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工混交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混交方式不同(块状、带状)其生长表现各异。80年代初在辽宁本溪草河口、偏岭镇及桓仁县马鹿泡村营建的人工混交林已郁闭成林。但因不同混交方式、比例、树种及采取的不同经营措施,而使各种混交林型之间生长差异较大。为探索辽东山区最佳的混交模式,特对各不同混交方式的林型进行了调查,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混交林有十大好处,营造混交林是一种科学的造林方法。混交造林,就是在一块造林地里,栽植两种以上的树种,使其混交生长,互相促进,创造适合它们生长的自然环境。混交林有块状混交,带状混交,还有行间混交和株间混交等形式。混交林的十大好处是: 一能抗病防虫。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林木,可以使害虫的天敌  相似文献   

3.
混交林种间关系是树种间通过复杂相互作用而对彼此产生利害作用的最终结果,种间关系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到混交林营造的效果。在森林培育中,要充分掌握混交林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在选择种间关系协调的混交树种组合基础上,可通过调整混交比例、混交方法、混交时间,加强抚育管理、间伐等营林技术调控混交林的种间关系,达到培育混交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用蓝桉、麻栎、藏柏、山樱桃、圣诞树、山合欢等作混交树种,在玉溪大栗园开展了8种人工混交林混交模型的试验研究,依据Ii=P1h/H+P2d/D+P3v/V计算混交模型的选择指标,用I标=I平均+aδn计算出混交模型的选择标准为3.0175。据此对参试的混交模型进行评定,结果以圣诞树×山樱桃带状混交效果最好,其次是藏柏×山合欢、藏柏×圣诞树带状混交。3种入选的混交模型的配置方式为混交林株行距为1m×2m的带状混交,混交林配置树种以50株为1行,4行200株为一混交模型,行与行随机排列。试验结果还表明混交林中各树种单株的生长量比纯林高。  相似文献   

5.
湿地松、枫香混交试验及其改土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湿地松、枫香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等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不同的混交方式其效果也各不相同,行间混交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而株间混交更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利于有机质和土壤N、P、K等元素的积累.因此,湿地松和枫香的株间混交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6.
油松—白桦混交林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道平  沈国舫 《林业科学》1997,33(5):394-402
在调查河北隆化县油松-白烨混交林的林木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及根系生物量)、林下草灌木、林地枯落物的总量以及不同混交距离油松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发育状态的基础上,研究了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该混交林作为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林型,林下草灌木繁茂,林地枯落物分解迅速,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林分营养状况的改善,种间关系处于基本协调状态。由于林龄及密度原因,混交林生物量略低于油松纯林,在混交林中白桦对油松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因混交距离而变化。本文提出了合适的混交距离和混交方式。  相似文献   

7.
混交林营造及其机理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混交林的增产效益,生态效益和防护效益,混交林的树种选择,混交比例和混交方式等方面的营造技术以及混交林内树种间在生物化学,生物场,生物量和养分生物循环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出发,阐述了国内外混交林营造及其机理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8.
文章指出了营造混交林是解决纯林弊端的重要途径。从曲靖市的实际出发,分析了营造混交林的意义与优势、营造混交林的应用条件,提出了确定主要树种、选择混交树种、确定合理的混交比例、选择适当的混交方法、控制造林时间、抚育调控种间关系等混交林营造的关键技术,以期为曲靖市或者其他兄弟州市在营造林生产上推广应用混交林营造技术提供一定的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探究贵州省黎平县典型马尾松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该地区混交林经营及改造提供理论依据。以黎平县马尾松混交林中的马尾松为研究对象,根据混交树种及混交比例将研究区典型马尾松混交林划分为7种林分类型,分别是马尾松占40%(类型A)、50%(类型B)、70%(类型C)的与多种阔叶混交的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占30%(类型D)、50%(类型E)、70%(类型F)的与杉木混交的针叶混交林以及马尾松纯林(类型G),采用角尺度、胸径大小比数、树高大小比数、混交度和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标,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中:1)7种林分类型中,马尾松均为轻度聚集分布状态,趋向于随机分布格局;2)类型F中,马尾松的树高、胸径处于中庸状态,其余类型中,马尾松的树高、胸径均处于亚优势状态;3)马尾松混交林的树种混交程度较高,通常在中度混交强度以上,而马尾松纯林处于弱度混交,接近于零度混交;4)林分综合评价排序为类型A>类型D>类型E>类型B>类型F>类型C>类型G;5)典型马尾松混交林中,马尾松的角尺度、胸径大小比数、树高大小比数之间无明显差异性,其空间结构的差异主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基本掌握了松枫混交林的不同混交方式,不同混交比例的种间和种内的生长特点、生长规律和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26年生和36年生的松枫混交林,无论是立木产量还是枯枝落叶层厚度,均高于纯林。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松枫混交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1.
酸枣杉木混交林林分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解决目前南方林区人工林针叶化引起的系列生态问题,挖掘本地乡土树种,发展阔叶树种造林,通过营造不同混交模式的酸枣杉木混交林,进行不同混交模式酸枣杉木混交林林分生长效应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的酸枣杉木混交林群落特征和林分生长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林分蓄积量大小排序为:酸枣纯林>酸枣×杉木(1∶3)混交林>酸枣×杉木(1∶2)混交林>酸枣×杉木(1∶1)混交林>杉木纯林,其中杉木×酸枣(3∶1)混交林是种间关系较为协调并具较高生产力的混交模式,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白桦混交林的综合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林型的试验表明,日本落叶松与白桦、色赤杨混交林型能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各项性状指标均优于日本落叶松纯林。各混交林型能改善林分土壤状况,提高土壤肥力,在不同林型中,乔木层物种重要值,日本落叶松纯林最大,基本为一个林冠层,而混交林有2个林冠层,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以混交林型物种数量最多,远远高于日本落叶松纯林。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最大,数量最多,纯林的总数量仅为混交林的11%~37%。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桦树柠条混交林及桦树纯林、柠条纯林的林木生长量、林分生物量、根系分布规律等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的桦树高生长量比纯林桦树提高47.6%~119.5%,胸径提高44.1%~143.1%;混交林的林木生长量及单株生物量均高于纯林;混交林中桦树根系分布比纯林均匀,使林木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水分、空间,利于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在福建省洋口林场开展杉木与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林研究,从生长量、蓄积量、林分植被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分析了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与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带状混交林(5∶5和6∶4)中杉木生长较杉木纯林迅速,混交林植被发育繁茂,混交林土壤容重小,而孔隙度大,表层土壤的养分含量高于杉木纯林。杉木与乐东拟单性木兰带状混交可减缓杉木纯林地力衰退,为杉木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土壤碳氮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C、N元素分析仪的测定,比较了杉木纯林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土壤碳库及垂直分布差异,结果显示: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比纯林高,其有机碳贮量比杉木纯林大17.57%,主要差异在枯枝落叶层,分别为3.620 t.hm-2和12.610 t.hm-2。有机碳富集指数20~40 cm差异最大,混交林富集指数是纯林的1.18倍。混交林土壤有机碳贮量(79.460 t.hm-2)大于杉木纯林(67.583 t.hm-2),且均以表层(0~20 cm)碳贮量为主。混交林的全氮含量高于纯林,C/N则低于纯林。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林分凋落物数量和性质上的差异引起的。杉木和火力楠混交林比杉木纯林更有利于碳的贮存,人工造林应多发展混交林。  相似文献   

16.
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后土壤有机质碳和腐殖质碳的变化进行研究表明: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后,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碳和腐殖质碳的储量,0~20 cm土层增加的幅度大于20~40 cm土层。从腐殖质的组成来看,混交林土壤无论是胡敏酸、富啡酸还是土壤腐殖化度都大于纯林,混交林土壤胡敏酸与富啡酸比值(HA/FA)也大于纯林。从而表明了混交林土壤腐殖物质的品质变佳,土壤熟化度增大,土壤供肥保肥的能力增强,土壤肥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多竹种混交、竹桉混交和竹橡胶混交对林木生长及林分土壤条件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竹种混交以及竹树混交其林木生长状况及土壤条件均优于纯林;竹子纯林、多竹种混交林、竹树混交林3种不同类型的林分其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排序为:多竹种混交林 > 竹子纯林 > 竹树混交林 > 乔木纯林。研究结果表明,在桉树林和橡胶林中适当套种竹子可以改善桉树林和橡胶林的生长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林地生产力、维持土壤肥力具有显著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桉树和橡胶树纯林的改造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红松、刺楸人工混交林,红松纯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刺楸混交林物种丰富度最大,植物种类最多,红松纯林仅为混交林的43%,总数量为混交林的32%,红松、刺楸混交林乔木层多样性指数为1.430 5,均匀度指数为0.687 9,优势度指数为0.290 6,丰富度指数为1.413 7,而红松纯林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为0,优势度指数为1,丰富度指数为0.371 2。在灌木层中,混交林与纯林各项指标区别不大,只有丰富度指数为混交林(纯林。在草本层中,混交林各项指数基本都大于纯林,只有均匀度指数红松纯林(混交林。  相似文献   

19.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桦木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是冀北山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为探讨二者的纯林或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层越深,土壤容重越大,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北落叶松林(1.14g/cm~3)、黑桦林(1.03g/cm~3)、落叶松白桦混交林(1.01g/cm~3)、桦木林(0.98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3.04%)、华北落叶松林(51.84%)、桦木林(51.40%)、黑桦林(51.14%);土壤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5.53%)、桦木林(52.81%)、黑桦林(51.33%)、华北落叶松林(48.22%);土壤稳渗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华北落叶松林。营造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混交林有利于土壤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17a生华山松混交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的总生长量均比同期纯林要大,树高、胸径的连年生长量下降趋势比纯林慢,材积连年生长量上升比纯林快.8a生华山松仅树高定期生长量比纯林大,胸径与材积定期生长量不及纯林.混交林的叶量、叶面积及单位重量的叶绿素含量均比纯林高.华山松营养根呈簇状疏散分布,无明显主根,根系分布浅而细根密集,根系总长度比纯林大20%以上,种间根系无互相排斥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