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雷州林业局6年生尾叶桉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桉树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纤维树种,在林业产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雷州林业局6年生尾叶桉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的调查研究发现:随着树龄的增加,树高及胸径生长也逐渐增加,但树高的增幅逐渐变缓,胸径的增幅变化不大;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尾叶桉各组分的生物量可行性高,模拟效果好;生物量随树龄增加显著,初期树叶生物量增加较快,3a后树干、树皮的生物量积累速度增加,到6a时,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50%以上,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58%以上。研究结果为尾叶桉短周期纤维材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以金洞林场14年生闽楠木荷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和分层收获法对闽楠与木荷的生长规律以及生物量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闽楠与木荷胸径的速生期均为8~12 a,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分别在10 a和12 a时达到最大值;2)闽楠与木荷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分别在第12 a与第10 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急速下降,闽楠树高连年、平均生长量在13 a左右相交;3)0~8 a时,闽楠与木荷的材积生长速度缓慢,8 a以后生长速度上升,14 a时仍处于材积增长的速生期;4)闽楠与木荷单株材积生物量分别为61.43 kg和83.29 kg,各个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皮;5)林分总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36.29 t·hm-2,其中乔木层所占比值高达93.09%,各层次单位面积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乔木层>半分解枯落物层>未分解枯落物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3.
2016年在福建沙县富口镇苗圃,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培育闽楠经济型大容器苗的轻基质配方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辅助基质种类对闽楠2年生大容器苗的苗高、地径生长及单株生物量积累,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等无显著影响;辅助基质比例对闽楠的苗高、地径、苗木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根冠比有着极显著影响;辅助基质种类与比例间交互作用对闽楠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根冠比和品质指数均存在显著影响;但对苗木的地下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多目标决策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泥炭土∶珍珠岩=0.7∶0.3或泥炭土∶木屑=0.8∶0.2或泥炭土∶谷壳=0.7∶0.3(均为体积比)的基质比例为经济型优化配方,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为培育杉木大径级无节柱材,探讨修枝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选择17年生中龄林,设置修枝与不修枝处理试验,20 a后调查中龄林修枝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影响。结果表明:修枝后的前两年,修枝处理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的胸径年生长量(P<0.05),对树高、林分蓄积量年生长量没有显著影响,随后修枝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逐渐减弱。中龄林修枝处理20 a对杉木人工林的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和总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干生物量分配比例(P<0.05),显著降低了叶生物量分配比例(P<0.05)。中龄林修枝处理20 a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大径材出材率(P<0.05),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大径无节柱材培育。  相似文献   

5.
在福建宁化国有林场开展了混交(马尾松:闽楠混交比例分别为1:1和2:1)和马尾松间伐后林下套种(25%和40%间伐强度)2种培育模式下闽楠生长、材积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后第1年,马尾松林下套种的闽楠成活率高于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造林后1-4年,闽楠树高、胸径和材积在马尾松林下套种和马尾松+闽楠混交林中没有显著差异;造林后7-9年,马尾松+闽楠1:1混交林中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马尾松+闽楠2:1混交林;40%间伐处理后林下套种的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大于25%间伐处理。总体上,造林7年后混交林中闽楠生长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林下套种。因此,闽楠与马尾松营造混交林比在马尾松林下套种更有利于其生长,但确定适宜的混交比例和加强后期的抚育管理(如间伐)对于闽楠人工林培育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不同坡位对21年生闽楠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1年生闽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坡位对闽楠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对闽楠生长及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均有不同的影响。闽楠生长量及生物量积累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下坡有利于叶、大根和细根的积累,上坡有利于干、骨骼根、中根及小根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杉木人工林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 1 3年生不同地位级杉木林间伐强度试验结果表明 ,间伐强度对不同地位级杉木林的单株生物量生长影响达到显著差异 ,单株生物量则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大 ,单位面积生物量则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减小。树干生物量随年龄加大比例上升 ,枝、叶生物量随年龄增加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8.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大岗山林区相似立地条件前后3次生物量调查研究资料,结合杉木人工林固定样地长期观测材料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对于同一林分,除叶生物量和某些枝生物量存在一个减小的时期外(5a至8a时),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在12a前的林分速生期间,叶、枝、干所占比重微弱增加,致使地上部分比重增加,而根比重减小;在干材期(12~16a),单株各组分所占比例趋于稳定。(2)立地指数对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分配比率均存在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林龄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初植密度的制约。(3)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各组分生物量明显减小,干生物量分配比率在任一林龄时刻均呈下降趋势;由密度所形成的不同林分生物量间的差距随林龄呈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闽楠轻基质育苗容器规格与分级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闽楠优质轻基质容器苗培育方案,开展轻基质育苗容器规格和苗期分级培育对闽楠1 a生容器苗生长和苗木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基质配比和缓释肥加载量相同的情况下,闽楠容器苗的地径和苗高生长随着容器规格的增大显著加快,采用4.5 cm×10.0 cm规格的轻基质容器可满足1 a生闽楠容器苗生长需求,既提高优质苗出圃率,又利于降低育苗成本;苗期分级分隔培育试验则发现,分级分隔与否虽对平均苗高影响不明显,但分级分隔培育使苗高生长更加均匀整齐,显著促进苗木侧须根和地径生长,提高了1 a生闽楠苗木质量,大幅度提高合格苗出圃率和Ⅰ级苗率,分别达79.01%和50.62%。  相似文献   

10.
干旱胁迫对竹节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竹节树对干旱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以1年生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干旱条件下(轻度、中度、严重干旱,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50%~60%、30%~40%)竹节树幼苗生长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结果表明:轻度干旱胁迫可促进竹节树幼苗生长,重度干旱胁迫使竹节树的叶片数、苗高、地径和冠幅减小,叶、茎、根和总生物量均大幅下降。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剧,叶生物量比例先减小后增大,根生物量比例先增大后减小,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比值呈逐渐增大趋势。表明竹节树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果蔬极易腐烂、保质期短,如果贮藏不当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果蔬进行保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保鲜方法是低温贮藏和保鲜剂处理,其中涂膜保鲜技术因其成本较低、保鲜效果良好而备受关注。但常用的化学保鲜剂如二溴四氯乙烷、三唑类等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林业生物质具有来源广泛、绿色环保、可持续性等特点,在果蔬涂膜保鲜剂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介绍了多糖、紫胶、松香及其衍生物等林业生物质资源作为涂膜保鲜材料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着重探讨其涂膜保鲜的效果,分析了目前林业生物质基果蔬保鲜剂存在的问题,并对林业生物质基涂膜保鲜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森林生物量是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的重要参数,也是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标志,而生物量方程是估算森林生物量的主要途径。收集了自1996年至2012年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66篇文献中的乔木生物量方程,包括44个乔木树种、612个分量方程,涵盖了中国主要的乔木树种。通过对自变量的选择、方程的形式、样本数量的多少、决定系数的大小、样本采集地区等方面对收集到的生物量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物量方程多以胸径(D)、树高(H)或两者的组合作为自变量,方程决定系数(R^2)较高,方程均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2)树木生物量方程主要采用幂函数、对数函数、多项式函数以及指数方程的形式,其中以幂函数W=a(D2H)b形式的方程居多;3)建立方程的样木数量从3~399不等,样本数量在3~10株的方程数量最多;4)样本采集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森林植被丰富的东北地区与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13.
以落叶松木粉为原料,木粉液化后与甲醛制得落叶松基树脂,并以树脂作为碳前驱体,利用超声波喷雾热解法制备落叶松基炭球(LCSs)。通过改变炭化温度和落叶松基树脂质量分数制备得到不同的LCSs样品,采用SEM、TEM、N_2吸附-脱附等温线、XRD、Raman对LCSs的表面形貌、孔结构、晶型结构和石墨化程度进行表征,并对样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LCSs为无定形的规则球形结构,在炭化温度900℃、落叶松基树脂质量分数1%下制备得到的样品LCSs3的比表面积高达626.6 m^2/g,总孔容达到0.345 cm^3/g;在6 mol/L KOH电解液中,电流密度为0.2 A/g时比电容为309 F/g,当电流密度增加到5 A/g时,比电容为173.7 F/g,其比电容保持率为56%,显示了优异的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以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林为对象,进行氮、磷、钾配方施肥正交试验,探究了对刨花润楠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不施肥对照组,各施肥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全氮、磷、钾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含量以及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氮肥、磷肥和钾肥在不同水平上对有机质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含量、酶活性均存在显著的影响效应。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氮磷钾配比N2P3K1时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肥在土壤改良、促进植物生长方面有诸多优势,研发适合沙漠风沙土环境的微生物肥,对沙化土壤改良具有实际意义。本研究选取Rhizobium sp.、Bacillus megaterium、Bacillus mucilaginosus接种于草炭土载体,制备具有固氮、溶磷和溶钾功能的微生物肥,并通过对杨柴、沙冬青、甘草开展微生物肥应用实验,确定复合型微生物肥配方,掌握其与无机肥等的促生效果差异。结果表明:微生物肥对杨柴生长促进作用显著,杨柴的高度、地上和根系生物量分别是未施加微生物肥风沙土处理的5. 74倍、8. 56倍、4. 66倍;确定具备固氮、解磷、解钾功能的复合型微生物肥配方为N(2~3)P2K(2~3),其对沙冬青、甘草的生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复合型微生物肥在第2个生长季依然有较强的肥效,杨柴生物量、高度均显著高于未施加微生物肥风沙土处理,分别达到了8. 96倍和2. 41倍。  相似文献   

16.
落叶松幼苗在其人工林内难以更新。为探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是否具有在落叶松人工林内成功定植并替代落叶松更新的潜力,采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Ⅰ:1 300株·hm-2的平地,样地Ⅱ,660株·hm-2的平地;样地Ⅲ,330株·hm-2的平地;样地Ⅳ,660株·hm-2的坡地)下进行人工更新。结果表明:1)样地Ⅰ和样地Ⅱ更适宜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存活,且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成活率均高于青海云杉的;2)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青海云杉的,并且在样地Ⅰ和样地Ⅱ红皮云杉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青海云杉的;3)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均有较好的外生菌根侵染;4)红皮云杉幼苗的1级根直径受环境影响较大,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皮层厚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同一样地内,2种云杉幼苗的1级根解剖结构除在样地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外,在其它样地基本无显著差异。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均适宜在落叶松人工林内存活,但相对高密度的林分更适宜云杉幼苗的生长,且红皮云杉比青海云杉更具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7.
以岑溪软枝油茶(Cenxi soft branch Camellia oleifera)无性系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幼龄期(2年生)、结果初期(5年生)和盛产期(8年生) 3种林分中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及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油茶林分中土壤养分总量差异显著,2年生油茶林分中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最高,5年油茶林分中有效磷含量最高,8年生油茶林分中速效钾含量最高。水平方向上,4种土壤养分在不同林地中分布较为均匀;垂直方向上,4种养分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上层0~30 cm处,整体上元素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少。偏相关分析表明:水解性氮对细根生物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40~60 cm土层;有效磷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0~40 cm土层,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速效钾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0~20 cm土层中,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有机质和有效磷与细根生物量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间伐强度对兴安落叶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为确定兴安落叶松林分的最佳采伐强度提供理论依据。以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间伐强度(10%、20%、30%、40%)和对照的试验固定样地,对间伐5 a后各样地林下灌草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抚育间伐可以明显提高林下植物种类、Menhin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各层均以40%间伐强度最大,而生态优势度指数则呈递减趋势(P <0.05);2)适当加大间伐强度对林分林下植被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具有促进作用,均以间伐强度30%为优(P <0.05);3)综上所述,在30%~40%的间伐强度下,兴安落叶松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最高,林分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以纤维素、木质素、杉木屑与核桃壳为原料,经过炭化后在Ni的催化作用下于1 400℃下进行了石墨化反应,并以X射线衍射(XRD)、Raman光谱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分析了产物的石墨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在生物质的石墨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在相同处理条件下,由纤维素得到的产物石墨化程度最高,由木质素得到的产物石墨化程度最低,杉木屑和核桃壳2种生物质原料得到的产物石墨化程度介于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不同原料石墨化程度的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原料结构的差异造成的。同时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20 MPa条件下,由纤维素得到的产物的电导率为54 S/cm,而由木质素得到的产物仅为31 S/cm,与石墨化程度的高低相对应。纤维素/木质素混合物的石墨化程度介于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两者不同质量比对混合物的石墨化程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