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多胺氧化降解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摘要)(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多胺氧化降解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1.0mmol/L多胺氧化酶专性抑制剂氨基胍(AG)在24℃黑暗环境下对莴苣浸种4h,播种于含0.5%琼脂的固体培养基上用于种子萌发率的测定,另播种于用处理试剂湿润的纱布上用于内源多胺、多胺氧化酶(PAO)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以及H2O2含量测定。种子萌发率采用目测法,以胚根突破种皮大于1mm为准。以测定平均值±SE(n≥200)表示种子萌发率的大小;DAO、PAO活性测定参照Su等的方法;多胺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参照Flores和Galstonl的方法;H2O2含量测定参照Brennan和Frenkel的方法。[结果]AG可强烈抑制种子的萌发,12h后种子萌发率与对照相比差异就达极显著水平。随着莴苣种子的萌发,PAO和DAO活性发生显著的变化,2种酶活性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在24和48h分别测得DAO和PAO活性高峰。AG对DAO和PAO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培养24和36h后就检测不到DAO和PAO活性。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Put在前24h快速降低,24~60h降低趋缓;Spd在萌发前期降低缓慢,48h后急剧下降;Spm含量低但略呈增加趋势;多胺总量逐渐降低。AG处理可显著增加内源多胺尤其是Put和Spd含量。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H2O2含量逐渐增高,36~48h时出现高峰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AG处理可明显降低种子H2O2含量。[结论]在种子萌发期间,内源多胺和H2O2含量的变化与PAO和DAO活性变化相对应,暗示在莴苣种子萌发期间进行着活跃的多胺氧化降解代谢。  相似文献   

2.
对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多胺氧化酶(Polyamine oxidase,PAO)活性及腐胺(Putrescine,Put)、亚精胺(Spermidine,Spd)和精胺(Spermine,Spm)等3种多胺(Polyamines,PAs)含量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花后果皮PAO活性变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从种子中未能检测到PAO活性;花后第2d果皮中的Spd含量最高,随后Spd和Spm含量变化大致呈“W”型,而Put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花后第2d,种子中的Put、Spd和Spm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在果皮中的含量,但在花后第2—8d迅速下降,随后降速趋缓;花后果皮和种子中3种PAs的总含量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且花后第2~8d种子中的PAs总含量远高于果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盐胁迫条件下,葡萄叶片中多胺含量、多胺氧化酶、多胺合成酶活性以及激素的动态变化,研究不同盐胁迫强度对多胺类物质及激素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盆栽基质培养模拟盐胁迫环境,设置4个NaCl处理梯度:0 (CK)、1、2和3 g/kg。多胺和激素含量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多胺合成及分解酶活性的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结果】 盐胁迫处理后,葡萄叶片中多胺含量和脱落酸含量较对照而言显著增加,玉米素含量显著降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Put、Spm、Spd、ABA以及PAO、DAO、ADC、ODC、SAMDC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10 d及10 d后达到峰值。ZT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随胁迫强度增大而减小;进行显著性分析后,叶片中多胺含量与Put、Spm、Sp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DAO、ADC、ODC活性与Put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AO与SAMDC活性与Spm和Spd含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3种多胺经酶的合成代谢后和激素共同缓解葡萄苗所遭受到的盐胁迫,期间主要发生作用的是多胺合成酶,盐胁迫下多胺与激素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也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胺引发对黑麦草胚生理生化和种子发芽的影响。[方法]以一年生黑麦草(钻石T和牧乐8000)为材料,种子经0.5mmol/L的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引发24h后,在5℃下低温吸胀不同时间(12、24、36和48h),分析Put、Spd和Spm引发对一年生黑麦草种子吸胀中耐冷性和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结果]Put、Spd和Spm引发提高了胁迫期间种子胚内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发芽率、缩短平均发芽时间。低温吸胀48h后,与对照相比,Put、Spd和Spm处理分别提高一年生黑麦草种子的平均发芽率15.5%和12.0%,分别缩短平均发芽时间1.21和1.14d。在种子吸胀期间的耐冷性牧乐8000强于钻石T。总体而言,Put、Spd和Spm处理能提高一年生黑麦草种子吸胀期间的耐冷性,提高低温胁迫下种子发芽能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种子引发技术在一年生黑麦草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外源多胺促进霍山石斛类原球茎芽的发生与过氧化氢(H_2O_2)代谢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主要测定了外源多胺处理后H_2O_2的动态变化和代谢酶的活性。[结果]外源多胺在有效促进芽发生的同时也能显著提高培养物中H_2O_2的含量,2.0 mmol/L亚精胺(Spd)或腐胺(Put)处理5 d的培养物中H_2O_2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75.6%和180.6%,添加H_2O_2淬灭剂二甲基硫脲(DMTU)可抑制类原球茎芽的发生,补充Spd或Put可部分解除DMTU的抑制作用。在外源多胺处理前期和中期,虽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明显改变,但合成H_2O_2的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和分解H_2O_2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增加。[结论]外源多胺作用的霍山石斛类原球茎芽的发生与H_2O_2积累和分解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6.
以红富士苹果和新红星苹果为试材,研究了花芽生理分化期叶片内源多胺(PAs)的变化和外源亚精胺(Spd)对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芽生理分化期叶片内源多胺发生明显的变化,红富士苹果叶片内腐胺(Put)含量在5月29日达到高峰,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变化缓慢。而新红星苹果叶片内Put、Spd和Spm含量均在6月2日达到高峰。外源亚精胺(Spd)提高了花芽生理分化期红富士苹果叶片腐胺和亚精胺含量,内源亚精胺的含量在整个测定期都显著高于对照。对于新红星苹果外源Spd提高了叶片内源亚精胺和精胺的含量。外源亚精胺增加(Spd+Spm)/Put的比值,对红富士苹果效果好于新红星苹果。  相似文献   

7.
花生萌发种子和幼苗中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两个品种的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萌发种子(萌发3 d)和幼苗(萌发5 d)的多胺氧化酶(Polyamine oxidase,PAO)活性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生萌发种子的PAO活性主要分布在胚根,其次是子叶;幼苗中PAO活性主要分布在胚轴和根,其次是初生叶,子叶的PAO活性最低.另外,萌发率高的花生粤油79品种萌发种子各部位的PAO活性均高于萌发率低的湛秋48品种,显示PAO活性的高低与种子活力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一年生平邑甜茶幼苗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盐胁迫下平邑甜茶叶片内源游离态多胺、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及外源多胺和多胺合成抑制剂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平邑甜茶叶片中MDA含量显著增加,精胺(Spm)和亚精胺(Spd)含量明显降低,腐胺(Put)含量显著增加,(Spd+Spm)/Put显著降低,多胺总量...  相似文献   

9.
多胺和乙烯对莴苣种子根侧根原基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丽君  王鑫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722-11724
[目的]研究多胺和乙烯对莴苣种子根侧根原基发生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Spm、Spd、Put、ACC、Ag+和Co2+配合IBA处理莴苣种子根,经Schiff法染色后观察侧根原基,以探讨外源多胺和乙烯对植物侧根发生的影响。[结果]100.0、1000.0μmol/L的腐胺(Put)和0.1μmol/L的亚精胺(Spd)对IBA诱导的侧根原基的发生有一定的叠加效应;但0.01~10.0μmol/L的精胺(Spm)均抑制IBA诱导的侧根原基的发生;ACC本身对侧根原基的发生没有作用,但ACC(1.0μmol/L)配合IBA(5.0μmol/L)处理后,可增强IBA对侧根原基的诱导作用。乙烯合成的抑制剂CoCl2(0.025~0.4μmol/L)和生理作用的抑制剂AgNO3(0.02~0.4μmol/L)均可减弱IBA诱导的侧根原基的发生。[结论]多胺和乙烯对IBA诱导的莴苣种子根的侧根原基发生具有协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菜豆种子萌发阶段多胺氧化酶活性与多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菜豆为试材,初步研究了菜豆种子萌发阶段多胺氧化酶活性与多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菜豆PAO的分布有很强的组织特异性,主要集中在萌发种子和初生幼苗的胚芽(或含顶芽的初生叶)和子叶,而在胚根、上胚轴及下胚轴中则一直检测不到PAO活性;吸胀而未萌发的菜豆种子检测不到PAO活性,待萌发起始后PAO活性便迅速上升,在吸胀后第3 d到达峰值后便逐渐下降;菜豆萌发前期种子的胚芽PAs含量及PAO活性的变化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消长关系;菜豆吸胀后第5d子叶的PAO活性达到峰值并且明显高于胚芽的PAO活性,之后则逐渐下降。另外,子叶的PAs含量在吸胀后1-5 d内都远远低于胚芽的相应含量。  相似文献   

11.
外源钙对盐胁迫下生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08-17409,17422
[目的]探讨在生菜抗盐栽培中如何合理利用CaCl2。[方法]以香港玻璃生菜、美国大速生和软尾生菜种子为试材,通过CaCl2浸种处理,研究外源CaCl2对NaCl胁迫下3个品种生菜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结果]生菜种子萌发时,在NaCl胁迫下,加入浓度10mmol/L的CaCl2后生菜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有显著的缓解效应;10mmol/L的CaCl2能提高美国大速生和香港玻璃生菜种子的萌发活力,并能起到壮苗的作用,而软尾生菜需要20mmol/L的CaCl2。浓度25mmol/LCaCl2对美国大速生和香港玻璃生莱种子发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低浓度外源钙对生菜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浓度过高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多胺处理对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的影响。[方法]低浓度的腐胺、亚精胺、精胺处理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多胺处理后多胺代谢相关酶类mRNA水平的变化,利用细胞计数、MTT法、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腐胺处理上皮细胞可造成SAMDC、SMO、SMS、ODC、PAO mRNA水平显著下降;亚精胺处理上皮细胞可造成SAMDC、SRM、ODC mRNA水平显著下降,SSAT mRNA水平显著上升;精胺处理上皮细胞可造成SAMDC、SRM、ODC mRNA水平显著下降,SMO、PAO、SSAT mRNA水平显著上升。腐胺和亚精胺可促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生长和活力增加,但精胺可显著降低细胞生长和活力。[结论]多胺处理可引起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内多胺相关酶类mRNA水平的变化,对细胞增殖能力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开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689+7698
[目的]研究城市生活污水厂污泥对生菜(Lactuca sativa var. ramose)、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测量污泥施用量对生菜、白菜和番茄的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生菜、白菜和番茄种子发芽率降低。[结论]污泥对生菜、白菜和番茄的发芽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亚精胺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杜红阳  王进  刘怀攀  杨青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009-11010
[目的]探究多胺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以农大108玉米(Zea mays L.)品种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亚精胺(spermidine:Spd)浸种,检测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鞘长度和α-淀粉酶活性。[结果]在低浓度范围内,随着亚精胺浸种浓度的升高,被检测的这些指标也逐渐升高,当亚精胺浓度达到0.1 mmol/L时,这些指标均达到最大值,而过高浓度的亚精胺处理,则这些指标低于对照。[结论]适宜浓度的亚精胺浸种促进玉米种子的萌发。该研究为多胺在大田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葎草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葎草在生长过程中对其他植物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葎草水浸提液对番茄、矮脚黄、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葎草水浸提液对3种植物种子终萌发率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对番茄种子萌发没有明显影响,对矮脚黄、莴苣的影响较显著,而且地上部浸提液对矮脚黄种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地下部强,而地下部浸提液对莴苣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地上部明显。葎草不同部位浸提液对3种植物根长和苗长生长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不同处理浓度,抑制根长生长,而刺激苗长生长。[结论]该研究为农业生产和植物源除草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桐子种子萌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小桐子的种植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成熟小桐子种子为材料,研究种子储存时间(0、30、60、90 d)、发芽温度(10、20、27、35℃)、沙子含水量(2%、4%、8%)、播种深度(0、0.5、1 cm)、去皮处理(2端去皮、单端去皮、不去皮)对其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结果]种子储存时间对小桐子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显著影响;10℃条件下小桐子种子不能萌发,在20-35℃范围内,种子发芽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7℃时发芽率最高;沙子含水量为2%、4%、8%时种子发芽率分别为67%、96%和48%;播种深度为0、0.5 cm时发芽率较高;单端去皮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较高。[结论]小桐子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最适沙子含水量为4%。  相似文献   

17.
聚乙二醇引发对生菜高温下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生菜种子在高温条件下发芽率降低,采用适宜浓度的聚乙二醇(PEG 6000)处理能够促进生菜种子的萌发。【方法】以4个紫色生菜品种为材料,在35℃高温下,研究0(CK)、50、100、150、200、250g/L的PEG 6000处理,对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活力指数及简化活力指数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PEG 6000的引发下,‘北紫生1号’、‘北紫生2号’的引发作用较明显,对‘北紫生3号’、‘北紫生4号’引发作用不明显。50~150g/L的‘北紫生1号’、‘北紫生2号’生菜种子能明显提高耐高温能力、促进生菜种子的萌发和发芽率的提升;在50g/L对‘北紫生3号’引发作用明显,在250g/L活力指数最优;在250g/L对‘北紫生4号’引发作用明显。【结论】50~150g/L的PEG 6000对‘北紫生1号’、‘北紫生2号’、‘北紫生3号’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250g/L的PEG 6000对‘北紫生4号’萌发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