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将茶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其能够实现教学体系的升华与完善发展。当然,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价值内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性将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容集中融入到整个思政课教育中,实现学生思维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双赢"。本文拟从以往思政课教学中的欠缺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认知,通过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和价值,从而探究茶文化与思政课教学体系具体融入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的思政课亟待更新思维。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便被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中。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与茶文化的融合主要从教师、课堂和学生三部分入手。教师树立文化传承意识、更新教学思路;课堂则开辟专题研究、开拓第二课堂;学生要树立大思政观、养成饮茶习惯几个方面对思政课进行改造和创新。使之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宗旨,同时也宣传中国茶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思政课教学活动创新实施过程中,想要应用好传统茶文化理念教育的具体内涵,就必须从当前思政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结合思政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理念,从而满足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思政课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不足,通过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从而探究茶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4.
结合茶文化内涵的思维理念看,其中所具有的内容,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素材,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理念引导。结合思政课的实施特色看,如果我们想要满足时代教学的新诉求,就必须发挥茶文化的价值优势,丰富教学素材,构建新机制。本文拟从当前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问题不足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内涵的理念诠释与表达,通过具体分析高校思政课课堂的教学诉求,从而探究融入茶文化内涵构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在我国经历悠久历史发展,累积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和功效。所以,应积极在高校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过程中,将茶文化内涵加以融入,进一步巩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分析高校思政课课堂与茶文化内涵的融合可行性与意义,并提出具体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6.
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那么思政课教学也应当进行创新,在创新教学中结合茶文化。在思政课的教学创新中,要想将茶文化的理念很好的应用起来,就必须找出当前思政课教学活动展开的问题和不足。我们要结合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要求,通过创新教学,丰富教育理念,活跃教学气氛,使整个思政课教学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本文通过分析茶文化理念,发现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结合思政课教学具体要求,探索研究茶文化与思政课结果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郭欣 《福建茶叶》2022,(1):255-257
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道德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现代社会高尚的道德标准相一致.而加强茶文化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将茶文化积极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中,使大学生通过知茶史厚植爱国情怀、明茶道弘扬中华美德、赏茶艺传承工匠精神、习茶礼共创友好世界,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大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通过多种路径,如明确教学目的与价值、丰富和创新校内外实践活动、配齐建强师资队伍等,大力普及茶文化教育,逐步提升茶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具有独特精神价值的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高度认同。且茶文化蕴含着深奥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处事规范以及行为礼仪等内容,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较强的综合性,与高校的思政课工作教学目标相契合。基于此,本文首先对茶文化这一概念下定义,并对其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概括,其次分析了茶文化的价值内涵对学生思想政治的作用,然后指出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提出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以及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将其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十分必要。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与茶文化的契合点,探索茶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方式:公益小讲堂、线上微视频、茶艺文化展和茶艺证培训。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与历史。茶文化是其中璀璨夺目的一颗宝石。通过对茶文化的掌握与运用,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如果将茶文化融入当代思政课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怎样合理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茶文化,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它的核心在在于寻找合适的继承载体,让其表现出来。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创新是整个教学活动取得质的飞跃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要积极将茶文化与旅游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让大学生了解茶历史、培养爱国情怀;学习茶道、弘扬传统美德;欣赏茶艺、继承工匠精神;学习茶艺、推动世界和平友好交流。这将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教师创新内容、改变实践教学方法,发展大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同时旅游院校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明确教学价值和目的、从而推动校内外实践活动的丰富度和新颖度。通过建设强大的师资力量等多样化的方式,进一步促进茶文化教育的推广,使茶文化更好地与新时代旅游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相融合,并使其发挥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与历史。茶文化是其中璀璨夺目的一颗宝石。通过对茶文化的掌握与运用,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如果将茶文化融入当代思政课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怎样合理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茶文化,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它的核心在在于寻找合适的继承载体,让其表现出来。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创新是整个教学活动取得质的飞跃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的茶文化追溯到2000多年前,这些悠久的茶文化对我国的悠久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把茶文化与教学进行很好的结合,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能大大丰富我国茶文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高校德育方面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形式。但是,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与茶文化的结合并没有那么顺利,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背景,如何能够提高茶叶文化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本文将从茶叶文化建设保障构成要素方面探讨二者的结合。以此,希望通过相关的研究与探讨提高带动高校学生茶文化素质和思政、德育素养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茶道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传统茶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能够对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新时期的高校思政课置身于茶道思想中,能够在内容上实现与茶道思想的"贯通与融合",极大地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弘扬茶道思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它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它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在高校思政教学过程当中将茶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可以有效丰富高校思政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茶文化的德育价值,促进思政教学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本文首先针对高校思政教学当中运用茶文化的价值进行了阐述,然后针对高校思政教学茶文化的运用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利用茶文化元素,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时,其需要充分发挥茶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启迪价值,通过营造极具文化特色的学生成长氛围,创新和优化茶文化机制,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整个茶文化中,具体体会到茶文化的传承精神与文化自信,从而形成属于学生的时代"信仰"与人文"精神"。本拟从创新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多种要求分析入手,在对茶文化价值内涵进行全面分析之后,从而真正理解茶文化时代下,创新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特殊的存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特色,对当前思政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茶文化可为思政课堂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利用文化内涵优化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为此,本文分析茶文化在思政教学中应用的作用和意义,具体提出教学实践的路径,为茶文化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教育需要创新,尤其是要融入合适的文化环境与教学内容,通过构建多元性、多样性机制,从而让高校思政教育得以生动诠释、合理表达。结合茶文化的精神内涵看,其中所诠释的是一种基于思想和文化的综合机制,综合应用该文化理念,将在丰富高校思政教学素材的基础上,探究生动、合理的文化体系,实现该教学机制的理想效果。本文拟从茶文化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问题不足,通过探究高校思政的教育诉求,从而探究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开拓高校思政教育新机制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底蕴深厚,通过挖掘茶文化深刻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并结合G高校的实践,提出创新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教学团队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