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9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短缩病在本地发病面积不断扩大,为逐年加重,据统计1999年,全台州地区发病面积已达到1.33万hm3,其中以连作晚稻发病最重,一般发病田块丛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达30-80%,最重的田丘丛发病率达95%以上,业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市水稻生产的一种灾变性病害,该病是由灰飞属(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毒所致,在目前生产上未抗病免疫良种与有效治疗病毒病药剂可提供的状况下,治虫防病成了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手段,但治虫防病的效果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要取得理想的效果,站先应搞清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本地的发生规律胶侵染特性,其次是了解水稻的主要感染期,并依此来制度防治方法,本文是根据我们近几年来在台州临海市病区基点开展水稻黑条矮缩病实践的成功经验,对该病治虫防病策略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水稻黑条矮缩病(RBSDV)是由灰飞虱等昆虫传毒引起的病毒病。它为害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重要粮食作物。一般发病田产量损失达10%~40%,重病田甚至颗粒无收,已成为东阳市麦—稻种植区的重要病害。该病在本市60年代曾一度流行,1970年以后明显减轻,几乎看不到病株。近年来,随着稻板麦面积的增加,该病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为害逐渐加重,为了证实稻板麦与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灰飞虱发生关系,笔者于1999年冬至2000年春开展了本试验。1试验方法  试验在东阳市虎鹿镇夏程里村进行。选择当年晚稻水稻黑条矮缩病较严重的田块作试验田,面…  相似文献   

3.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室内对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种带毒灰稻虱成虫 ,观察其传毒发病过程和调查田间自然发病结果表明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早、晚稻不同品种上的抗性表现和在不同生育期的感染敏感性有差异。分析了秧苗期与本田期的侵染机率 ,提出了秧苗期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治虫防病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几年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严重,2010年在桂林市中稻爆发成灾,一般发病田块病株率10%~30%,严重田块病株率达80%以上,给水稻生产带来重大威胁。全国农技中心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2010年9月联合举办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规律及传毒媒介防治考察活动”指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新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水稻播期灰飞虱虫量与黑条矮缩病的发病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Reovirid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的一种重要的水稻病毒病。近几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苏沿海稻区发病面积逐年扩大,发生呈加重之势,个别田块发病严重。产量损失达六成,对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为此。笔者2009年进行了水稻播期与黑条矮缩病发生关系的试验.为改进防控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自9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本地发病面积不断扩大,为害逐年加重,据统计1999年,全台州地区发病面积已达到1.33万hm2。其中以连作晚稻发病最重,一般发病田块丛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达30%~80%,最重的田丘丛发病率达95%以上。业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市水稻生产的一种灾变性病害。该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毒所致,在目前生产上尚未抗病免疫良种与有效治疗病毒病药剂可提供的状况下,治虫防病成了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手段,但治虫防病的效果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应搞清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本地的发生规律及侵染特性,其次是了解水稻的主要感染期,并依此来制订防治方法。本文是根据我们近几年来在台州临海市病区基点开展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实践的成功经验。对该病治虫防病策略的报道。 1 传毒昆虫灰飞虱的发生时期   根据我们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灰飞虱在本地一年发生6代,各代发生盛期是:越冬代成虫在3月上、中旬;第1代若虫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在5月中,下旬;第2代若虫在6月上、中旬,成虫在6月中、下旬;第3代若虫在7月上、中旬,成虫在7月中、下旬;第4代若虫在8月上旬,成虫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5代若虫在9月上、中旬,成虫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第6代(越冬)若虫在10月中、下旬,2代后各代发生期相互重叠。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水稻播种时间不同直接影响田间灰飞虱发生量及黑条矮缩病发病率。苗期灰飞虱虫量的高低与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浙江嘉兴,水稻在5月上、中旬及以前播种的田块灰飞虱发生量较大,黑条矮缩病的为害也较严重,而播种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田块为害明显减轻。通过水稻播种期的调整能有效减少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发生与传毒,从而达到控制田间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发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后来都分别发生了2次大流行,同时都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研究,探明了当地病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病效果.8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仅限于华东地区局部地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涉及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13个省市.根据各地对两病病原形态、寄主及症状、介体昆虫及传病特性等方面相似性的报道,提出了我国玉米粗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异同性问题.经近10年来对两病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比较鉴定,证明我国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同属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同时基本探明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杂交稻区和华北玉米区的再次流行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流行危害.  相似文献   

9.
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稻虱传毒引起发病。冬暖夏凉,耕作制度改变,有利于灰稻虱越冬越夏,传毒媒介数量上升,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致使晚稻黑条矮缩病大暴发。补灰稻虱若虫高峰期,用5%锐劲特SC或10%砒虫啉WP等防治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0.
<正>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的一种水稻病毒病。近几年来,在东台市发病面积逐年扩大,发生呈加重之势,个别田块发病严重,产量损失达六成,对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为掌握病害发生消长规律和探讨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控技术,近年东台市植保植检站对灰飞虱虫口消长、水稻黑条矮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我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原因及趋势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毒源广泛、传毒介体发生量大、水稻感病生育期与传毒介体发生期吻合、水稻种植制度等因素共同影响,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范围显著扩大、为害程度明显加重、发生形势日趋严峻.加快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监测、防治技术的研究对保障水稻生产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水稻黑条矮缩病 (RBSDV)是一种由带毒的媒介昆虫传播而引起的病毒性病害 ,已知灰飞虱中携毒个体在传播该病害中起主要作用。 1 999年我市西南局部稻区暴发黑条矮缩病 ,发生面积达 1 5 0 0 hm2 ,平均减产 5 0 %以上 ,其中绝收面积达 2 0 0 hm2 。同年 ,我省其他几个地区的局部稻区也同时发生了黑条矮缩病 ,同样造成了严重损失。由于黑条矮缩病的暴发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 ,我省随即将该病害列入了补充植物检疫对象。针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 ,近两年来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常规监控措施 ,取得了由减轻病害到控制发生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原因分析——以河南开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最早于1963年在浙江省余姚的早稻上发现,1964-1966年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流行或局部危害,1967年后华东地区发病迅速减轻,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病区难以找到病株,但1991-2002年浙江杂交稻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又再次流行成灾,随后发病面积下降。2006年以来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稻区大面积发生,并迅速上升为当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2014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河南沿黄部分稻区严重发生。本文从稻-麦连作的耕作制度,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大、带毒率高,田间毒源丰富、易感水稻品种多,介体灰飞虱发生高峰与秧苗敏感期高度重合等方面,分析了水稻黑条矮缩病间歇性暴发流行的原因,以期为该病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2012年云南元江地区早稻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传毒介体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的调查研究表明,白背飞虱的虫口数量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9),即当白背飞虱数量较大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水稻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965-1977年水稻病毒病主要是黑条矮缩病、普通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毒昆虫传病特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水稻黑条矮缩病由灰稻虱传播。灰稻虱能把病毒自水稻传到水稻、大小麦、玉米,但难以把病毒从玉米传到其它寄主上。已证实田间早熟禾可以作为黑条矮缩病无症带毒寄主。  相似文献   

16.
徐州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的原因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重大灾难性病害,是由媒介灰飞虱吸毒获毒带毒感染发病而难以控制的病毒病。水稻黑条矮缩病也是江苏地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徐州地区近5a发生较轻,而2008年发生比较严重,一般田块株发病率10%~30%,严重田块高达80%以上,致使水稻减产严重,给徐州地区13.33万hm^2水稻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得以控制.但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有所加重,呈现此消彼长态势。为明晰水稻黑条矮缩病害流行与水稻播栽方式之间的关系.2009年笔者就水稻不同播栽方式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8.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于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晚稻上首次发现,2008年由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等人将其命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2009年鉴定,该病己在钦州市的灵山、浦北、钦南、钦北等县区发生,发病面积4185.47ha,绝收面积275.07ha,损失2328.15t稻谷。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六合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2万hm2,其中杂交中籼稻种植面积达1.8万hm2,粳稻1.4万hm2。据田间调查分析,危害六合区水稻的病毒病主要是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均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  相似文献   

20.
吉安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与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播,经久传毒,不能经卵传毒。2007年该病在江西省吉安市发生较重,2008年发生较轻,2009年又发生较重,2010年是最重的一年。早稻发病少,中晚稻发病重。水稻秧苗期和分蘖前期易感病,染病早,发病重,产量损失大。产量损失低则5%以上,高则60%以上,严重田块绝收。该病最典型症状一是病株矮缩,二是拔节后茎杆上形成蜡白色串珠状突起,后变黑褐色。防控措施主要是治虱防矮,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防治稻飞虱,预防该病,采取药剂拌种、秧苗期、封行前和穗期施防治稻飞虱的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