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传宝 《种子》2004,23(10):54-55
通过回交对杂种后代进行测交筛选,育成恢复能力完全的恢复系.对育成的恢复系与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优势与保持系、正反交的遗传效应研究表明,总果节数及单株铃数上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部分组合在产量表现和农艺性状上没有显著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29优559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自育不育系29A与自育恢复系盐恢559配组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 29A是江苏育成的第一个籼型三系不育系,用29A与盐恢559配组育成的新组合29优559杂种优势明显,29A和29优559于2003年1月同时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3.
棉花恢复系的恢复力与花药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gst基因棉花恢复系"浙大强恢"克服了传统恢复系的恢复力不够强的缺陷,用此种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其花粉育性强,杂种优势明显.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造孢细胞增殖、小孢子减数分裂和花粉成熟3个时期,转基因恢复系花药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比受体恢复系花药中的都有极显著提高.与受体恢复系配制的F1相比,转基因恢复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SSR标记的不同组群杂交中籼稻亲本配组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48个SSR标记将12个不育系(保持系)、8个恢复系划分为4个组群,并利用NCⅡ设计共配制96个组合,研究不同组群亲本配组的杂种优势表现。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和恢复系分别被分为3和2个组群,共产生6种配组模式,两系主栽不育系×扬稻6号类群恢复系(G2×G3)、三系保持系×三系恢复系(G4×G1)、扬稻6号类群不育系×三系恢复系(G3×G1)三类配组模式杂种优势明显。进一步研究显示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相关不显著。生育期是三系恢复系与两系主栽不育系配组(G2×G1)杂种低产的限制因子。扬稻6号类群不育系×三系恢复系(G3×G1)是一种新的杂种优势模式,因此,筛选、培育与扬稻6号属于同一类群的新型不育系,可进一步拓宽现有三系恢复系的利用范围,提高籼型杂种优势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5.
对由7个滇Ⅰ型不育系与2个恢复系组配的杂种F1及相应保持系的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直链淀粉含量与杂种F1及杂种优势呈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正相关,与其它性状相关不显著,但保持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杂种F1的性状表现.因此认为,可以通过改良保持系的某些品质性状来培育优质杂交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籼型杂交水稻育种在新组合选育数量上、抗性和米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产量上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新育成的组合增产幅度小,适应性差,主要原因是育成的恢复系在遗传组成和亲缘关系上与测64-7、明恢63等基本接近,彼此间遗传距离小;育成的不育系对杂种优势的影响又与V20A、珍汕97A等不育系相当。为此,浙江省科委及时组织了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和浙江农业大学等单位制定“8812”计划,开展了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经过十几年努力攻关,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了适宜于南方稻区种植的单、双兼用…  相似文献   

7.
白和盛  王宝和 《种子》1998,(6):59-61
利用同质恢材料,选择具有广亲和基因的粳稻品种02428与之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连续多代选择正常结实株,育成了偏籼型的广亲和同质恢复系T136、T137等。通过对当选材料的亲缘关系分析,利用籼型同质恢复材料(系)与粳型广亲和系杂交,可以将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聚合于一体,从而选育出广杂和恢复系,为三系法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探索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支配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是复杂的,并且还没有了解清楚。但是有些研究已鉴别到能显著降低或提高杂种优势水平的等位基因。本文报道父本(恢复系)的分布模式和杂种优势问的关系以及控制杂种优势的基因的遗传。第一组试验材料由116个已知恢复系(具有WA胞质雄不育系统)构成;1995和1996年雨季在随机区组设计两次重复中精  相似文献   

9.
汕优136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利用珍汕97A与广亲和恢复系T136配组育成的杂交籼稻新组合。经多年多点试验、试种及大面积示范表明,表现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后期熟相佳,抗倒性强等优点。1998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相似文献   

10.
材才富  侯国佐 《种子》1997,(3):35-37
通过对138个常规品种进行测交筛选,从中寻找并选育出了五个稳定的双低恢复源,从而拓宽了胞质不育恢复基因,改变了恢复系细胞质单一的状况。并对我所原恢复系89133进行品质和丰产性的改良,经过11年的努力,育成了三个具有双低品质性状、丰产性能好、恢复力强、配合力高的恢复系,并以1637A为母本配制了四个双低杂交组合进入预比试验,分别比双低隐性核不育杂种油研七号增产达11.3%—25.7%。在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上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集浙江制种面积较大的四个来源不同的密阳46恢复系(密阳46、密阳46R、T28、451),分别与珍汕97A测交得F1杂种,次年增设对照,建立密阳46恢复系鉴定圃、杂种优势鉴定圃、恢复系株行圃。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播始历期、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等方面,不同来源的密阳46恢复系相互间无显著差异,配制的杂种F1在上述诸方面也无显著差异,上述恢复系在生产上均可应用。  相似文献   

12.
泸恢1345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利用具有高配合力、强恢复力的恢复系明恢63作主体亲本与广亲和粳稻材料02428杂交,再与来自IRRI的高抗稻瘟病大粒型材料I-RAT144复交.采用"籼粳杂交,选用偏籼型材料,生物技术加速稳定,南繁北育,穿梭选择"的育种方法和途径.在籼型高配合力恢复系遗传背景中渗入部分粳稻血缘,以扩大遗传差异,提高杂种优势水平为基础;在保证有效穗和每穗着粒数的前提下,以提高杂交稻组合结实率和千粒重为突破口;选育而成的高配合力大粒重穗型中籼迟熟恢复系泸恢1345.配组育成的2个杂交稻新组合泰优99于2006年通过重庆审定,2009年通过全国审定:K优1345于2008年通过重庆审定  相似文献   

13.
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继2003年第1个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绵阳32号之后.2007年又育成温光型两系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并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品种审定。其不育系MTS-1、恢复系MR168以及杂交组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和四川省种子站组织的田间质量检验。绵杂麦168杂种优势强、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突出、适应性广泛,在四川及长江上游地区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它将是通过四川省审定的第1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第2个杂交小麦新品种.并使我国在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领域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4.
鸡脚叶标记的三系杂交棉杂种优势的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地棉的叶大多为阔叶型,鸡脚叶(基因符号:L0)是阔叶的显性突变性状,呈鸡爪形。鸡脚叶棉花具有群体通风透光性能好、对虫害有抗避性能和早熟等优点。鸡脚叶又是良好的杂种标记性状,便于制种和保障纯度。为此,将鸡脚叶性状转育到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中,育成了具有鸡脚叶标记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用鸡脚叶不育系与阔叶恢复系杂交,或阔叶不育系与鸡脚叶恢复系杂交,获得鸡脚叶标记的三系杂交棉组合,以研究其杂种优势的表现。1材料和方法供试棉花亲本材料共有10个(表1)。试验的交配设计为NCⅡ交配设计,以不育系为母本,与…  相似文献   

15.
目前,选育高光效、高配合力、优质的新型恢复系,与优质的不育系强强结合,成为提高杂交水稻产量与品质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组合在优质、高产、高抗、高配合力、强适应性等方面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提高恢复力与杂种优势,改善米质与适口性,1992年用新秀299材料作母本,与抗病优质材料几内亚/泰引一号杂交,经过高温胁迫选择,优化株叶形态,成功育成了株型优  相似文献   

16.
对由7个滇I型不育系与2个恢复系组配的杂种F1及相应保持系的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直链淀粉含量与杂种F1及杂种优势呈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正相关,与其它性状相关不显著,但保持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杂种F1的性状表现。因此认为,可以通过改良保持系的某些品质性状来培育优质杂交稻。  相似文献   

17.
高原耐瘠杂交粳稻滇杂35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5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5A和优质恢复系南34组配育成。该组合杂种优势强、稳产高产、抗稻瘟病性强、耐瘠薄,适应性广,于2006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文中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时贵州省引进和新育成的30份三系杂交水稻新恢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与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50%的恢复系来源于明恢63;恢复系的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较大;贵州省内自育恢复系的有效穗和结实率均值低于引进的恢复系,但变异系数大于引进恢复系,说明贵州省内自育恢复系的有效穗和结实率有着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19.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当前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的最有效途径.水稻、玉米和油菜已经普遍实现了杂种优势利用,而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缓慢.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是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为小麦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种支撑.  相似文献   

20.
优质抗病高原杂交粳稻滇杂31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l是用育性稳定的滇I型不育系榆密15A和优质抗病恢复系南34组配育成,具有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高抗稻瘟病、米质优、适应性广的特点,2002年7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