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2010—2019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33个县市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变化。研究表明:从时间序列分析来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起步阶段的濒临失调水平提升到稳定阶段的中级协调水平,且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从空间布局分析来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度和耦合协调度具有非均衡性特征,呈“东南高-西北低”格局分布;从时空关联分析来看,2010—2019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耦合发展度在空间上具有正向集聚特征,呈“东南高-北低”格局分布,即HH型聚集在生态经济区东南部,LL型聚集在生态经济区北部。因此,建议培育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高水平耦合地区的优势辐射功能,以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2.
杨啸 《农技服务》2022,(12):100-105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割裂,二者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有助于全面提升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化解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为更好地厘清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状况,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协调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评价二者协调发展程度,采用灰色预测方法预测其未来变化,并运用回归分析法就各评价指标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指数呈上升态势,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应提升,但仍未进入优质协调阶段,各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产业兴旺和经济融合维度的指标水平较低制约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全面推进。需提升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力度,重点推进西部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城乡要素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双向配置;推进西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发展数字乡村是党和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战略路径,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利突破口。明晰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衡量两者当前发展水平及协同程度,对于推动农村地区繁荣兴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实证分析了2015—2020年全国30个省份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影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乡村发展地区分异程度加剧,乡村振兴发展地区分异程度趋于减缓;数字乡村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进步速度逐渐赶超乡村振兴系统。(2)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形成良性发展。整体由濒临失调衰退向初级协调发展转变,但目前全国范围耦合协调程度仍然偏低,空间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3)阻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的主要因子有农村产业数字化、农村数字产业化、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收入水平,障碍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地区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优化农村财政投入、提升数字产业化服务综合水平等建议以促进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在构建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熵权法评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1)时间维度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关系趋于增强,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趋缓,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2)空间维度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度呈现“点状分散—块状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极度失调、低度协调区逐渐消失,逐渐形成西北、西南方向“陷落”的空间格局。3)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抑制作用。鉴于此,应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协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协调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村是由人口、土地、产业等核心要素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复杂巨系统。为了探究乡村人—地—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面板数据,选取“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度刻画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差异较大、不均衡的特点;大部分县域乡村人—地—业发展处于协调耦合阶段,形成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岳阳市发达区域为核心并以圈层的形式逐渐向外扩散的空间格局,呈整体水平逐年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4个类型,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由初级协调向中度协调发展的逐年上升特征。  相似文献   

6.
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具有内在的协调需求。以皖江示范区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示范区9个地级市在2008年、2011年、2014年3个评价时点上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示范区产业转移和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但耦合协调程度不断增强,二者均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耦合协调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以合肥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战略经济带,探究其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的协调关系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2011—2020年我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和数字经济的面板数据,建立复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数字经济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且数字经济水平普遍滞后于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因此,我国应探索差异化地区数字经济推广的方案和策略,发挥长三角地区的辐射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视角下,三产融合的发展对于补齐农村产业短板,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三产融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研究湛江乾塘镇三产融合发展情况,从而系统总结出湛江乾塘镇三产融合协调化、绿色化、开放化与共享化发展趋势,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乡村产业优化升级与乡村产业品牌提升方面提出乾塘镇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为更好地促进同类型地区三产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对乡村振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并提出了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三产融合发展的具体模式。当前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创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产业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没有考虑区域经济学的区域和空间等因素。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创新,可以从区域模式、空间模式、城乡合作模式、产业集群模式等方面对农村三产融合的模式进行创新。模式的应用,可以从政府规划、政策支持、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着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模式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宏观上必须以贯彻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为前提,同时也必须关注微观视角下乡村产业发展举措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效果。浙江省温州市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基本目标,结合乡镇单元产业资源特征,深入挖掘乡村产业优化升级与融合连接的平台、渠道,以乡村单元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主要实施模式,合理规划和建设区域示范产业空间,坚持三产融合、示范引领的产业发展原则,通过政策和规划引导自下而上的乡村产业振兴实践,激发区域乡村层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乡村振兴战略更加顺利、扎实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1.
<正>为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品牌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为重点,实施乡村振兴,促进三产融合互动,加快形成产业多元、联结机制紧密、市场竞争力强、品牌溢价空间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效果好三产融合格局,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更大贡献。1、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共同体,促进产业链条延伸融合。2、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三产业交叉融合。3、搭建农产品流通销售服务业平台,促进先进  相似文献   

12.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人地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人地系统协调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农牧业、村庄子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乡域子系统发展水平增幅明显;人地系统耦合度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稳步提高,整体由轻度失调衰退向勉强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阻碍人地系统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乡村人均草地面积、人均GDP、乡村人均肉产量,且障碍程度不断增强;子系统障碍度顺序为农牧业>村庄>城镇>乡域,农牧业、村庄子系统障碍作用突出,乡域子系统障碍作用明显减弱。综上,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农牧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三产融合发展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3.
谭秋  李娅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3):159-162
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县域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测算2003—2018年山西省107个县域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在此基础上识别制约县域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2003—2018年山西省107个县域基础设施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均呈上升态势;(2)在空间上,山西省107个县域基础设施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现"北低南高"的特征;(3)劳动力数量、城镇化率、政府规模对山西省县域基础设施与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发展具有显著正效应,一产占比对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负效应,三产占比对耦合协调水平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地块为评价单元,通过建设适宜性、空间稳定性测度、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古路镇耕地进行分析评价,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并根据各项目区主要发展障碍明确项目建设模式及方向.研究表明:(1)古路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指数介于0.261 8~0.798 6之间,空间稳定性指数介于0.439 7~0.999 9之间,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空间稳定耦合协调度较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空间稳定性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在空间上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古路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划分为优先划定区、重点建设区、后备调控区和生态缓冲区等4个总体分区和19个详细分区,依据资源禀赋确定产业兴旺—集约高效、提质增效—产业培育、补齐短板—整合资源、生态宜居—环境整治等4个发展模式;(3)古路镇耕地资源总体上呈现"西优东劣""南退北稳"的空间格局,应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优势,重视生态保护;(4)现行规划中古路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位于优先划定区和重点建设区,布局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是推进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中国县域为研究单元,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测算方法,探讨中国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县域村镇建设得分介于0.07~0.81,高低分段区空间格局基本与地均GDP的高低相互对应。中国县域资源环境得分介于0.17~0.71,低分段区面积占比为32.12%,西北部大部分村镇资源环境需要得到重视。中国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呈现东高西低;V5耦合协调度等级绝大部分分布在北京—北海一线以东的平坦地区;V4耦合协调度等级多数位于胡焕庸线以东,少部分位于天山周边;V2和V3耦合协调度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西北—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V4耦合协调度等级的县数量占比最高。因此,基于中国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空间格局,提出V4耦合协调度等级区域可着力建设农牧业特色产业集聚;V2和V3耦合协调度等级区域可加快推动少数民族特色的产业。  相似文献   

16.
主要运用复合指标测度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省际面板数据对2000—2013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与劳动力配置协调性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度、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均持续性上升且呈融合的趋势,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土地城镇化配置速度明显高于劳动力城镇化配置速度,且两者的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2006年以后出现劳动力城镇化配置滞后现象;各区域劳动力城镇化配置水平、城镇化发展度分布格局与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基本相符,阶段性特征差异显著;各区域耦合协调度分布比较均衡,但区域阶段性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三产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手。以云南昆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例,构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量化评价了昆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实证分析了产业融合所达到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剖析了制约当前昆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因素。最后,基于以上制约因素,从提升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数字农业建设、提升产业融合形式多样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增强农民在产业融合中的重要性贡献、把握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机遇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昆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指引思路,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关键,其实质是从空间正义视角重塑城乡关系。空间正义是城乡融合的实现方式,通过城乡产业融合来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体现了空间正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进程,剖析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城乡融合的现状与困境,从空间正义视角探讨城乡融合的新型发展格局,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城乡融合机制;校准城乡关系,激活产业融合新动能;破解人才困境,培养乡村振兴高质量劳动力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协同发展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向,探索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关系是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基础,而且研究休闲农业同美丽乡村耦合发展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并构建休闲农业-美丽乡村耦合模型,选取2014—2018年河北省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相关数据,分析河北省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河北省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两个系统的耦合度在0.20~0.59之间,说明二者耦合度水平较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且耦合关系处于动态有序状态,说明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作用是相互的,二者具有耦合性。加强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农业产业带动区域发展、区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产业兴旺,关键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佛山市三水区的乡村产业融合应着眼城乡空间融合、要素资源融合、产业生态融合三方面,即:优化城乡空间融合,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要素资源融合,以三产联动带动乡村多元化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文化融合互补,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乡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