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石灰岩山区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对影响石炭岩山区土壤侵蚀的因素分析入手,获取有关可蚀性因子信息,利用变径流系数经验公式和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对住宅工程建设前后的建设期间的地表径流损失量和土壤流失量进行计算和预测,最后总结工程开发建设对石灰岩山区水土流失的影响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川渝地区油气田管线建设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确定了9条代表性输气管线工程,选取其中4条不同工程类型管线,现场设定24个典型监测点位,实地监测实际发生的水土流失量;利用通用方程USLE对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运用SPSS软件对监测结果和预测结果进行拟合,同时对USLE中5个显著影响因子进行扰动性矩阵分析。结果表明:(1)USLE在川渝地区油气田建设过程中预测水土流失量与实际水土流失量的拟合效果较好,适用于研究区。(2)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影响程度优先度排序为:土壤可蚀性因子 > 植物覆盖因子 > 降雨侵蚀因子 > 土壤保持措施因子 > 坡度因子。  相似文献   

3.
农耕地坡改梯增值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耕地坡改梯作为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率。以开县竹溪镇移民生态村坡改梯工程建设为例,利用收益还原法计算比较坡改梯前后农耕地价格的变化,以此揭示坡改梯水保工程的增值性。  相似文献   

4.
广梅汕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的水土流失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梅汕铁路经过水土流失强度较大的粤东山地丘陵区,其电气化改造工程的施工活动会增大沿线的水土流失量。本研究采用模式预测法对改造施工期内不同的建设工程引发的水土流失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电气化改造工程占地范围内原地貌背景水土流失量为230.6t,在施工期间如果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为919.6t,改造工程可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为689.0t,其中线路改造工程新增的水土流失量最大,达到355.4t,占可能新增的水土流失总量的51.6%,变电所和接触网工区建设各占23.5%和22.6%,沿线雨水泵站建设新增的水土流失量最小,只占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2.3%左右。在水土流失防治上,重点防治区段是21个车站的线路改造地段,其次是沿线5个变电所和5个接触网工区的建设工地。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机理,采用USLE数学模型法和类比法,对大饭铺至东胜公路砒砂岩路段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总结砒砂岩地区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是工程区水土流失背景值大;主体工程单位长度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大;植被恢复期水土流失量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6.
汤洁  汪雪格  王春振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280-281,285
应用修正过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确定了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特色农业经济开发区的降雨因子、土壤侵蚀因子、坡度坡长因子和植被覆盖因子,估算了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模数.通过对这一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水土流失分析,提出了保持该地区水土及促进该地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根据苏北花岗片麻岩区水土流失状况,布设6种处理的径流小区进行了9年试验观测,通过对364次降雨径流与泥沙流失量的相关分析,得出了适合本地区R值的简便算式和USLE中各因子的取值。采用USLE计算的土壤流失量与实测值比较,准确率达90%以上。本研究成果为该类地区水土流失预报与监测提供了科学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ArcGIS软件的辅助下,根据不同坡度的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将向阳沟流域划分了5个坡度等级单元,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对流域现有水土保持措施下不同坡度等级单元侵蚀量进行了估算,并与治理前土壤侵蚀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水土流失有了极大的改善,水保效益较为可观,但区域仍属中度侵蚀,25°~35°坡度等级单元对流域土壤侵蚀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15°~25°和>35°等级单元。根据不同坡度等级单元的水土流失侵蚀模数估算结果分析,结合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治理的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输电线路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常引发各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山西省输电线路走向,结合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和改进型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1],对山西省特定地貌特征的输电线路建设工程水土流失预测进行探讨,得到适用于山西省地貌特征的水土流失参数及计算方法,可为山西省输电线路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甘南山区输电线路水土流失特征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省电力工程重点项目330 kV武都送变电工程输电线路建设工程为研究对象,对输电线路建设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特点进行系统分析。输变电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沿输电线路呈离散型分布,往往单个面积不大,但强度较大,危害比较严重,治理恢复任务艰巨,必须做到预防为主,开发与防治并重。通过优化路径及塔位、改进塔型及基础型式、配合加高基础、进行基面的综合治理、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等措施,使送电线路在施工建设期和建成投产后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水土保持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将新增水土流失降到最小,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达到输变电工程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开发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预测方法初探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开发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预测需要分析的内容有 :原生土壤流失量和土壤容许流失量 ,土壤流失的因子、类型和方式 ,建设项目引发土壤流失的因素和流失分区 ,预测时段和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在水力侵蚀流失量预测方法中 ,USLE模型、毗邻项目类比、项目建设前后侵蚀强度类比、典型调查推算法是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四川自然土壤和旱耕地土壤可蚀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USLE)和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WEPP)中的土壤可蚀性K值 ,对四川各类自然土壤和旱耕地土壤可蚀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直接相关 ,自然土壤和旱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在 0 2 68~ 0 3 44之间 ,紫色土的分布面积和K值较大 ,是易遭受侵蚀的土壤。应采取增施有机肥、实行坡改梯等措施 ,加强对耕地、高可蚀性土壤侵蚀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3.
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研究农田水利工程治理盐渍化的效果,以天津市为例,结合ArcGIS9.3与试验分析方法,分析说明农田水利建设对土壤盐渍化改良的作用。结果表明,1982-2008年,盐渍土面积由49.40×104hm2,降低到32.42×104hm2,18.76%的盐渍土完全脱盐化,其他土壤盐化程度也大大降低;2006-2010年,来自于盐渍土的新增耕地面积减少了2.54×104hm2,但有1.11×104hm2的沟渠转换成耕地;0~60 cm内的滨海盐渍土剖面中,排水体系完善的耕地,69.81%以上在轻度盐化以下,而排水体系较差的荒地,40%以上为盐土,仅14.85%在轻度盐化以下。1982-2005年,易形成盐渍化的土壤面积由65.55×104hm2,减少到49.60×104hm2,减少区域与盐渍化降低区的分布区域一致。因此,农田水利建设是通过改良盐渍土的形成环境,从而达到治理盐渍化的效果。对于沟渠分布过密的脱盐化地区,可将部分废弃沟渠纳入宜耕后备资源中,通过土地整治促进农田集中连片,进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水土流失概况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省是我国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的省之一。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保持水土资源,恢复、重建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介绍了云南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危害及其发展趋势,并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施大江大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为主体的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建设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对原地貌扰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直接影响周围环境安全及资源安全。为研究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特征及治理技术,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野外实地调查,对不同侵蚀类型区典型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输电线路工程塔基和施工便道占地类型复杂,黄土丘陵区占地类型最多(5种),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分别为49%和28%;红壤丘陵区以林地为主,占比为69%;黑土低山丘陵区占地主要为耕地、林地,分别为42%,40%;青藏高原占地主要为草地,占比达78%;新疆山地则主要是以裸地为主,占比高达98%。(2)输电线路工程不同水土流失地貌单元水土流失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塔基区和施工便道水土流失量较大,其次是牵张场,跨越施工场地水土流失量最小;塔基区土壤侵蚀模数表现为黄土丘陵区最大,是红壤丘陵区的2倍,黑土低山和漫岗丘陵区的5倍。塔基边坡的修复应该依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方式,施工便道注意排水沟布设,牵张场土地恢复过程中应先进行深松翻处理。(3)对山丘区输电工程形成的各侵蚀单元进行近自然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采取临时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等组合。综上,研究结果可为山丘...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建设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实践 ,存在很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现在水利、林业、计委、民政等部门都在搞退耕还林还草 ,其结果是重复投资、重复统计成绩 ,上报数字为虚玄数字 ,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国务院成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委员会并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 ,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统一领导。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是辩证关系 ,应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采煤塌陷裂缝对降雨后坡面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采煤塌陷裂缝对坡面储蓄降水的影响,本文对降雨后不同坡向上裂缝两侧的不同土层水分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雨主要补充坡面地表0~20 cm土层土壤水分,且在雨后0~20 cm土层土壤水分散失也较为严重;雨后阴坡土壤含水率最高,0~10cm、10~20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差异显著(p0.05)。降雨结束8 d后,裂缝附近的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大,尤以坡面裂缝上部边缘处最为明显,裂缝处与远离裂缝的土壤水分之间差异显著(p0.05);阳坡土壤水分损失最高,阳坡裂缝周边土壤水分平均损失量高达3.31%。可见,裂缝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坡面储蓄降水的格局,加剧坡面局部土壤水分散失,这一点在植被恢复与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重庆奉云段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特点采用时空二维法分施工期、运营初期两个时段对重庆奉云段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扰动地表区、弃渣场、表土临时堆置区、桥涵基础弃渣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高速公路水土流失总量为46.28万t,新增水土流失量42.07万t,水土流失新增指数为9.99,其中弃渣场、扰动地表区新增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量的54.58%、42.07%,弃渣场和扰动地表区是严重水土流失区;施工期水土流失强度为运营初期的59.2倍,是严重水土流失时段.对USLE在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中参数取值方法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雨强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22  
为了更好掌握黄土丘陵区雨强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利用人工降雨模拟器,设计了5种雨强和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区组试验,对水土流失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雨强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产沙都呈极显著的正效应,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地表平均产流产沙与雨强均呈幂函数显著增长趋势;5种雨强的平均地表产流量为林地>休闲耕地>栽培草地>草地,平均产沙量分别为休闲耕地>栽培草地>草地>林地,产流与产沙没有呈现完全的对应关系。如果没有林冠层、灌木层和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阻滞和消弱,林地产流量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但具有良好的保土效果,而草地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保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徐燕  龙健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1):157-159,175
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土壤侵蚀和土壤抗蚀性能的内在因素。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表现出明显的粗骨性土壤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林地、草地和台耕地的土壤物理性状良好,缓解了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能有效地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大面积农耕坡地和裸坡地的土壤物理性状极差,促进了山区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蚀能力依次为台耕地>林地、草地>坡耕地、裸坡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