;YB1菌株适合稻草发酵,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率(5d)分别为31.53%和37.44%。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有效控制草莓炭疽病和灰霉病的新型杀菌剂,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新型杀菌剂对2种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四霉素、氟啶胺、吡唑醚菌酯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四霉素的EC_(50)最小,为0.130 6μg/mL,毒力最强;氟啶胺的毒力次之,EC_(50)为0.145 8μg/mL;多抗霉素B最弱,EC_(50)为44.845 5μg/mL。氟啶胺、腈苯唑、四霉素均对草莓灰霉病菌抑制作用较强,其中氟啶胺抑制活性最高,EC_(50)为0.039 6μg/mL;腈苯唑、四霉素抑菌活性相对较高,EC_(50)分别为0.077 3μg/mL、0.221 9μg/mL;多抗霉素B抑菌效果最弱,EC_(50)为3.691 0μg/mL。因此,供试药剂中四霉素对胶孢炭疽菌病病菌最敏感,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病菌最敏感。说明生物药剂四霉素和化学药剂氟啶胺可同时防治炭疽病和灰霉病,腈苯唑更适用于控制灰霉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香芹酚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USA300)的抑菌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测定香芹酚对MRSA标准菌株USA300的抑菌活性,并通过考察其对电导率、DNA外渗量、SDS-PAGE蛋白谱带、乳酸脱氢酶的含量、细菌形态结构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探究香芹酚的抑菌机制。【结果】香芹酚的MIC为128~256μg/m L,MBC为512μg/mL;与对照组相比,2 MIC香芹酚作用于USA300 1 h后,菌悬液电导率上升5.57%±0.40%、DNA外渗量增加16.27±1.86μg/mL以及乳酸脱氢酶含量增长40.49%±2.77%;作用10 h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多61.13%±7.63%;512μg/mL的香芹酚可以损伤USA300的细胞壁;亚抑菌浓度下,64μg/mL香芹酚作用于USA300后,形成的生物被膜减少68.86%±0.53%。【结论】香芹酚主要通过损伤USA300的细胞壁、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来抑制USA300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