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6月,对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中苍鹭(Ardea cinerea)、大白鹭(Egretta alba)及其所食鱼类进行了调查与取样,并对鱼、鹭对汞的暴露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鹭类食性的差异对其汞暴露程度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苍鹭雏鸟胸羽的总Hg平均含量(47.14±26.43)μg/kg(18.28~89.65)μg/kg;大白鹭雏鸟胸羽的总Hg平均含量(35.19±14.23)μg/kg(10.38~67.28)μg/kg。(2)苍鹭的食物既包括鱼类也有昆虫,其中包括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3只,25%)、鲫(Carassius auratus)(2只,16.67%)、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3只,25%)、洛氏(鱼岁)(Phoxinus lagowskii)(2只,16.67%)以及龙虱(2只,16.67%);大白鹭的食物则主要以鱼类为主,其中包括葛氏鲈塘鳢(2只,18.18%)、鲫(6只,54.55%)、泥鳅(1只,9.09%)和洛氏(鱼岁)(2只,18.18%);两鹭食性相似率为61%。(3)对2种鹭类所食4种鱼类的总Hg含量进行了测量,其中葛氏鲈塘鳢的总Hg含量最高平均Hg含量为(118.86±64.11)μg/kg,其次为洛氏(鱼岁)和鲫(101.73±29.67)μg/kg,(36.56±36.53)μg/kg,泥鳅的总Hg含量最低(14.65±5.34)μg/kg;而2种鹭类所食4种鱼类的体长大小顺序为:鲫(15.26±5.22)cm泥鳅(11.83±3.66)cm葛氏鲈塘鳢(11.12±3.02)cm洛氏(鱼岁)(8.30±2.04)cm。  相似文献   

2.
2018年4~6月,在武汉市黄陂区境内对青头潜鸭的繁殖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以了解青头潜鸭在该区域的繁殖生境、繁殖行为及繁殖受胁情况等。采用定点观察法观察繁殖前期行为,对2巢青头潜鸭采用录像监控法记录孵化行为及出雏情况。测量了2巢及卵特征参数。发现青头潜鸭4月中旬开始分群,求偶交配,5月初基本完成配对,6月下旬出雏。巢为圆形碗状水面浮巢,巢材主要为草叶及草茎,巢内径(13. 5±7. 78) cm,巢外径(35. 5±6. 36) cm,巢高(21. 5±4. 95) cm,巢深(9. 5±0. 71) cm,窝卵数8~9枚,平均(8. 5±0. 71)枚(n=2);平均卵重(37. 32±4. 82) g,卵长径(50. 94±1. 75) mm,卵短径(37. 32±1. 41) mm(n=17)。孵卵期23~27 d,孵化率为17. 6%。青头潜鸭繁殖受人类活动干扰威胁较为严重,应当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3.
2014年6月19日,我们在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1只大白鹭幼鸟佩戴了卫星跟踪器。结果表明:从大白鹭幼鸟7月12日离巢,至10月10日跟踪器信号消失,期间的活动范围从七星河保护区扩散到三江平原的饶力河保护区、三环泡保护区、三江保护区、别拉洪河下游等区域;MCP法和90%KDE法估算大白鹭幼鸟的活动区面积分别为760.15 km~2和260.90 km~2,50%KDE法估算出核心活动区面积为55.41 km~2。农田在大白鹭幼鸟活动区中占比达到79.7%,是大白鹭幼鸟离巢后的主要栖息地。  相似文献   

4.
姜娜  李晓民 《野生动物》2013,34(1):29-31
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是丹项鹤的重要繁殖地,2011年4~5月对保护区繁殖前期的丹顶鹤孵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丹顶鹤孵化期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各行为频率依次为:繁殖31.34%、觅食28.26%、警戒20.12%、静栖8.99%、游走4.51%、其他6.78%。在不同繁殖阶段,丹顶鹤各行为的生境分配存在一定差异。在产卵前期,繁殖行为主要发生在芦苇火烧地,觅食行为主要发生在农田;在孵化初期,繁殖行主要发生在苇丛里,觅食行为主要发生在芦苇火烧地。  相似文献   

5.
1985年6月~2004年6月在向海保护区对半蹼鹬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半蹼鹬每年迁至向海时间集中在5月中下旬,并主要分布在粮库泡、白山泡、付老文泡、大肚泡、小塔甸子、二百方等地.巢址包括密集的苇丛、稀疏芦苇中突出的泥沼和植物簇生的岛状沼泽地带3种类型.雌雄共同营巢,巢由陈旧苇茎、叶、根、三棱草、蒿、碱蓬杆等交织而成,筑巢过程需5~7 d.筑巢期间即开始交尾,每次约持续10~15 s;窝卵数为1.95(1~3)枚,日产1卵.孵化任务由雌雄共同承担,孵化期平均为23.8(20~25)d;雌雄参与孵化时间在不同阶段有所差异;孵化率100%,但离巢成活率仅38.46%.  相似文献   

6.
扎龙湿地苍鹭巢址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5月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用生境因子测定法对苍鹭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类型是影响苍鹭巢址选择的首要因子,所有的苍鹭均在芦苇沼泽中营巢;巢距人为活动不频繁地距离和植被高度(P<0.01)是影响苍鹭巢址选择的重要因子;植被密度、巢下水深(P<0.05)对苍鹭的巢址选择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贵州中部的鹭鸟群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5月,对贵州中部的鹭鸟群巢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11个繁殖群、1587巢,种类包括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牛背鹭(Bubulcus ibis)、池鹭(Ardeola bacchus)、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和苍鹭(Ardea cinema).最大的繁殖群在黄平风云崖和赤水宴府.种类以小白鹭为优势种,其巢数量占总巢数的49.7%;而苍鹭最少,仪占0.1%.所有鹭鸟巢均只发现于贵州中、北部,而南部的雷公山地区没有调查到.鹭鸟群巢在贵州中部的分布明显受到农田种植模式(冬天种植小麦和油菜,夏天种植水稻)的影响,繁殖巢主要分布于稻作区.但在贵州南部的主要稻作区却没有发现鹭鸟繁殖群巢,其原因尚待调查.对贵州黄平和赤水这两个较大鹭鸟群巢所在地需重点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孵化方式对泥鳅孵化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4mg DOM+3μg LHRH-A2对泥鳅进行催产,将所产卵子进行人工授精后,采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自制溢水式孵化桶与水泥池置入40目绢纱布网箱两种方法对泥鳅受精卵进行去巢流水式孵化和鱼巢附卵孵化。在pH7.0~7.5、水温24~26℃的条件下,以孵化时间和孵化率探讨两种孵化方式对泥鳅孵化的影响。结果去巢流水孵化的孵化时间和孵化率为(30.52±0.89)h、(92.25±0.84)%;鱼巢附卵孵化的孵化时间和孵化率为:(38.56±1.04)h(、88.97±0.78)%。表明去巢流水孵化显著优于鱼巢附卵孵化。  相似文献   

9.
扎龙保护区苍鹭营巢最适生境选择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建立了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苍鹭营巢的最适生境选择指数模型。通过对影响苍鹭营巢的主要生境因子水源、植被种类、植被密度和植被高度等进行调查分析,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选择指数,为苍鹭营巢的生境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建模思想。  相似文献   

10.
2002年始,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观测到东方白鹤.2006年一些东方白鹤个体开始在保护区内繁殖,但至今仅2010年繁殖成功.为了解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种群繁殖特征,2010年2~6月,对繁殖期东方白鹳亲鸟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并测量了巢和巢址参数,结果如下:东方白鹳的2个巢都筑在刺槐树上,巢材为附近植物的条枝,巢内有内垫物.巢周围生境为狼尾草,巢区面积7.2 hm2.繁殖不同时期,在巢、翻卵、育雏3种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飞翔、交配、取材、其他行为差异显著(0.01<P<0.05);而理羽、警戒、觅食、行走、击喙、整巢、视野外行为则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2009年在巴基斯坦波特瓦尔高原地区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灰鹧鸪(Francolinus pondicerianus)的种群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地区是灰鹧鸪在巴基斯坦的重要分布区之一。灰鹧鸪在作物区和灌丛林地的密度分别为每公顷1.59±0.39和0.87±0.14只,并且两种生境中的密度在季节间均稍有浮动。灰鹧鸪在由Desmostachia bipinnata、Acacia modesta、Imperata cylindrical、枣树(Zizipus jujuba)及大戟属(Euphorbia)等植物组成的植被地面营巢。产卵期为春夏两季,平均产卵期长约6±0.36天(5–7天),平均窝卵数为7±0.36枚(6–8枚)。平均孵卵期为20.6±0.50天(19–22天)。所记录的42枚卵中,32枚成功孵化(成功率76.19%),平均孵化率为每窝5.33±1.22枚。离巢雏鸟数约为每窝3.83±0.83只(离巢率63.08%)。该鸟种为杂食性,亦食天牛。从该鸟的食物中鉴别出10个种类,包括 7 种植物:珍珠粟(Pennisetum typhoideum)、高粱(Sorghum bicolor)、假高粱(S.halepense)、牧豆树(Prosopis juliflora)、绿豆(Phaseolus radiates)、尖刺红花(Carthemus axycantha)及金合欢属(Acacia)某种植物,2种昆虫: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及红褐林蚁(Formica rufa),以及砂砾。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对繁殖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和白枕鹤(G.vipio)的影响,2007和2008年夏季我们对该区域展开了全面地面调查;同时,通过解译1986、1995、2000和2005年4个不同年份的卫星影像,获取了沼泽湿地变化信息。对比1984和2008年两次全面调查结果,发现:1)丹顶鹤的数量基本稳定,维持在300只左右;而白枕鹤的数量呈现显著增加;2)两个年份中,丹顶鹤巢窝估计大抵相当,但两种鹤近90%的巢址均分布在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3)两种鹤类逐渐集中于3个分布区:抚远三角洲、挠力河和七星河中游,以及兴凯湖湿地;而不是以前的6个分布区。1986–2005年的20年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45%。在不同经济和政策的驱动下,湿地丧失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将湿地逐渐转变为水田和旱地。嘟噜河和阿布沁河的鹤类消失,主要原因就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沼泽湿地的破碎化和斑块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适宜鹤类繁殖的栖息地势必越来越少。1984–1995年间,丹顶鹤的数量呈现急剧下降;到2008年,数量基本得以恢复。这种变化主要归功于2000年以后,三江平原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完善。其次,保护区的土地权属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三江、洪河、挠力河和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拥有整个三江平原80%的鹤类种群。遗憾的是,在一些省级和市级保护区境内,本次调查期间,未发现有鹤类营巢繁殖。这可能与比较高的人为活动干扰有关。最后,就自然保护区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江西农业大学张薇薇等在2008年和2009年4~9月,对黑龙江省安邦河自然保护区以及龙凤湿地骨顶鸡繁殖种群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骨顶鸡繁殖季节会建造3种巢结构:炫耀台、产卵巢和育雏巢,雌雄共同参与筑巢及领域防卫活动;巢高和巢深随窝卵数增多而呈上升趋势;平均窝卵数为(8.77±0.24,n=75)个,窝卵数随繁殖时  相似文献   

14.
几种高大禾草热值和灰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3种C3类植物(芦竹、菅、芦苇)与5种C4类植物(五节芒、芒、岗柴、斑茅、南荻)不同器官热值和灰分含量的月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为禾草类能源植物筛选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8种高大禾草灰分含量存在差异,且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C3类植物平均灰分含量分别为:芦竹(7.17±1.09)%、菅(6.33±0.60)%、芦苇(7.89±1.09)%;C4类植物平均灰分含量分别为:五节芒(4.92±1.38)%、芒(6.27±0.94)%、岗柴(6.99±1.13)%、斑茅(5.13±0.88)%、南荻(5.10±0.82)%。2)C3类植物中芦竹干重热值较高,C4类植物中五节芒、芒、斑茅、南荻的干重热值比较接近,无显著差异,岗柴干重热值最低。3)芦竹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有显著线性相关(P<0.05),五节芒、芦苇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有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而菅、芒、岗柴、斑茅、南荻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无相关性(P>0.05)。4)C3类植物平均去灰分热值分别为:芦竹(19.01±0.27)kJ/g、菅(18.58±0.31)kJ/g、芦苇(18.72±0.23)kJ/g;C4类植物平均去灰分热值分别为:五节芒(18.52±0.32)kJ/g、芒(18.69±0.47)kJ/g、岗柴(18.54±0.33)kJ/g、斑茅(18.48±0.41)kJ/g、南荻(18.49±0.37)kJ/g,灰分含量不同,导致去灰分热值与干重热值的月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5.
极端干旱区旱生芦苇叶水势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荒漠过渡带干旱环境下的旱生芦苇为研究对象,结合对气象因子、土壤水盐和芦苇叶水势的实地监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芦苇叶水势的日变化特征,研究了影响芦苇叶水势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揭示了反应芦苇叶水势变化的环境因子的指示性和指示阈值。结果表明,1)地下水埋深越下降,芦苇叶水势的日变化单峰趋势越不明显,表现为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2)随着地下水埋深的下降,0~11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减小,芦苇水平根分布深度逐渐下移;3)在极端干旱区,芦苇的生存策略为“较高的土壤水分有利于芦苇群落的扩展,较低的土壤水分则促进单棵芦苇的生长”。4) 土壤含水率和气温是影响干旱区旱生芦苇叶水势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芦苇生长的适宜土壤水分范围为10%~20%,(18.07±5.28)%的土壤含水率和(33.48±1.44)℃的气温为影响芦苇叶水势发生变化的临界阈值,土壤含水率>(18.07±5.28)%和气温<(33.48±1.44)℃时,芦苇叶水势不发生显著变化。该研究可为减轻芦苇受旱程度、维持芦苇正常生长、及时补充水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白腹蓝姬鹟的繁殖行为特点,于2004—2012年5—6月份试验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观察法、全事件记录法,在黑龙江省海林市威虎山影视基地对白腹蓝姬鹟(Cyanoptila cyanomelana)的繁殖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白腹蓝姬鹟5月末6月初开始营巢,巢为开放式碗状,巢材主要为苔藓。窝卵数为5~6枚,与巢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8,P0.01)。孵卵任务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12~13 d,平均孵化率为(88.89±11.11)%,卵未孵化的主要原因是未受精。育雏前期,日坐巢时间累计达到256~305 min,平均巢内温度为(33.79±1.06)℃,双亲共同育雏,以雌性为主,喂食模式有三种,即雌鸟喂食、雄鸟喂食、雄鸟将食物交给雌鸟再由雌鸟喂食。食物大多为鳞翅目幼虫,雏鸟喂食次数与日龄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9,P0.01)。亲鸟每日喂食总次数为96.67±10.32,雌、雄亲鸟日喂食次数差异显著(t=3.245,P0.05)。喂食频次大多呈双峰型,喂食高峰主要在07:00—09:00、15:00—17:00,喂食次数受外界干扰影响。雏鸟为晚成鸟,平均成活率为(66.67±21.08)%,主要损失原因来自天敌(占71.43%)。警戒行为以雄性为主。  相似文献   

17.
Peter SAMA 《中国鸟类》2012,3(4):330-338
那些有着确切的引入历史记录的鸟类种群,为研究生态环境的快速变化对其行为(例如对巢寄生的反应)和生活史特征(例如窝卵数和卵参数)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比较了欧金翅雀(Carduelis chloris)在其原产地英国和引入新西兰的种群对外来卵的拒卵行为及其窝卵特征。尽管以往研究认为欧金翅雀不是大杜鹃的合适宿主,因而没有受到杜鹃寄生的选择压力,但我们却发现引入种群的欧金翅雀有拒卵行为(尽管拒卵比例较低)。欧金翅雀在原产地和引入地的弃巢比例没有差异,因此弃巢不是欧金翅雀应对巢寄生的策略。与以往研究不同,两地的窝卵数和卵大小没有显著差异。本文强调了在巢寄生实验中注意控制对照实验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境中繁殖鸟巢的被捕食情况及影响捕食的因素,2014年3~6月,在保护区第三核心区鸟类繁殖生境中,使用人工巢及真实鹌鹑蛋进行巢捕食实验的方法进行巢捕食实验,分析不同巢高度、覆盖度、边缘距离、植被密度等因素对鸟巢被捕食的影响。实验共放置520个人工巢,1 040枚卵,使用红外相机对部分人工巢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境内,人工巢存在较高的被捕食率,共有352巢被捕食,占67.7%,对11个变量进行逻辑斯蒂回归,巢高度、植被均高、主要植被密度、距边缘距离、水平覆盖度、上层垂直覆盖度等6个变量进人最终模型,巢高度、距边缘距离与巢被捕食显著相关。通过红外相机拍摄从102个监测巢中记录到69个捕食事件,68巢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1巢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捕食。我们认为互花米草生境中缺乏啮齿类动物的天敌是当地人工巢被捕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野生虎斑乌贼不同组织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对野生虎斑乌贼5种组织(肌肉、肝脏、卵巢、缠卵腺、副缠卵腺)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旨在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估。随机选取雌、雄野生虎斑乌贼[雌性个体平均体长(31.37±0.32)cm,平均体重(2 173.33±141.10)g;雄性个体平均体长(30.97±0.74)cm,平均体重(2 476.33±117.54)g]各10尾,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其肌肉、肝脏、卵巢、缠卵腺、副缠卵腺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每个组织测定3个平行。结果表明:野生虎斑乌贼5种组织中,水分含量为60.12%~78.33%,各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质含量为31.47%~77.93%,表现为肌肉(77.93%)>卵巢(62.39%)>副缠卵腺(58.62%)>缠卵腺(57.64%)>肝脏(31.47%),各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粗灰分含量为1.26%~3.18%,除肌肉与缠卵腺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以副缠卵腺最高,肝脏最低;粗脂肪含量为2.46%~12.82%,表现为肝脏(12.82%)>缠卵腺(4.80%)>副缠卵腺(3.42%)>肌肉(3.14%)>卵巢(2.46%),除肌肉与副缠卵腺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野生虎斑乌贼5种组织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总氨基酸(TAA)含量为27.68%~77.87%,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为13.60%~31.80%;共检出26种脂肪酸,包括12种饱和脂肪酸(SFA),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中PUFA含量为27.48%~54.15%,以肝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织(P<0.05),具体为缠卵腺(54.15%)>肌肉(47.74%)>卵巢(45.50%)>副缠卵腺(41.49%)>肝脏(27.48%);C20∶5n-3(EPA)含量为6.72%~16.03%,C22∶6n-3(DHA)含量为12.79%~32.20%。由此得出,野生虎斑乌贼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氨基酸含量高且种类齐全、PUFA含量丰富(尤其是富含EPA和DHA)、营养价值较高的头足类。  相似文献   

20.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较好的造纸材料,其纤维素含量高低直接影响造纸的价值,纤维素越高,制浆、漂白工艺越简单,成纸紧度、透明度越高。为研究造纸废水灌溉对芦苇纤维素含量的作用效果,以灌溉造纸废水的芦苇茎和叶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灌溉期和不同浓度废水下芦苇茎和叶的纤维素含量。结果表明,1)灌溉300mg·L-1浓度废水对芦苇纤维素含量影响最大,出苗期芦苇茎纤维素含量表现为:300mg·L-1(36.39%)175mg·L-1(35.39%)50mg·L-1(34.73%)0(33.45%);2)在快速生长期灌溉废水最利于芦苇纤维素的积累,如浓度为300mg·L-1时芦苇茎纤维素含量变化量表现为快速生长期(11.75%)抽穗期(9.64%)成熟期(9.6%)展叶期(7.68%)出苗期(3.64%);3)芦苇纤维素含量总体表现为茎叶,如在出苗期灌溉浓度为300mg·L-1的废水,芦苇纤维素含量表现为茎(33.45%)叶(22.11%);4)废水浓度(X)对芦苇纤维素含量(Y)有显著影响(P0.05),二者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茎=0.012 X+0.379 8,Y叶=0.008 X+0.249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