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大豆根腐病菌S. Li,G. L. Hartman,L. L. Domier,D.Boykin摘要: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f. sp. Glycines,FSG)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主要侵染大豆根部并且引起大豆猝死综合征(sudden death syndrome,SDS),这是一种广泛的、具有破坏性的病害。  相似文献   

2.
摘要: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f.sp.glydne)是一种土生细菌,通过侵染大豆根系引发猝死综合症。利用温室盆栽试验和须根培养试验研究了接种茄孢镰刀菌对13个不同基因型大豆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后所有盆栽大豆主根都有明显深褐色的侵染病斑;移植后21d测定了盆栽植株叶部发病程度,Peking表现最为严重,然后依次为Spencer,Ripley,P3981,Williams82,Essex,Forrest,Iroquois,PI520733,Hartwig,PI567650B,Jack,和PI567374。叶部发病程度与冠高(r=-0.422,P=0.0018)、冠重(r=-0.857,P〈0.0001)和根重(r=-0.732,P〈0.0001)呈显著负相关。主根病斑长度与叶部发病程度没有相关性,表明大豆对病原菌的抗性不能仅通过根系得到充分控制。对培养的大豆须根接种茄病镰刀菌菌丝体10d后,不同基因型大豆的菌落直径的变化范围为17—40mm,差异显著(P=0.05),其中Spencer和Peking须根上的菌落直径显著(P=0.05)大于PI567374和PI520733。对Spencer和PI567374的须根接种10灿茄病镰刀菌常量成分悬浮液,10d后菌落直径分别为50和38mm,差异显著(P=0.05)。通常,不同基因型大豆间茄病镰刀菌在培养须根上的生长与整株的症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总是这样,这是因为即使根系对毒素产生抗性来减少叶部病害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的大豆都表现出明显的根系抗性。  相似文献   

3.
花生果腐病又称烂果病,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花生主产区日趋严重的重要病害。为明确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2019和2020年采自河南省各花生产区的92份花生果腐病样进行了菌株分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并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确定了引起河南省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包括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 solani)、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和厚垣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曲霉属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和黄曲霉菌(A. flavus)、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以及侵管新赤壳菌(Neocosmospora vasinfecta)共计5属9种,其中以镰刀菌属的尖孢和腐皮镰刀菌为优势种。本研究进一步确定了花生果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研究结果可为花生果腐病的有效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防微生物BRF-1对大豆根腐病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BRF-1是从大豆根际分离获得的生防细菌(Bacillus spp.).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该菌对大豆根腐病4种主要病原菌大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霉菌(Pythiumspp.)、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进一步盆栽试验发现,BRF-1的不同处理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大豆根腐病发生,而且还具有促进幼苗生长的作用,是一株极有希望的生防微生物.  相似文献   

5.
用8株生防细菌对15种病原真菌进行室内平板对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株生防细菌都具用较广的抑菌谱,其中B021a、B072b对14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宽抑菌带,B09、B131对13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宽抑菌带。抑菌率为15.6%~67.5%。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axyspo-rum)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分别进行盆栽试验。防效最高为m4b(F.axysporum)达62.7%和mg(F.solani)达60%。各生防菌株对大豆种子发芽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在种子发芽过程中还能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田间试验大豆根腐病防效34.6%~47.6%,各菌株对大豆植株有一定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镰刀菌病害对大豆种植业造成的损失,避免化学药剂对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风险,本研究分离针对大豆镰刀菌病害的生防菌,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生防菌类型,并通过温室试验验证生防菌对大豆尖孢镰刀菌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共分离得到144株菌,其中1种Y8菌株对尖孢镰刀菌大豆专化型有较强的防治效果,这种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微生物。试验结果显示:Y8菌株能够有效保护大豆免受尖孢镰刀菌的侵染,使大豆的病情指数降低42.23%。相对于对照组,Y8菌株使大豆的生物量提高45.9%,使根生物量提高73.3%,大豆籽产量提高35.4%,叶绿素含量提高22.7%。这可能是由于Y8菌株成功的在大豆根际定植,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并且其次生代谢物能促进大豆的生长。本研究发现的假单胞菌属微生物可为大豆尖孢镰刀菌病害的防治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小谷粒作物赤霉病评述(Ⅱ)D.W.Parry等流行学了解镰刀菌病害在小谷类作物上的侵染循环,对于认识赤霉病与苗腐和根腐的关系是有益的(图正略)。若将禾谷类作物的种子播于镰刀菌寄生的土壤中,就会使植株受侵,发展成苗腐和根腐。后期再以气传接种的方式(通常...  相似文献   

8.
大豆根腐病发生与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大豆根腐病在黑龙江省各农场发生普遍,一般减产10%左右,是一个新的严重威胁大豆生产的病害。此病系由尖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腐霉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从种子萌发后7—10天即可侵染幼根,以后随着生育期加长,病情逐渐加重,花荚期达到高峰。发病与土壤温度、湿度关系密切,同时,受茬口、栽培方式、肥料种类及根部害虫危害影响。大豆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但尚未发现高抗品种。在药剂防治方面,多菌灵与福美双或克菌丹混合拌种,对提高保苗率、减轻病情作用较大。被认为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腐皮镰刀菌(Fusariumsolani)是可以引起茶树茎腐和枯萎的致病真菌。为获得对茶树腐皮镰刀菌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茶园收集的茶树(Camelliasinensis)健康叶片中采用梯度稀释法分离纯化得到内生细菌56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对腐皮镰刀菌抑制效果较好的菌株,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测定其防病促生指标并进行抑菌谱试验,通过发酵液试验和平板对扣法评估挥发性物质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菌株YB-1476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63.31%,拮抗效果最佳,鉴定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有产铁载体和吲哚乙酸、分泌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及溶磷的能力。抑菌谱试验表明,菌株YB-1476对平脐蠕孢菌(Bipolarissorokinana)、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PH-1)、念珠状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f.sp.niveum)和茄链格孢菌(Alterna...  相似文献   

10.
大豆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大豆枯萎病近几年在黑龙江省有加重发展地趋势。从单株到点片状发生 ,死株率 1‰~ 3 8%从出苗到成熟整个生育期间都有发病 ,发病轻重与生育期间降水量偏少 ,气温偏高 ,迎茬连作 ,线虫为害等因子有关系。1 大豆枯萎病致病菌大豆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根腐病、茎腐病、镰刀菌凋萎病和立枯病。致病菌据报道主要有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半裸镰刀菌、禾谷镰刀菌、茄腐镰刀菌、藤仓赤霉菌、立枯丝核菌等不同的种及不同生理小种。国外报道寄生有豇豆、豌豆、蚕豆及一些双子叶杂草。致病菌存活在土壤、病残体和感病种上。美国Cromwell 191…  相似文献   

11.
张彦梅  李敏权 《杂粮作物》2007,27(3):235-237
对定西李家堡镇、十八里铺镇、巉口镇的小扁豆根腐病植株进行了分离,得到了130株镰刀菌单孢株系,经鉴定为6个种,其中尖孢镰刀菌100株,所占比例最大,为76.96%,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锐顶镰镰刀菌所占比例分别为9.00%、7.00%、3.90%、0.70%、3.08%。盆栽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都有致病性,是小扁豆根腐病的病原菌,其中尖孢镰刀菌为优势病原菌,并且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作为小扁豆根腐病病原在国内首次报道。幼苗接种结果表明小扁豆在发芽第8 d发病率最高,在胚根中部和基部侵染率高。  相似文献   

12.
甘肃中部地区亚麻枯萎病病原菌及其致病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亚麻根部分离到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半裸镰刀(F.semitectum)、砖红镰刀(F.lateritium)5个种的101个菌株。依据柯赫式法则.确定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利用盆栽法做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87个镰刀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小麦茎基部土传真菌病害的分子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一种准确、快速鉴定小麦茎基部土传真菌病害的方法,根据Genbank中四种病菌的生物信息数据库,设计了4对病原茵特异引物,同时采用一种从小麦组织中快速提取病原茵DNA的方法,利用PCR技术实现了对小麦基部叶鞘中侵染的病原菌种类的快速有效检测.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小麦试样的PCR检测结果表明,禾谷丝核菌和雪腐镰刀菌存在不同程度的共侵染现象,而引起中国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刀菌并不是引起小麦基腐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4.
大豆根腐病菌拮抗细菌筛选及抗生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388个细菌菌株,从中筛选对大豆根腐病病原尖孢镰刀菌(Fusaritm oxysporum)、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采用无菌室内点接法初筛,抑菌带大于20mm以上的有12株,通过盆栽防效试验,进一步证明12个菌株中有6个菌株盆栽防治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达到46.0%-78.5%.菌株与病原真菌共培养结果显示,菌株B2、B57、B85和B69使尖孢镰刀菌菌丝干重分别减少51.27%,40.78%、38.87%和34.58%;菌株B57使茄腐镰刀菌菌丝干重减少71.48%.菌株分泌物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表明,B57的分泌物对尖孢镰刀菌抑制率最高,3d为82.1%,6d为90.6%;其次是B16,3d为58.8%,6d为51.1%.  相似文献   

15.
利用稀释平板法分离连作大豆根际真菌类群,结果表明:大豆根际真菌类群主要有10种,以青霉菌、根霉菌和丝核菌占优势。根际真菌类群接种大豆的土培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青霉菌对大豆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镰刀菌和丝核菌对大豆幼苗根部有寄生作用,是大豆极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且丝核菌致病力强于镰刀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评述了小各类作物赤霉病,与该病有关的病原物有17种,这些病原物发生在世界大部分谷类作物种植区,最常见的有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rcm)、黄色镰刀菌(F.Culmor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梨孢镰刀菌(F.Poae)和雪腐镰刀菌(Microdochiumhivale)。该病多发生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在此条件下谷物产量损失和毒素聚集显著。作物残体、替换寄主、以及禾谷类作物的镰刀菌菌腐和根腐是该病的可能接种体来源。接种体向植株穗部扩散的方式尚不清楚,但有人认为污染了的节肢动物介体、植株体内病菌的系统生长,以及病菌孢子的风吹雨溅均可传播。已证明小麦穗子的侵染主要在小麦扬花期,且花药中可能存在病菌生长刺激物。赤霉病是一重要病害,特别在流行年份,尚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培育抗病品种及提高人们对抗病可能机制和遗传基础的认识上,但成果平平。也没有几篇田间施用杀菌剂或生物防治成功的惊人报道。  相似文献   

17.
花生果腐病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果腐病是近几年花生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为明确山东泰安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有效开展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降低病害危害,采用组织及单孢分离法获得15个菌株,柯赫氏法则验证,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8个菌株均为镰刀菌。利用不同pH、氮源、碳源处理研究了GK4菌株的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病原菌GK4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孢子均为镰刀形,3~5个分隔,小型孢子长椭圆形至卵圆形,0~1个分隔,ITS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该病原菌与GenBank中KP784419等茄病镰刀菌的序列一致率为100%,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为茄病镰刀菌;该病菌生长的最适pH为8,最适宜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膏,最适碳源为乳糖;菌丝致死温度为65℃5min。  相似文献   

18.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性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病原复杂,病原鉴定是防治大豆根腐病的前提和基础。2019-2020年从山东省采集大豆根腐病标样432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大豆水渍状的根系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得到了279株菌株,其中52株菌株为腐霉菌(Pythium)。对这52株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CoxII和β-tubulin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出3种腐霉菌,分别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和林栖腐霉Pythium sylvaticum。这3种腐霉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占50%,终极腐霉P. ultimum占34.62%,林栖腐霉P. sylvaticum占15.38%,其中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为优势菌株。对这3种腐霉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发现3种腐霉菌均可侵染大豆,重复出大豆根腐病的症状。林栖腐霉P. sylvaticum作为大豆成株期根腐病的致病菌在国内是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为大豆根腐病的抗病育种及其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番茄、茄子和辣椒枯萎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福建省番茄、茄子和辣椒3种主要茄科枯萎病的发生与症状情况,通过常规分离,依据Booth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从这3种茄科作物上采集的40个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40株镰刀菌中有35株属于尖孢镰刀菌,占总数的87.5%;3株为串珠镰刀菌,另2株为茄形镰刀菌。进一步利用Koch氏法则进行菌株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是本研究中所采集的番茄、茄子和辣椒病株的病原菌,而3株串珠镰刀菌和2株茄形镰刀菌均不造成寄主植物发病。  相似文献   

20.
6株生防细菌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从大豆根际分离出的1500多株细菌中筛选出6株生防细菌,其在离体的条件下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18BRR2-2、18BRR9-1和3BRR16-2在离体的条件下也对茄腐镰刀菌(F.solani)、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抑制作用,并且这6株生防细菌的发酵液可以抑制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的生长.通过温室盆栽和大田试验表明,这些生防菌对大豆根腐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菌株18BRR2-2盆栽和大田的防效均最高,分别达到了45.9%和65.00%.而且这些生防菌也表现出对大豆明显的促生作用.认为18BRR2-2号菌株有开发为防治大豆根腐病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