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应用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对内蒙古阿尔山林区落叶松八齿小蠹的年扬飞规律、日扬飞规律、林缘外不同距离以及林内不同高度诱捕器诱集效果等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成虫发生期从5月中旬开始,到8月底结束,期间有两次明显的扬飞高峰期;成虫活动主要集中在12:00—16:00;聚集信息素对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有效引诱距离为200 m左右,在90 m以内引诱效果最佳;林内树干1.5 m处为最佳的诱捕器设置高度。  相似文献   

2.
对云杉八齿小蠹寄生为害期有效积温的研究结果表明:云杉八齿小蠹自成虫蛀入寄主树皮下时开始至下一代新羽化的第1头成虫羽化后扬飞时止,其有效积温为195.415日度±10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8.294℃±0.2℃,平均历时50.2 d。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寄主、非寄主及近缘种的异种化感物对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行为的影响,探讨不同信息素成分间的交互作用机制,为落叶松八齿小蠹大面积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落叶松八齿小蠹对聚集信息素异构体、寄主挥发物、非寄主挥发物和近缘种云杉八齿小蠹主要聚集信息素成分的行为响应差异。【结果】通过野外试验确认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成分是S-(-)-小蠹烯醇和S-(+)-小蠹二烯醇,这2种成分复合体在林间生物测试时表现出非常高的引诱活性;电生理测试确认落叶松八齿小蠹雌雄虫触角对这2种成分的检测阈值都是0.1μg,饱和水平是100μg。进一步对具有触角电位活性的寄主、非寄主及近缘种成分进行行为测试研究。寄主单萜烯成分S-β-蒎烯和3-蒈烯对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引诱能力增效达1.45~1.65倍,而S-α-蒎烯和萜品油烯没有显著的增效作用。非寄主成分顺-3-己烯-1-醇表现出显著的行为抑制活性,能降低聚集信息素引诱力71%,里哪醇具有与顺-3-己烯-1-醇相似的抑制效果。其他非寄主成分如桃金娘烯醇、反-3-己烯-1-醇、反-2-己烯-1-醇、正己醇、3-辛醇和1-辛烯-3-醇对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效果没有显著影响。近缘种云杉八齿小蠹主要聚集信息素成分顺式马鞭草烯醇能完全抑制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引诱活性,反式马鞭草烯醇也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而马鞭草烯酮成分对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活性没有抑制或增效作用。【结论】具有触角电位活性的寄主和非寄主成分对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行为活性表现出增效、抑制或无显著影响;对近缘种化学信号响应表现出强烈的行为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聚集信息素大量诱捕防治云杉八齿小蠹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3年在吉林省长白山林区利用人工合成的聚集信息素诱捕器,进行大量诱杀防治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的效果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过连续3 a防治,云杉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诱捕器的诱集量下降了86.42%,与对照区相比防治区枯死木和衰弱木增长率减缓了82.36%。进一步证明利用聚集信息素大量诱捕能减轻云杉八齿小蠹危害、减缓扩散速度,是有效的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5.
青海云杉(拟)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危害青海云杉的光臀八齿小蠹、香格里拉齿小蠹及东方拟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系统进行研究,并成功鉴定出3种(拟)齿小蠹的聚集信息素组分。光臀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由2-甲基-3-丁烯-2-醇,74%-(-)-小蠹二烯醇和(S)-顺式-马鞭草烯醇3种成分组成;香格里拉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有效组分为2-甲基-3-丁烯-2-醇,99%-(+)-小蠹二烯醇和(S)-顺式-马鞭草烯醇,东方拟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由95%-(-)-小蠹烯醇和(S)-顺式-马鞭草烯醇2种成分组成。3种人工合成的小蠹虫聚集信息素已在害虫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监测中进行野外试验,并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云杉八齿小蠹化学生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云杉八齿小蠹在中欧的大面积爆发激发了广大林业科学工作者对其化学生态学的广泛研究。在寻找寄主的过程中,雄性找到寄主后释放化学信息物质吸引雄性和雌性的聚集。开始发起进攻的小蠹在找寻寄主的过程中能利用寄主树脂作为利己素,并能够在体内解毒后合成可被利用的化学信息物质。在云杉八齿小蠹雄性的中肠中,我们发现9种单萜类化合物,主要是反式马鞭草烯醇和2-甲基3-己烯2-醇,这两种物质被认为是云杉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主要成分。小蠹二烯醇的含量虽然很低但是能显著提高马鞭草烯醇和2-甲基3-己烯2-醇的野外诱集作用。马鞭草烯酮和小蠹烯醇是反聚集信息素,在调节攻击密度和树皮下的种群密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寄主抗性、信息素成分和小蠹虫行为之间的关系。野外生测的结果证明利用信息素防治云杉八齿小蠹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引诱剂对牡丹江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种群动态的时空表达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牡丹江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有三个扬飞高峰期,即5月15~25日、6月24日~7月4日、8月3~13日;在扬飞期间内,诱集到的落叶松八齿小蠹雄虫的数量多于雌虫;在林缘附近诱集到的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数量多于林内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8.
云杉八齿小蠹可危害多种云杉。危害初期幼虫在寄主树干坑道内取食,树皮生长正常,针叶颜色正常;危害中期被害树干上可见小蠹羽化孔,树皮较易剥离,针叶开始变色;严重危害时被害树干树皮极易剥落,皮下可见小蠹和幼虫,或树木枯死,对云杉和木材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通过对云杉八齿小蠹的风险分析,其风险评估值R=1.85,在我国属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9.
为了防控纵坑切梢小蠹对红松的危害,在抚松县林业局红松母树林利用人工合成信息化学物质———聚集信息素对纵坑切梢小蠹进行监测与防治,结果表明: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器对纵坑切梢小蠹的诱捕数量比人工调查查获数量提高50倍以上,监测准确率可达到100%,持续防治4 a后的林间诱集量下降率为81.6%。纵坑切梢小蠹在抚松县的扬飞期从5月中旬开始,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扬飞量明显减少,至9月上旬扬飞期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0.
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分布范围广,可危害多种健康和衰弱的云杉(Picea asperata)和松属树种。幼虫危害初期在树干坑道内取食,植株生长正常;危害中期被害树干上可见小蠹羽化孔,树皮较易剥离,针叶变色;严重危害时树皮极易剥落。由于其适应性强,危害存在隐蔽性,该虫对我国北方针叶林造成重大经济危害。通过对云杉八齿小蠹的风险分析,其风险评估值R=1.85,在我国属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1.
对白丁香、红丁香、小叶丁香3种丁香属植物花开放进程中不同时期的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丁香属植物花朵的开放和衰老,花朵相对含水量、花青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从现蕾至盛开期上升,盛开期后一直到衰败期含量下降;相对电导率持续增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冬枣的初花期、盛花初期、中期和后期的环剥试验、表明环剥时期对冬枣的果实品质、坐果率和产量有明显的影响。环剥期越早,果实品质越好;盛花初期和中期环剥坐果率和产量接近,且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时期,初花期环剥坐果率和产量最低,盛花后期其次。综合比较以盛花初期环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察基质种类,根的带土坨状况及喷施赤霉素的浓度对盆栽桃开花性状的影响,安排了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基质种类对盆栽桃的开花物候期影响最大,根的带土坨状况对盆栽桃的花期和花径的影响最大。基质2、全带土坨及喷施100m g/L赤霉素为最优试验组合,能够提前开花,增长花期,增大花径。  相似文献   

14.
薄壳山核桃不同品系开花物候期特性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观测5个薄壳山核桃品系Mahan(‘马汉’)、Western(‘威斯登’)、Shoshoni(‘肖肖尼’)、Tejas(‘特贾斯’)、‘钟山25’的开花物候期,以确定各品系雌、雄花准确开放时间及可授期,为配置授粉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系之间以及同一品系内雌、雄花的花期不一致;5个品系的雄花大都在4月底进入初花期,5月初进入盛花期,5月6~13日是各品系雄花集中散粉期,其中Mahan最早进入盛花期,最晚进入散粉期;雌花最早进入可授期的为Mahan,最晚进入的为Tejas。由此得出适宜的授粉组合为Western×Tejas,Westerrnב钟山25’。  相似文献   

15.
16.
笔者在木犀科白蜡属与丁香属之间进行白蜡树与紫丁香的高杆劈接试验,平均嫁接成活率为88.8%,最高达96.4%,嫁接后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通过生长指标与接口径级的方差分析,表明这些指标是白蜡树高接紫丁香的关键因素;各生长指标的多重比较分析,表明苗高123.10 cm,地径3.75 cm,接口粗度2.43 cm以上的白蜡树是质量最佳的砧木,且当年紫丁香的分枝量可以增加到4.7条,达到市场对嫁接苗树形饱满度的要求;紫丁香的树冠分枝量与白蜡树的接口粗度和地径之间存在幂函数Yi=A+XBi的回归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11和0.925,相关性显著,可靠性高达0.999.旨在为白蜡和紫丁香的推广拓展了更大的分布空间。  相似文献   

17.
永顺落叶木莲开花与结实物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永顺落叶木莲开花与结实物候学特征。其花期在3月中旬至5月上旬,果期在4月中旬至10月上旬。其间有3次花周期和3次果实发育期,每次花周期和果实发育期天数不同。低海拔比高海拔开花早,落花期亦早,开花周期较短;低海拔较高海拔的果发育期长,种子散落期晚,果实最佳采集期在9月20日至9月30日。  相似文献   

18.
Syringa species not only have good ornamental properties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andscaping and environmental purification of cities.To investigate the chilling stress resistance of Syringa oblata Lindl.and Syringa reticulata var.mandshurica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grounds for the practical cultivation of Syringa species,in vitro leaves were used to study photosynthetic gas exchange parameters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After nine hours of chilling,decreasing rates of net photosynthesis,stomatal conductance,and transpiration in S.reticulata var.mandshurica leav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S.oblata,while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s in S.oblata leav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reticulata var.mandshurica.The quantum yield of PSII reaction center(APSII)declined in S.reticulata and light capture efficiency(Fv 0/Fm 0)was stable.However,reduction percentages of Fv 0/Fm 0,APSII,and Fv/Fm in S.oblata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of S.reticulata var.mandshurica.After nine hours of chilling,the relative variable fluorescence of VJ and VI of S.oblata increased and the increasing rate of VJ was greater than VI.In contrast,the change of VJ and VI in S.reticulata var.mandshurica leaves was relatively small.This suggests that chilling primarily damaged the electron transport process of QA to QB at the receptor site of the PSII reaction center.Photosynthetic capacity of S.oblata was more sensitive to chilling stress compared to S.reticulate var.mandshurica,which the limitations were mainly due to non-stomatal factors such as the decrease in electron transport efficiency,activity in the PSII reaction center,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photodamage defense system.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紫丁香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估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明  邢艳秋 《森林工程》2013,(3):39-41,44
近红外具有快速无损检测特点,利用该特点能够对紫丁香叶片叶绿素的含量进行估测。采用的试验方法是采取东北林业大学城市示范实验林场中的紫丁香叶片60片,从中随机抽取40片作为建模集,其余20片为验证集,并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建模集的叶片的近红外光谱和叶绿素含量的关系模型。再利用该模型来估测验证集紫丁香的叶绿素含量。本次试验,建模集的预测集和校验集的R2分别达到0.86和0.73,相关系数均达到85%以上,并且验证集的R2值达到0.82,相关系数为90.85%,说明近红外技术具有应用于叶片叶绿素含量估测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紫丁香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年来紫丁香在物候、繁殖、栽培、生理、化学成分和药理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我国紫丁香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