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地老虎在山西省忻定盆地一年发生3代,以第1代幼虫为害作物为主,其发生危害程度与当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和4月份的成虫数量、降水量、气温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2003~2018年的发生消长规律来看,总的趋势是成虫始见期早,4月份成虫量大,降水量多、气温高的情况下,偏重、大发生的几率较大。预测时,把利于小地老虎发生的因子逐一对应分析,把具备3个以上有利因子的年份界定为偏重或大发生年,具备2个有利因子的界定为中度发生年,出现0~1个有利因子的界定为偏轻或轻度发生年,于每年的5月初即可做出比较准确的发生趋势与防治适期预报。具体分析预测时,以越冬代成虫的始见期等4个因子为基础,结合当年种植业结构、农业耕作环境等综合考虑,还可进一步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锦州地区是我省粘虫重要发生区之一,本地区所属各县均普遍发生。根据几年来的实验和发生调查,粘虫在本地区一年可以完成三个世代,但造成为害的是以二代为主,第三代常间歇性猖獗发生。由于年度不同,虫口密度和发生面积有很大差异。在大发生年不仅虫口密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春季粘虫发生预测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东部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一代成虫迁飞期公主岭地面诱蛾量和同期降雨量的数据为预测因素,该世代成虫繁殖的危害种群在吉林省的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为预测目标,应用逐步回归法研究发生预测的数学模型。用Basic语言的计算机程序完成了计算、分析、筛选、组建多元回归方程式并与历年数据拟合的过程,提出了吉林省春季粘虫的发生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二代粘虫预测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东部粘虫 (MythimnaseparataWalker)年发生第二代成虫公主岭地面诱蛾量和同期降雨量的数据为预测因素 ,该世代成虫繁殖的危害种群在吉林省的发生面积为预测目标 ,应用回归相关法研究发生预测的数学模型 ,用Basic语言计算机程序计算并进行分析与拟合 ,提出了吉林省二代粘虫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摸清迁飞性害虫粘虫在天津市的发生特点,探究粘虫发生程度与气候、田间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笔者自2012年开始在全市各主要虫情监测点开展了关于粘虫成虫、幼虫及成虫发育情况调查。调查显示,粘虫一代成虫一般于5月下旬迁入本市,并在小麦田产卵,第2代幼虫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害苗期玉米;二代成虫于7月中下旬进入卵盛期,3代幼虫为害期为7月底至8月中旬。综合分析表明,导致粘虫暴发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虫源充足。各代粘虫成虫量显著高于历年均值,同时迁入成虫集中产卵;二是气候适宜。成虫产卵及幼虫孵化阶段气候湿润、温度适中;三是食源丰富。近年来我市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完全满足了各代幼虫的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5,(12):1648-1651
山西省忻定盆地的小地老虎一年发生3代,以第1代幼虫为害为主。第1代幼虫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当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和4月份的降水、气温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总的趋向是在成虫始见期早、成虫量大、4月份降水量多、气温高的情况下,小地老虎发生的几率较大。将利于小地老虎发生的影响因子与其为害程度一一对应,把1 a中具备3个以上有利因子的年份界定为偏重或大发生年,把具备2个有利因子的年份界定为中度发生年,把出现0~1个有利因子的年份界定为偏轻或轻度发生年,于5月上旬初即可做出比较准确的发生趋势预报。在实际操作中,以4个因子为基础,结合耕作环境等全面考虑,还可进一步提高小地老虎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粘虫是麦类作物的主要害虫,本地历年来都有发生,对小麦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掌握粘虫的虫态发育历期,提供预测预报的依据,进行防治,我组对粘虫个体发育的历期及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室内和室外(养虫笼饲养)的初步观察。现将粘虫在张渡湖地区主要为害代第一代的观察结果整理如下。卵一、卵的历期:观察方法是于成虫发生期(三月上旬至四月中旬),在晚上从田间捕回成虫,放在室外养虫笼内饲养,待成虫产卵后,对卵的历期进行了观察。其观察记载如下表: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地控制白背飞虱的为害,我们于1976至1983年间,对杂交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药剂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生动态(一)灯下成虫消长动态据1976~1983年资料分析,镇江丘陵地区白背飞虱成虫于5月下旬始见,迁入盛期为6月底至8月底,主峰期常年在7月上、中旬,有些年份7月下旬到8月上旬也可出现迁入峰.9月中旬后虫量逐渐减少,10月下旬终见,全年发生4~5代.按照灯下成虫的消长动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发生型(图1).  相似文献   

9.
粘虫在旅大地区一年发生三代,某些年份少数粘虫可以完成四代。第一代幼虫力害小麥及谷子幼苗,一般发生較輕,二代幼虫发生较重,为害谷子及玉米苗;三代幼虫常猖撅发生,为害谷叶、谷穗、玉米、高粱及水稻,往往造成严重損失;四代幼虫一般发生在杂草地及果园森林中,为害很輕。粘虫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春季成虫基数、空气湿度和天敌数量,在粘虫开始繁殖以后,温度不是影响粘虫猖撅的主要因素。春季可用测蛾器誘蛾和小谷草把誘卵进行短期测报,夏季可用田間查卵并結合空气湿度和天敌数量,分析第二、三代幼虫发生时期和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0.
<正>据监测,近期东北、华北、黄淮大部地区出现二代粘虫成虫,华北、东北地区诱蛾量明显低于近年同期,黄淮地区大部高于上年,结合二代粘虫幼虫发生情况和未来气象因素,预计三代粘虫在总体偏轻发生,华北、东北发生程度轻于前几年,不会出现大面积暴发成灾的情况,发生面积为1500万亩,黄淮等地杂草多、地势低洼和湿度大地块会有集中为害的可能;幼虫为害盛期在  相似文献   

11.
芒果蓟马类害虫已成为四川省攀枝花市芒果主要害虫,其中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 alis hood)为优势种。茶黄蓟马在芒果园1年发生10~16代,世代重叠。若虫和成虫主要为害芒果花序和春梢嫩叶,周年呈现"春季"高峰和"秋季"小高峰两个发生为害高峰。蓝板是诱杀若虫和成虫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吉林省西辽河稻区主要害虫种类、种群发生规律及为害情况,为西辽河稻区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14~2016年间通过性诱剂、粘虫板及盘拍法对吉林省西辽河稻区水稻主要害虫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内,害虫的种类及为害部位各有不同,在插秧期至分蘖期,主要有稻潜叶蝇(Hydrellia griseola)、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等害虫为害水稻叶片;在分蘖期至孕穗期,主要有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黏虫(Mythimna separate)、稻飞虱等害虫为害水稻茎秆及叶片;在孕穗期至收获期,主要有稻飞虱、黏虫、尺蠖(Geometridae)等害虫为害水稻叶片及茎秆.所调查的害虫中稻潜叶蝇在田间呈随机分布;水稻二化螟成虫有两个发生盛期,表明水稻二化螟可以在该地区完成两个世代的发育;稻飞虱分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iatellu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两种,以灰飞虱为优势种,两种飞虱种群的成虫和幼虫虫龄结构相似,并且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3.
1974年汉川全县晚稻遭受褐飞虱为害面积达46,000亩,估计损失稻谷达二千万斤,1975年我们作了一些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发生情况褐飞虱在汉川县一年发生五代,世代重迭,第二一五代在稻田内发生。1975年黑光灯下6月28日见到成虫(迁入代算为第一代),稻田内各代发生期见表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石河子地区梨冠网蝽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田间消长规律,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室内饲养观察拍照形态特征,定点系统调查田间梨冠网蝽种群消长规律。【结果】4月中旬梨树的发芽时,梨冠网蝽越冬成虫始见于梨树幼叶上,5月底第1代若虫出现,若虫群居为害,受食物限制,成虫转移为害,6月以后世代重叠,7月底至8月为为害高峰期,10月下旬成虫开始寻找越冬场所进行越冬(二、三代田间种群高峰期)。【结论】石河子地区梨冠网蝽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若虫是防治梨冠网蝽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在温岭市进行了柑橘小实蝇为害柑橘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柑橘小实蝇主要为害当地的柑橘早熟品种"早熟(宫川)蜜柑";在温岭市一年发生6~7代,其主为害代为4~6代,且世代重叠;为害柑橘橘果,于11月上中旬达为害高峰;失管的橘园成虫量高,橘果受害严重。采取性诱剂诱杀、清洁橘园、药剂防治等防控制措施,可有效控柑橘小实蝇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菜粉蝶每年发生多代,以往资料上海地区均以每年发生5~6代为依据。为模清实际发生世代数和田间虫口消长、为害情况,自1980~1982年经过田间观察圃内定点、定期系统调查和养虫笼内饲养的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01年5月,在双季稻北缘地区安徽省桐城市发现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后,开展了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和治理措施的研究,主要结果为①稻水象甲在桐城的寄主是水稻,其他禾本科植物稗草、李氏禾、狼尾草和雀麦只是偶然寄主。②在桐城,稻水象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初见期在3月下旬,早稻秧苗揭膜后即可为害,随早稻移栽向大田扩散。5月中旬为早稻大田成虫盛发期,田间成虫高峰期约20 d。第1代幼虫5月底初见,6月中旬大量转株为害,6月中旬后期陆续化蛹。第1代成虫于7月上旬始见,先集中于双季晚稻(双晚)秧田为害,随双晚移栽,分散到大田为害,田间终见期在8月中下旬。③稻水象甲虫卵产于稻苗基部叶鞘,每鞘卵量3~4粒。稻水象甲在双季早、晚稻大田初期,由田边向田中逐渐扩散。该虫在田间成虫激增期和减退期为聚集分布,在田间虫量高峰期呈随机分布。④成虫在有水饥饿和无水饥饿情况下,平均存活17.1,4.2 d;成虫平均寿命为56.5 d。⑤桐城稻水象甲与我国北方单季稻和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的稻水象甲相比,发生代次和消长规律略有不同。⑥通过人为控制,能够减缓稻水象甲的扩散速度。并提出了以植物检疫和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期开展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以来,东陇海地区秋季粘虫发生频率很高,赣榆县从1970~1987年,偏重至大发生年已有9次,平均约每2年1次,已超过麦季粘虫的发生频率。1987年从鲁南至苏北一带夏玉米田粘虫暴发危害,水稻、大豆、花生等作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一)1987年秋季粘虫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19.
对西安市甜菜夜蛾的发生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防控策略.甜菜夜蛾在西安市年发生5代,其中以3、4、5代为主害代,特别是8、9月份发生的第3、4代为害最重.甜菜夜蛾寄主范围广、为害严重、抗药性强,防治甜菜夜蛾应以加强预测预报为先,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和成虫诱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发生关键时期用药防治,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前言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远距离迁飞的习性,我国已于六十年代中期经海上捕蛾和多次成虫标记回收试验所证实,并根据各地粘虫生活史及发生为害情况,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以及越冬习性的研究,已基本上摸清了我国东半部粘虫的迁飞为害规律:五个发生区周年季节性南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