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湖泊目前约有24880个,总面积83400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0.8%,总蓄水量7.0×1011m3。淡水湖泊资源十分丰富,对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卓有成效。一、我国湖泊的渔业地位我国的湖泊水体绝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和温带,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淡水大水面养殖的自然条件。据2002年统计:全国水产品总量为4565.18万吨;其中内陆水域淡水水产品总量为1918.84万吨,占世界淡水养殖产量的43.5%。在我国巨额的水产品总量中,淡水水产品占如此大的份额,在国际上是罕见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我国水产养殖业曾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对世界渔业发…  相似文献   

2.
试论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渔业是我国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淡水渔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量居世界首位。到1998年,我国淡水养殖水面508万hm~2,水产品产量1549.9万t,占全国水产品总量的39.67%,占世界淡水产量的一半以上。淡水渔业之所以能得到稳步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保障,科技  相似文献   

3.
我国淡水养殖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十多年来,淡水养殖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水产品供求矛盾基本得到解决,有些地方、有些品种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养殖品种由原来单纯的几个主养品种,向着多元化的名特优新品种转化,市场受欢迎的名特优新品种占水产品总量的比例不断加大,使水产品市  相似文献   

4.
淡水水生动物是指能生活在含盐量低于3‰的水体中,系统发生过程中未曾脱离水体生活的一级水生动物。我国的淡水水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加上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特别是淡水鱼类,世界上现有约10000种,我国就有1000种左右。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仅次于日本.苏联,居世界第三位,淡水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87年渔业统计年鉴资料作如下比较:  相似文献   

6.
《水产科技情报》1978,(6):F002-F003
太湖地处我国长江下游,面积达320多万亩,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我国淡水渔业生产的基地之一。多年来,太湖渔管会在保护太湖原有水产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鱼类的人工增殖工作,全湖的水产品总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尤其是银鱼、梅鲚、白虾等的产量恢复甚快,  相似文献   

7.
淡水渔业是我国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淡水渔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量居世界首位.到1998年,我国淡水养殖水面508万hm2,水产品产量1549.9万t,占全国水产品总量的39.67%,占世界淡水量的一半以上.淡水渔业之所以能得到稳步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保障,科技发展对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显示了很大作用,同时也决定了我国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拉动力.  相似文献   

8.
王炳坤 《水产科技》1994,(1):19-20,14
淡水养殖是广东省水产品产量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占其产量九成的池塘养鱼,则是广东淡水养殖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1鳗业在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地位2004年我国淡水鳗养殖产量超过1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三分之二以上,产值超过10亿美元,出口创汇8·52亿美元,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2·2%,位居我国单项农产品出口第一,发展淡水鳗养殖对出口创汇促进水产品国际贸易意义重大。2长乐市养鳗概况及  相似文献   

10.
淡水渔业是我国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淡水渔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产量居世界首位。到 1998年 ,我国淡水养殖水面50 8万hm2 ,水产品产量 1549 9万t,占全国水产品总量的 39 6 7% ,占世界淡水量的一半以上。淡水渔业之所以能得到稳步快速增长 ,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保障 ,科技发展对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显示了很大作用 ,同时也决定了我国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拉动力。1 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作用随着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类已进入前所未…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由于政策的落实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我国的渔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淡水渔业发展更快。198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40万吨。其中淡水水产品的产量达到409万吨,相当于70年代初的全国水产品总产量。我国淡水渔业的增长幅度较大,但各地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由于经济。技术及自然条件较好,渔业的发展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渔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有了根本改变,使得作为渔业生产之延续的水产品加工环节也发生相应变化。我省作为渔业资源大省,水产品加工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一、我国渔业资源概况我国作为少数几个对世界水产品有决定性影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渔业发展十分迅猛,总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自从世界主要渔业国相继实行200里经济区之后,海洋渔业捕捞水域发生变化,除向深海发展之外,更主要的是利用近海沿岸和内陆资源大力发展海、淡水  相似文献   

13.
1980年,世界淡水渔业总产量为761.46万吨,其中我国为124万吨,居首位;其次是印度,87.53万吨;第三是苏联,74.74万吨。目前,人类从海洋和淡水动物资源中获取的蛋白质,仅占人类所消费的20%,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多,对水产品的需要量也将迅速增加。基于近年来海洋渔业产量徘徊,世界上一些淡水资源比较发达的国家,正大力开发淡水养殖业。当前,国外淡水养殖发展的趋势是:由粗养向精养发展;由单养向混养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淡水养殖是最重要的生产方式,2011年淡水养殖总产量达2472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44.12%。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是草鱼、鲢、鳙、鲤等十多个品种,这些品种构成了我国淡水养殖的绝大部分。其中草鱼、鲢、鲤、鳙、鲫、鳊和青鱼是我国最主要的大宗淡水养殖品种,养殖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  相似文献   

15.
淡水水生动物是指能生活在含盐量低于3‰的水体中,系统发生过程中未曾脱离水体生活的一级水生动物。我国的淡水水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加上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特别是淡水鱼类,世界上现有约10000种,我国就有1000种左右。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及农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正> 由于过度捕捞,湖泊围垦,工业污染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等原因,我国内陆水域的鱼类资源衰退,天然捕捞产量有所下降。八十年代初全国淡水捕捞水产品总产量仅为六十年代初的二分之一。为了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满足城乡人民和外贸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各地都在加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使我国淡水养殖的产量逐年上升,总产量继续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1985年,全国淡水养殖的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37.9万吨,占1985年水产品总产量705万吨的34%。而在1980年,淡水养殖总产量只有90.2万吨,占当时水产品总产量449.7万吨的20%。在5年中淡水养殖产量增长了1.9倍。  相似文献   

17.
淡水水产品在我国的水产品总量中占有巨大的份额,这决定了淡水渔业在我国渔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淡水水产品巨额产量的获得,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江河湖泊的生态环境。长江流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地区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承担着高份额的淡水水产品产量。上世纪以来,人类过度开发使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诸多矛盾与冲突危害了江湖与湿地的生命活力,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阻断了长江与湖泊之间生物、水文的自然动态联系,并为大规模湖泊围垦和过度经济开发提供了条件,进而造成水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如何使长江流域真正成为我国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苗种基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和水生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这需要集聚各方力量,宣传和促进树立“恢复江湖联系,重建生命网络”观念,为将来的湖泊渔业管理提供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需要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渔政管理机构和有关科研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进行长江流域生态渔业管理研究与实践,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水生生态环境综合管理,进行长江流域水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国淡水养殖业无论在国内或世界水产业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998年,我国淡水养殖产量达1321.91万吨,约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34%,占世界淡水养殖总产量的68%。随着中美双边协议的签定,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大大加快,这既迎来了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重挑战。面对加入WTO,我国淡水养殖业应如何应对,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特提出本人一些粗浅看法。 1、加入WTO对淡水养殖业的积极影响 加入WTO对我国淡水养殖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难得  相似文献   

19.
湖北渔业发展现状与相关法律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其水域辽阔,气候温和,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淡水水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太湖的青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地垮江苏、浙江两省。它除了盛产银鱼和其他鱼类之外,虾类亦是其主要的名贵水产品之一,主要品种有青虾、白虾和糠虾,年产量约在100万斤以上,占太湖总渔产量的1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