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大熊猫精液品质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熊猫精液质量的评估对人工繁殖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主要采用精子运动能力、形态特征、质膜完整性、顶体完整性、与卵子的结合能力等指标来评定大熊猫的精子功能状态。该文对上述指标的评估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采用的大熊猫精液质量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正>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之一,人工圈养存在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存活难这三难问题。特别是大熊猫初生幼仔,体重仅100g左右,为了保证成活,很多时候需要进行人工辅助哺育。现在大熊猫初产母兽,很多已是子二代或子三代,从母兽获得育幼经验较少,容易造成幼仔意外伤害甚至死亡,而受  相似文献   

3.
圈养大熊猫配种难的原因之一是具有自然交配能力的雄性大熊猫很少。雄性大熊猫发生意外情况会影响配种工作。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一雄性大熊猫在放对后,出现阴茎水肿现象。通过喷洒高渗葡萄糖溶液、高锰酸钾1:5000稀释液等治疗后,有效抑制水肿部位病变,5d后水肿病情痊愈。该方法操作方式简易,对大熊猫的刺激较小,大熊猫容易配合。  相似文献   

4.
探讨1只野生大熊猫和不同年龄段圈养大熊猫粪便菌群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并鉴定野生大熊猫圈养之后,其粪便中的优势菌群.对来自3个年龄段9只(3只亚成体、3只成年体、3只老年体)圈养大熊猫及1只野生大熊猫圈养前、后的11份粪便细菌的DNA进行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并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优势菌条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只野生大熊猫粪便菌群多样性比圈养大熊猫丰富;圈养大熊猫粪便菌群多样性:成年体>亚成体>老年体;16s rRNA和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的优势菌结果有差异性.结果表明: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易受生长环境、年龄因素的影响;其次, 不同年龄段的圈养大熊猫,其肠道菌群的相似性与年龄因素不相关;利用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优势菌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濒危珍稀动物,由于在野外的种群数量的大量减少,人们正试图通过圈养大熊猫的途径来挽救大熊猫。但圈养大熊猫的雄兽只有10%能进行自然交配,不能与公兽进行自然交配的雌兽只能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的成功率往往由于冻精的活力(Motility)、活率(Percentalive)  相似文献   

6.
野外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一只野外放归亚成体大熊猫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其圈养双胞胎兄弟的肠道菌群进行了比较。从放归大熊猫粪便中分离出17种肠道菌,优势菌群为肠杆菌、肠球菌和乳杆菌。与圈养大熊猫相比,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中优势菌群的种类未发生改变,但是肠球菌数量增加,肠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减少。研究发现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中的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有较大波动,乳杆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波动不大;而圈养大熊猫三种优势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波动都不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未成年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选择性摄食的风味机制,根据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摄食行为特点、熟悉的食物香气和喜欢的食物味道,自主研制出一种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专用风味剂。经专业人员的嗅感和口感品评,该风味剂可以改善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所食竹叶的主要气味和味道。2022年6月—2023年3月,用刺黑竹(Chimonobambusa purpurea)、斑苦竹(Pleioblastus maculatus)、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和八月竹(Ch. szechuanensis)的竹叶饲喂7只(3,4♀)1.5岁段(15~20月龄)圈养大熊猫幼仔、6只(2,4♀)2.5岁段(27~30月龄)和6只(3,3♀)4.0岁段(45~52月龄)圈养大熊猫亚成体。试验组竹叶喷雾风味剂,对照组竹叶不喷。试验期间,每天早饲和午饲时段各进行30 min的饲喂试验并相互交换两组竹叶所放位置。通过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自由选择摄食试验及其摄食过程的录像回放,观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竹叶的摄食先后顺序、最长连续摄食时间、摄食总时长、摄食竹枝数量和竹叶摄食量。结果...  相似文献   

8.
周晓  黄炎  黄金燕  周世强  刘巅 《野生动物》2013,34(2):106-110
大熊猫是濒危的孑遗物种,多数时间独居在深山密林里。由于研究野生大熊猫个体行为极为不易,同时饲养管理实践中发现存在行为多样性降低、行为异常导致繁殖障碍等问题,因此,研究大熊猫个体的行为发育特点对了解和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圈养大熊猫个体在幼仔、亚成体、成体和老年4个阶段的行为发育,涉及的行为类型有取食、声音、刻板行为、运动、玩耍、标记等:总结了饲养管理中影响大熊猫行为发育的因素,主要有来源、断奶方式、圈舍条件、社群交流、营养、管理方式等。采取延长哺乳时间、增加圈舍面积、模拟自然环境等措施有利于大熊猫行为的正常发育;为大熊猫的行为学研究、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老年大熊猫的数量随着圈养时间的推移在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的老年大熊猫饲养管理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因此,研究老年大熊猫的饲养管理以及探寻老年大熊猫医疗保健方法,对于提高老年大熊猫的福利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老年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和保健措施进行总结,阐述老年大熊猫的日常管理、医疗保健等饲养管理要点,通过个性化的饲料与饲喂方法,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定期修剪趾甲,防暑防寒,适当活动,避免应激等措施,提高了老年大熊猫的生活质量和体质,对保持大熊猫种群整体的健康水平极其重要,为逐步开展大熊猫养老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大熊猫的产科疾病是指雌性大熊猫与生殖相关疾病的总称。在现有文献报道中,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最为常见,产科疾病占的比例较低,但随着圈养大熊猫种群不断增加及性别结构的变化(雌性个体增多),大熊猫产科疾病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近几年关于产科疾病的报道有所增加)。产科疾病是大熊猫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繁殖障碍又是导致人工圈养小种群衰败的关键因素,所以防治产科疾病尤为重要。1假孕假孕是指雌性大熊猫未受孕而出现类似妊  相似文献   

11.
对圈养野生动物的人工繁殖方法,曾有过长期的争论。在令人满意的自然繁殖情况下,著者并不提倡使用人工繁殖的方法。但是,人工授精对于在圈养条件下不能自然繁殖并将要绝种的动物种类来说,则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野生动物》2004,25(1):18-19
1、我国圈养大熊猫正步入生育高峰期 据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基地大熊猫产仔的一大特点是双胞胎多。据统计,该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圈养大熊猫蠕虫病感染情况,采用饱和硫酸镁离心漂浮法对从四川地区采集的210份圈养大熊猫粪便样品进行了蠕虫虫卵的检测,结果只检出了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虫卵,粪样蛔虫卵阳性率为25.71%(54/210)。在不同饲养单位以及不同月份,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大熊猫西氏贝蛔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行为训练是针对圈养大熊猫医学检查和繁殖需要进行的,有利于饲养管理和减少应激反应。本文详细记录了大熊猫行为训练的方法、过程及训练目标,把医学检查和繁殖需要分解到具体的目标动作,并规范动作要求(站,坐,趴,躺),从食物和训练技术上严格把关,分析解决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形成科学规范的大熊猫行为训练程序,为提高繁殖力和医疗检查提供方便条件,达到提高圈养大熊猫生存福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2010年2~6月,应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上海动物园10只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分配和节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组成以取食和休息为主.春季,亚成体大熊猫取食行为频次高于夏季,而休息行为频次则低于夏季,春夏两季的行为总体分配间没有显著差异;从行为节律来看,圈养亚成体大熊猫的行为均呈现非正态特征.走动行为主要集中于7:00~8:00和13:00 ~15:00,攀爬行为主要出现于12:00之后,玩耍行为以13:00~14:00为主;亚成体大熊猫的部分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活动行为与取食行为呈正相关,与休息行为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养猪》2015,(3):32
今年成都圈养大熊猫繁育又一次实现"大丰收"。9月23日,在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月亮产房,14只今年新生大熊猫宝宝集体亮相,吸引中外游客在产房外驻足观看。  相似文献   

17.
动物圈舍丰容是改善人工圈养条件下动物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其福利水平的一种动态的工作程序。笔者结合亚成体大熊猫的生活习性,通过对亚成体大熊猫的内、外笼舍进行改造丰容,高度模拟野生自然环境,使其圈养生活环境得以多样化,使亚成体大熊猫表现出更多的自然行为。不仅可以改善饲养管理水平,还能增加动物观赏性,提高公众的动物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精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由于它的繁殖力低,在饲养条件下自然交配又极少见,这就促使我们对大熊猫进行人工授精。自1978年北京动物园首次人工繁殖大熊猫成功以来,国内外其他动物园也先后用人工授精的方法繁殖了大熊猫。总的说来,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不高。这涉及到精液质量、精液保存以及输精的时间和方法等诸因素。通过对精液评定选择高质量的精液做人工授精,对提高人工繁殖大熊猫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大熊猫精液的评定,张敬平(1982) Platz,Jret.al.(1983)、Moore et.al.(1984)等对此都有一些报道。但他们检查精液样品较少,且多取自同一  相似文献   

19.
《畜牧与兽医》2015,(6):87-90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大熊猫体内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对野生及圈养大熊猫危害很大,采用药物驱虫是目前控制圈养大熊猫蛔虫病的主要措施。为了评价伊维菌素和噻嘧啶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驱虫效果,本试验使用伊维菌素(膏剂,0.2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2 d)、伊维菌素(片剂,0.2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2 d)和双羟萘酸噻嘧啶(膏剂,10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2 d)对雅安碧峰峡基地的圈养大熊猫进行了驱虫试验。在驱虫前3天和驱虫后10~15天采集大熊猫粪样,采用饱和硫酸镁离心漂浮法检测蛔虫卵,对阳性粪样进行虫卵定量测定,并通过计算虫卵转阴率评估驱虫效果。结果:伊维菌素(膏剂)组、伊维菌素(片剂)组和双羟萘酸噻嘧啶(膏剂)组的虫卵转阴率分别为44.44%、0.00%和80.00%。试验结果表明:双羟萘酸噻嘧啶(膏剂)对大熊猫蛔虫驱虫效果较好,伊维菌素(膏剂)对大熊猫蛔虫驱虫效果较差,伊维菌素(片剂)对大熊猫蛔虫驱虫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20.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犬等肉食动物、鼬科、大熊猫科等多种动物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2014年—2015年陕西圈养大熊猫突发犬瘟热,按照犬瘟热病毒(CDV)检测阴性个体、阳性个体和临床发病个体对大熊猫进行分组并采取治疗和隔离预防措施。其中所有CDV阴性个体疏散转移后,经严格防疫并接种疫苗,得到预期防疫效果;1只CDV抗体阳性的个体经冲击治疗转为阴性;5只临床发病个体未取得预期疗效,全部死亡。综合有记载的大熊猫感染犬瘟热病例说明,对于大熊猫犬瘟热发病个体的抢救,治愈率几乎为零。研发安全有效的犬瘟热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是目前保护圈养大熊猫免受犬瘟热病毒感染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