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楚雄腮扁叶蜂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省寻甸县采集到自然罹病死亡的楚雄腮扁叶蜂Cephalcia chuxiongica幼虫虫尸上分离到致病性虫生真菌5株:SWYH01,SWYH02,SWYH06,SWYH07和SWYH09,经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淡色丛赤壳Bionectria ochroleuca、粉质棒束孢Isaria farinose、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用各菌株的孢子悬浮液接种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研究其致病性,结果表明,1.5×108个/m 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16 d后,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校正死亡率43.64%~100%,说明这5株菌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均有一定的致病性,其中淡色丛赤壳致病性最强。  相似文献   

2.
楚雄腮扁叶蜂Cephalica chuxiongnica是云南省危害松树较严重的食叶害虫之一。为探明该虫羽化及生殖行为的发生规律,进行室内饲养观察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楚雄腮扁叶蜂集中在化蛹后6、7 d羽化,主要发生于11:00—17:00,雄蜂羽化高峰较雌蜂早1 h;当日羽化雌蜂即可求偶,主要发生于11:00—16:00,在13:00达到高峰;1、2日龄雌蜂求偶活性强,求偶率分别为56.1%和65.9%;11:00—17:00为楚雄腮扁叶蜂交配活跃期,1~4日龄雌蜂交配率分别为48.9%,55.6%,42.2%和28.9%,5日龄则很少交配;雌蜂林间产卵量41~68粒,平均(54.93±7.34)粒。  相似文献   

3.
基于Maxent模型的楚雄腮扁叶蜂潜在分布区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1 ~2012年随机调查和收集楚雄腮扁叶蜂在中国西南地区的22个自然分布点数据,并结合分布点的环境变量,采用Maxent最大熵值模型,对楚雄腮扁叶蜂在中国的适生范围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楚雄腮扁叶蜂主要分布于云南大部分地区和四川、贵州、广西的部分地区,潜在分布于广东雷州半岛及海南的西部、南部沿海地区.用Maxent模型预测楚雄腮扁叶蜂潜在分布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AUC值均为0.997,精度极高.用刀切法对各环境变量重要性的检测表明,温度因素对楚雄腮扁叶蜂的潜在分布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3%。渝林保粉剂适用于树木较高、水源缺乏、地形条件较差的林分,防治马尾松腮扁叶蜂等森林害虫。试验结果表明,3%。渝林保粉剂防治马尾松腮扁叶蜂成虫效果可达88.3%,防治幼虫效果可达78.8%,防治后虫口基数下降30%,林分松树针叶保存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腮扁叶蜂综合防治*⒇杨春(河北围场阴河林场068456)关键词落叶松腮扁叶蜂综合防治虫口减退率平均虫口密度落叶松腮扁叶蜂属膜翅目扁叶蜂科,腮扁叶蜂亚科。其幼虫暴食落叶松针叶,连续为害3年可使树木停止生长或死亡。该虫种适应海拔高度为1700~18...  相似文献   

6.
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特点及其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昆嵛山重要旅游景区赤松、红松的正常生长,维护景区沿线景观,于2009年开展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特点的调查,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利用无公害植物源杀虫剂1.2%烟碱.苦参碱乳油开展了昆嵛山腮扁叶蜂防治试验并确立了可靠的操作技术。结果表明:昆嵛山腮扁叶蜂在不同林分类型中的有虫株率差异极显著(F2,6=12.570,P=0.007),虫口密度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F2,6=12.807,P=0.007);其中赤松纯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均最高。1.2%烟碱.苦参碱乳油(750~1 500)g/hm2,按照原药与柴油容量比1∶9,1∶12和1∶5 3个浓度实施喷烟,15 d后各林分内的腮扁叶蜂校正死亡率均达80%以上,浓度1∶9处理后昆嵛山腮扁叶蜂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其它2个浓度处理,因此,该浓度配比可以作为今后大面积防治腮扁叶蜂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根据云杉丹巴腮扁叶蜂病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应用3.6%盐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和其他某氯氰菊酯农药对祁连山东段乌鞘岭保护站天然林区丹巴腮扁叶蜂幼虫进行了防治对照试验,对不同药剂防治效果和药物持效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应用3.6%盐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对防治云杉丹巴腮扁叶蜂幼虫具有防治率高、持效性长的特征,防治后的2d、8d、15d新老幼虫死亡率分别达到96.15%、96.97%、86.05%。  相似文献   

8.
依托昆嵛山森林生态定位观察站所设市的40块永久性样地,比较了群落自然演替13 a的林内灌草多样性指数、物种周转率以及食叶害虫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危害程度,评判食叶害虫对林分结构变化的短期潜在功能作用.结果表明:赤松纯林内灌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50和0.79,分别低于1996年的2.69和0.85;黑松混交林内灌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27和0.79,分别高于1996年的1.85和0.77.赤松和黑松混交林下的灌草种类13 a的整体物种周转率达到125.9%;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严重林分(虫口密度>25头·株-1)的树木死亡率(平均13.35%)极显著高于腮扁叶蜂发生较轻的林分(P=0.003 8),树木死亡率与腮扁叶蜂虫口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并与林分郁闭度显著相关,但与林分密度不相关;腮扁叶蜂发牛严重林分的树木胸径平均增长量略高于发生较轻的林分,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从本研究结果看,在昆嵛山,与未发牛腮扁叶蜂的林分相比,腮扁叶蜂危害导致树木死亡率升高有可能加速林分密度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应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楚雄腮扁叶蜂Cephalcia chuxiongica Xiao幼虫取食后寄主植物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松针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取食后,华山松和云南松松针的水分、灰分、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还原糖、总糖和磷(P)含量下降,而钙(Ca)含量上升,营养物质含量与健康松针比多存在显著差异。云南松在灰分、粗脂肪、粗蛋白和总糖含量的减少量大于华山松;而华山松在水分、粗纤维、还原糖和磷含量的减少量,钙含量的增加量大于云南松。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取食对寄主植物营养成分含量产生显著影响,华山松和云南松对幼虫取食具有应激反应机制,且对幼虫的抗性及防御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4种杀虫剂对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高效氯氰菊脂与溴氰菊脂混合的油烟剂速效性最好,供试虫种在第4天校正死亡率可达100%;白僵菌和林得保粉剂的持效性最好,随施药后时间的延长死亡率增高。思茅松毛虫常规防治中可选用持效期长的白僵菌和林得保粉剂;在密度较大或大面积暴发成灾时,宜选用速效性好的高效氯氰菊脂与溴氰菊脂混合油烟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0倍液、3000倍液、4000倍液3个不同体积分数的3%高渗苯氧威进行了室内、室外防治春尺蠖幼虫试验,结果表明:施药72h后,室内试验的3个体积分数平均死亡率均达到100.0%;室外试验以2000倍液和3000倍液死亡率为最高,达到98.5%,防治效果显著。3%高渗苯氧威是理想的防治春尺蠖的仿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12.
对城市园林害虫黄褐天幕毛虫 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槐庶尺蛾 Semiothisa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的毒效试验结果表明 ,用 1. 2 %烟·参碱乳油 10 0 0倍液喷洒树木 ,30分钟后害虫击倒率 98% ,2 0 0 0倍液 2小时后击倒率 95% ,超低量喷雾 2天后击倒率 95% ,证实了烟·参碱的毒力效果及安全性能 ,是城市中开展无公害防治的理想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栗鳃金龟成虫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种杀虫剂对大栗鳃金龟Melolontha hippocastani mongolica Ménétriés成虫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筛选出8%氯氰菊酯微胶囊剂、10%联苯菊酯乳油、3%高渗苯氧威乳油和45%马拉硫磷乳油4种有效杀虫剂,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施药48 h后8%氯氰菊酯微胶囊剂400倍液、800倍液,45%马拉硫磷3 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3 000倍液防治效果均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14.
采用5%溴氰菊酯乳油、苏云金杆菌生物杀虫粉、白僵菌粉剂等几种药剂开展了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防治试验,比较了各药剂的防治效果、林间其他生物的安全性及防控效果的持续性等,结果表明:5%溴氰菊酯乳油可以快速发挥出灭杀松毛虫的效果,而苏云金杆菌生物杀虫粉、白僵菌粉剂2种生物药剂的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迟效性,施药后24 h防控效果不明显,3周后生物药剂杀灭松毛虫的效果高于化学药剂;生物药剂防治处理的林间生物没有大量死亡现象,而化学药剂处理林间大量昆虫死亡;生物药剂防控的持续性明显,施药后若干年还可发挥较好的防控效果,有利于形成有虫不成灾的良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绿僵菌Mf2菌株对松材线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绿僵菌Metarhigium anisopliae Mf2菌株对松材线虫的毒杀效果,从4种常见培养基PDA,PPDA,SDAY,SMAY中选择一种最适于绿僵菌Mf2菌株营养生长及产孢的培养基,测定该菌株对松材线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Mf2菌株在PPDA培养基中生长速度最快,14 d后菌落直径大于其他3种培养基,为76.00 mm;培养14 d后PPDA培养基中菌株产孢量最高,为5.667×1010个孢子,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上的产孢量,约为处于第2位的PDA培养基上产孢量的2.5倍;绿僵菌Mf2菌株具有较高杀线虫活性,处理36 h后校正死亡率为98.52%。绿僵菌Mf2菌株对松材线虫毒力测定表明具有很高的毒性,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 on sex ratio ofBracon brevicornis progeny when male, female, and host larva (Sesamia cretica) were placed together in different time sequences, was investigated. Placing a parasitoid female first, a male after 3 hours, and a host larva after 24 hours, yielded significantly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females (48%). In this case female/male sex ratio was 1∶1 approximately, while other manipulations, they ranged from 1∶4 to 1∶20 (with preponderance to males).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的对小叶蚊母进行园林应用推广,对小叶蚊母采用不同的带土方式和不同苗木存储时间进行移栽,以了解小叶蚊母在这两种因素下的成活率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小叶蚊母种植后具有极强的恢复能力,在存放时间43h内种植,小叶蚊母带土球种植移栽成活率达到100%,自然宿土种植,移栽成活率仍能达到96%。  相似文献   

18.
渗透胁迫对青钱柳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EG6000及NaCl进行渗透胁迫,研究了渗透胁迫对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PEG、77mmol/LNaCl处理下SOD活性在6 h达峰值,24 h时SOD活性显著降低并接近对照,10%PEG5、1 mmol/L NaCl处理下SOD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滞后。胁迫初期,盐胁迫下MDA含量较高,而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PEG胁迫下MDA含量显著增加。这说明在胁迫初期,盐胁迫加剧了叶肉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而在胁迫后期则以PEG胁迫导致的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9.
不同预处理对人心果叶片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心果嫩叶为材料,研究暗处理、萎蔫处理和预先质壁分离3种不同预处理对人心果叶片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暗处理后叶片原生质体产量都有所增加,其中处理36 h产量最高,比对照提高了36.46%;经预先质壁分离处理后叶片原生质体产量有明显的增加,在90 min内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多;萎蔫处理后对叶片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较复杂,处理6 h产量有所减少,而处理8 h产量相对较多,比对照提高了22.93%。  相似文献   

20.
两种生物农药对灰斑古毒蛾防治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种生物农药对灰斑古毒蛾2龄幼虫的野外防治结果表明,5%桉油精乳油和苏云金杆菌(8 000 IU/mg)在施药后3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1%和18.3%,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施药后6 d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两种生物农药都有一定的持效性,在野外都能够很好的控制灰斑古毒蛾,相比之下5%桉油精乳油的防治效果优于苏云金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