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动物园冠鹤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英 《野生动物》2013,34(2):115-119
中国动物园灰冠鹤与黑冠鹤圈养种群分别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杂交冠鹤出现于1991年。根据2012年冠鹤谱系记录,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灰冠鹤圈养种群共有158只存活个体;黑冠鹤圈养种群共有25只存活个体;杂交冠鹤圈养种群共有34只存活个体。灰冠鹤是中国动物园圈养冠鹤种群中的优势物种,2005~2012年该种群的平均增长率λ=0.941,呈下降趋势。灰冠鹤圈养种群中育龄个体充足,但幼龄个体数量不足。灰冠鹤与黑冠鹤种群都是以圈养出生个体为主。灰冠鹤种群有6只建立者,5只潜在建立者。黑冠鹤种群有1只建立者,9只潜在建立者。灰冠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75.13%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是0.150 6。黑冠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47.5%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为0.5,是个高度近交的种群。目前2种冠鹤的圈养种群都存在着未知性别个体过多、近亲繁殖、建立者贡献值不均衡的问题。根据种群现状分析结果,建议尽快对未知性别个体开展性别鉴定工作;为灰冠鹤种群引进新的建立者;为黑冠鹤种群中的潜在建立者提供繁殖条件,从而有效改善这2种冠鹤圈养种群的遗传现状。今后应该加强冠鹤种群的管理,避免再次出现冠鹤杂交现象,禁止杂交冠鹤参与繁殖。  相似文献   

2.
丹顶鹤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物种,分布在中国、俄罗斯、日本、朝鲜,目前世界上野生数量不足200U只。为了扩大种群,20年来国内外保护区、动物园等科研单位开展了人工驯养、繁殖丹顶鹤的工作。盐城自然保护区从1985年开始人工饲养繁殖幼鹤,至今饲养幼鹤已有SO余只。由于饲料单一,人工饲养的幼鹤常发生趾向内弯曲以及以胜路关节着地为主要特征的腿病。经临诊观察及药物治疗确诊为维生素B。缺乏症。1饲养管理幼鹤出壳门h后,移到保温箱,箱内温度开始为36.ST,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日降温0.5-08T;育雏室内有一运动场,大/b3x…  相似文献   

3.
小熊猫在中国的饲养历史及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36年英国人史密斯在上海兆丰公园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小熊猫.1953年2月成都动物园首次饲养了水熊猫.1954年6月29日,北京动物园的小熊猫首先创下圈养繁殖记录,一胎产下2仔,但未能成活.1961年,上海动物园创下成功繁殖小熊猫并成活的先例.1977年6月1日,重庆动物园小熊猫成功繁殖出子二代.目前,小熊猫在中国的圈养种群为256只左右,分散在30家饲养单位,圈养种群已初具规模,基本不需要野捕捉补充种源.  相似文献   

4.
于泽英 《野生动物》2011,32(2):69-72
川金丝猴圈养种群大多饲养在中国的动物园中。根据《川金丝猴国际谱系簿2009》记录,到2009年12月31日种群存活数量227只,包括野外出生个体、圈养出生个体。种群中圈养出生个体数量占主要部分,2009年占80.0%,种群的增加更多地依靠圈养出生个体数量的增加,近年种群发展出现停滞状态,种群的繁殖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主要是由于圈养出生个体的繁殖率低于野外捕获个体的繁殖率;育龄动物中圈养出生个体的死亡多发生在12 a以前,而野外捕获个体的死亡多发生在13 a以后。1 a以下幼仔的死亡原因与近亲繁殖、世代数、南北饲养地点无关。应该研究川金丝猴野外幼仔的出生、亚成体生长问题,为人工饲养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妊娠母兽的饲养管理,以解决圈养出生个体低繁殖率和高死亡率的问题,保证圈养种群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双垂鹤鸵(又名食火鸡)在圈养条件下自然繁殖十分困难,石家庄市动物园通过技术攻关已成功掌握双垂鹤鸵的人工孵化繁殖技术。2019—2020年石家庄市动物园澳洲食草区一对食火鸡成功合笼配对,2020年后开始产卵。2021年石家庄市动物园首次采用人工孵化方式孵化出食火鸡幼雏,并且成功人工育雏。文中主要总结了2021和2022年成功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的3只食火鸡的一些经验,通过控制体重监测调整饲料喂量,引导幼雏学习采食以及做好动物观察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双垂鹤鸵的孵化率和成活率,丰富动物种群,并加强对雏鸟常见疾病预防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蓑羽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分别列入附录一和附录二。周军英[1]等调查分析了中国动物园圈养鹤类现状,证实我国东北区饲养鹤类的数量最多,死亡原因主要是传染病,其中以大肠杆菌感染最为严重,并有加剧的趋势[2]。大肠杆菌属于肠杆菌科的埃希菌属,可引起多种动物发病。近年来,在许多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中,均有因大肠杆菌导致珍稀鹤类  相似文献   

7.
广州动物园于2000年首次引进鹤鸵雏鸟饲养,2018年正式开始对鹤鸵繁殖初步探索,共产蛋13枚,成功孵化雏鸟2只。广州动物园通过对圈养鹤鸵的饲养、繁殖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究,已经初步掌握了鹤鸵在华南地区圈养的技术要点,为该物种的异地保护和繁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丹顶鹤棘口吸虫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顶鹤(Red crowned crane)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著名的濒危珍禽。世界上现存丹顶鹤野生种群数及笼养种群数分别为2000只和600只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目前,我国已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动物园(公园)开展了丹顶鹤人工饲养、驯化和繁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育雏期是丹顶鹤人工饲养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而该时期的疾病防治工作,则是提高育雏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中国鹤类迁地保护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记述了从50年代以来中国鹤类迁地保护的进展和现状。据统计,中国从1952年开始饲养第一只鹤,到2004年国内共饲养鹤类13种,近3000余只,饲养于近150家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等,其中11种鹤类在中国成功繁殖。同时,中国鹤类的重引入工作也在相继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最后,针对鹤类迁地保护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褐马鸡是我国的珍稀特禽,中国鸟类协会的会标、世界雉类协会会徽上的图案动物,山西省省鸟,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代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锐减,造成物种种质遗传多样性降低,威胁到褐马鸡这一珍稀物种的进化发展。人工饲养是褐马鸡物种保护、恢复物种种群数量的有效措施,也是褐马鸡自然栖息地再引入的基础。近年来,太原动物园做了很多关于褐马鸡饲养管理的研究工作,饲养数量已达68只,  相似文献   

11.
扎龙湿地丹顶鹤种群数量调查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以及人工驯养繁育丹顶鹤的数量统计,研究了近30 a(1981~2010年)扎龙湿地丹顶鹤种群的变动。结果表明,扎龙保护区野生丹顶鹤数量维持在300只左右,是我国最大的野生丹顶鹤繁殖种群,占世界迁徙野生丹顶鹤总数的25%,而这些主要得益于扎龙保护区再建区30 a来,通过严格管护、科学研究、社区共建、环境教育及实施有效补水等一系列举措,使保护区核心区生态完整性和原始性得以保持,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5.7%,为丹顶鹤等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同时保护区在人工饲养繁育丹顶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丹顶鹤人工驯养种群达到300多只,已成为中国丹顶鹤人工驯养繁育科学研究基地,保护区探索出的人工繁育丹顶鹤的野化途径和方法,对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的补充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喜凤 《野生动物》2014,(3):267-270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6及PMX对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截至2012年12月31日,黑叶猴谱系记录了574只个体,目前种群存活个体数量为318只,分布在34家动物园或机构中。圈养种群野外捕获个体主要来源于20世纪70-90年代,目前保持稳定状态。圈养出生个体数则一直保持上升状态,是维持黑叶猴圈养种群增长的主要来源,2012年圈养出生数量占种群总数的87.4%。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42,性比M:F=1:1.04,目前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1 10只(♂48只,♀62只),显示为一个增长的种群;黑叶猴国内圈养种群有58个建立者,基因多样性GD=96.67%,平均近亲系数F=0.0207。建议增加各机构之间的合作繁殖,避免小种群的近亲繁殖,保证黑叶猴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鹤类动物发生疾病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成林  刘燕  贾婷  郑常明  罗毅 《野生动物》2012,33(6):345-349
依据已有文献资料记载,分析了中国近25a来鹤类动物发生的疾病。丹项鹤、白鹤、黑颈鹤、白枕鹤、灰鹤、蓝鹤、蓑羽鹤、白头鹤,共8种鹤有发病资料,丹项鹤疾病占统计总数的64.12%。营养因素、寄生虫、细菌是引起鹤发病的主要原因,有机磷中毒是造成野生鹤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球虫病、血液原虫病是造成圈养鹤大批死亡的主要疾病。幼鹤腿部疾病和痛风是主要的营养性疾病,吸虫、球虫、住白细胞原虫是导致发病主要的寄生虫,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是引起发病的主要细菌,有机磷是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新城疫病毒、马立克病毒、疱疹病毒亦可引起鹤发病。加强饲养管理与合作,改善环境条件,提高饲养人员的业务素质,完善保护法律和落实措施,是减少疾病发生和死亡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7年3月~2008年2月,在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选2对健康的成年丹顶鹤,采用目标取样和扫描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行为观测,同时收取粪便提取激素,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笼养丹顶鹤粪样中睾酮、孕酮、雌二醇的浓度。试验结果表明:笼养丹顶鹤繁殖行为呈显著的季节变化,其对鸣、炫耀行为的高发期在3、4月(P〈0.05),营巢行为在3月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丹顶鹤的交尾行为集中出现在3、4月(P〈0.05);繁殖期雄性丹顶鹤粪便中睾酮平均水平为(259.59±149.70)ng/dl,非繁殖期为(84.81±27.35)ng/dl,二者差异显著,繁殖期雄鹤求偶炫耀、交尾、卧巢等的发生频次与粪便中睾酮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对鸣、警戒以及营巢都与睾酮变化水平呈显著相关(P〈0.05)。繁殖期雌性丹顶鹤粪便中的孕酮平均浓度为(9.65±7。15)rig/m1,非繁殖期为(2.76±0.97)ng/ml,差异显著,繁殖期雌鹤粪便中的孕酮激素水平与其卧巢行为呈显著性相关(R=0.8848,P〈0.05);繁殖期雌性丹顶鹤粪便中雌二醇平均浓度为(30.50±61.77)pg/ml,非繁殖期为(8.17±3.72)pg/ml,二者差异显著,繁殖期雌鸟雌二醇变化水平与其繁殖行为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雌性丹顶鹤粪样中雌二醇激素的变化水平与其产卵时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网络和发函调查的方法,对中国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1998-2012年间非正常来源的海南鳽的收容救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9个省份的21个市(县)在这期间共救护海南鳽36次42只,平均每年救护2.4次2.8只个体,年救护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海南鳽80%以上的救护数量集中在4-10月,以幼年和亚成体为主,约占71.4%(30/42)。经过救护之后,73.8%(31/42)的个体能恢复健康并被直接放归野外或用于科普和科研工作。非法捕猎、疾病和身体虚弱是导致海南鳽受困的主要原因。在救护过程中,严重外伤、营养衰竭和寄生虫病是导致海南鳽死亡的主要原因。食物短缺是引起其濒危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昆明地区圈养狮子感染狮弓蛔虫初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和沉淀法,对昆明圆通山动物园和云南野生动物园的狮子蛔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狮子在园养情况和在散养情况下一样,易感染狮弓蛔虫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蛔虫的幼虫.将两家动物园进行比较发现,狮子的饲养环境是蛔虫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A herpesvirus was isolated from captive cranes involved in a 1978 die-off. Neutralizing antibody to this virus was detected in this captive population as early as 1975 and consistently thereafter through 1979. Exposure to the virus evidently occurred at least 2 1/2 years before the die-off, without causing any mortality diagnosed as being caused by inclusion body disease of cranes (IBDC). Overcrowding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1978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aths of certain species of cranes in one area and not in another. Mortality ratios and serological data suggest that crane species vary in their response to IBDC virus.  相似文献   

18.
以江苏省淮安市樱花园(苏北野生动物园)内人工饲养的1对猞猁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日粮组成、饲养环境、日常管理、常见疫病防治及繁殖育幼情况的初步小结,以期为今后猞猁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饲养、繁殖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