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广西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为研究区,采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了水源涵养总量,重要性等级划分研究区的水源涵养功能等级.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10、2015、2020年三个时期的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694.27 mm、772.80 mm、969.91 mm,水源涵养总量为79.46亿t/年、88.45亿t/年、110...  相似文献   

2.
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源保护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和控制其生态过程有着关键作用,对水源保护区的社会、生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昆明市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以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为指导,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特征条件,构建了由2个核心区、3个生态源、5个关键点、9个斑块、11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生态楔组成的“两核三源五点九斑十一廊”的景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旨在维持水源保护区景观生态多样性和异质性,实现水源保护区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太行山是海河的主要发源地 ,海河下游是京、津地区和华北平原。本区域由于森林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 ,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水资源严重短缺。 1 986年开始实施的太行山绿化工程营造了大面积的水源涵养林 ,就是为了根治水患 ,涵养水源 ,减轻干旱的威胁。但是由于营造的绝大部分是单层纯林 ,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采用混交技术营造水源涵养林可以大幅度提高林地蓄积降水、调节水流等生态功能 ,应全面推广。1 太行山区水源涵养林存在的问题1 .1 林分结构单一太行山绿化一期工程从 1 986年实施以来 ,取得了显著成绩 ,水源…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清远市小龙林场水源涵养林出现低效林分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经验,提出与当地生产条件、气候、立地等相互适应的改造思路,随后将杉木低效林套种红锥所形成的复层混交水源涵养林作为案例,分析了改造后所取得的成效,以此为广东省清远市小龙林场水源涵养林的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广东高州水库在茂名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库区水源林的林种组成、林地条件和存在问题等因子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林分改造的方式增强水土涵养能力,探讨了库区水源涵养林发展与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6.
1971年,资源县划定32处水源林,面积12233公顷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加强了管护,坚持不懈地死封,制订禁约,还固定24名护林员长期管护.使水源林面积比过去扩大功%,水源林变成"绿色水库"。山上绿油油.地下  相似文献   

7.
黑河是向西安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本文通过对黑河流域水源涵养林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水源涵养林指河川、水库、湖泊集水区内主要功能为涵养水源的森林。文章通过对额尔古纳市水源涵养林现状的分析,总结了额尔古纳市水源涵养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水源涵养林建设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水源涵养林指河川、水库、湖泊集水区内主要功能为涵养水源的森林。通过对东莞市水源涵养林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了东莞市水源涵养林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水源涵养林建设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水源涵养林具有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的重要作用。该文以京冀生态水源涵养保护林建设检查验收成果为基础,阐述了京冀水源涵养保护林建设的现状与成效,对建设质量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保护林建设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邱亮亮  王倩  周笑白  王斌  张赞  李炜 《绿色科技》2019,(12):254-258
从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状态和土地生态环境响应3个方面建立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天津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天津市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生态安全情况。结果表明:天津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土地压力安全值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但压力安全值不断上升;天津市土地生态状态均处在全国的下游水平,且安全值呈不断下降趋势;天津市土地生态状态安全值较高,排在全国前列。天津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问题在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污染造成的生态压力增大。提出了天津市未来应划定土地生态红线,加强土地资源管控立法,开展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和预警工作,以降低人地矛盾,保障天津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姚顺波 《林业科学》2005,41(6):85-88
证伪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的2个理论假设: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需获得补偿,森林生态效益(使用价值)即森林生态价值。说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尚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林业补助是政府为鼓励营林生产而对营林活动进行补助的制度设计,其理论基础是利益导向学,即生产要素向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流动。林木补偿是政府为了生态安全限制林木所有权行使对林木所有者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弥补措施,其理论依据是法理上的既得权说、特别牺牲说及公平负担说。构建林业补助与林木补偿制度替代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杉木是我国重要速生用材树种,也是川南优质乡土树种。本文针对杉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通过其不同初植密度和经营方法对林分生长及效益的对比实验和分析,提出杉木在川南的合理初植密度和新的栽培方法,进行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其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全国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及商品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的新形势下,生态公益林灾害及人为破坏损失价值、森林生态效能货币价值、森林景观价值、速生丰产幼林及果前期经济林等收益高且见效快的商品林价值的评估方法,以及资产量化模型的建立和资本化率的确定等,无疑是森林资产评估的新难点,针对这些难点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We classified forest resources into four modes: high timber output and high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high timber output and low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low timber output and low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and low timber output and high ecological reserve (Mode t-E). Ecological reserve is stand volume per unit area of natural forests and total area of natural forests; timber output is defined as total area of timber forests and unit area of timber production. We used this classification system to examine forest development in China between 1950 and 2013. Data were acquired mainly from forest inventory statistics published by China’s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tween the 1970s and 2013. I Information from the 1950s was acquired from relevant literature.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transitioned from Mode t-E to Mode T-e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early 1950s and late 1970s, resulting in the destruction of both ecological vigor and timber resources. During the following 20 years, strategies were implemented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reserve and increase timber supply, resulting in a decline in the rate of forest degrada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have reached Mode T-E as a result of improvements in both the ecological reserve and the timber supply. Currently, the total area of timber forests is relatively low, representing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improvement in overall forest functionality. Nevertheless, along with increased efforts to protect natural forests and develop fast-growing forest plantations, it is hopeful that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will achieve a sustainable state. The four-mode TOER (timber output, ecological reserve) method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s a simple but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characterizing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forest resources. The data used for this type of evaluation are typically easy to obtain and reliable. This methodology has potential to be applied to forests in various regions an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6.
陆璃  聂磊  代色平 《广东园林》2008,30(4):55-57
通过阐述珠江三角洲中心镇绿地生态景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展望了珠江三角洲中心镇绿地生态景观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心镇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提供思路,同时也为营造节约高效优美的中心镇绿地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空间剧烈增长的态势下,基本生态控制线大量划定,成为规划区绿色生态空间保护和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安徽省宁国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探讨以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干扰分析为依据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区绿地系统分类规划耦合机制和实施路径,构建以绿地空间布局为依托和具体承载、以基本生态控制线空间管制要求为核心和实施依据的规划区绿地分类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规划区绿色空间,适应高密度用地背景下高效多元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我国高原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管理的现状,指出了高原湿地所具有的重大生态功能和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其变化,提出了加强高原湿地保护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林产业是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森林资源、发挥林业的保护和改良生态环境作用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林地内一切物质资源所形成的产业,是以“生态经济观”为指导,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密切结合,同步和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作者提出广泛采用生物技术和市场发展生态林产业,认为充分发挥林业的多功能、多效益、实施生态林产业,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0.
蓝花楹是我国引进的一种经济效益、生态功能、观赏价值俱高的树种。本文主要概述了蓝花楹国内外研究进展,简要阐述了蓝花楹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旨在为进一步提高蓝花楹的生态经济效益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