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又叫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of deer,EHDV)为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是以引起白尾鹿体温升高、休克、粘膜和浆膜面出现多处出血为特征的严重致死性虫媒病毒。 此病毒于1955年首次在新泽西(New Jersey)的白尾鹿中分离到,同年在密歇根(Michigan)、1956年于南达科他州(South Dakota)、1962年在亚伯特(Alberta)、1967年在华盛顿州(Washington)、1971年在美国西南部白尾鹿中均分离到该病毒。1984年在科罗拉多(Colorado)西北部自然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省镇海县(1955—1986)、慈溪县(1953—1986)历年晚稻穗瘟发生程度的系统分级资料,分轻(1级)、中(2级)、重(3级)三级,采用马尔可夫链概率转移矩阵,作出1984、1985、1986连续三年的超长期预测检验值。由概率转移矩阵得出状态之间演变规律,考虑信息量,预测出两地各连续三年的发生等级,均与实测值相符;同理预报出1987年晚稻穗瘟在镇海县属轻发生年,在慈溪县属中发生年;得出在两地不会大流行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3.
百菌清是一个广谱杀菌剂,对蔬菜、果树及农作物上多种病害有效。早在1963年美国大祥公司曾报道其生物活性,于1969年首次在美国批准登记使用。随后相继在法国(1971年)、日本(1972年)、英国(1974年)批准登记在蔬菜、水果上使用。百菌清的急性经口、经皮毒性都很低,LD50>10000毫克/公斤。但在动物慢性饲喂试验中发现对大白鼠肾脏有影响,因此自1974年后对此药一直在进行慢性毒理学试验。在联合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5月,笔者进行田间调查,在紫背天葵(Gynura bicolor)和苍耳(Xanthium mongolicum)上发现一种网蝽,经江西农业大学专家鉴定为菊方翅网蝽(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1878))。该虫为国内新入侵物种,2010年首次在上海发现,2012年南开大学党凯等记述了该虫的形态特征、分布和寄主。在江西首次发现。菊方翅网蝽(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1878)),隶属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方翅网蝽  相似文献   

5.
运用小波分析与传统谱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对典型季风系统交互作用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甘肃陇南万象洞WX40D石笋616个碳同位素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谱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在23-28.3kaB.P期间,石笋碳同位素记录的小波变换系数波谱在频率域尺度其主要的变化周期为120年,200年,并隐约表现出300年和600年的周期;小波变换实部时频分析图显示清晰的能量集中中心有10个,分别为1(23613,197)、2(24000,220)、3(24298,300)、4(25354,222)、5(25565,95)、6(26239,606)、7(26792,115)、8(27085,116)、9(27388,136)、10(27853,177),表明石笋碳同位素记录的古植被演化在该时间段具有明显的5次转变。小波实部过程线分析表明万象洞石笋在末次冰期晚期存在多尺度的变化特征,大尺度的周期变化嵌套小尺度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6.
2000~2004年,由欧盟(EU)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0)资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山东、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省组织实施了棉花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项目。该项目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农民田间学校(FarmFieldSchool,FFS)。5年来,项目省共举办了农民田间学校  相似文献   

7.
以盆栽太行红豆杉为材料,于2019和2020年通过将滴灌滴头正下方20 cm深处的土壤基质势分别设定为-10(W1)、-20(W2)、-30(W3)、-40(W4)、-50 kPa(W5)5个下限,分析不同土壤基质势对红豆杉生理特性及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W2处理显著提升了红豆杉的光合能力,2019年和2020年W2叶片净光合速率分别比W5提升了98.18%和106.62%。另外,W2显著提升了红豆杉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AQE)和暗呼吸速率(Rd),2019年和2020年W2叶片AQE分别比W5增长了80.76%和26.32%,Rd分别增长了34.39%和42.12%。同时红豆杉叶片光饱和点(L_(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_(max))在2 a内均在W2达到最大值,2019年W2叶片L_(sp)和Pn_(max)分别为961.59μmol·m~(-2)·s~(-1)和3.656μmol·m~(-2)·s~(-1),2020年分别为865.25μmol·m~(-2)·s~(-1)和3.850μmol·m~(-2)·s~(-1)。且W2叶片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别为2.59 mg·g~(-1)和3.42 mg·g~(-1),因此W2有利于提升红豆杉的光合能力。(2)试验前期,各处理红豆杉叶片MDA含量无显著差异,可溶性蛋白含量在W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比W1和W5处理增长了10.36%和14.56%。在试验后期,W4和W5处理的叶片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在W5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比W1、W2、W3和W4增长了30.34%、40.88%、34.32%、5.37%,可溶性蛋白含量在W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比W1、W3、W4和W5提升了14.35%、11.39%、28.53%、47.31%。红豆杉对于短期水分亏缺有一定的抗性,长期水分亏缺时,红豆杉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加剧。(3)土壤基质势显著调控了红豆杉叶片黄酮和多糖含量,2019年和2020年红豆杉叶片黄酮含量均于W3处理达到最大值,多糖含量在W2达到最大值。因此,将滴灌滴头正下方20 cm深处的土壤基质势下限设定为-20 kPa有利于提升红豆杉的光合能力、生理活性和叶片多糖含量,设定为-30 kPa有利于提升红豆杉叶片的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8.
在综述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文献中所包含气候信息的地理一致性。就气温而言,基于阿尔泰山北部湖芯、树轮和冰芯重建的气温序列真实记录了北半球的重要气候事件,包括罗马最适宜期(0-400年)、黑暗时代冷期(400-600年)、中世纪暖期(800-1200年)、小冰期(1400-1860年)和现代暖期(自1860年以来)。由太阳活动主控的太阳辐射变化是过去2 000 a来阿尔泰山北部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过去150 a来大气CO2的增加是现代暖期(自1860年以来)升温的主导因素。就降水而言,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的降水变化趋势显示,高降水时段出现在0-450年、600-800年、1050-1300年、1650-1860年,低降水时段出现在450-600年、800-1050年、1300-1650年、1860-2000年。此外,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来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并不支持所谓的"暖干-冷湿"水热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1960—2014年90个气象台站的逐日地面观测数据(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及平均水汽压),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比分析近55 a多时间尺度干旱变化特征及两指数的表征差异。(1)依据各气象台站年总降水量,可将东北地区分为5个子区,各分区年总降水量皆未表现出显著的长期趋势,但Ⅰ、Ⅱ、Ⅳ区和Ⅴ区年总潜在蒸散量分别呈现显著下降、上升趋势。(2)两指数在1个月(1 mo)尺度上围绕0值频繁波动,随时间尺度增加,形成干湿阶段持续期,其中干旱期持续时间较湿润期稍长。不同时间尺度二者评估旱涝结果总体相似,其中短时间尺度,SPI较SPEI易受降水影响,波动大。长时间尺度差距减小,但在判别程度上SPI较SPEI偏轻。在特殊干旱年1982年和1999年,SPI在降水量减少幅度较大地区或月份监测干旱能力下降。(3)SPI描述东北地区无旱及特旱发生频率时较SPEI高,中旱、重旱及湿润发生频率则相反。(4)在评估东北地区旱涝情况时SPEI指数较SPI指数适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0.
1980年7月,我们用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长春病毒株感染长春一代粘虫(Mythimnaseparata Walker)的幼虫时,发现在幼虫、蛹、成虫体内均含有痘病毒。 昆虫痘病毒(Entomo pox virus)是1963年首先由Hurpin和Vago在鳃角金龟子(Melolontha melolontha)中发现的,在国内这是第一次观察到粘虫痘病毒。  相似文献   

11.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和基础。根据各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其划分为很不安全(Ⅰ)、较不安全(Ⅱ)、临界安全(Ⅲ)、较为安全(Ⅳ)和很安全(Ⅴ)共5个等级。在GIS技术支持下,以北方农牧交错带192个县(旗、县级市)级行政单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灰色综合评估方法评价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得出其综合权系数向量,并使用系统聚类方法将评价结果划归不同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1)1989年和200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都较低,1989年以Ⅰ级为主,2000年以Ⅱ级为主。(2)与1989年相比,2000年各县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普遍有所提高。(3)Ⅲ级区在1989年仅包括4个县,2000年扩大为24个县,并且以大兴安岭山地区和东北冲积平原地区、陕北黄土高原区分布最为集中。(4)1989年没有县达到Ⅳ级,而2000年仅有一个;12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县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达到Ⅴ级。  相似文献   

12.
2003~2005年对石羊河流域春秋两种播期人工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e)、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的生育期,地上、地下生物量,产量等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沙打旺生长第二年(2004年)干物重春播地均高于秋播地。分别增产3 505.0 kg/hm2、2 314.5 kg/hm2。(2)春播和秋播地牧草干物质积累增长关键期均出现在现蕾~开花期。此期紫花苜蓿、沙打旺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占累积总量的70%和63%。(3)生长第二年(2004年)春播和秋播地青干比最小值出现在开花期,也是牧草刈割的最佳期。(4)春播牧草地下生物量高于秋播。春播紫花苜蓿、沙打旺根干重分别比秋播高2.5~2.6倍和0.5~1.0倍,春播有利于牧草根系生长。(5)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为牧草适宜返青温度。在灌溉条件下,牧草干重与热量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生产力高低主要取决于热量的多寡,秋播地和晚熟品种对热量条件的需求更高。  相似文献   

13.
根据吴起县20块样地和60个样方的退耕地植被调查数据,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探讨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系列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迅速恢复期(1~4年)、初级更替期(5~13年)、高级更替期(13~20年)和缓慢恢复期(20年以后)4个阶段。在25年的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调查样方内共出现草本植物39种,分属于11科31属。其中,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和菊科(Compositae)的物种占属种总数的61.29%和69.23%。群落的优势物种由藜科杂草开始,依次演替为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大约20年后演替为地带性多年生草本,形成了依次包括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铁杆蒿(Artemisa vestita)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5种群落类型的演替系列。整个演替过程中,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总体上呈波动式增大,但增长的趋势并不明显,大约20年后各项多样性指数基本趋于稳定。在每一次更高级的群落取代前期群落的过程中,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大致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均匀度指数(Jsw,Ea)则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14.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
稻田天敌对稻虱、叶蝉的控制效果及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Sogatella, furcifera, Nilaparvata lugens等)和叶蝉(Cicadella, ferruginea, Deltocephalus strialus等)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为了解稻田天敌对他们的控制效果及其在综合防治中的利用价值,笔者自1973年开始对浙江双季稻区(1973~1976年,温岭)、海南三季稻区(1976~1978年,崖县)和安徽单、双季稻区(1979~1981年,肥东、芜湖等)的天敌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与试验研究。下面就稻田天敌对稻虱、叶蝉的控制效果与利用等有关问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真菌传小麦病毒病研究中几个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自然侵染小麦的病毒病,初步报道计有30余种,其中系经土壤中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的病毒病,自1923年(1919年发现)由Mckinny首次报道小麦(土传)花叶病[wheat (soilbor-ne) mosaic-WSBM]以来,先后又由铸方等和Slykhuis分别于1940(发现)~1961和1964年报道了小麦黄花叶病(wheat yellow mosaic-WYM)和小麦梭条花叶病(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WSSM),尔后在美国、印度、法国和德国相继又报道WSSM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新疆哈密瓜病毒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1984年对新疆主要瓜产区的病毒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可归纳为6个病毒类型。除1类型尚需进一步鉴定外,其他5类型分别属于黄瓜花叶病毒(CMV)、西瓜花叶病毒二号(WMV-2)、南瓜花叶病毒(SqMV)、烟草坏死病毒(TNV)和甜瓜叶脉坏死病毒(MVNV)。在大流行的1983年WMV-2和CMV,WMV-2和SqMV,CMV和SqMV以及WMV-2、SqMV和CMV的混合侵染率比1982年为高。各类型病毒的侵染率在不同地区也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湖南,根据实地饲养和利用有效积温(张孝羲,1979)推算,小地老虎发生代数,在湘西凤凰为4.3代,湘东长沙为5代,湘南郴州为5.4代。种群的季节消长型为斜坡型,如据常德1977~1984年8年黑光灯诱蛾资料,3,4(越冬代)、6(1代)、7(2代)、8(3代)及9~10(4代)月各月蛾峰日蛾量常年平均值分别为75.3、81.1、101.5、4.0、7.3及7.6头,故以越冬代蛾量最多,共156.4头。越冬代蛾常年有2个明显蛾峰,分别在3月中旬(少数年份在3月下旬)及4月上旬(少数年份在3月底)。湖南每年种植烟草100  相似文献   

1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二)两项国家标准正式公布了。这是在贯彻执行《农药登记规定》,指导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防止农药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所取得的硕果。本刊转载的国家标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是在1986年部颁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指南》(一)(已刊登在1987年《农药检定》第一期上)的基础上,经过修订后诞生的。明年将在《农药科学与管理》第一期上转载《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苜蓿种植业发展迅速,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733万hm2。但近年来病害渐趋严重,已成为苜蓿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其主要病害在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在2001年对北京市苜蓿品种圃和苜蓿生产区病害发生程度调查的基础上,2002年8月又进行了调查。1病害发生情况经调查,目前北京市苜蓿田发生普遍的病害有菌核病(Sclerotiniatrifoliorum)、炭疽病(Colletotrichumtriifolii)、叶斑病(Pseudopezizamedicaginis)、细菌性叶斑病(Xanthomonasal-falfa)。此外,还有根腐病(Fusariumspp.)、线虫病(Ditylenchusdipsaci)在局部地区零星发生。2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