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进行 2 种鲜食蚕豆设施栽培模式试验,对不同模式鲜食蚕豆农艺性状以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轮作大棚西瓜鲜食蚕豆分枝数为6.7个,地上秸秆重659.1 g,单株荚数20.3个,单株荚重439.5 g,产量17.745 t·hm-2,增加收入17.745万元·hm-2;鲜食蚕豆套种葡萄的分枝数5.5个,地上秸秆重555.2 g,单株荚数18.8个,单株荚重408.0 g,产量11.385 t·hm-2,增加收入11.385万元·hm-2。  相似文献   

2.
张欣欣  石磊  何刚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9):4010-4023
【目的】农户经营是我国农业的主体,肥料资源的不合理应用是限制作物生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旨在评估主产区农户粮食生产的减肥潜力及经济环境效益。【方法】2018年对陕西省各县(市、区)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三大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基于产量水平评价农户的施肥现状、减肥潜力、环境代价和经济效益。【结果】农户作物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平均产量为4 573 kg·hm-2,高低产量相差2 619 kg·hm-2;玉米平均产量为7 319 kg·hm-2,高低产量相差5 388 kg·hm-2;水稻平均产量为8 340 kg·hm-2,高低产量相差2 893 kg·hm-2。小麦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177 kg N·hm-2、102 kg P2O5·hm-2和37 kg K2O·hm-2;玉米分别为247 kg N·hm-2、103 kg P2O5·hm-2和47 kg K2O·hm-2;水稻分别为186 kg N·hm-2、88 kg P2O5·hm-2和64 kg K2O·hm-2。3种作物产量与施肥量无显著相关。氮磷肥普遍过量施用、钾肥过量与不足并存,低产农户过量施肥问题严重。对于氮磷钾肥的减施潜力,小麦分别为41%、59%和59%;玉米分别为55%、73%和66%;水稻分别为38%、64%和58%。施用的肥料形态均表现氮以单质肥为主、复合肥为辅;磷钾以复合肥为主;有机肥养分供应量很低。肥料结构均表现为重基施轻追施,氮以基施为主、追施为辅;磷钾肥鲜有追施。生产1.0 t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活性氮损失量分别为6.9、3.8和3.3 kg,低产组的活性氮损失强度比高产组分别高52%、85%和74%,降低损失的潜力分别介于16%—33%、31%—50%和4%—38%。小麦、玉米和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分别为4 468、9 091和20 020 元/hm2,高产组比低产组分别高459%、128%和52%;减肥增效后总效益分别为4 919、9 905和20 543 元/hm2,高产组比低产组分别高290%、106%和48%。【结论】基于产量水平深入剖析了陕西省农户的生产行为,低中产组为化肥减量和收益提升的重点。农户氮磷钾肥减施潜力分别为45%、65%和61%;小麦、玉米和水稻因化肥减施而降低活性氮损失的潜力分别为26%、45%和18%;提高环境经济效益的潜力分别为10%、9%和3%。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肥料投入量对鲜食玉米农艺性状、穗相关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本研究以甜糯玉米鲜糯366为材料,采用盆栽种植精准施肥,轮作(T)和连作(K)下设置不施肥对照(T0和K0)、施肥处理600 kg·hm-2(T1和K1)、施肥处理1 200 kg·hm-2(T2和K2)和施肥处理1 800 kg·hm-2(T3和K3)4个水平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复合肥施入量的增加,轮作和连作下的玉米株高、茎粗、地面茎节数和穗位高等农艺性状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果重等6个穗相关指标同样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轮作施肥量最大处理T3除穗粗外均为最大值;轮作T3处理为产量最高值11 918.40 kg·hm-2,其次为连作K3处理11 793.41 kg·hm-2,两者无显著差异;玉米4个农艺性状和7个穗相关性状及产值大部分存在相关性。从产值考虑复合肥1 800 kg·hm-2投入量配合轮作栽培模式为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作物高产稳产,设置秸秆还田(S)与不还田(即秸秆移出,N)两种模式,氮肥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0(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肥,播种时一次性施入氮肥75 kg·hm-2、磷肥120 kg·hm-2和钾肥55 kg·hm-2作基肥,春玉米拔节期追施氮肥150 kg·hm-2)、常规氮肥分别加10%、20%、30%处理(+10%、+20%、+30%)和常规氮肥分别减10%、20%、30%处理(-10%、-20%、-30%)探索秸秆还田模式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肥处理,秸秆移出模式下玉米产量高于秸秆还田,增产18.35%;施氮处理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产量均高于秸秆移出模式,增幅为0.22%~7.94%。秸秆还田模式下+10%处理玉米净收益高于其他处理,至少增收486.41元·hm-2,农户在生产中可以采用秸秆还田适当增加氮肥的方式提高玉米产量,进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氮肥减量施用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氮肥减施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和管理措施的关系,明确氮肥减施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0—2021年公开发表的90篇论文,按照氮肥减施的比例、种植体系及其在不同条件下(肥料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土壤酸碱度以及水分管理等)的作物产量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氮肥减施0—40%没有显著降低水稻产量,氮肥减施0—30%没有显著影响小麦和玉米产量,但是减氮30%—40%显著降低了小麦和玉米产量,减产分别为6.1%和5.4%。不施氮肥区产量水平没有显著影响3种作物氮肥减施的产量效应。土壤全氮含量>2 g·kg-1时,氮肥减施水稻产量(6.5 t·hm-2)显著高于常规施氮产量(6.3 t·hm-2);土壤全氮含量>1 g·kg-1时,氮肥减施小麦产量(6.9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7.4 t·hm-2);土壤全氮含量>1.5 g·kg-1时,氮肥减施玉米...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安徽省为我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估算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可为全省秸秆养分资源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安徽省各市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4种作物秸秆产量、秸秆氮磷钾养分资源量及其在还田条件下的化肥替代潜力进行评估。【结果】2016—2018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1 758万t、2 251万t、712万t和275万t,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淮北和江淮区域,分别占全省4种作物秸秆总量的47.0%和33.6%。全省4种作物秸秆氮(N)、磷(P2O5)和钾(K2O)养分年均产量分别为40万t、13万t和85万t,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养分资源量分别占4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44.6%、34.4%、13.9%和7.1%。在全省作物主要种植地区,单位播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9.5—35.0 kg·hm-2、P2O5 13.6—16.2 kg·hm-2和K2O 132.9—157.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3.5 kg·hm-2、P2O5 8.4—11.7 kg·hm-2和K2O 83.5—115.8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7—32.7 kg·hm-2、P2O5 12.5—16.5 kg·hm-2和K2O 59.7—79.0 kg·hm-2;油菜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4.0 kg·hm-2、P2O5 11.2—15.8 kg·hm-2和K2O 101.3—142.7 kg·hm-2。【结论】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还田可基本满足下季作物的钾素需求,同时可部分替代氮肥和磷肥的施用,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实现农田化肥减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黄淮海平原传统施氮技术下,小麦-玉米两熟体系作物生育后期土壤氮肥供应不足导致籽粒减产等问题,探讨氮肥减量后移对植株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周年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3年,于山东济阳典型麦-玉两熟种植区,设置周年施氮400 kg·hm-2传统农户处理(CK,小麦季200 kg·hm-2:65%基肥+35%返青肥,玉米季200 kg·hm-2:100%基肥)、周年减氮10%(SN,小麦季180 kg·hm-2:50%基肥+50%返青肥,玉米季180 kg·hm-2:100%基肥)、周年减氮20%(NH,小麦季180 kg·hm-2:22.2%基肥+33.3%返青肥+44.5%抽穗肥,玉米季140 kg·hm-2:28.6%基肥+71.4%大喇叭口肥)和周年减氮30%(NL,小麦季140 kg·hm-2:43%返青肥+57%抽穗肥,玉米季140 k...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适宜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幼林套种的农作物,分析不同套种模式对作物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套种对红薯农艺性状(主茎蔓长除外)无明显影响,对黄豆株高、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对玉米穗粒重有显著影响;与单作相比,套种会导致黄豆产量下降29.02%、玉米产量下降14.47%。3种套种模式以油桐+玉米经济效益最好,每公顷收益8850元,其次为油桐+黄豆和油桐+红薯,每公顷收益分别为6 300元和6 150元。  相似文献   

9.
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长江流域多熟制轮作区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验证油菜种植提高后茬作物产量是一种普遍现象,为油菜作为换茬作物促进粮油兼丰、周年丰产稳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开展不同轮作模式的同田对比试验,选取长江上游重庆北碚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四川盐亭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中游湖北沙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湖南衡阳油菜-早稻-晚稻和冬闲-早稻-晚稻轮作、河南信阳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下游江苏如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比较冬季作物小麦(或冬闲)和油菜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对后茬作物水稻或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量的差异。【结果】北碚、沙洋、信阳和如皋油-稻轮作的稻谷产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323、483、1 569和569 kg·hm-2,相应增产4.6%、6.6%、17.3%和6.0%;盐亭和沙洋油-玉轮作的玉米产量较麦-玉轮作分别提高487和579 kg·hm-2,分别增产7.0%和14.8%;衡阳油-稻-稻轮作的早稻和晚稻的稻谷产量较闲-稻-稻轮作分别提高718和726 kg·hm-2,分别增产11.1%和10.5%。沙洋和信阳油-稻轮作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较麦-稻轮作分别增加7.0、27.7万穗/hm2和18.1、20.2粒/穗。沙洋和北碚试验点油-稻轮作的水稻生物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1 711和2 625 kg·hm-2,氮素累积量分别较麦-稻轮作增加23.9和23.2 kg·hm-2。【结论】在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域内,油菜在不同轮作模式中均可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及养分累积量,是一种良好的轮作换茬作物。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炭基肥施氮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郑单 958’作为试验材料,设置 5 个不同施氮处理0,135,270,405,540 kg·hm-2,研究施氮量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天津地区炭基肥在玉米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各施氮处理较 B0 叶面积指数均显著提高,随着玉米施氮量的增加,B3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最大光化学效率均优于其他处理;各施氮处理相较于 B0 玉米产量、行粒数、穗粒数、百粒重均有显著提高,当供氮量增至 405 kg·hm-2 时,再增加施氮量玉米产量、穗粒数和百粒重不再显著增加,最高分别为 10 833.25kg·hm-2、552.19 粒和 34.73 g;当供氮量为 405 kg·hm-2 时,经济收益最大,为 22 171.86 元·hm-2。综上所述,以炭基肥为供氮源,在施氮量为 405 kg·hm-2 时是提高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玉米叶面积、经济效益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玉米和甘蓝套种的最佳比例,完善套种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理论依据,根据玉米套种甘蓝的田间试验数据,在进行产量性状和经济效益比较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套种模式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米/甘蓝不同套种模式的综合效益主要由玉米产量性状、甘蓝产量性状和不同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3个方面决定;不同套种模式的综合比较结果为处理3>处理1>处理4>处理2>处理5,即:处理3(玉米密度67500株/hm2,甘蓝密度60000株/hm2)套种模式下,玉米、甘蓝的产量分别为12150、80242.5 kg/hm2,总产值为83634.0元/hm2的,效益高于其他处理,田间配置最合理,是最佳组合模式。该研究优化了种植模式,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小麦品种克春130290大面积增产并推广种植,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7个施肥水平下春小麦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施氮量对春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纯氮施用量为75 kg·hm-2时春小麦株高和茎数达到较大值,继续增加施氮量两者增加不大甚至反而降低;在施氮量0~90 kg·hm-2范围内穗长、不孕小穗数、小穗数和容重变化不显著。当纯氮施用量为67 kg·hm-2时,产量最高,为5 791.67 kg·hm-2,继续增施氮肥产量却降低,但降低幅度不显著;各处理穗粒数差异不显著,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差异显著,当施氮量为75 kg·hm-2时春小麦有效穗数最高,为714.67万穗·hm-2,当施氮量为67 kg·hm-2时千粒重最高,为34.13 g。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小麦株高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54,两者对产量...  相似文献   

13.
地膜覆盖条件下黄土高原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合评价地膜覆盖玉米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应,为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生产合理利用地膜覆盖技术提供指导。【方法】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与EI Compondex文献数据库,收集了从2000—2017年间已发表的黄土高原地膜覆盖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文章数据,综合分析了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黄土高原半膜覆盖平均产量为9 348 kg·hm-2,较对照产量7 059 kg·hm-2增产33%,全膜覆盖平均产量为9 191 kg·hm-2,较对照产量5 910 kg·hm-2增产56%,半膜覆盖或者全膜覆盖均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但是全膜覆盖和半膜覆盖之间玉米产量相近,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半膜覆盖海拔高度超过630 m时或全膜覆盖海拔高度超过900 m时,玉米增产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可能与覆膜提高土壤温度有关。半膜覆盖平均蒸散量为385 mm,较对照蒸散量389 mm减少1.0%,全膜覆盖平均蒸散量为366 mm,较对照蒸散量357 mm增加2.8%,半膜覆盖玉米蒸散量较不覆膜有所减少,但是全膜覆盖显著增加了玉米蒸散量,不过2种覆膜措施的蒸散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半膜覆盖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7.3 kg·hm-2·mm-1,较对照水分利用效率13.2 kg·hm-2·mm-1增加31%,全膜覆盖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7.5 kg·hm-2·mm-1,较对照水分利用效率11.7 kg·hm-2·mm-1增加50%,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均显著提高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但是全膜覆盖和半膜覆盖之间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似,没有显著差异。覆膜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其降低土壤无效蒸发量(57 mm),提高玉米潜在的蒸腾效率有关(11.2 kg·hm-2·mm-1)。【结论】在区域尺度上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对玉米产量、蒸散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具有等效性,考虑到地膜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成本等因素,推荐黄土高原玉米栽培选用半膜覆盖。  相似文献   

14.
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明小麦合理轮作制度和磷肥管理。【方法】于2018—2019和2019—2020连续两年在花生(PCR)、玉米(MCR)和花生‖玉米(ICR)茬口下种植冬小麦,分别设P0(0 kg P2O5·hm-2)、P90(90 kg P2O5·hm-2)、P180(180 kg P2O5·hm-2)和P270(270 kg P2O5·hm-2)4个施磷水平,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分蘖及成穗率、灌浆速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1)同一茬口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单穗干重均呈P270>P180>P90>P0处理;冬小麦穗粒数、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率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180施磷水平下达到最大值。(2)不同茬口下,各施磷水平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均表现为PCR>ICR>MCR;在不施磷(P0)和低磷(P90)水平时,花生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均大于花生‖玉米茬口和玉米茬口,但在P180、P270施磷水平时,花生‖玉米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则均大于花生茬口和玉米茬口。(3)结合施磷量与产量拟合曲线,花生茬口冬小麦最高产量为10 493.6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7.0 kg·hm-2;花生‖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10 749.8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8.9 kg·hm-2;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9 936.2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89.3 kg·hm-2。【结论】花生茬口及花生‖玉米茬口的冬小麦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与转移、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方面均优于玉米茬口,冬小麦产量潜力大,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低,为177.0—178.9 kg·h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宁夏引黄灌区连续减施化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影响产量稳定性的因素,为化肥合理减施、春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春4号春小麦为供试作物,2019—2022年连续4年开展化肥减施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F,N 27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75 kg·hm-2)、减量施肥下限(RF1,N 180 kg·hm-2、P2O5 45 kg·hm-2、K2O 30 kg·hm-2,与传统施肥相比减N 33.3%、减P2O5 70.0%、减K2O 60.0%)、减量施肥上限(RF2,N 225 kg·hm-2、P2O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小麦-玉米两季秸秆全还田条件下,探索不同有机-无机运筹模式对作物产量、氮效率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小麦-玉米一年两季种植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和科学培肥地力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设计化肥与不同用量有机肥配合并结合施用秸秆腐熟剂措施,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运筹模式对产量构成、氮养分吸收、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等特征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F处理(单施化肥),FA处理(化肥配秸秆腐熟剂),FM1处理(化肥配1 500 kg·hm-2有机肥),FM2处理(化肥配3 000 kg·hm-2有机肥),FM3处理(化肥配4 500 kg·hm-2有机肥),FAM2处理(化肥配3 000 kg·hm-2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 【结果】(1)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不同用量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均可显著增加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其中FM3处理产量最高,小麦增产20.6%,玉米增产10.6%,FAM2处理小麦增产19.5%,玉米增产8.2%。产量增加源于产量各构成要素的协同提高,小麦以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较为显著,玉米以行粒数增加最为显著。(2)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可以促进氮素向籽粒运移,提高氮素收获指数,随有机肥用量增加,小麦和玉米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其中FM3处理和FAM2处理籽粒氮素累积量和收获指数均较高,与F处理达显著差异。配合施用秸秆腐熟剂的FA和FAM2处理较不施菌剂处理周年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3—1.6 kg·kg-1。(3)增施有机肥和施用秸秆腐熟剂显著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其中FM3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最高,施用2年后相比F处理全氮增加0.17 g·kg-1,有机质增加1.97 g·kg-1。各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孔隙度和水稳性团聚体比例。 【结论】连续2年试验表明,增施有机肥、配施秸秆腐熟剂可以增加小麦-玉米产量,促进籽粒氮素吸收和转运,改善土壤结构和培肥地力,推荐FAM2处理作为本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有效的增产及土壤培肥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施氮量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形成及养分利用的影响。【方法】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杂19’为材料,在湖北黄冈进行大田裂区试验,设置两个轮作模式(稻油轮作,RO;豆油轮作,SO)为主区,4个施氮量(N0,0;N1,90 kg·hm-2;N2,180 kg·hm-2;N3,270 kg·hm-2)为副区,测定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养分积累及籽粒品质等相关指标。【结果】(1)豆油轮作油菜籽粒产量显著高于稻油轮作,增加施氮量,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及千粒重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与N0相比,在N1、N2和N3处理下,稻油轮作油菜籽粒产量分别增长176.68%、436.49%和835.40%,豆油轮作油菜籽粒产量分别增长123.96%、344.46%和547.25%。豆油轮作较稻油轮作在N0、N1、N2和N3处理下大田籽粒产量分别增长62.09%、31.33%、71.79%和12.21%;(2)成熟期豆油轮作油菜根颈粗、株高、第一有效分枝高度和有效分枝数显著高于稻油轮作,且随施氮量增加不同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地区玉米品种密植条件下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脱粒含水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找出该地区密植条件下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筛选出适宜新疆北疆地区种植的耐密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北疆18个中熟玉米品种为材料,在10.5×104株/hm2密度下,分析各参试玉米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结果】在密植条件下各参试品种产量差异极显著;产量与行粒数(r=0.565*)、百粒重(r=0.485*)呈显著正相关;18个玉米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可以解释85.6%的产量变异;优化后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6.391+0.469X6+0.33X8。【结论】新疆北疆博州地区密植条件下选择玉米品种时,选择穗长稍长、穗粒重较大、百粒重较重且脱水快的品种,华西704,登海1707和华西917可作为新疆博州地区中熟春播地膜玉米栽培选择品种。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种植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因此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提升玉米产量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夏玉米是临邑县主要经济农作物,为确保夏玉米产量应采取增加栽培密度,并做好配套田间管理措施。本文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山东省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倒伏的影响,得出了密植条件下夏玉米产量提升机制,即在6.00~8.25×104株·hm-2密度范围内,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增加穗数增多而增加了夏玉米产量,而且夏玉米未发生倒伏。提出在临邑县从事夏玉米生产时,推荐密度为8.25×104株·hm-2,施氮量为360kg·hm-2。通过合理密植、配施化肥、化控等农艺措施能够实现夏玉米高产,为相关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本地主栽油菜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摘薹对不同品种油菜的油菜籽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表明,供试品种油菜薹养分丰富,具有良好的菜用品质。摘薹处理对有效分枝部位、分枝数有显著影响,对角果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摘薹处理对菜籽产量影响极显著,摘薹和品种互作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本试验中各品种油菜菜用+油用平均经济效益较单收菜籽增加8 542元·hm-2,其中浙大635净收益为16 527元·hm-2,较单收菜籽增加11 332元·hm-2,综合净收益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